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每一個朝代會有一個專屬的名字。而不是像其他一些國家一樣,叫劉氏王朝,或者李氏王朝之類。
這就要追溯到華夏文明剛剛開始的時候。那時候我們認為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就是全世界。東南是大海,西北是高原,都沒有人煙。因此,我們腳下這塊有人的地方,就叫做天下。
跟今天一樣,天下是有很多個國的。所謂國,可以大致理解為“一塊地”。既然是地,那就得有地名,可能叫齊,也可能叫楚,諸如此類。
這其中呢,有一個特別特別強大的國,強大到周圍的其他小國都得聽他的。這個強大的國不叫美國,它叫做“商”,也叫做“殷”。
所謂商朝,也不過是當時各國中的翹楚罷了。
突然有一天,在商這塊地的旁邊,出現了一個瞬間崛起的小國。它直接把商給滅了,然後代替商成為了下一個超級大國。這個國家就是“周”。
周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商,被別的小國幹掉。
於是就動用武力,指派自己的親戚或者手下去當那些小國的“王”。這個行為就叫分封。
比如說創業元老薑子牙同志,被分封到了齊國。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姬旦先生,就被分封到了魯國,等等。
至於這個所謂的“王” ,可能叫王,也可能叫公,或者叫子,只是對於周的地位不同而已。回到自己領地的內部,都是老大。
這些個有大周后臺撐腰的小國,就會去兼併其他更小的國。於是就有了後來的秦國,齊國,楚國之流。
所謂的秦,齊,楚,這些都是地名。就跟今天的京,滬,冀,川,類似。
比如說吧,你如果在四川一帶當了王。那你就叫川王,或者蜀王,或者巴公……無論好不好聽,都有可能……
終於有一天,在這些個國裡面,又出現了一個特別強大的的國,它叫做秦。強大到把天下所有的國都給滅了。那麼全世界就只有一個國了,所有的地方都變成了秦。
秦就統治了全世界。
可惜好景不長,泱泱秦國很快就被以項羽為首的楚國餘孽給瓦解了。
項羽這哥們呢, 覺得秦的那一套就是扯犢子,根本玩兒不轉。所以他想回到秦並天下之前的樣子。
也就是說:回到世界上依然是各個不同的國,然後各自為陣的那段光輝歲月。
於是乎,他沿用了周的那一套,封了一堆什麼齊王漢王之類。比如劉邦就被他封到了陝西的漢水附近,於是劉邦就叫漢王。漢一樣是地名。
至於項羽自己,也乖乖的回到楚地去做王。只不過為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的老大地位,項羽不叫楚王,而叫“西楚霸王”。
但是劉邦不服,於是照著秦的套路又重新統一了一遍天下。這樣一來漢其實跟秦一樣了,從此天下又都叫漢。這就有了所謂漢朝。
從法理上看,其實還是之前商周那個套路的延續。也就是天下依然是各國,只是漢最牛逼,所以漢國的王就是天子。
不過呢。漢王劉氏,在吸取了周和秦失敗的教訓之後,把周和秦的制度結合了一下。
大概就是依然像商周一樣,有各國的王存在,只是管理這些地方的人不再是那些王,而是換成了中央政府直接指派的官員,並且不世襲。
所謂郡縣制,大體如此。
這就是漢以前,各個朝代名字的來歷。簡單的說就是天下是有很多個國的,只不過有一個國最牛逼,那麼該國的“王”,就叫做天子,統領各國。這樣的一個套路。
可是這個套路到了王莽篡漢的時候,就出問題了。
因為王莽同志和嬴政劉邦不一樣,他並不是某國的王啊。那怎麼辦呢?只能是依照原來“新都候”的爵位,來命名自己的天下了。
其實所謂新都候,也算是一個地方名義上的“王”。所以王莽的政權就叫做“新”。
再後來到了曹操父子的時候,終於發現了王莽那一套的缺陷。所以呢把王莽的套路改良了一下。改為先封為某一個地方的王,然後再稱帝。這樣一個套路。
其實本質並沒有變。無論王莽還是曹丕,故事其實都是:從一小塊地方的老大,一直坐到了整個天下的老大。
這個套路可以一直延續到南北朝和隋唐。
楊堅奪權之前是隨國的“王”,而李淵則是唐國的“王”。所以都還算比較嚴謹地追尋商周的那一套。
這個套路的好處就在於,它有一個內在邏輯:就是老子本就不是之前的那個國家。因為天下本來是有很多個國的,原來你漢國牛逼那麼你統治世界,現在我魏國牛逼了就由我魏王來當統治天下的天子。
統治我的國和你的國。
這就有了很後來的時候,嗟耳英吉利小國,憑啥見天子不跪啊?其實都可以視為這個邏輯之下的遺風。
雖然在西漢之後,分封的意義已和以往不同。你國我國的這種觀念也大大弱化了。畢竟我們早已認識到,世界之大,遠非我們腳下這塊土地。
所以,當年王莽或者曹操發明的那一套極為繁瑣的稱帝流程,就面目全非了。
不過政變的流程,還是要按照基本法,去產生。比如趙匡胤雖然沒有封王,卻也是按照自己之前管轄地的名字,來命名自己的國。
後來蒙古人來了。這一套由王莽發明,再經過歷朝歷代加以改良的套路,才算終於被終結。
蒙古是部落的名字,或者說種族的名字。蒙古人自己並沒有所謂國的名字。因為~~~他們就沒有國的概念。
這些少數名族其實是按照我們的這一套文化,引入了國的概念而已。
這樣一來的話,名字也就隨便起了。不妨從古書裡挑一個自己喜歡的字,比如元好了。
其實呢,叫做大元。
而且蒙古並沒有沿用所謂你國和我國誰統治誰,這樣的邏輯套路。包括到後來的朱棣,他奪權之前雖然叫燕王,似乎也並沒有封建出一個所謂燕國來。
從此以後,大家才發現原來這樣也可以。根本就不用沿用王莽和曹操的那一套繁瑣的過程。於是就開始紛紛模仿蒙古人發明的這一套,以大字開頭的命名法。只要好聽就好。
之後的大明,大清,有人說明是因為明教,或者韓林兒的小明王。清是勇士的意思,或者從金字延續。
無所謂了,反正看心情就是。
閱讀更多 歡呼大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