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故事之"刑不上大夫":漢武帝時期高官常常自殺謝罪的主要原因

漢朝故事之

漢武帝時期高官自殺謝罪的事例非常多!

如果我們仔細翻閱《史記》和《漢書》對漢武帝時期高官生平的記載,就不難發現一個比較異常的情況。即漢武帝時期的高官自殺謝罪的事例非常多,遠遠超過以前或以後的歷代漢家皇帝。

例如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丞相李蔡因為私自侵佔了漢景帝陵園前的空地而被廷尉問罪,聽聞消息的李蔡當即決定自殺謝罪。史載:"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陽陵神道之地,當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國除。"

這段話的意思是:"李蔡在擔任丞相期間侵佔了漢景帝陵園的神道,應該被下獄治罪。李蔡當即自殺,不願遭受牢獄之災,其封國也被廢除(李蔡時為樂安侯,擁有樂安侯國)。"

漢朝故事之

漢武帝元狩五年,丞相李蔡因為侵佔漢景帝陵園的空地而自殺謝罪!

再例如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丞相府的長史朱買臣、王朝、邊通三人因為與御史大夫張湯素有仇怨而聯合汙衊張湯。性情剛烈的張湯選擇自殺明志,臨終遺言三長史陷害他。史載:"湯乃為書謝曰:'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然謀陷湯者,三長史也。'遂自殺。"

這段話的意思是:"張湯於是寫信謝罪道:'我張湯沒有尺寸的功勞,當年以刀筆吏的身份起家,幸蒙陛下賞識才得以位列三公,實在沒有任何可以開脫罪責的地方啊。然而陰謀陷害我張湯的人,是丞相府的三位長史啊!'最終張湯自殺身亡。"

漢朝故事之

漢武帝元狩六年,御史大夫張湯因為遭遇誣陷而自殺明志!

再例如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朱買臣、王朝、邊通三人故意誣陷張湯的事情敗露後,惱羞成怒的漢武帝當即下令直接處死了朱買臣三人。而朱買臣三人的直屬長官、丞相莊青翟也同時選擇自殺謝罪了。史載:"上乃盡按誅三長史。丞相青翟自殺。"

這段話的意思是:"漢武帝於是盡數誅殺朱買臣、王朝、邊通三個丞相府長史。而丞相莊青翟也自殺謝罪了。"

漢朝故事之

漢武帝元狩六年,丞相莊青翟因為朱買臣事件而自殺謝罪!

再例如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故意以酎金成色不足的理由大肆廢除諸侯王的爵位,此即"酎金奪爵"事件。而當時擔任丞相職務的趙周也被扣上了"知情不報"的罪名。漢武帝將其逮捕下獄之後,趙周也在牢中選擇自殺謝罪了。

為什麼漢武帝時期的高官在面對牢獄之災時,大多會選擇自殺謝罪呢?為什麼這些高官大多不願意接受廷尉的審訊呢?這其中有哪些少有人知的原因嗎?這一切的問題或許都值得我們細細探究一番。

漢朝故事之

為什麼漢武帝時期的高官在面對牢獄之災時,大多會選擇自殺謝罪呢?

事實上,漢武帝時期的高官在面對牢獄之災時,之所以大多會選擇自殺謝罪,這除了他們十分畏懼漢武帝強勢暴戾的性格外,還源於當時已經逐漸深入人心的"刑不上大夫"理念。

所謂"刑不上大夫"的理念,並不是指最高統治者要對大夫等貴族們網開一面、既往不咎,也不是指最高統治者不能對大夫等貴族們施加刑罰。而是指最高統治者對犯了錯誤的貴族們,要體面地處死他們,儘量不要對他們施加髡髮、黥面、劓鼻、刖膝等肉刑。

漢朝故事之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實際含義!

一、西漢王朝"刑不上大夫"理念源於漢文帝時期的賈誼所做的一份奏章

漢文帝時期的著名儒生賈誼十分不贊成西漢早期帝王動輒折辱朝廷重臣的種種行為。例如漢高祖劉邦殺害梁王彭越後,還將其醢為肉醬,傳閱四方諸侯;再例如漢文帝當年為了打壓周勃的囂張氣焰,還特意將其逮捕入獄。

其實,漢初帝王動輒折辱大臣的行為不僅沒有起到震懾群臣的作用,反而還起了很多負面效果。例如淮南王英布看到梁王彭越慘死後,頓時大驚失色並深感兔死狐悲,最終走向了舉兵反叛的道路;再例如趙王張敖的丞相貫高等人因為劉邦對趙王無禮辱罵而深感受辱,為此貫高等人不惜捨身犯險,準備刺殺劉邦。

漢朝故事之

漢高祖劉邦喜歡動輒折辱大臣,這起了很多負面效果!

除此以外,漢初帝王動輒折辱大臣的做法也與儒家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理念背道而馳,作為儒生的賈誼深感此舉實在不妥,為此賈誼就專門給漢文帝寫一份奏章來討論此事。

賈誼在奏章中情真意切地說道:"廉恥節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離主上不遠也……君之寵臣雖或有過,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此所以為主上豫遠不敬也,所以體貌大臣而厲其節也。"

漢朝故事之

賈誼認為漢初帝王動輒折辱大臣的做法與儒家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理念背道而馳!

這段話的意思是:"君主要用禮義廉恥來治理君子,所以君主可以賜死大臣卻不應該隨意折辱大臣。於是黥面(臉上刺字)、劓鼻(割掉鼻子)的罪行都不應該施加在大夫身上,這是因為他們離君主往往不遠啊……

君主的寵臣即使犯了錯,戮屍的刑罰也不應該施加在他們身上(在秦漢時期,殺與戮往往有著明顯區別,"殺"只是取其性命,而"戮"則意味著還要將其屍體示眾,類似於後世的"曝屍"),這樣做也是為了尊敬君主。這為了使君主提前避開對他不尊敬的事情,而用禮節來激勵大臣保持節操啊!"

漢朝故事之

賈誼認為君主要用禮義廉恥來治理君子,不可隨意折辱大臣!

二、儒生賈誼堅決反對帝王隨意折辱大臣的做法,認為此舉有損君臣之禮

儒生賈誼認為如若帝王隨意折辱大臣,那麼此舉不僅將會嚴重挫傷朝廷的顏面,而且此舉也會在普通百姓之間造成極其惡劣的政治影響和社會影響。

史載賈誼在奏章中說道:"夫嘗已在貴寵之位,天子改容而體貌之矣,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過,帝令廢之可也,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滅之可也。

若夫束縛之,系緤之,輸之司寇,編之徒官,司寇小吏詈罵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眾庶見也。

夫卑賤者習知尊貴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習天下也,非尊尊貴貴之化也。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龐,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

漢朝故事之

賈誼認為不應該隨意折辱大臣,這隻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這段話的意思是:"曾經處在尊貴榮寵地位的人,天子常常也對他以禮相待,官吏民眾更是會敬重畏懼他們。如今那些人犯了錯後,皇帝可以下令廢黜其爵位;也可以罷免其官職;也可以賜死他本人;甚至也可以滅了他的家族。

但是把他捆綁起來,牽著押送給司寇(主管刑徒的官吏),編在徒官的管控之下(管理刑徒的官吏),讓司寇小吏隨意咒罵和鞭打他,

這種場景恐怕不應該讓普通百姓看到吧!(因為這樣一來)卑賤的人得知尊貴的人一旦有了過錯,那麼我就可以這樣對待他了(指隨意咒罵鞭打),這肯定不是教導天下百姓的辦法,也不符合尊尊貴貴的教化。

天子曾經敬重過的人,民眾曾經尊崇過的人,讓他死了就死了,怎麼能讓卑賤的人如此隨意地折磨侮辱他呢!"

漢朝故事之

賈誼認為朝廷重臣不能讓卑賤的人隨意折磨侮辱!

除此以外,賈誼還強調如若君王隨意折辱大臣,那麼還會使得朝廷重臣皆無禮義廉恥之心,而個個變得厚顏無恥、唯利是圖。

史載賈誼在奏章中說道:"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頑頓亡恥,斜詬亡節,廉恥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見利則逝,見便則奪。

主上有敗,則因而挻之矣;主上有患,則吾苟免而已,立而觀之耳。人主將何便於此?群下至眾,而主上至少也,所託財器職業者粹於群下也。俱亡恥,俱苟妄,則主上最病。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厲寵臣之節也。"

漢朝故事之

賈誼認為隨意折辱大臣,往往會使得大臣們變得厚顏無恥、唯利是圖!

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君主對待他的大臣如同對待犬馬一般,那麼大臣們就甘願做犬馬了;如果君主對待大臣如同對待犯人一般,那麼他們就甘願做犯人了。(如果大臣甘願做犬馬和犯人後,他們就會變得)頑固愚笨且毫無廉恥之心,(他們就會變得)不潔身自愛而只願意苟且偷生了。

這樣一來,大臣們就會見到好處,就積極爭奪了。見到君主有所衰敗後,就想乘機篡權了;遇到君主陷入困難後,就只顧自己苟且偷生了。這樣一來,對主公有什麼好處呢?大臣眾多,而君主只有一人,君主不得不將各種權力下放給群臣。如果大臣們全都頑固無恥;全都胡作非為,那麼君主就會深受其害了。所以古人說:"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這樣做就是為了勉勵大臣恪守禮節啊!"

漢朝故事之

賈誼認為帝王如若隨意折辱大臣,往往大臣也會隨意侵害君主!

很顯然,賈誼作為一代儒生,他希望漢文帝能夠以儒家禮儀來約束群臣,而不僅僅依靠法家的嚴刑峻法來震懾群臣。為此,賈誼還在奏章中提出了針對高官、貴族的處罰方案。

史載賈誼在奏章中說道:"其有中罪者,聞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頸盭而加也。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遇之有禮,故群臣自憙;嬰以廉恥,故人矜節行。"

這段話的意思是:"犯有中等罪行的官吏或貴族,他們聽到治罪詔令後就應該主動認罪,而不應該等到皇帝派人把刀架到他的脖子上。犯有大罪的官吏或貴族,他們聽到治罪詔令後就應該向北跪拜認罪,然後跪著自殺謝罪,而不應該等到皇帝派人揪住他的頭髮往下按把他處死。皇帝以禮節對待大臣,那麼群臣也就會潔身自愛了;皇帝以廉恥對待大臣,所以群臣就會注重節操和德行了。"

漢朝故事之

賈誼希望君主能以儒家禮儀來約束群臣,而不是依靠法家的嚴刑峻法來震懾群臣!

三、“刑不上大夫”理念逐漸成為西漢王朝的官場潛規則

賈誼的這份奏章一經提出,就迅速得到了漢文帝的賞識。同時,賈誼"刑不上大夫"的建議還在漢文帝時期得到了很好的實踐,其典型事例就是漢文帝以此理念迫使其舅父薄昭自殺謝罪了。

軹侯薄昭乃漢文帝生母薄太后的親弟弟,當年曾在漢文帝繼承帝位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例如昔日周勃、陳平等人平定諸呂之亂後,便盛情邀請漢文帝進京繼承皇位,然而代國許多大臣都認為這是周勃、陳平等人的請君入甕之計,力勸漢文帝不可貿然進京。

漢朝故事之

周勃、陳平等人邀請代王劉恆入京繼承皇位時,代國許多大臣都勸告劉恆不可貿然進京!

猶疑不決的漢文帝便派遣舅父薄昭先去京城長安以打探虛實。在當時情況未明、生死未卜的時候,薄昭此舉無異於是在為漢文帝冒險趟雷。

漢文帝繼位初期,薄昭作為外戚也一直深受寵信,備受重用。然而薄昭卻也因此變得日益驕奢淫逸,屢屢為非作歹,到了後來甚至還發展到膽敢擅殺皇帝使者的地步。史載:"將軍薄昭殺漢使者。"

漢朝故事之

薄昭因為漢文帝的寵信而變得驕奢淫逸、常常為非作歹!

面對薄昭這等行徑,漢文帝已經對舅父薄昭忍無可忍了。但是感念於薄昭昔日的功勞和薄太后之弟的身份而沒有直接下令處死薄昭。為此,漢文帝便決定採取賈誼的"刑不上大夫理念"和"寓意賜死"的方式來處決薄昭,其具體做法就是派遣使者帶著毒藥去責備薄昭的不法之舉。

然而薄昭雖然領會到了漢文帝的殺意,但卻不願意老老實實地自殺謝罪,為此漢文帝又派遣大臣們穿著喪服去薄府哭喪。漢文帝"賜死"的意圖如此明顯後,薄昭再也無法拒不執行了,最終薄昭選擇了自殺謝罪。

漢朝故事之

漢文帝執意要“賜死”薄昭,薄昭只能選擇自殺謝罪!

結語

軹侯薄昭"自殺謝罪"和漢文帝"寓意賜死"事件是西漢王朝較重大的政治事件,對西漢帝王和西漢群臣都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這一事例基本成為了西漢王朝的官場潛規則,成為了西漢帝王賜死大臣的默認手段。史載"是後大臣皆自殺,不受刑。"

這一賜死方式在暴躁強勢的漢武帝時期得到了更大範圍的實施,強橫暴戾的漢武帝每次想要賜死高官時,大致都會採取這種方式。而漢武帝時期的高官一方面懾於漢武帝的暴戾個性,另一方面也對這種"刑不上大夫"的理念越來越認可了。

也就是說,漢武帝時期的高官在面對漢武帝的治罪和牢獄之災時,往往會甘願自殺謝罪。畢竟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保證自己"體面地逝世",另一方面也能夠保全家人、保全宗族不至於被株連啊。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

(東漢)班固著:《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