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漢朝,用一千字淺讀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漢朝,用一千字淺讀

這本書一共10萬多字,讀的快的話一天就能讀完,對人的歷史觀有很好的導向。

錢穆先生最先講的是漢朝,總的來說秦漢是一體的,秦相當於漢的前身而已。漢朝的政府結構在我看來有些像現在有些國家的首相與皇室之間的關係,漢朝分為皇室和政府。皇帝是皇室的負責人和國家的領袖;首相是政府的領袖,負責國家一切的事務。當時的政府主要三個負責人分別是丞相、太尉、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當時就是副相。太尉和中丞有事情都要向丞相報告不需要通過皇上。他們分別負責政治、軍事和監察。這裡面著重是監察權:在漢朝監察是分兩部分的,御史中丞要住在皇宮裡監察皇室;其他的監察官員監察政府。並且當時的監察權是在丞相手裡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監察權的轉移與改變看出各個朝代皇帝是怎麼實現中央集權的。

接下來是漢朝的官員選拔。漢朝分為太學和察舉制,我們現在普遍都知道當時的舉孝廉,漢朝當時還是有太學的。不過當時只有當官的子女可以去太學上學。當時官員的等級還是合理的,在中央政府的部長是2000石,地方的郡長也是2000石。這就像是現在的正省級工資總體是差不多的。這樣的好處就是各地官員能夠安心的在地方工作,不會只想著扎進中央。並且當時政府只負責安排地方的長官,這就給了長官足夠的權利,他可以自由的任命手下的官員。並且地方的長官是有中央安排的,不能有當地的官員升遷獲得。這一方法到今天還在使用,大部分的公司也是在用這一方法,這方法很好的預防地方官員割據,形成國中國,讓地方牢牢的掌握在中央裡。

漢朝的國防:漢朝人民的兵役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去中央服役;另一個要去邊疆服役。這裡這個邊疆服役是春秋戰國的制度,只不過當時是封建制百姓每年要有3天的時間去邊疆服役,因為當時的各個國家比較小,人民從家出發到結束一共才用5到7天左右的時間,當時的百姓自已帶乾糧也沒什麼問題。可以這一制度到秦漢都一統天下還在沿用,陳勝吳廣當時就是要去邊疆服役。到了漢朝還是用這一制度,但是漢朝後來進行改革,百姓可以出錢讓別人代替去服役,如100人出錢找一個人去服役300天。漢朝的軍事政策是全民皆兵,每個符合年齡的男人每年都要去訓練,這一政策在現在來看是類似於有的國家的全民兵役制度的,但是在中國人口基數如此大的國家來看是不合適的。但是這些制度在漢朝的創立和崩塌的時候沒有什麼改變,那為什麼同一制度會對國家產生不同的影響呢?在我看來,這就是大多數的朝代最後崩塌的原因:地主階級大量兼併土地,普通百姓開始淪為地主家的長工和短工。漢朝的賦稅是很低的,一畝取三十分之一,在國家開始的時候人人有田地,賦稅也不高,人民對一些政策的容忍度是偏高的,但是當農民沒有了土地,開始被地主剝削的時候,他們生活的不穩定性是很高的,天災人禍一旦出現他們根本是沒有抵抗力的,這時政策的漏洞被放大,百姓開始造反然後重新洗牌。再回過頭來說說當時的賦稅一畝取三十分之一,我們這麼看感覺沒有什麼問題,但是這使地主兼併土地的代價變得很低了,不像現在的購房稅一樣。那些被地主剝削的農民沒有土地,服役只能找人代替,他和這個國家的關係就開始被切斷了。總的來說漢朝的管理在所有的朝代中還是很好的,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整個東亞的文化基礎。(本人姓劉,可能對漢朝有出於個人的喜歡,大家應該能理解吧)。


關於地主階級,我也有一些觀點,因為我的爺爺在我們村子裡面就是地主,當然也不是那種特別大的地主,在我出生的時候,我的爺爺奶奶都已經去世了,我也只是見過我奶奶的照片。關於我爺爺的事情,基本都是從我的父輩聽說來的。上面說過每當農民被剝削的沒有出路的時候,開始造反重新洗牌。這時候每人都是有土地的,那麼地主是如何進行原始積累的呢?是靠他們勤勞的雙手,在以前土地一直都在,只要你開墾了,那你就是這塊土地的主人了。一旦地主階級開始出現,他們是有資源是供應孩子讀書的,這就變成了當官的都是地主階級的了,他們掌握了政治的制定,這就很理所當然的讓地主階級越來越大。我說這些不是再為地主階級洗白,我的爺爺在文革中也被批鬥,最後自殺了。我只是想說在任何時代你能控制改變你自身階級的只有你的知識和你的雙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