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不去的記憶

那是十三四歲時期的事情了。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農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還處在極度貧困之中。衣食住行,現在回憶起來,樣樣都是那麼讓人揪心,讓人難以忘懷。  

就拿穿衣來說,補丁摞補丁是常有的事。老大衣服穿了,老二接著穿。衣服最容易破的地方是膀子、肘關節,膝蓋和屁股。那時國家實行“布票”制,去商店買布料也是有限制的,再說家裡也沒有什麼經濟來源,一家七口人的穿衣問題,現在想想都不知道是怎樣堅持過來的。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教會了我蹬縫紉機。記得上五年級時,我就能獨自補褲子。鞋子一年難得三雙。冬天一雙棉鞋,常常是破了補,補了破;夏天一雙涼鞋,斷了粘,粘了斷;春秋天是一雙單鞋,也是經常會露出腳趾頭。襪子一般是一年一雙,為了讓襪子穿得更長久些,媽媽有時在破了的襪子前面縫一個用厚布做成的“帽”,下面再做一個襪墊縫上,這樣穿起來會更結實些。現在回想起來,或許與小孩子比較“匪”也有關係,可是大人們有時也是這樣,那又該做如何解釋呢?  

接下來我談談吃。那個時候一年難得吃幾次面、大米和肉類。常吃的飯是:早上一般是小米糊玉米麵(俗稱“糊飯”),中午玉米麵餄硌、小米燜飯、米琪等,晚上是玉米麵疙瘩、糊塗(玉米麵糊成的飯)、米羹飯等。由於家裡人多,我家幾乎每年在隊裡都是欠錢戶。初春時節,沒有新鮮菜,就採摘野菜度日,或者吃頭年曬乾的蘿蔔瓣、紅薯瓣、乾白菜、幹豆角。到了秋季,紅薯收穫的時候,就成了主食。有時為了替明年春天打算,還把它切成片,放到籃子裡,提著去曬到對面的沙石坡上,幾天後收回來入缸,以待明年開春食用。記得小時候,盼望的就是除夕夜吃餃子,誰家辦喜事,或者過年走親戚。還常常想一天串一家,這樣可以連著吃上幾天好吃的東西。不知現在的你是否聽起來感到好笑,但那時的我確實是這樣想的。  

馬上我們就說到“住”這個話題,前面提到我家有七口人:奶奶、爸爸、媽媽、姐妹四個。我家有舊東房上下六間,樓上放糧食,樓下住人。一個大炕就佔去了一間。晚上睡覺,我們小孩子一人鑽一頭,半夜你蹬我,我蹬你,有時還吵嘴,揪被子,可憐的薄被子常常裡子被蹬破。唉!誰能想到,時隔多年現在人們還給被子穿衣服呢!  

至於行,那更是與現在無法相比了。記得我們去鄰村上學,每天都要在崎嶇的羊腸小道上往返兩個來回。不管颳風下雨,冰天雪地,從不動搖。遇上過春節,不管有幾十裡山路,都是走著去串親戚。印象中曾經有一次是大年初三,我和爸爸到樊山走親戚。到那個村的路全是上坡,而且是很窄的山路,路兩邊荊棘遍地。我和爸爸行進在路上,突然颳起了大風。那種昏天黑地的陣勢,在我以後的三十年中從來沒有遇見過。一路上,爸爸把我裹在他的黃大衣裡,兩人躑躅前行。越往高走,風沙越猛。眼睛幾乎不能睜開,朦朧中看到的天是黃的,地是黃的,人幾乎要被刮跑。就這樣,經過兩個小時的艱難行走,終於到了親戚家。回來的時候風勢依然不減,黃沙甩打在臉上,針扎般的難受。所幸這一回全是下坡路,不用多長時間,我們就回到了家。後來聽大人們說,那天之所以起那麼大的風,可能是什麼地方出了冤枉事。現在想起來這話,顯然有點不科學。不過那次走親戚的情景,我終生難忘。  

時間不知不覺已過去了三十年,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發的變化。如今的小孩子已無法想象過去人們的生活,我不希求現在的年輕人試著去過一段苦日子,但我迫切的希望一些年輕人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忘記了上幾代人的苦難生活,整天吃喝玩樂,拿父輩辛苦掙來的錢不當回事,任意揮霍還心安理得。做人,總得有點良心才行。節儉,感恩,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