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工資高伙食好,學生衣食住學全免費——唐朝的教育很“費錢”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一個輝煌的朝代,疆域遼闊,國力強盛,教育發達,文化繁榮,加上開放交流的對外政策,引得萬國來朝,對漢文化的輸出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以至於海外又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文化藝術,又或是科技醫療,唐代能人輩出,比如名將薛仁貴、郭子儀,詩人李白、杜甫,畫家吳道子、張萱,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天文學家僧一行,藥王孫思邈等等,數不勝數。而唐朝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和巨大的投入,無疑是鑄就這個鼎盛時代的重要基石。

老師工資高伙食好,學生衣食住學全免費——唐朝的教育很“費錢”

一、唐朝為什麼大力發展文化教育

唐代吳兢在《貞觀政要》中說:為政之要,惟在得人。意思是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得到人才。

唐朝非常重視教育,其教育體系是在隋朝基礎上的傳承創新,同時結合當朝實際融入了統治者新的管理智慧,講究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因而更加完善和科學。那麼,唐朝為什麼要大力發展文化教育?

01.教育的最終目的,一定是為了通過培育和選拔人才來鞏固統治。

唐朝學校教育的規模、學制系統的完備性以及專業教育的發達程度,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學校培育的各類傑出人才,充實了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隊伍,改變了建國初期因為士大夫“不樂仕進”而造成的“官吏不充”局面。而這些飽讀詩書選拔出來的聰明才子,為唐朝統治者推行施政方針、鞏固統治根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02. 教育推動了政治、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升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

文化教育與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相輔相成。“倉廩實而知禮節”,“貞觀之治”“永徽之治”使得政治清正廉明,百姓吃穿不愁,此時百姓才能有更多的心思和機會投入到文化藝術學習等精神文明建設中。而隨著更多人才的脫穎而出,為李唐天下“改革舊弊,興復制度”,那麼出現“開元盛世”這樣社會安定、經濟繁榮局面也就不足為奇了。

老師工資高伙食好,學生衣食住學全免費——唐朝的教育很“費錢”

03.文化教育發展更加有利於促進國內外文化交流,建立文化自信。

  • 從內部來說,唐代文化教育空前繁榮,吸引了國內各民族人民來了解和學習漢族文化,有效調動了各民族的文化滲透和交流,對漢文化的傳播和認同產生了深遠影響。
  • 從外部來說,唐朝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也更加頻繁。各國派遣大量留學生前來學習,回國時一定要帶走的“文化特產”就是各類儒學經典著作,讓漢唐文化走出國門,發揚傳播。而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古代立法,更是仿效《唐律》制訂而成。這樣廣泛的思想交流和文化輸出,一定會建立植入心魂的民族自信。

總之,唐代統治者對教育規劃的美好藍圖得到了實現,而教育的發展又極大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繁榮。畢竟,無論哪個時代,最寶貴、最需要的,永遠是——人才。

老師工資高伙食好,學生衣食住學全免費——唐朝的教育很“費錢”

二、唐朝的教育很“費錢”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唐代發達的地主經濟,是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的物質保障。在唐朝,老師和學生都很幸福——老師賺錢多待遇好,而學生不但免學費和住宿費,而且衣食無憂,考試考好了還能升官發財、造福一方。

真的好想回到唐朝當學生!

首先要介紹一下唐朝的教育體系,主要包括中央和地方兩個方面。

  • 中央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機關是國子監,正副長官分別是祭酒一人、司業二人,下設皿和主簿各一人管理教學事務。國子監下設“六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
  • 此外,還包括門下省設立的弘文館,東宮的崇文館。各政府機構還附設了一些專業學校,如司天臺附設的天文學,分設天文、歷數、漏刻三個專業,太僕寺設立獸醫專業,弘文館裡的校書郎也招收生徒,專習校理典籍。
  • 地方上,在府州設醫學,府、州、縣設五經學。

唐代的老師同時也是官員,叫“學官”,包括中央到地方官學的博士、助教,以及主管全國教育行政事務的國子祭酒、國子司業、國子丞、國子主簿等職官。而地方府州縣學官,專指中國古代專一管理地方學務的官員和地方官辦學校的教師。

老師工資高伙食好,學生衣食住學全免費——唐朝的教育很“費錢”

01.老師的工資待遇不錯

老師按級別不同,分為博士、助教等。

  • 博士主要負責講授經學課程,級別從正五品至從九品,月工資大約在2貫到25貫不等。
  • 助教主要是輔助博士教授經學課程,級別自從六品至從九品,月工資在1、2貫到5貫300文之間。

唐朝通過教育立法,明確了老師是國家官吏的身份,老師享有官員享有的一切權利。國家要按品分給老師職分田,老師則可以按時領取棒祿及其它收益,並且享有休假及勉課權。

另外,老師的伙食相當豐盛。

據唐代文學家李肇《翰林志》記載:“唐興,太宗始於秦王府開文學館,擢房玄齡、杜如晦一十八人,皆以本官兼學士,給五品珍膳,分為三番更直宿於閣下,討論墳典,時人謂之‘登瀛洲’。”

這是說,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在秦府開設了文學館,給十八學士“五品珍膳”享用。而“登瀛洲”的意思,正是比喻士人得到榮寵,如登仙界。

從此以後,學士、直學士等學官的伙食都是高配,此項開支也成為慣例。

據《唐六典》記載:“凡行幸從官應供膳食,亦有名數。”

意思是說,在帝王行幸時,各館的學官也會享用到由光祿寺供應的五品珍膳。

老師工資高伙食好,學生衣食住學全免費——唐朝的教育很“費錢”

02.學生的衣食住學都是“公費”

在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初期,國子學、太學、四門生一共300多人。而到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時,本地學生和來自其他少數民族各國的學生迅速增加,達到8000多人,而上學是免費的。

《舊唐書》記載:學生以備藝文,凡三千二百六十員。是時,四方儒士,多抱負經籍,雲會京師。俄而,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亦遣子請於國學之內,鼓匣而開講筵者,八千餘人。

隨著學生的驟增,學校的新建、擴建也是政府不少的財政支出。校舍擴建的數量迅速增加,僅李世民時期就“於國子監增築學舍一千二百間”。而學校校舍的建設並不會列入每年的政府預算,廣文館的修建費屬臨時支出。此外,政府還要花錢為學校採購相應的辦公教學設備,以滿足教學需要。

老師工資高伙食好,學生衣食住學全免費——唐朝的教育很“費錢”

唐朝的學生不但上學免學費,而且食宿也免費,均由政府提供。學生可以像其他政府官員一樣享受免費食堂,每天的伙食有2升米,如《大唐六典》中記載:“丁男日給米二升,鹽二勺五撮……國子監學生、針衣生,雖未成丁,亦依丁例。”其它弘文、崇文及地方經學都和國子監採用相同標準,而地方醫學與太醫屬相同標準。

不但如此,學生還享有政府官員的待遇。比如在釋奠等重大的政治禮儀中,學生同政府官員一樣要參加,還擁有朝參皇帝的資格。又比如,學生與其他政府官員一樣享有勉課權和休假權,休假時如果路途遙遠可以減除路上花費的時間,家中父母有病的話也可以延長假期。

老師工資高伙食好,學生衣食住學全免費——唐朝的教育很“費錢”

03. 多買書,多藏書,多讀書。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總統。

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開元年間,唐朝政府在藏書方面投入巨大。

唐朝的國家圖書館是秘書省,在建圖書館、買書、整理等方面,國家出資巨大。由於在唐朝初期,印刷術還沒有普及,新增圖書全憑人手工抄寫,這樣就需要支出大量的筆、墨、紙、硯等文具的費用。《新唐書》記載,太府寺每年提供給集賢殿書院的紙約為6萬番,墨1344丸,筆材兔皮1500張,集賢殿書院有造筆直4人,專司將筆材製造成筆,供書直及書御書百人抄書。

而對政府沒有的書,以及散落於民間的善本、珍本,政府還要另外花錢購買回收。

老師工資高伙食好,學生衣食住學全免費——唐朝的教育很“費錢”

三、教育巨大投入的影響

唐朝是中國社會經歷由分裂走向大一統的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在此期間,唐朝的教育制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那麼,這些投入究竟有什麼影響,值不值得呢?我們分兩方面來討論。

01.積極影響: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促進經濟社會繁榮

唐朝通過“引禮入法”和“禮法結合”,形成了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氣。李淵和李世民均曾“幸國子學,親臨釋奠”,舉行盛大儀式的同時,還會對教師和學生進行物質獎賞,從行動上表現出統治者對教育的重視;而各級學校的釋奠禮、鄉飲酒禮,也是通過在隆重的活動中,從思想上樹立了重教的社會風氣。

唐朝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英勇忠實、清正廉潔、樂於為朝廷效力的政治管理人才,也造就了一大批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傑出優秀人才,提升了文化自信,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02.負面影響: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

唐朝政府在教育方面的巨大的投入,幾乎全依賴政府的財政收入,因此政府在財政方面承擔著不小的壓力。尤其是後期隨著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學生衣食住學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學支出,讓政府的投入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從而無法做到投入的“善始善終”。畢竟政府的財政收入還會受到社會生產力、統治者挪作他用以及天災人禍等方面的影響,因此財政收入增速明顯比不上教育支出擴大的增速。

老師工資高伙食好,學生衣食住學全免費——唐朝的教育很“費錢”

四、總結

《禮記》曰: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總體來說,唐朝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是英明的、值得的,雖然在唐後期迫於財政壓力,不能像宋朝“學田制”那樣保證教育經費的”穩定輸出“,但前期打下的堅實基礎,使得教育投入帶來的紅利收益有效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文化的繁榮,成為中華民族璀璨的寶貴財富,傳承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