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為何自殺?

在中國歷史上無論大朝代還是小朝代,亡國之君身上往往充滿著戲劇性,有很多值得人們思索的故事,大明王朝最後一任主人,崇禎皇帝朱由檢,在李自成大軍攻破北京的時候,殺死眾多嬪妃,還有兩位公主,緊接著就爬上故宮後面的煤山,在一顆歪脖樹下上吊自殺了,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甲申之變”。


崇禎皇帝為何自殺?

崇禎皇帝

堂堂大明皇帝怎麼會落到這個地步呢?李自成打到北京之前,明知道撐不住了,崇禎為什麼不跑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句話他難道沒聽說過?歷史上這樣的先例實在是太多了,唐朝的“安史之亂”,眼看著安祿山就快打到長安了,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路就跑到了四川,等危機過去,事情擺平了,這些最高統治者們回來,照樣風風光光地坐龍椅,唯獨崇禎皇帝沒這麼幹,其實不是崇禎非要跟他的大明江山共存亡,而是因為種種原因。

在崇禎上吊之前,李自成的起義軍席捲了中國北方,消滅了官軍的多路主力,大明的江山岌岌可危,整個明朝官軍裡還有戰鬥力的軍隊,就只剩下吳三桂率領的明朝最精髓的部隊關寧鐵騎,如果把這支部隊調過來跟李自成打的話,不敢說能打敗李自成,至少把北京城保住是沒問題的,可這最後的救命稻草,為什麼崇禎皇帝一直都沒有動。

因為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遠在東北的寧遠,防守皇太極的後金,也就是後來建立了清朝的滿族人,調吳三桂回來也就意味著放棄寧遠,就是放棄寧遠山海關外的一個軍事重鎮,從內閣首輔到兵部尚書,都不願意承擔責任,崇禎也不願意直截了當地來講這個話,他也知道這個後果就是放棄山海關外的大片領土,留下一個汙名,被後人罵,不僅如此,如從關外調兵需要一百萬兩銀子,對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來說,一百萬兩銀子按說不算什麼大數,可當時不同往日,連年的戰亂和天災已經掏空了這個王朝的最後一點家底,國庫裡早就空空蕩蕩。


崇禎皇帝為何自殺?

吳三桂

因為湊不出這百萬軍餉,崇禎皇帝沒有把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調來防守北京城,而就在這段時間,局勢越來越糟,李自成大軍連克太原、大同等重鎮,一路勢如破竹,眼看離京城沒幾里地了,無兵可調的崇禎,難道就甘心在北京城裡坐以待斃嗎,當然不甘心,其實還有個好辦法,那就是都城南遷,放棄首都北京,把都城南遷到南京,就可以跟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形勢了,崇禎當時要跑路,其實有利條件還是很多的,首先李自成的主力集中在陝西和山西,南邊這一塊基本上沒有起義軍,崇禎完全可以非常從容地棄城走人,其次,當年明成祖朱棣把明朝的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的時候,在南京還保留了一套完整的政府機構,北京有的各種機構南京全都有一套。

第三,明朝的主力部隊雖然打的沒剩幾個人了,但是南方還有近百萬的正規軍,可以說崇禎只要一到南京,不用費什麼力氣就能重起爐灶,利用好這些條件,大明朝不說捲土重來,當個偏安江南的小朝廷那還是富富有餘的。

既然有這麼多有利的條件,崇禎為什麼不趕緊往南京跑,事實上崇禎他也早就為跑路做好準備了,他曾經下密旨讓天津巡撫備好了三百支大船,停在大沽口待命,還派遣心腹秘密前往南京,一路查看兵馬糧草的準備情況,可惜的是這些準備最後都沒用上皇帝的權利並不是絕對的,從一開始,並不是朱元璋廢除了丞相,皇帝就一人獨攬大權,內閣出現了,開始從一個參謀,從秘書班子這樣一個機構,最後成為了決策機構,只要內閣不同意,六部大臣不提出建議,皇帝的想法沒有辦法實施,崇禎皇帝又好面子,南遷這事他希望這個意見先由大臣提出來,經過程序,由他認可下發給大家討論,然後群臣討論決定,再以皇帝的名義下命令正式實施,如果崇禎自己提出來,第一破壞了祖制,第二皇帝自己就要承擔一個遷都棄守陵寢的名聲。

為了實現自己這個小心思,崇禎親自導演了一出大臣請求南遷的戲碼,他找來了當時的內閣首輔陳演,囑咐陳演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把南遷的計劃給提出來,自己批准,可是崇禎萬萬沒想到,第二天上朝之後,卻出現了讓他抓狂的一幕,陳演居然當場變卦,反對遷都,堅決要和李自成決一死戰,崇禎沒辦法就直接把南遷的想法當著滿朝文武說出來了,按說皇帝都已經把話挑明瞭,群臣應該順水推舟大加贊同才對,哪怕這事是錯的,至少也得有幾個馬屁精站出來響應一下皇帝,可崇禎都已經說出這種話了,這滿朝文武愣是沒一個人站出來支持,當皇帝到這份上也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歷史上所有亡國之君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可是崇禎皇帝,按儒家的聖君標準,他可是個好皇帝,生活非常節儉,非常勤勞,每天工作至少十幾個小時,沒什麼不良嗜好,在政務上,崇禎17歲即位,一上任就殺了禍國殃民的大宦官魏忠賢,給東林黨人平了反,算是幹了不少好事,那麼這麼一個好皇帝怎麼就混到滿朝文武沒一個聽他話的地步呢?有史學家就曾經提出過,大明亡國的悲劇,其實是崇禎的性格悲劇。

崇禎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別人要求更嚴格,嚴格一過頭就成了薄情寡義了,很多戰死沙場的大臣將領,最後在皇帝那得到的不是犒賞和撫卹,而是一句“作戰不力”的評語,崇禎沒有擔當,從不願意承擔任何責任,一出錯就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了手下人的身上,最典型的就是殺陳新甲這件事,當時朝廷西邊要跟李自成打仗,北邊要對付後金,兩線作戰弄的挺狼狽,當時的兵部尚書陳新甲就給皇帝出了個主意,先給後金點好處,不跟他們打,集中兵力對付李自成,崇禎聽後大加讚賞,還安排陳新甲去跟後金談判,陳新甲還真把這事給弄成了,但是不小心提前洩露了消息,結果不少大臣紛紛彈劾陳尚書賣國投敵,本來這事是崇禎拿的主意,結果崇禎不但沒和大家說清楚,一看形式不對,怕引火燒身,竟然把陳新甲給殺了,崇禎因為多疑,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就以私通後金的罪名,殺了一代名將袁崇煥,造成了自毀長城的惡果。

崇禎皇帝為何自殺?

一代名將袁崇煥


崇禎在位十七年,內閣大學士十七年中就換了五十個,動不動就殺,所以他身邊已經沒有人了,沒有人可用了,俗話說兔死狐悲,看了這些人的下場,剩下的那些沒被撤職沒被殺頭的手下,沒人願意賣命,這就導致了兩個結果,一種是既不變態也不講話,就聽你皇上的,另一種就是敢講話,就和皇帝對著幹,擰著幹,大家都不能協調,這兩種結果對崇禎來講都沒好處,他不承擔責任,內閣首輔也不承擔責任,大家都怕現在賣命效勞,日後崇禎一旦翻臉還是死路一條,所以沒人願意賣力幹活,光靠皇帝一個人國家又怎麼能統治的好呢?

1644年4月24日下午,李自成全線進攻北京城,內無強將,外無救援,統治了中國276年的明朝,迎來了它的末日,城破之時,崇禎殺妻殺女,然後在煤山上吊自盡,據說崇禎死後,他的屍體被扔在大街上好幾天,那些大大小小的明朝官員,都跟沒看見一樣,一個個都遠遠地繞著走,對於一些史學家提出的明朝亡國是因為崇禎的性格缺陷,個人還是不敢苟同,依我看明朝之所以滅亡,歸根到底還是沒有逃出封建王朝的興衰規律,崇禎的那些性格缺陷只不過是加速了它滅亡的腳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