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發起的“玉米運動”,真是一拍腦門就決定的嗎?

自古以來,世界各國都特別重視農業的發展,毫不誇張地說,農業的發展程度不僅影響了國家實力,甚至決定著一個國家的存亡。畢竟老百姓只有吃飽了,才有力氣幹其他事情,所以古代各國都大力發展農業,唯有農業搞得好,糧食產量高,老百姓才能有力氣投入到經濟建設之中,比如美國的農業就是世界第一。

赫魯曉夫發起的“玉米運動”,真是一拍腦門就決定的嗎?

在袁隆平研究出雜交水稻技術前,我國的糧食問題一直是個難題,乃至有西方媒體炒作中國吃崩世界的言論,直到袁隆平站了出來,我們的國家才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那麼作為大國的蘇聯又是如何應對糧食問題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咱就得提到赫魯曉夫了,在蘇聯時期,時任領導人的赫魯曉夫為了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經濟發展速度,在蘇聯全國推廣種植玉米,但最後因為沒有考慮蘇聯的自然環境而導致一些地區顆粒無收。這項改革被稱為“玉米運動”。

赫魯曉夫發起的“玉米運動”,真是一拍腦門就決定的嗎?


提起赫魯曉夫,人們總是免不了譏笑他所倡導的“玉米運動”,甚至認為這項運動彰顯出赫魯曉夫是一個沒有腦子的領導,嘲笑他為“玉米總統”。可赫魯曉夫難道真的像人們認為的那樣,單純因為自己喜歡吃玉米,所以一拍腦門就決定在全蘇聯種植玉米嗎?答案自然不是如此。

赫魯曉夫推廣玉米的想法其實是經過細緻思考的,由於糧食產量問題是蘇聯在戰後影響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所以早在1949年的時候,赫魯曉夫就特別重視農業的發展,他改良烏克蘭的傳統玉米種植經驗,採用了新的播種方式,這使得當地擴種了兩百萬公頃玉米,產量大大提高。這件事的成功讓赫魯曉夫對玉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之後他在自己家裡進行了多次種植玉米試驗,結果都成功了。於是他又在周邊的農場種植玉米,這使得這個農場從原來的糟糕賠錢變成了全國最先進盈利的農場。這些成功讓赫魯曉夫感到十分興奮,並且萌發了在全國推廣種植玉米的想法。1953年,赫魯曉夫擊敗了眾多的競爭者成功上臺成為了蘇聯領導人。剛上任的赫魯曉夫就提出要大面積種植玉米。

赫魯曉夫發起的“玉米運動”,真是一拍腦門就決定的嗎?

首先馬鈴薯、小麥和玉米是前蘇聯的主要農作物,這三樣農作物幾乎佔據了95%以上的分量。其中小麥的播種範圍是最大的,產量也是最高的,馬鈴薯則排在第二位,玉米則由於氣候、土壤等條件的限制,所以種植範圍和產量都不如前兩者,只有在烏克蘭、北高加索、以及格魯吉亞南部等區域種植,可正是因為前兩者範圍太廣了,如果一下試驗不利的話,那麼會造成更加大的問題,赫魯曉夫想法採用玉米會穩妥一點

另一方面,斯大林時期的李森科事件,也令赫魯曉夫對小麥的改產抱有極大的質疑而選擇了玉米。當時蘇聯李森科在南方一些地區對小麥進行所謂 “ 春化處理” ,可是其理論完全經不起推敲,是徹徹底底的“偽科學”,最終導致小麥大量減產,可由於他善於搬弄是非,硬是把科學界的問題上升到了政治層面,所以他在斯大林時代屹立不倒。

赫魯曉夫發起的“玉米運動”,真是一拍腦門就決定的嗎?

其次,從當時世界糧食作物發展走勢看 , 擴大玉米播種面積除了是提高糧食的有效途徑外,還能帶來畜牧業的發展。1959年9月,赫魯曉夫應艾森豪威爾的請求前往美國訪問,在訪問期間他參觀了美國最大的農場衣阿華州 R · 加斯特農場。在考察過程中他發現玉米是美國的畜牧業主要飼料,美國的畜牧業正是因為玉米的高產而興盛的,所以這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玉米可拯救蘇聯的糧食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赫魯曉夫的想法是經過試驗證明的,在1950年-1952年期間,赫魯曉夫親自在莫斯科的自家別墅菜園中和附近的奧哥遼沃村集體農莊進行了兩次小規模的美國“斯特爾”雜交水稻的試驗,結果發現效果都挺好。

1953年,赫魯曉夫甚至成功的讓過去糧食種植很糟糕的奧哥遼沃成為全國最先進和 最贏利的農莊之一 ,而秘訣正是這些改良玉米。在這接二連三的 試驗獲得成功之後 , 赫魯 曉夫覺得時機已經到了,從而開始了大力推廣玉米運動。

赫魯曉夫發起的“玉米運動”,真是一拍腦門就決定的嗎?

可惜,事情並沒有赫魯曉夫想的那麼順利,因為他沒有考慮到玉米生長的基本環境問題。蘇聯各地氣候差異較大,在烏克蘭適合種植的玉米到了西伯利亞卻因為光照不足而產不出玉米。但因為這些地方的領導人為了完成赫魯曉夫發出的任務,開始作假上報。有的地方顆粒無收,卻從其他地方買進玉米表示豐收;有的地方產量不高,就找產量高的地區計算平均收成。這些行為使得赫魯曉夫被矇在鼓裡,而人民卻苦不堪言。最終不僅導致農業經濟停滯落後,還導致人民的口糧都受到了威脅。

赫魯曉夫發起的“玉米運動”,真是一拍腦門就決定的嗎?

另一方面就是,除了普通農民缺乏種植經驗外,很多蘇聯幹部在推廣這項運動時過於粗暴,完全違背了赫魯曉夫的初衷,他們不給農民一點準備的時間就強硬推廣了,從而導致農民損失巨大。赫魯曉夫在回憶裡曾經這麼提到“當我開始為種植玉米開展宣傳運動時,我真誠地相信,並且現在依舊相信我的做法是對的,但有些幹部為了迎合我,或者直接的說,他們就是一群馬屁精,他們不首先為農民做好適當的技術準備,就強行要求種植玉米,結果農民壓根就不懂得正確的種植和收割,最終導致損失慘重,而這一切的罪責都落在我頭上了。”

赫魯曉夫發起的“玉米運動”,真是一拍腦門就決定的嗎?

當然赫魯曉夫自身也確實有問題,不過他確實是有為蘇聯人民做出事蹟的想法,至少他不像後來的“勳章總統”勃列日涅夫那樣,幾乎只懂得大肆斂財,或者是給自己頒發勳章。不過,無論赫魯曉夫的本意如何,玉米運動終究是失敗了,這項運動也給他的下臺推波助瀾了一把。此後,玉米變成了赫魯曉夫的一個梗,他至今還被人們笑稱為“玉米總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