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都有哪幾艘?性能如何?

星空與風


我是冬雨AK,我來回答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計劃建造5艘,但只建成了3艘,分別是1號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2號艦布呂歇爾號,3號艦歐根親王號,至於性能,可以說是二戰最強的重型巡洋艦之一!

作為一戰戰敗國,德國一直被限制發展建造大型水面戰艦,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德國海軍還是打破《凡爾賽合約》的規定,秘密研發建造重型巡洋艦,但希特勒明白,德國根本無力在戰艦數量上挑戰當時英國海軍的霸權地位,因此只能在戰艦質量上有所突破,對新一型的重巡洋艦的要求為:火力與法國的阿爾及爾號重巡洋艦相當,航速上要比敦刻爾克級戰列艦快,續航能力能覆蓋大西洋,

所以,總的要求就是噸位要大、續航能力強、火力要強、防禦性要好......所以,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妥妥的是為海上破交作戰設計的!跑的快的沒我火力強,火力強的沒我跑的快,專門用來襲擊英國運輸船隊,個人感覺類似於戰列巡洋艦的定位。

因此,希佩爾海軍上將級的排水量達到了15000噸。動力方面採用3臺高壓高溫蒸汽輪機,總共12臺鍋爐,能為戰艦提供澎湃的動力,使得戰艦擁有33.5節的航速,火力方面在艦首和艦尾各裝備兩座203mm雙聯裝主炮,最大射程33.5千米,在兩舷各有三座雙裝105毫米高炮和大量的37mm和20mm高炮,防護方面,希佩爾級大量使用焊接技術,比傳統的鉚接節省了不少裝甲重量,具體為中部水線80mm裝甲,炮塔正面和指揮塔165mm,炮塔頂部側面70mm,甲板採用雙層裝甲,上層25-30mm。主裝甲層30-80mm,防護性能在重巡當中還是非常出色的!

三艘希佩爾級,在建成之後執行了針對英國運輸艦隊的破交作戰,都有所斬獲,其中希佩爾海軍上將號為避免被盟國俘獲,1945年5月2日在基爾自沉,布呂歇爾號1940年4月9日在挪威海域被擊沉!經歷最為精彩的非歐根親王號了,它先是隨“俾斯麥號”戰列艦執行萊茵演習作戰,並與英艦威爾士親王號和胡德號戰列艦交戰,又在英艦隊的圍追堵截中安然回到布勒斯特港,戰後,歐根親王號被美國獲得,作為原子彈試驗的“小白鼠”,在經歷的兩次核試驗中,位於爆心附近的歐根親王號都未被擊沉,一直到了1946年的12月22日,才因為風暴損壞船尾大量進水而沉沒!

(不當之處請指正,圖片來源自網絡)


冬雨AK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共5艘(希佩爾海軍上將、布呂歇爾、歐根親王、塞德利茨、呂佐夫),實際建成3艘(希佩爾海軍上將、布呂歇爾、歐根親王)。


下面說性能。

先擺觀點:除了炮能看,希佩爾就是個腦癱玩意兒,

而且腦癱程度不下於俾斯麥

(會陸續進行補充)

↑這張圖可以清楚地看到希佩爾的水平防護

呃,似乎還是不清楚,我放評論區了。

↑30毫米穹甲雖然爛,但是10-20km時面對大部分重巡還是能看的,要是遇上美系超重彈……那畫面太美

主裝

80毫米皮帶主裝……而且德三裝甲並不比同期各國的強多少,希佩爾這紙糊的主裝能幹啥?

穹甲

穹甲防護還能看,30毫米40°內傾,等效130-140毫米吧。看看它的對手:

美國8英寸/55倍徑Mark 12,Mark 15,RF Mark 16型火炮,彈重335磅(152千克) ,20,000yd垂直穿深147mm;

英國8英寸/50倍徑Mark IX,Mark XI型火炮,彈重290磅(131.54千克),20,000yd垂直穿深129mm ;

英國8英寸/50倍徑Mark VII型火炮,彈重256磅(116.1千克),15,000yd 垂直穿深 148mm。

這樣看起來,還算不錯。但是畢竟存在巨大的天窗,還是有一點風險。


最大的黑點來了!

20+30毫米的雙層裝甲……再看一看別人的水平防護:

  • 肯特級,76-35mm
  • 約克級,76-38mm
  • 彭薩科拉級,50.8-25.4mm
  • 新奧爾良級,57-32mm
  • 巴爾的摩級,64mm
  • 妙高級,35-32mm
  • 高雄級,46-34mm
  • 最上級,35mm
  • 利根級,65-30mm
  • 特倫託級,50mm
  • 扎拉級,20+70mm組合板(這是緊貼)
  • 阿爾及利亞級,80mm(外側30mm)

很海軍上當吧。

  • 注:有人會說日本的重巡水平防護不也很爛,但是人家好歹強化了彈藥庫啊,況且人家排水量才10000出頭!

水下防護

水下防護嘛,這個主要是看TDS縱深,希佩爾20毫米防雷裝甲+隔艙,還算可以(當然無法跟阿爾及爾比,也弱於日本),中間水平。防水中彈就不要想了。

↑知乎借別人的高雄裝甲佈局圖,可見比希佩爾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德意志級才是真正的德國造船良心!

不過想到德三往重巡洋艦上用全面防護,這麼垃圾的防護水平也就很合理了……

主炮

主炮60倍徑203,還行,就是貴,而且少。這裡貼一張表:

看看穿深:

射程 垂直穿深 水平穿深

0yd 452mm 0

5,470yd 355mm 6mm

10,936yd 266mm 18mm

16,404yd 189mm 31mm

21,872yd 132mm 47mm

27,340yd 97mm 67mm

32,808yd 78mm 92mm

炮還是不錯的。

動力系統

至於動力麼,重巡洋艦上13w馬力,估計是其造價飆升的原因,而且這套設備故障率極高,我覺得要是不盲目追求高技術的話就不會那麼爛了。

船電裝備

德國的光學測距儀一直都很不錯。至於雷達麼,中早期的雷達一般般,但是歐根親王在戰爭末期裝備的FuMO 26雷達改進型的功率達到了125kW,相當優秀。

結論:船電、炮不錯,但是難以掩蓋其總體設計的腦癱

差不多9000萬馬克,14000噸的標準排水量,居然造出來這麼個腦癱東西???

德三水面艦艇設計師僵化到連重巡洋艦也要用全面防護思想,整出來這個防護高不成低不就。要是同樣的預算和指標給日本,平賀讓和藤本得笑出聲。

送給德棍

不要和我說歐根吃核彈,拿歐根吃核彈來論證希佩爾防護優秀的全是腦癱!


不攻自poi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級Admⅰral.Hipper.kIass

e.schWere.Kuzer

1935年英德“海軍協定”簽訂後、德國被許可建造大型戰艦。

(一戰後德國戰敗、1919年6月簽署《凡爾塞和約》條款明確規定:限制德國建造萬噸級軍艦、不許擁有巡洋艦)
第一艘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於1935年開工、1937年下水、1939年正式服役。
“希佩爾”級重
巡洋艦原計劃建造5艘、實際完成了3艘、該型艦艦體長、長寬比大、航速高是其特點、採用203.2口徑主炮、3臺蒸汽輪機、12臺鍋爐(133631馬力)、航速達33.5節、原設計12000噸、實際建成達15000噸。
(“希佩爾海軍上將”主炮)

(第一艘
“希佩爾海軍上將”號AdmⅰraI.Hⅰpper)
(第二艘“布呂歇爾”號BⅠucher)

(第三艘“歐根親王”號Prⅰnz.Eugen)

未完工的“塞得利茨”號計劃改裝成航空母艦、以及最後一艘“呂佐夫”號都是半途而廢……

唯一一艘“希佩爾海軍上將”級/“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存活到二戰結束。


孔乙己亂彈


該級各艦

1:\tKMSAdmiral Hipper\t希佩爾海軍上將\t布盧姆沃斯\t1935.7.6\t1937.2.6\t1939.4.29\t1945.5.3 沉沒

2\t:KMS Blücher\t布呂歇爾[2]\t德意志\t15 August 1936.8.15\t1937.6.8\t1939.9.20\t1940.4.9 沉沒

3\t:KMS Prinz Eugen\t歐根親王號\t克虜伯\t1936.4.23\t1938.8.22\t1940.8.1\t1946.12.22 核試驗沉沒

4\t:KMS Seydlitz\t塞得利茨\t不萊梅\t1936.12.29\t1939.1.19

/\t1945.1.29 鑿沉

5:\tKMS Lützow\t呂佐夫\t1937.8.2\t1939.7.1\t/\t1940.2.11 出售蘇聯


半畝書田


第一艘希佩爾海軍上將號1939.4.29服役,1945.5.3沉沒;第二艘布呂歇爾號1939.9.20服役,1940.4.9沉沒;第三艘歐根親王號\t1940.8.1服役,1946.12.22核試驗沉沒;第四艘塞得利茨號,未及服役1945.1.29鑿沉;第五艘呂佐夫號,1940.2.11出售蘇聯。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是1935年英德海軍協定簽訂後,德國被容許合法擺脫《凡爾賽和約》建造大型艦隻後,建造的破交作戰用的大型遠洋巡洋艦,具有艦體長、長寬比大、航速高的特點。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首艦1935年開工,1937年下水,1939年服役,計劃建造5艘,實際完成3艘,分別為“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布呂歇爾”號和歐根親王號


裝機帝



雪松127947852


只能打黑槍了,重巡的大小輕巡的裝甲,被亮了驅逐也能打成孫賊,船體大不好躲魚雷,也就視野好點,但是放在這船上就是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