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之月暈現象:需求、期望、幻滅

心理學借用"月暈"這一自然現象來描述當人們在認識某種事物時,由於個人的心境或對象的某些特徵,對它產生了好感。就像月暈一樣,覺得它的形象更好、更完美,可是實際上卻是被思想的光環所籠罩,把對象的不足和缺點都忽略掉了。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失落,也體驗過狂喜和愉悅,我們渴望與一個恰如其分的人建立長久穩定的親密關係,但總在全力付出時卻擔心害怕再次受傷。

這本由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諮商師克里斯多福·孟所著的《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將告訴我們如何穿越愛情道路上的重重迷霧,化解許多其實並不存在的矛盾分歧,直抵親密溝通的核心。

今天我們將從三個切入點,即需求、期望、幻滅來著重探討本書第二章內容:月暈現象。力求發現在親密關係建立之初,是何種神秘力量一路指引著我們找到最適合的那個人,以及如何在光環散去之後依然能很好地面對和維繫伴侶關係。

解析《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之月暈現象:需求、期望、幻滅


一.需求:我要你勝過我愛你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為什麼會愛上一個人?因為我們認為那個人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是因為自身的需求即將被滿足而感到興奮、快樂。

所以戀愛初期的愛意是最濃的,因為有太多需求亟待被滿足,因而充滿希望和幻想;待交往一段時間,原本需求都被滿足,就衍生出新的需求,若此時身邊人無法滿足新的需求,感情便會冷淡下來。即使沒有新的需求產生,隨著最開始的需求減弱,對對方的需要感也會減少,感情逐漸歸於平淡。

因此維持長久親密關係的法則就是永遠互相需要。

婚姻中,有些曾經彼此真心深愛、同甘共苦走過許多歡樂和坎坷的夫妻最終在親密關係中不再有愛,只剩責任維繫感情,究其原因,也許是剛開始時,彼此需要的大概只是一個可提供陪伴的人,因荷爾蒙的相互吸引就可以決定在一起;慢慢的,需求增多,比如我希望你會煮飯,你希望我能掙錢,此時若不善操持家務或經濟能力不行,就會導致需求PK。雙方便會考量如果自己的這個需求不被滿足,還會不會願意繼續跟這人在一起。如果願意,說明有其他的需求被很好的得到了滿足,可以抵消此類需求的不足;若沒有其他可供替補的需求滿足,就會產生溝通或者爭吵。

漫長婚姻路上,與其漫不經心地說"我愛你",不如真心實意的承認"我需要你",找點"刺激"時不時地激活一下走下坡路的新鮮感很有必要。刺激就是需求。

  • 老夫老妻就不需要送花了嗎?大多數女人都是喜歡花的,不用賣腎賣身就能買得起,偶爾送一朵給她,有多難呢?這是對被重視的需求。
  • 老夫老妻就不可以燭光晚餐嗎?鍋碗瓢盆的廚房生活不會永遠那麼有意思,走出來,鋪上清新唯美的桌布,點上瑩瑩燭火,燒酒紅酒啤酒隨意倒上。這是對浪漫的需求。
  • 老夫老妻就不能"甩開"家人去浪漫旅行嗎?都說身體和思想,總要有一個在路上,作為伴侶不主動尋求新意,是想讓他跟別人去"浪"嗎?這是對新奇的需求。

能滿足我們需求的人,才能被我們所需要。


解析《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之月暈現象:需求、期望、幻滅


二.期望:是通往地獄之路

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滿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雖然愛他便會需要他,但僅僅需要,卻不足以證明是愛。

當剛開始愛上一個人時,我們愛上的往往不會是他的全部,而是他身上某一處突出的優點,一個特別能滿足我們某一需要的點,而親密關係的維繫是需要很多條件的,因此就急需發掘對方身上更多的閃光點來加以愛上。在此之前,我們頭腦中亦早已有"夢中情人"的藍圖。

《奇葩說》第四季中有道辯題:剩男剩女該差不多得了嗎?辯手姜思達在論述這道題時,用他自身的感情經歷講了一個有關"理想伴侶預設"的例子。姜思達問他現男友:在遇到他之前,他心中理想的下任伴侶是什麼樣子?他男友說了兩點底線要求:一是不能比他小,二是不能抽菸。而這兩點姜思達都沒能滿足,可是他們依然成了一對兒。

這不是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問題,這是對待愛與需要的態度問題。愛他,就接受他的全部,而不是妄圖加以改造成自己想象中的情人樣子。因為他,首先是他自己,然後才是你的情人。而一旦有了想要改變對方,期望對方讓按自己的需求行事的念頭,就是將兩人推往親密關係的深淵。

也許有人說:我們對伴侶抱有希望、對他有要求,是因為我們愛他,想"讓他變得更好"。真實情況真的是這樣嗎?伴侶如你所願"變好"之後,受益更多的是他還是你自己?任何改變都應內化為自我需求後,自主的發生改變。受外力期望促進而發生的改變,雖然從結果看是達到了目的,但很難長久維持下去,而親密關係,我們是想要地久天長的。


解析《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之月暈現象:需求、期望、幻滅


三.幻滅:消失的光環並不是愛的本質

我們並不是真的要伴侶記得我們的生日,我們要的是他們證明我們的價值,我們希望確認我們值得被愛。

當自身的價值需要藉由別人的反應來證明時,是很不可靠和危險的,安全度過"月暈"幻滅階段,要學會放手和接受,堅信自身就有足夠的愛來愛自己,不勉強別人必須愛自己,更不必時時通過任何事來加以證明。

女生致命三連問:你愛不愛我?你有多愛我?你怎麼證明你愛我?是的,很多時候沒法證明,但心裡確實是愛的。這時最讓人安心的辦法是自己主動調節,相信對方是愛我們的,便一切問題迎刃而解。那具體要怎麼做到呢?書中提供了三個利器:想象力、意向和直覺。

  • 想象力,能讓我們突破界限,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 意向,是某個方向前進的意願
  • 直覺,避開錯覺的靈魂思考方式

舉個例子,還是上面提到的有關生日的問題。仔細思考一下:為什麼伴侶不記得我們的生日,會讓人這麼生氣?忘掉那些泡沫電視劇的既定模式套路,迴歸你的內心,深度思考,運用誠心求知的"意向",讓"直覺"幫助你擺脫束縛,刺激"想象力"去找到答案。如果你推導出的結論是:伴侶不記得我的生日,證明他不愛我。那根據這一"定論",再深想:如果他記得了你的生日,就能完全證明他愛你嗎?相信你也無法確信。所以"他不愛我"這一結論並不是正確的最終答案,而你想要確定的是:我渴望被關注,我值得被愛。而重視和愛,我們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不必強加到伴侶身上。

當你瞭然了自己的真正訴求,會發現所有不滿足和苛求都是自身內在的缺乏,一味的向外索取而不自行補充,會給伴侶帶去無法緩解的壓力,讓自己處於無盡的痛苦和失落中。


解析《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之月暈現象:需求、期望、幻滅


總結起來就是,一開始我們被某人吸引,通常是出於情緒上的需要,我們對他抱有想象中的期望,而終究發現,自己的期望並不能被完全滿足,由此進入了月暈消失的幻滅階段。學會放手和接納之後,開始明白自己原本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你所需的一切,都存在與你心中,隨己於求。

《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坦然真實地告訴我們,沒有人能年復一年的生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係之中,待激盪褪去,必定還有一些事值得我們珍藏一世,在親密關係的旅途中,學習處理最糟糕的狀況和發現彼此身上最好的特質,才能讓這趟情感之旅不虛此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