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那些事:聊齋先生,就在你我身邊,從未遠離

《聊齋志異》有一種獨特的魅力,這種魅力在於無論什麼年齡開始讀,都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時候讀過的第一個《聊齋》中的故事是《罵鴨》。那時候的我完全不知《聊齋》的大名,只記得白家莊的某人偷吃了鄰家的鴨子,到了晚上身上就長了一層鴨毛。夢裡有人告訴他,一定要失者罵,毛乃可落。可鴨主人鄰翁素雅量,生平失物,從不罵人。最後某人要求著鄰翁罵他,鴨毛才褪下去。

之後小時候的我說謊之後就會摸鼻子(因為《匹諾曹》的故事),偷吃之後,就會怕自己身上長鴨毛。

文人墨客那些事:聊齋先生,就在你我身邊,從未遠離

之後很多年,我完全沒想到這個類似兒童讀物的故事,會是大名鼎鼎的《聊齋志異》中的內容;沒想到《聊齋》的故事如此接地氣。

上學時《狼》是課文。在語文課本中,這位聊齋先生不再神秘。他叫蒲松齡,清朝人。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山東淄川人。

蒲松齡非常有才華,十九歲童子試時縣、府、道三個第一,成為秀才。那時的他頗受一些名士的器重。

可這次科考似乎也用光了蒲松齡一生的運氣。之後的他便是走衰運。

大概二十幾歲時,蒲家分家。這一次分家使蒲松齡頗從為富足的日子直接變窮。分家時,他只分到了老房三間和二十畝薄田。原因據說是他有兩個如夜叉般的嫂子。

當然,我不知道也無從查證此事的真假。把無德之事推到女子身上,是舊文人的慣性。就算是蒲松齡筆下《夜叉國》裡的母夜叉;每臨巨敵,輒擐甲執銳的能人,依然也要靠兒子。她的丈夫一樣會背棄她,獨自逃走!

蒲松齡潦倒的生活遭遇,才會讓他有豐富的生活閱歷。有這樣的閱歷才撐得起《聊齋志異》中極富幻想、離奇曲折的故事。

文人墨客那些事:聊齋先生,就在你我身邊,從未遠離


蒲松齡的主要生活來源是做塾師、做幕僚。之後的他依然在科考的路上奔波了幾十年。這位大神在48歲時,在他科考了n次後,居然因為越幅被取消了成績。越幅按現在的說法就是把文章沒有按照規定的順序寫在答題紙上,比如把應寫第二張紙的答案,直接寫第三張紙上。

這怎麼能錯!也許有人天生不適合去科考。科考的八股取士不過是鞏固封建統治的工具。開科取士,取的也許就是范進那樣的,要同主考臭味相同才能考取。哪管誰才華蓋世,哪管誰滿腹經綸!

也許蒲松齡自己,就是他筆下的《葉生》。文章詞賦,冠絕當時;而所如不偶,困於名場。命不好,在考場上,總也考不上。後來以為自己高中榮歸的葉生,回到家中,卻發現自己已經死了很久,見靈柩儼然,撲地而滅……

這個故事,也許一語成讖。蒲松齡一輩子也沒考中舉人。康熙50年,71歲的蒲松齡才依例成為歲貢生。據說,連他妻子都說讓他別考了,如能考中,他早就該是宰相了!

一輩子潦倒的蒲松齡對科考的弊端,揭露的一針見血。賈奉雉用很壞的,不可告人的句子連綴起來,拼成文章。發榜以後意中第一名舉人。只因那些考官們就都是用這種文章爬上來的。

聊齋且莫竟空談。聊齋志異中的各種精靈鬼怪、狐狸花妖反而個性鮮明、重情重義。演岀了人世間的種種美德。貌岸然的所謂正人君子,卻成了被無情的揭露和抨擊的對象。也許蒲松齡一生塵世緣,半生入夢。

人生是夢的延長,今天,聊齋先生的故事依然在我們身邊。蒲松齡以一己之力把狐族從上古神獸變成了各種聊齋奇女子。

文人墨客那些事:聊齋先生,就在你我身邊,從未遠離

今天《嶗山道士》依舊有著對人們的警示意義。各種不同的人會讀到不同的道理。比如:做事有恆心;有毅力;不貪心。因為我們的生活中,不一定會遇到王七師傅哪樣的人,能在他心生惡念時給他個教訓。

今天,《雲翠仙》、《南三複》、《醜狐》等故事成為了女子防渣男的教科書。

今天,蘭若寺的故事依然每隔幾年就以不同的版本岀現在屏幕上。寧採臣、聶小倩、燕赤霞的故事被人們賦予了新的內涵。

今天,《狼》依舊是課文。

原來聊齋先生可以跨越時間,至今仍在你我身邊,從未走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