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假期”水煮歷史之二:逆轉乾坤武則天(二)

三、黃臺之瓜,何堪再摘

去年的HK,李超人、前首富,專門花錢在報紙上登了一個版面。黑體,寫上八個大字:“黃臺之瓜,何堪再摘”?

其心可誅啊。

典故出處,來自唐高宗第六子(武則天次子),時任太子李賢的那首詩: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乍一看,這首詩技巧平平、沒什麼出奇的。但結合歷史背景,我們就能分明感受到,那種傷感、哀婉、沉痛乃至絕望的情緒,透於紙背。

它與“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一樣,都是巧妙的詠物詩,情景也彷彿。為啥沒那麼出名呢,大概因為曹植“七步成詩”的才氣,太吸引人了吧。

不過,歷史上的皇家,兄弟相殘、實在太過普通,各朝各代屢見不鮮;而母子相殘——沒什麼過錯的兒子,寫詩苦苦哀求親生母親放過自己,實在太少見了。十段也算熟讀國史,這樣悽慘的場景、幾乎想不起第二回。慈禧後來恨透了光緒,還不是親生兒子,也沒能冒天下之大不違廢掉,別說公開賜令自盡。

對,這就是武則天。

為掌控至高無上的權力,她不允許任何人構成威脅,潛在的也不行。親生兒子?也不行。一旦有苗頭,殺。

其實,別說成年的兒子。當年,剛剛生出來的女兒,作為一個母親、也能親手掐死——只為陷害原皇后、引起皇帝震怒;然後取而代之,登上皇后寶座。

當然有人說,這是謠傳,因為沒有實證。但感覺可能性很大。

畢竟,她後來親手廢掉、流放、鴆殺了兩個親生兒子(都任過太子),只因他們太優秀,可能取代她的地位,奪走手中的權柄。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中說,張無忌做不了政治領袖。這樣的人,至少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極強的權力慾;2、特別能忍。包括兩方面:一是自己善於忍耐;二是對政敵的殘忍。3、決斷明快。這三個條件,張無忌都沒有。他的性格,適合做我們的朋友。

說得非常精闢。武則天完全符合這三條,而且都滿分。

理解了這些。那麼,當她冊封皇后,繼而成為“天后”,與高宗並稱“天皇、天后”,共同聽政多年;這麼好的政治基礎,以她心機之深沉、決斷之明快、手段之毒辣,以一個女人,開天闢地、空前絕後,登上皇帝寶座,就不太難理解了。

“天皇”李治駕崩後,既然不能容忍任何人、哪怕只是分享手中的權力,那她只有一個選擇了:讓兒子滾下臺,改“唐”為“周”,自己稱帝。

“三代以後、女武皇有天下”,終於變成了現實。

四、科舉的曙光

話說駱賓王《討武曌檄》,確是千古佳作。以後的戰爭檄文汗牛充棟,但沒有能夠超越它的。

大家都熟知一個橋段。武則天拿到檄文後,不僅不惱怒,還命人在朝堂上大聲朗讀。她面帶微笑,閉目聆聽。

這是典型的駢文,四六工整、氣勢奪人,裡面相當多的警句。比如“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媚娘媚娘。豈浪得虛名哉!

又如:“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后,識夏庭之遽衰”;“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各類典故,信手拈來,自然貼切。

這也罷了。武女皇不時擊節讚歎,等聽到:“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這樣的句子,忍不住睜開眼、霍然起身:“好文章!這樣的人才,不為朝廷所用。宰相之過也!”

對,這也是武則天;英明果敢,真心愛才的傑出皇帝。

當然,在“愛才”的背後,也包含著特殊的政治目的。那就是:對抗世家!

前面說過,關隴貴族,是隋唐的立國之本。武則天一介女流、又出身寒門,縱使手段厲害,那些世家大族,怎麼會輕易低頭服氣、聽她的?

武則天還在幹尼姑時,世家的代表人物——長孫無忌,就對外甥李治百般阻撓、不讓武進宮。也對,太容易讓人說閒話。

更別說冊封皇后了!但李治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懦弱的小王爺;他畢竟是皇帝。不屈不撓鬥爭,武則天終於上位了。

然後,她就施展各種手腕,當然主要靠狂吹枕頭風。幾經曲折,成功幹掉長孫無忌、上官儀:朝中最牛叉的勢力、先帝託孤大臣。李治也長出一口氣,被權臣處處掣肘,皇帝也當不舒坦。

這是一個特別強的信號;長孫無忌,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當今皇帝的親舅舅。想當年,正是長孫無忌的強力推薦,李治才當上皇帝的。居然被一個女人輕鬆搞倒!各路世家大族,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但是,武則天后來居然推翻唐室、自己幹皇帝,大家終於受不了了。於是,唐朝開國名將李勣(瓦崗寨“軍師徐懋功”原型)之孫,徐敬業舉起義旗,聯絡各路功臣貴族之後,起兵造反、要恢復唐室;駱賓王提起神筆,寫下千古檄文。

可惜,這次造反,幾乎等於一場鬧劇。朝廷大軍一到,叛軍自己大亂,徐敬業被部將所殺,頃刻土崩瓦解。

平定叛亂後,武則天大開殺戒,膽敢不服的世家一律鎮壓;為最大限度清除反對勢力,不惜開啟“告密”、“酷吏”這樣骯髒手段,全國一片恐怖氣氛。“請君入甕”的典故,就發生在此時。

但武則天畢竟是英明政治家。她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將希望寄託在另一個體制上:科舉。

話說科舉制起源於隋,唐太宗時代,正式幹起來。但說實話,考試雖然形式上公平,如果規定得不細緻,裡面的貓膩實在太多了,身經百戰的童鞋們都很清楚。世家大族施加點影響,自家孩子的“升學率”,當然就遠遠高於寒門!

武則天深知這一點。於是,她開啟了一系列科舉改革。比如:密卷!名字密封,改考卷的大臣,不知道到底是誰做的。又比如:殿試!考試中脫穎而出的,皇帝親自出題再考。再比如…

總之,通過嚴格的科舉選拔,越來越多聰明能幹的寒門士子,脫穎而出,走上官員領導崗位;對世家的勢力,就形成了強有力的制約。

進化論告訴我們,財富、權勢和影響力可以遺傳;智商,通常無法完整遺傳。武女皇時代,科舉的曙光終於開啟;以後朝代更迭,這種體制卻留了下來,而且越來越嚴密。

好吧。世家的黃金時代,從此無可奈何花落去。

五、尾聲

武則天晚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所謂“面首”,精壯的和尚之類。

十段在另一個系列:《微評:技術背後的歷史與文明》(下次帖出來)裡說過。宋明理學,對漢民族的風格、觀念塑造,流毒之烈,無論怎樣形容都不為過。

咱們從小腦子裡接受的觀念,無非是近一、二百年的主流。但是呢,很容易被誤以為:“自古以來,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舉個例子。湖南、四川、江西、雲貴一帶,嗜辣如命。給人的感覺,應該一直如此吧?其實,完全不是。

辣椒,直到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等到有些地方的人,慢慢適應這個讓人汗流浹背、卻又欲罷不能口味,頂多,也就兩百年左右的歷史吧。

那麼,很多“重口味”的地方。原來飲食,其實說不定是非常清淡的。

同理。從大歷史的角度,可以看得分明:從春秋到漢唐,漢民族的觀念都是比較開放的;直到北宋末年,也都還很正常。大詞人李清照改嫁,沒有人覺得有什麼稀奇、需要圍觀。

到後來呢?很多“人慾”方面的事情,就突然搞得好像很神秘、諱莫如深,丟死人啦。這些莫名其妙的觀念,漢唐時代,絕無可能。

到底咋回事?其實,都拜朱熹這幫大傻缺所賜。朱某等“道學先生”,自己生活上亂七八糟,卻整出一套奇怪的“天理”理論:比如餓了吃飯是“天理”,精緻的美食就是“人慾”;夫妻是“天理”,續絃改嫁、或者其他就是“人慾”。胡說八道,流毒千年——至少,七八百年吧。

武則天,至少那方面“取向”正常吧?歷史上若干著名的皇帝,包括符堅,這樣史學家公認的“大帝”,就是雙性戀。

諺曰:“一雌復一雄,雙飛入紫宮”。說的是當年的慕容姐弟,都是“絕色”,被符堅雙雙笑納。而且寵如性命。

可笑的是,後來他這位男寵——慕容帥哥長大後,帶兵包圍長安復仇,符堅居然還拿出當年“信物”,希望對方記掛當年的“感情”而撤兵。慕容大怒,圍攻更急。

扯遠了,今天的“水煮歷史”,就到這裡結束吧。謝謝聆聽。

待續:“疫情假期”水煮歷史之三:性格悲劇袁崇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