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否等於知識,沒文化是否沒有知識?

咗邊丶


你好,我是“立學練字”,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涉及文化和知識的概念,由於目前“文化”和“知識”的概念還是比較抽象和模糊的,眾說紛紜, 我大概梳理出了一些輪廓,我的看法是:文化不等於知識,沒文化也不代表沒有知識。

一、對概念的梳理認識

文化的概念,分為廣義和狹義概念。廣義的文化,指的是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綜合,狹義的文化指的是語言、文學、藝術等內在的精神產品。

知識的概念,本質上是對現象的解釋,包含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哲學等等多個方面。

從上述概念上,我們能看出,文化是物質或者精神現象,而知識是一種經驗,是對現象的解釋。文化包含知識,文化是對知識的昇華,浩瀚廣闊的知識,融合交至發展,形成文化。

二、有文化是否一定有知識

不是,文化包含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等等,一個對精通於民族傳統文化的老農,可能是由於生長環境的耳濡目染,一些文化因子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滲透在每個毛孔裡,表現在他的言行中,他可能根本沒有上過學,解釋不出其中的知識點,但我可以說他很有文化,而不能說他很有知識。

三、有知識不一定有文化

現實在社會,人們不難發現一個某方面的高才生,可能精專於某個領域,是一個有知識的人,但在言談舉止、人情世故、道德水平、人文修養道德方面卻與他知識不相匹配,我可以這是一個有知識沒有文化的人。

一己拙見,只當拋磚引玉,歡迎討論。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立學練字


肯定不一樣啦,居然還有這種顯而易見的問題。舉個例子,我沒讀過書,但我學習過種菜,我知道怎麼種菜,我種了幾十年的菜,知道怎麼樣才能種好菜,這就是知識。例子2,我讀過大學,但我不一定會種菜,會種菜,也不一定種的好;如果我是農業大學的,或許還有理論在,但也沒有熟能生巧做的好。



一個小精靈1314


文化不等於知識,文化比知識範圍廣。

知識掰開來看就是,知道,認識。知道一個東西,再去認證識別它的真假,形成一套理論,就變成了知識。

文化是記錄知識的一個過程,它是一種傳承知識的途徑。

文化他還是區別於經濟,政治的一個領域。

所以文化不等於知識。

沒文化不等於沒知識。

第一,這裡的沒文化的人就是說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這裡的沒知識就是沒能力運用知識的人。沒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可以有知識。

愛迪生,他從小喜歡刨根問底,老師判定他為低能兒,小學沒畢業被勸退。但是他成為了歷史上出名的發明家,企業家。你能說他沒知識嘛?

莫言在小學五年級因為文化大革命被迫退學,隨著知青下鄉,在農村幹活10年,他成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能說他沒知識嘛?

像歷史上的劉邦,項羽都沒讀過書,他們卻靠自己的大腦成就了一般偉業。能說他沒知識嘛?

第二,有文化不一定有知識

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伍繼紅畢業後,考公務員面試沒通過,輾轉找工作連連失敗,後來直接放棄在家帶娃,落魄到需要靠政府救濟才能過活。

曉磊清華大學畢業生,畢業後呆家裡啃老十年,成了老阿斗。

其實有文化和沒文化都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會用知識,知識有時候是生活的常識,是工作的能力,社會的某個見解,是人智慧的合集。我們每個人不一定需要多高的文化,但是一定需要知識。

就像那些沒多少文化的名人,他們讓我們知道,沒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學,不去用,再多的文化也沒有用。


花家名趣屋


這個問題得分情況回答,通俗的講,當我們老百姓說一個人沒文化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在說他沒有文化知識。但是單純把文化這個詞拿出來說,那可就不僅僅指知識了,因此這個時候說沒文化就不是僅僅說沒有知識了。

但就文化這個詞本身來講,文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佈地點為轉移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3、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可以看出字面意思上,文化包含多種含義,既是一種精神財富,又是一種歷史遺產,同時也指知識。

不同的情景下文化有不同的涵義,就看你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所處的情景了,如果你和外國友人討論中國文化、歐洲文化,那就是在討論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如果你在歷史博物館聽導遊講解歷史,你聽的就是歷史的遺蹟的內容;如果你和幾個人在談話,談話的過程中你覺得某一個人說話沒有什麼水平,見識也短,沒什麼主見和思考,你就可以認為這個人沒文化,其實就是知識水平的欠缺。


清風龍海


文化不等於知識,有知識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一定有修養,這是當代社會的一個現象。

現在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博士後,留學生,海歸博士很多呀,但是真正有文化的人不多,只能說有知識。

什麼叫有文化,比如說一戶人家在自己家裡的客廳寫上四個字“勤勉持家”,一個診所寫著“懸壺濟世”,這就叫有文化,還有其他很多例子,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有知識僅代表你在某一行業的某一方面掌握了相關的技術和知識,而有文化不僅要求你有技術,還要求你會用這個技術去幫助別人。這就像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關係,但又不僅僅侷限於此。

我們現在總是被臺灣地區的人說我們大陸人只有知識沒有文化,我承認說的對。我們真的缺失很多文化,而且越來越缺失,想想自己二十年前的文化習慣,現在還剩下多少 都被商業社會所淘汰了。

整個社會進入了商業的時代,人人都想搞錢,各種手段都在利用,那些有文化的人實在太少了。商業驅動社會的弊端就在於人們的內心被金錢所趨勢,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只為追求利益,而忘記了自己還是不是應該要做一個有文化的人。

現在社會有一些現象簡直非常惡劣,首先就是明星們佔用了太多的公眾資源,大量的熱搜都是跟明星相關的,而真正的做事的人卻默默埋頭苦幹,這就是流量的時代,商業的時代,沒有文化的時代。


遊戲,追星,短視頻,充斥這太多的垃圾信息,而我們有知識的人也沉浸其中,共同帶動互聯網商業的發展。

我們不知道要走向何處,但是一定應該要是有知識有文化的地方。


電子與數學方法


肯定回答不是!

想到一本書,費孝通的《鄉土中國》

書裡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講到農民是否“愚”或者說是否真的比城裡人“智商低”。

嚴格來講,所謂文化,是知識的一部分。

但是現在有一種習慣上的傾向,說知識的時候特指科學知識甚至更窄到自然科學知識……

進而將文化知識同科學知識對立起來,似乎這二者是有你無我不可並存的狀態……

顯然,這種認識是根本錯誤的。是現在懶惰的傢伙們給自己某方面的無知找的藉口。

事實上,二者不僅不衝突,而且很多時候相輔相成。

知識是多樣的,務農的人要知天時,做官的人要懂人情,教書的人要懂傳授,這些放在大學裡、專業裡,就是農學、管理學和教育學。

文化是相對狹義的,你可以說讀書識字是學文化,但是不能說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學知識,你可以說書畫琴樂是文化,但你肯定不會說識谷認稻是學“文化”。

《鄉土中國》中講到教授的孩子為了不弄髒鞋襪,在田裡活動自然不如農家的孩子,但是農家的孩子在課堂裡的表現遠不及教授的孩子。所以我們要說農家的孩子就是“愚笨”嗎?未必。

放在文化知識和文化上,農家的孩子不懂漢語拼音,不懂英文單詞,他們就是沒知識的嗎?教授的孩子懂了讀書識字,卻不懂務農需要的知識,他們是有知識的嗎?也未必。

竊以為文化≠知識,或者說文化是知識的一方面。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但是沒有知識大約是可以等於沒有文化的。



Mr張先森


文化不等於知識,有否文化個知識多少沒一定關係。

首先了解一下,文化和知識的定義。

文化指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知識是指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知識,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而明確的界定。但知識的價值判斷標準在於實用性,以能否讓人類創造新物質,得到力量和權力等等為考量。

第一,從定義可知文化和知識不同,如果要歸納一下關係,文化包含知識。

知識只是人類文化裡的一部分,這一部分是具有實用性和創造性的,能夠實實在在被人類利用。

第二,文化需要個人內化才能轉變成知識,而一個人在社會和學校學習到的文化不代表個人擁有的知識。

例如有一部分高分低能的高材生,文化水平在碩博以上,可是不一定有知識。

第三,要正確的看待文化和知識的關係,處理好表和裡的關係。多關注真正的實際功能效用。


木馬逐風塵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認為的觀點是文化是基於知識的基礎條件,那麼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文化等於知識,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在我們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背景,我們的先民很早就已經形成了文化體系來達到社會的平衡,文化的產生基於生活必須表現出的狀態,有了文化才能夠讓社會穩步的發展。

在這裡我們舉個例子,我們的文化曾孕育出了很多的文化體系,他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適應當時的人民生活狀態產生的。孔子曾開創了易學文化體系,拿這個舉例子也是因為我本人就是研究易學方面的所以能更好的理解這一文化狀態,孔子的易學文化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都能夠明白這句話的含義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意思。如果你對孔子的易學文化有過研究就會發現他文化的絕妙之處,當你理解了也學會了什麼是仁和禮,知道了怎麼在人際關係中運用仁和禮,就等於在社會中不失為一個人上人。但這必須經過不斷的磨練和學習。才能在生活中幫助你更好的完成自己在社會中的每一個角色。

這樣的文化會告訴你作為父母你要如何對待子女,作為子女你要如何對待老人,作為領導你要如何關照下屬,作為職員你要如何團結同事。這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基於文化背景下的你所學到為人處事的道理,做人做事哪一樣不需要學習和精進,這當然是一種知識的體現。

比如我們看到有人在外面隨意吐痰,你肯定會想“這個人怎麼這麼沒素質呢?,肯定沒什麼文化”那麼其實素質是從哪裡來?道德底線又從那裡來?當然是要以文化為背景學習古往今來的知識才能標榜自身的素質。我們也知道越是有高度知識量的人他的素質會越高。這也是基於他曾以我國文化為背景對歷史知識的瞭解程度所決定的素質問題。所以回到我們的主題文化是否等於知識。那麼我的答案是肯定的。當然我們知道了文化等同於知識,那麼不懂文化背景的人沒有更多的知識儲備量在社會中也是必然要被淘汰的。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那麼你認為文化是否等於知識,沒文化就是沒有知識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V博嘚吧嘚


文化不等同於知識。

沒文化不等於沒有知識,有知識不一定有文化,沒有知識一樣可以有文化。

文化側重於個人修養、道德情操方面,是內在的修為,知識側重於所學所知和技能,是外在的學識。

《論語·學而》中這樣說,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親近賢良,竭力孝敬父母,捨身報效國家,與朋友言而有信,即使別人都說這個人沒有文化和道學,我也一定要說這是一個有文化的人。孔夫子對道德仁義和技能知識的解說非常通透,即使這個人沒有知識,只要敦倫盡分,與人為善,那麼這個人也是有文化的!

孔夫子同樣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的教誨,因此文化不等同於知識,知識同樣不等同於文化。






無兩書房


文化,當然不同於知識。

現今很多碩士博士,文憑很高,知識學了不少。但不少人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不知孝道人倫,缺少情商逆商,這哪裡稱得上一個文化人?

而很多農村的老農,在實踐中學習總結,掌握了豐富的農事知識,農耕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