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门神”是中国古老的民俗文化之一。门,在民居中是最为贴近生活的存在,人们每天出入穿门过,这“门”便是家与外界的连接点。

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门神信仰的起源于“万物有灵”的思想,在动荡的旧时代人们希望万事能够得到神的保佑,学着去尊敬与崇拜万物,让住在其中的神灵心悦就是当时人们认为获得庇佑、让诸事皆顺的方式。

门神文化流传千年,承载了各时代的精神与文化,直到如今都深深扎根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门”在生活中的角色

自从人类脱离穴居设立门户起,“门”这一概念得以产生。若说房子的建造是为了遮风避雨、抵御虫兽入侵,那么门的设计就是为了保护人身与财产的安全

在古汉语中,无论是“门”还是“户”都具有守护的意思。「门,守也;户,护也。」

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门户居所更为普遍,人们对于门的功能已经没有以往那么看重了,反而更加在意其的文化属性。很多与门相关的成语诗句不断涌现。

比如 “门当户对”,古时婚嫁注重男女双方社会地位及经济情况的匹配,此时的门户便引申出了指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含义;

“宅以门户为冠带”,此句是说门户就好像人身上的帽子和腰带一般,也有人称门户为“门脸”,门面就如同一个人的脸面。由此可见,门户对一个家庭居所的重要性。

古人认为门是家庭出入的必经之地,是招福进财的入口,也是邪祟入侵的必经之路,因此为祈求保佑,人们将门神化,“门神”也由此产生。

脍炙人口的“门神”形象

门神的雏形,最早要追溯到图腾时代先祖们的图腾崇拜。人们将部落图腾的兽头或以木质,将其悬挂在门户之上。

这是在巫术盛行时期,人们认为能够以辟邪驱鬼、护佑平安的方式;而悬挂的兽头,也就是门神最早的出现形式。

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 神荼、郁垒

如果要真正按以“神”的形式来说,那么公认的门神则是起源于古代神话的神荼

郁垒

据《山海经》记载:“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千里,共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百姓害怕恶鬼进家门,便将神荼、郁垒画像或名字刻在或写在桃梗上,除夕时挂于门上并悬挂芦苇,以避邪祟骚扰。这就是最初的“桃符”,具有驱灾压邪的功能。

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神茶、郁垒 河南密县画像砖(摹本)来源《门神的演变及其在新时期的文化内涵》

  • 钟馗
  • 道家文化的兴起,大大丰富了传统门神文化。此时的门神在其功能上出现了许多划分,如捉鬼门神、武门神、文门神和祈福门神。

    唐代初期钟馗信仰兴起,钟馗画像也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个衣衫褴褛,左手捉鬼,右手挖鬼双眼的神仙开始慢慢替代神荼、郁垒成为一个新的门神式样。

    钟馗的画像不仅在春节期间被人们当门神般张贴使用,就连端午,农历上所说的多病虫侵害的恶月也开始大量出现钟馗画像了。

    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钟馗门神像

  • 秦琼、尉迟恭
  • 在唐朝末期,门神的形象被勋臣名将秦琼、尉迟恭所代替。

    相传唐太宗生病,梦里一直听到鬼叫,不能入睡十分痛苦。大将秦叔宝、尉迟恭闻知后,手持兵器守卫在门边,此后唐太宗便再没梦到鬼了,病也好了许多。

    后唐太宗命画师将这两位大将的形象画于纸上,贴在门前。秦琼、尉迟恭的门神形象就此出现,并且在民间影响最广,直到今天人们依旧以这两位大将形象的门神为主。

    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秦琼、尉迟恭门神像

    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秦琼、尉迟恭门神像

    就像前文所说的,道教文化的兴起大大丰富了门神文化,除了以上比较广为人知的门神形象外,民间许多人也将其他带着美好寓意的神祗用于自家的门神画像。

    比如头戴官帽,身穿朝服的文官作为保佑学业有成、升官加爵的文门神;以“福、禄、寿”三星、财神、和合二仙等手持象征着福禄寿喜、平安吉祥器物以赐福人间的

    祈福门神

    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民间门神像

    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民间门神像

    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民间门神像

    家家户户的守“门神”

    民间门神像



    参考文献:

    【1】陈元芳. 苏思. 门神起源与信仰的文化特征

    【2】徐梦莹. 门神的演变及其在新时期的文化内涵

    【3】滕维平. 传承的门神文化

    图片来源:除明确标注外,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