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傅雷在評論《傾城之戀》時曾說這是一部40年代淪陷區的廢墟上綻開的罌粟花,後來被人們大量用於評論張愛玲本人。

張愛玲,中國現代女作家,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張愛玲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作家,她不屬於任何流派,是個獨特的存在,為中國小說史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傾城之戀》是由張愛玲所寫的一本愛情小說,也是她作品中深受讀者喜愛的短篇小說之一。 小說主要講述了在戰爭背景下範柳原和白流蘇的愛情故事,是一篇探討愛情、婚姻和人性在戰亂及其前後,怎樣生存和掙扎的作品。

《傾城之戀》給人家的印象,彷彿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寶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麗的對話,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飄滑;吸引,挑逗,無傷大體的攻守戰,遮飾著虛偽。

這其中,深深地蘊含著張愛玲的悲觀主義,且悲觀得那麼冷靜而有古典韻味。


一、《傾城之戀》中女主角對婚姻、愛情極致的冷靜

“沒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長期抓住一個男人,是一件艱難,痛苦的事,幾乎是不可能的”。

《傾城之戀》看似講述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實則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描寫。上海來的白家小姐白流蘇剛嫁給前夫不久,便死了丈夫。無奈回到家裡,家裡人卻嫌棄她在家是個累贅,希望她過繼個孩子回前夫家守著祠堂。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白流蘇不想回去,卻也沒有自理能力,她只得像獵豹一樣把目光放在狩獵下一個婚姻。舊社會的女性大多都對自己的人生做不了主,所以只能將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

雖然範柳原太過浪蕩且油嘴滑舌,但白流蘇想要的只是經濟上的保障、能夠安穩地過一生。所以從始至終她都保持著極致的冷靜,以客觀的態度把和範柳原結婚做為一場賭注。如果能僥倖得到一份愛情,那也只是額外的幸運。


二、古典美的意境和文字描寫

雖然張愛玲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但是由於她從小鐘情於《紅樓夢》、《金瓶梅》等中國古典小說藝術,

這對她的文字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作品中時常透露出一種古典的誘人魅力。

“鈴又響了起來,她不去接電話,讓它響去。'的鈴鈴......的鈴鈴......'聲浪分外的震耳,在寂靜的房間裡,在寂靜的旅舍裡,在寂靜的淺水灣。......她戰戰兢兢拿起聽筒來,擱在褥單上。可是四周太靜了,雖是隔了這麼遠,她也聽得見柳原的聲音在那裡心平氣和地說:‘流蘇,你的窗子裡看得見月亮麼?’流蘇不知道為什麼,忽然哽咽起來。淚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銀色的,有著綠的光稜。”

張愛玲的最厲害之處在於對故事和文字極致的把握能力。整篇作品裡都流露出一層偏詩意的雅緻,縈繞出一種古典的美感。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張愛玲曾說:“我以為這樣寫是更真實的。我知道我的作品裡缺少力,但既然是個寫小說的,就只能儘量表現小說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們創造出力來。而且我相信,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


三、看似喜劇的結尾,卻暗含悲劇的意象

《傾城之戀》的結尾處寫到: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張愛玲的小說一向多以悲劇結尾,但在《傾城之戀》中,她罕見地為男女主角安排了看似“團圓”的結局。但《傾城之戀》卻並不同於傳統喜劇結尾的作品。小說的結局看似圓滿,卻充滿著悲涼的氣氛。

白流蘇贏了,她得到了想要的結局,範柳原也貌似得到了他想要的安穩。這樣的結局看似是皆大歡喜的大團圓。可仔細一想,這樣的結局是因為“香港的淪陷”等外在的力量催化而成的。這何嘗不是一種悲哀呢?


四、淺析張愛玲的不幸童年和畸形愛情對她文字的影響

張愛玲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悲觀,和她不幸的童年和被世人譴責的戀愛分不開關係。

1.張愛玲悲慘的童年生活

張愛玲其實身出名門,祖母是李鴻章的女兒。但是她的童年卻是極其黑暗和不幸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婚了,母親遠遊歐洲,她在父親和後孃的管禁下長大。

後孃對她是百般折磨,父親喜怒無常偏信後孃對她也是動輒打罵,張愛玲甚至一度到了瀕死的境地。她後來尋了機會逃出來找到母親,母親告訴她“只有兩條路,要麼嫁人要麼拿錢讀書”張愛玲果斷選擇了後者,但因為母親的經濟狀況一直不太理想,母女之間的矛盾慢慢激化,後來彼此間逐漸也離了心,母親不久後便去了英國。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經歷,導致了張愛玲日後的筆下人物總是勢力、作品結局總是充滿著悲劇氛圍的原因。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作家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張愛玲筆下的女性總是存在著人性的弱點:自私富有城府,對愛情及婚姻的態度也是極其冷靜和理智。


2.被世人所譴責的,張愛玲和漢奸胡蘭成的戀情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就學的時候一直名列前茅,但到了畢業前夕香港卻淪落了,張愛玲無奈只得返回上海。沒有經濟來源的她,只得通過寫作——她唯一的優勢來當做她的生存工具。

結果張愛玲靠著她的悉數作品一炮而紅,更是憑藉著《傾城之戀》《紅玫瑰和藍玫瑰》奠定了她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重要地位。

事業如日中天,已經成為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的同時張愛玲卻瘋狂迷戀上了大漢奸胡蘭成,世人譁然。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其實細細分析張愛玲和胡蘭成之間的交往過程,我們就不難理解張愛玲一心撲到胡蘭成身上的原因。

撇開漢奸的身份來說,胡蘭成有才華,他和張愛玲之間有共同話題,胡蘭成也懂女人(他一生招惹女人無數),所以他適當地給予了張愛玲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或許正是從小缺乏關愛的原因,張愛玲在這種溫暖中沉淪、迷陷了。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是張愛玲對胡蘭成說的話。她一向不是世俗的女人,所以並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就正如她日後看清胡蘭成對她已無情分的時候,她也能果斷地放下。

這段戀情令世人唏噓,也給她的戀愛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對她筆下人物的戀愛和婚姻觀更是如此。


總結

可愛、可笑、可憐、可悲是張愛玲作品下人物的特點。《傾城之戀》講訴了舊式生活中大多數婚姻是沒有愛情可談的,都是以經濟為基礎,女性只有經濟上實現自立自強,才能自由地去追求愛情、尋找自己的人生幸福。

世人對張愛玲小說的評價,說超越了她所處的時代。無論是選材、立意,還是人物塑造、敘事結構和語言技巧無不顯現出個人的特色,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

豆瓣8.5《傾城之戀》:冷靜、古典美、悲劇,張愛玲的悲觀主義

餘秋雨先生評價張愛玲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顆敏感的靈魂,一種精緻的生態,風韻永存。我並不瞭解她,但敢於斷定,這些天她的靈魂漂浮太空的時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應該抬起頭來,迎送她。”

從這段文字中不難看出餘先生對張愛玲的深切理解和讚許之情。

閒來無妨,不如讀讀張愛玲,去看另一種人生和戀愛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