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怎麼形成的?

平民演說家


1917年爆發的以資產階級革命為主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俄羅斯帝國也因此解體。臨時政府預備通過選舉,產生新的國民代表大會。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軍事上的失利,及主要城市的食物極度短缺,使社會動盪持續加劇,一場新的革命在所難免。

與此同時,被稱為“蘇維埃”的工人委員會,在許多城市掌握了主導權。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藉機發動了俄歷1917年11月、公曆10月的街頭武裝起義,史稱“十月革命”。赤衛隊攻佔冬宮,結束了臨時政府,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全面掌權。

但是接下來,資產階級領導的白軍,和布爾什維克領導的紅軍,展開了3年的內戰,直到1923年,才以紅軍的勝利徹底告終。內戰期間,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地區的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形成了政治和軍事同盟。

1922年12月28日,來自上述6個國家的代表團,在莫斯科共同簽署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宣言》、《蘇維埃社會義義共和國聯盟成立條約》。同年12月30日召開的第一屆蘇維埃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大劇院,向全世界正式宣告了蘇聯的成立。

列寧因為生病,沒能參加此次代表大會。新成立的蘇聯,繼承的基本上還是被推翻的沙俄帝國的疆土。由於俄羅斯特殊的地理位置,列寧最早設想的新國家名稱是“歐亞蘇維埃共和國聯盟”。但經過幾番討論後更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為了讓更多的國家加入“偉大的蘇維埃”,讓布爾什維克主義在更廣泛的土地上取得勝利,列寧最早提出了“蘇維埃聯邦”這一概念,強調以大會的形式,建立一個合作、協調、互助的委員會,或者叫“部長會議”,指導各聯邦國發展。

蘇聯剛成立時,只有6個加盟共和國。1924年和1929年,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先後加入了蘇聯。1936年,原來屬於俄羅斯聯邦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獨立的加盟共和國的身份,加入了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以佔領、戰爭等形式,將摩爾多瓦、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並了進來。至此,蘇聯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成為東西距離超過10000公里橫跨11個時區、南北距離超過7200公里有5個氣候區、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世界真的很大


蘇聯的形成最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蘇聯的前身是沙皇俄國,在15世紀到19世紀近500年的時間裡,沙皇俄國從一個小小的莫斯科公國,不斷向周邊蠶食,最終形成了一個領土面積達2000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疆域橫跨歐,亞和北美洲。



然而,這個龐大帝國卻並沒有因為龐大的疆域而變得富裕,相反,在爭奪領土與霸權的過程中,沙皇俄國始終處於一個弱勢地位。甚至因為克里米亞戰爭的慘敗,不得不賣北美的掉阿拉斯加以維護國內統治。此後,又在爭奪中國東北的過程中被日本打敗,國內經濟一度瀕臨崩潰。

就在這時候,曾經的敵人英國竟然向沙皇俄國投來了橄欖枝。英國邀請俄國加入英法俄三國協約,以共同對抗德意奧形成的三國同盟。正在為國內局勢一籌莫展的沙皇欣然接受了英國的邀請,投入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然而,令俄國沒有想到的是,這場世界大戰不僅是人類歷史上著名的絞肉機,並且曠日持久,俄國本就瀕臨崩潰的經濟,更是遭遇了雪上加霜。



而此時的德國由於意大利倒戈以及奧匈帝國不給力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危險。德國迫切希望俄國退出戰場,於是,德皇派人找到了正在逃往中的列寧,用專列將他送回俄國領導革命。就在列寧回國途中,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卻沒有退出戰爭。幾個月後,由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俄國建立起了蘇維埃政權。



蘇維埃政權建立之後,列寧以屈辱的條件與德國簽訂條約,宣佈退出一戰,專門對付國內的保皇黨和白匪,並且成功擊退了英法等國組成的多國聯軍。於是,列寧提出了所謂的“民族決定權”,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輸出革命,很快建立起了以俄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聯盟為主的蘇維埃聯邦,簡稱蘇聯。


傅斯鴻


蘇聯的正式名稱叫做“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曾經擁有匹敵美國的軍事力量。前蘇聯由15個加盟國家按照自願的原則組成,並奉行社會主義制度,由蘇共執政,統治核心位於莫斯科。那麼,蘇聯是如何形成的呢?


時間需回到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當時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成為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22年12月,在俄羅斯的努力下,烏克蘭、白俄羅斯以及南高加索聯邦同意了加入社會主義聯盟的決議,與俄羅斯共同組成了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聯邦國家,簡稱“蘇聯”。這4個國家就是蘇聯最初的4個加盟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南高加索)。
(歷代蘇聯領導人)

在蘇聯國內,各加盟國的軍事權和外交權都要上交給莫斯科中央(蘇聯首都)管理,但可以保留高度的自治權。此後,蘇聯便通過各種手段不斷吸收周圍國家,使加盟國數量從建國時的4個國家達到了後來的15個之多,疆域跨越了東歐、中亞、北亞在內的廣大地區。

1925年,土庫曼(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烏茲別克斯坦)加入蘇聯;1931年,塔吉克(塔吉克斯坦)加入蘇聯;1936年,哈薩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吉爾吉斯斯坦)加入蘇聯。同年,南高加索聯邦解體,分解出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阿塞拜疆依然加入蘇聯。1940年6月,蘇聯入侵波羅的海沿岸,脅迫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也加入蘇聯。

到1956年時,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數量已經固定為15個。按照地區劃分,它們分別位於東斯拉夫地區(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地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外高加索地區(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東歐地區(摩爾達維亞);中亞地區(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塔吉克),以上就是組成蘇聯的15個國家。



世界人文通史


蘇聯和蘇俄其實是一個包容關係,蘇俄是指1917年11月7日,經過十月革命後在原來的沙皇俄國基礎上所建立的國家,全名叫做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要理解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先看到蘇聯的國家體制。
蘇聯當時所施行的是加盟聯邦制,也就是說,從名義上來說,蘇聯實際上是由許多國家組成的一個聯合政體,其中包括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蘇俄,除此之外還有烏克蘭、白俄羅斯、烏茲別克、哈薩克等國家,當然,這些國家的名字後面都有一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當上世紀初的時候,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推翻了當時的臨時政府,建立了新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我們說的蘇俄,也就是如今的俄羅斯,而原來的許多俄羅斯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則趁此機會鬧了獨立。當時的蘇俄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列寧只好韜光養晦,弄出了一個用空間換時間的戰略,將外患解決,專心對付國內的反抗勢力,也就是我們常在書中看到的白軍。
1921年,隨著紅軍打敗了白軍,處決了高爾察克,流放了一批反抗勢力代表任務之後,將俄羅斯原來的盟友烏克蘭、白俄羅斯、阿塞拜疆等和自己打下的原先的白軍勢力範圍合併起來,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首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蘇聯正式成立。所以說,蘇聯和蘇俄的關係,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包容的關係。

生猛歷史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1922年12月30日建立到1991年12月25日解體,歷經了列寧、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和戈爾巴喬夫七任領導人共計近七十年的歷史。

同時,蘇聯是是當時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疆域極廣,主要由15個權利平等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並奉行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制度及計劃經濟政策,由蘇聯共產黨執政的聯邦制國家。

同時還是原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而蘇聯的成立過程,更是我們值得研究的話題。蘇聯是一個在戰火中誕生的國家,我們可以通過研究1917年——1923年的這段歷史來研究蘇聯的成立過程是怎樣的。

為了便於研究,我們把時間分成兩段:以十月革命為分界線,來研究蘇聯成立的過程。

十月革命前

在十月革命前,我們可以用一首打油詩來描述。有詩曰:

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

這首打油詩可以講述十月革命前的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羅斯帝國與德國軍隊作戰節節敗退,大批軍人戰死沙場,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反戰運動日益高漲。終於在1917年3月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臺,結束了三百多年羅曼諾夫王朝對俄羅斯帝國的統治。

二月革命之後,俄國出現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士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在這樣危機四伏的局面下,列寧與1917年4月17日發表了四月提綱,指明瞭方向。然而,正當布爾什維克黨對廣大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工作,繼續推進革命的時候,七月流血事件發生了。

1917年11月7日,列寧和托洛茨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十月革命開始裡世界歷史的新紀元!

十月革命後

十月革命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和國內叛軍不甘心失敗,組織了軍隊企圖將這個新生的國家扼殺在搖籃之中。最終,在列寧的領導下,經過三年的戰爭,粉碎了敵人對這個新生國家的進攻。

之後,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開了蘇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這個會議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誕生了!

因此,通過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瞭解蘇聯是如何成立的:蘇聯在戰火中誕生!


Minecraft軍長解說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的成立是世界歷史上驚天動地的事件,直接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

那麼這個令世界顫抖的紅色帝國到底是怎樣建立的呢?靜夜史認為蘇聯的建立和兩個人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一是列寧,二是斯大林。

作為執政風格完全不同的蘇聯領袖,列寧和斯大林在蘇聯前期分別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決定了蘇聯的歷史走向。

而如果說列寧是建立和鞏固了蘇聯,斯大林則是將蘇聯帶向了更高的臺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老態龍鍾的沙俄帝國,經歷了二月革命的狂風驟雨後,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開啟了俄羅斯歷史上的新篇章。

在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與德國媾和,簽訂了屈辱的《佈列斯特和約》後退出一戰,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隨後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經過三年浴血奮戰,取得了反干涉戰爭的輝煌勝利。

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革命的偉大導師,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後認為,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浪潮已經到來。所以世界範圍內各大民族的無產階級應當成立自己的蘇維埃政權,而後以自願的方式加入蘇維埃聯盟中。

而俄羅斯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首發地,境內人數較多的民族也應成立自己的蘇維埃政權並加入蘇聯,於是白羅斯、烏克蘭、俄羅斯、外高加索聯盟等蘇維埃政權紛紛成立,並在1922年以平等身份共同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這是蘇聯的偉大開端。

而後遵照列寧思想的指引,烏茲別克與土庫曼於1924年加入蘇聯;塔吉克於1929年加入蘇聯;1936年哈薩克和吉爾吉斯也併入蘇聯。

1936年外高加索聯邦解散,內部的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作為加盟國併入蘇聯。

不過在1924年列寧去世後,繼任的斯大林雖然遵守了列寧關於蘇聯成立的“平等”和“自願”原則,但在內容上進行了大幅度修改。

早在列寧在世時,奉行“大俄羅斯”主義的斯大林,就提出以“各加盟國以自治共和國的身份併入俄羅斯聯邦”的形式組成蘇聯,遭到列寧的強烈批評。

而在列寧去世後,斯大林在“大俄羅斯”主義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雖然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肯定了各加盟國自願加入和退出蘇聯的權利,但在斯大林的運作下,俄羅斯聯邦的地位被大幅度提升,其他加盟國地位則不斷下降,各加盟國在事實上淪為俄羅斯聯邦的州或者自治區。

通過這樣的方式,斯大林有效彌補了列寧組建蘇聯凝聚力不強的缺點,使蘇維埃聯盟更加穩固,但卻極大傷害了除俄羅斯之外所有加盟國的利益。

二戰爆發前,蘇聯從國土安全的角度出發,斯大林同希特勒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劃定了蘇德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

二戰爆發後,蘇聯於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蘭東部,奪回了一戰時期失去的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

1939年11月為增加列寧格勒縱深,蘇聯對芬蘭宣戰,付出慘重代價後,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成立卡累利阿-芬蘭共和國,並於1956年併入俄羅斯聯邦;

1940年3月,蘇聯紅軍強行開進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將三國併入蘇聯版圖;

1940年6月,蘇聯紅軍從羅馬尼亞手中奪取比薩拉比亞,成立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1944年,在曾屬我國飛地唐努烏梁海上建立的圖瓦共和國被蘇聯接納,併入俄羅斯聯邦。

1945年德國戰敗後,原屬德國的東普魯士被蘇聯和波蘭瓜分,北部命名為加里寧格勒併入俄羅斯聯邦。

通過瘋狂而野蠻的擴張,斯大林將蘇聯版圖推向極盛。同時斯大林創立的“斯大林模式”與“大俄羅斯”主義高度契合,使蘇聯成為大號的俄羅斯。

不過雖然斯大林的做法使蘇聯內部更加團結,但隨著斯大林模式的積重難返,“大俄羅斯”主義之下的蘇聯,最終也難逃分崩離析的命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是共產黨人學習馬克思主義,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必然結果。那種認為蘇聯是惡魔,無疑是指蘇聯的社會主義就是惡魔,蘇聯的公有制經濟就是惡魔,蘇聯的共產黨就是惡魔,蘇聯嚮往共產主義社會就是惡魔,這明顯是反馬克思主義的,這是反共產黨,反社會主義,反對公有制經濟的人一貫嘴臉,而且這種反對的聲音很大,因為共產黨人在世界相比其他資產階級政客畢竟屬於少數,所以出現反對聲音很大是很正常的,這是不足為怪的;如果沒有反對的聲音,或者反對的聲音較小,那就只能說明,這個國家所標榜的共產黨可能不是馬克思主義政黨了,不在搞公有制經濟了,而搞私有制經濟,可能變質了。


綠色星球188


蘇聯是通過軍事脅迫和武力擴張建立起來的。



1.如果想要了解蘇聯的成立,那麼首先要講解一下沙皇俄國崛起的歷史。蘇聯的前身是沙皇俄國,而俄國只有1100年的歷史。古代的俄羅斯國力弱小,經常遭到外族入侵,其中蒙古人就統治了俄羅斯幾百年。因此俄羅斯民族的血液裡流淌著蒙古人的基因,這讓俄羅斯民族與其他歐洲民族相比更加野蠻。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俄羅斯已經從一個東歐地區的內陸國家,發展成為一個地跨歐洲、亞洲、北美洲的超級大國。俄羅斯先後吞併了西伯利亞、遠東、中亞、高加索、東歐、北歐等大片地區。用軍事手段脅迫和奴役大量的民族。直到1910年沙皇俄國已經擁有了227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俄羅斯最鼎盛的時期。



2.沙皇俄國用軍事手段征服了二百多個民族,這也導致俄羅斯國內存在著歷史矛盾、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就在沙皇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內的民族矛盾愈演愈烈。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蘇俄政府,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是面對德國的壓力和民族矛盾,列寧依據民族自決原則允許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波蘭、芬蘭獨立。但是蘇聯在1940年又強行吞併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並且把芬蘭、德國、波蘭、斯洛伐克、日本、羅馬尼亞、外蒙古的“唐努烏梁海”等很多地區併入了蘇聯的版圖。因此蘇聯確實是依靠威脅迫其他國家而建立起來的。



3.蘇聯吞併這些國家的領土,自然會遭到這些國家人民的反抗。因此,蘇聯對那些反抗蘇聯統治的民族,進行了民族流放和種族滅絕大屠殺。其中蘇聯把幾萬名波羅的海三國的人民,流放到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讓他們自生自滅。斯大林又把20多萬車臣人,從高加索地區流放到哈薩克斯坦,造成幾萬車臣人在流放的路上,因為缺醫少藥和疾病的折磨而死亡。烏克蘭人民也不願意接受蘇聯的統治,他們不願意向蘇聯供應更多的糧食。因此斯大林下令在烏克蘭成立搜糧隊,把烏克蘭農民手裡的糧食和種子全部收走。導致烏克蘭在1932至1933年出現了大饑荒,餓死了700萬烏克蘭人。蘇聯通過這種民族滅絕政策,減少了反對蘇聯統治的聲音,暫時解決了民族矛盾,可是又加深了其他民族與俄羅斯族的仇恨。1991年在蘇聯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導致這些民族矛盾被激發,最終使蘇聯解體。


香堂風子


蘇聯其實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簡稱,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

而蘇聯的建立至少經歷了23年。 蘇聯是建立在廢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解題的沙皇俄國廢墟)上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第一階段:蘇維埃政權的建立與聯邦的初步成型

相信稍微研究過沙皇俄國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發表《俄國各族人民權利宣言》之前,多數民族受到統治者的殘酷壓迫,有著十分尖銳的矛盾。1917年11月15日蘇維埃政權發表的宣言宣佈各族人民擁有平等,自主建立國家的權利,同時廢除任何民族和宗教的一切特權和限制。

1918年1月蘇維埃召開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了《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以蘇維埃俄國建立於各自由民族聯盟為基礎,肯定了聯邦制的原則,成立了各民族蘇維埃共和國聯邦。



第二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加速了蘇維埃政權體制擴大化的進程

自由的氣息一旦散發,聞著味道後,就如同鯊魚聞到了血腥味一樣,很難忘懷了,聞著味的各民族都迅速的建立了自己的獨立國家和自治共和國。像烏克蘭、白俄羅斯、立陶宛、芬蘭、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高加索這些屬於原沙俄皇國領土範圍內的國家都先後宣佈其建立並得到蘇俄的承認。

後來從烏克蘭,白俄羅斯,高加索民主聯邦共和國中分裂出來的土耳其斯坦,花刺子模,布哈拉都陸續成立蘇維埃共和國。這些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帶來的影響,德國戰敗,勢力不可能在東歐繼續停留,在蘇俄收復國土時,他們都是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建立的蘇維埃政權。



第三階段:蘇俄內戰的爆發——進一步加深了蘇維埃政權的控制與影響力

蘇俄內戰的爆發大大加深了蘇維埃共和國間的軍事政治同盟關係。相信大家都知道,打仗對於國家經濟是有很大負擔的,內戰結束後,為了快速且順利的恢復經濟水平,各個蘇維埃共和國認為有必要建立統一的經濟整體,以便更好的實現資源共享,利用各國的經濟財政資源。

在1922年召開的公佈中央會議上,列寧建議各蘇維埃共和國以平等為基礎成立聯盟,同年12月30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第一次召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維埃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蘇聯成立宣言和聯盟條約。

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成為了最初的加盟國。

第四階段:蘇聯憲法的出臺——在法律形態上固定了蘇維埃共和國聯盟的形式

1924年1月,蘇維埃代表大會批准通過了蘇聯憲法,後來的土耳其斯坦、布哈拉和花刺子模共和國在中亞細亞民族的區域劃界的工作中消失,被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兩個新的共和國取代並在1925年加入蘇聯。另外組建的吉爾吉斯、哈薩克、塔吉克於1929年加入蘇聯。

第五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以武力等手段擴大領土範圍,增加其加盟國

當時的國際格局對蘇聯來說並不是特別“友好”,蘇聯為確保自身安全以及自身利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以威逼利誘和軍事打擊等方式將領土面積擴大近48萬平方千米,新增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摩爾達維亞5個加盟共和國。 經過時間和戰火的洗禮,蘇聯也就此徹底形成了。


歷來現實


  蘇聯雖然早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這個曾經的紅色帝國依然留給人們無數談資。在說過蘇聯的許多奇聞逸事後,不知大家是否知道蘇聯如何形成?蘇聯的全名又是什麼呢?

  

  1917年十月革命後,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奪取了俄國的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當時,布爾什維克控制的版圖只有莫斯科、彼得格勒周圍的數百平方公里,而由於一戰和二月革命的原因,曾經的沙俄帝國也早就分裂了,白俄羅斯、烏克蘭、阿塞拜疆等國都脫離了沙俄帝國。因此,這時列寧所建立的國家與後來的蘇聯在性質、版圖、名稱等各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其全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圖)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旗

  此時,原沙俄土地上的國家,雖然都處於失控狀態,但由於布爾什維克政黨、以及其他革命政黨的存在,其內部都充斥著國家政權爭奪的戰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紅白之戰”。列寧領導的蘇俄政權也不例外。他們不但要面對國內復辟勢力“白衛軍”的進攻,還要應對帝國主義勢力的圍剿。在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後,布爾什維克終於完全控制了俄羅斯。而在俄羅斯布爾什維克以及紅軍的幫助下,烏克蘭等國的布爾什維克也成功取得了政權。

  

  (圖)蘇俄內戰

  到1922年初,各民族共和國的戰爭基本結束,六個紅色國家依次完成獨立,他們是: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鑑於帝國主義對這些無產階級政權施加的強大外部壓力,以及由於連年戰爭導致的國內經濟衰退,這些國家迫切需要聯合起來;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布爾什維克原本都受俄羅斯布爾什維克黨控制,都服從唯一的領袖列寧,於是也有了聯合的紐帶。於是,經過一番討論,決定根據列寧的指示組成以民族為區分的國家聯盟。這個新生的國家便命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蘇聯”

  

  (圖)列寧領導下建立了蘇聯

  此後,蘇聯紅軍以追剿白衛軍為名義,又陸續進入中亞,在中亞建立了一些蘇維埃政權。蘇聯政府將中亞各國按照民族區分,形成了5個加盟國,即我們熟知的中亞五國。二戰前夕,蘇聯佔領了摩爾多瓦地區,並以此地區為核心建立了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又憑藉《蘇德停戰協定》的秘密協議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並在其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如此,加上最初建立時的六個共和國,一共15個加盟共和國,便形成了我們熟知的蘇聯。

  歡迎關注“孫博士侃歷史”,官方公眾號“fisher101990”,一同領略真實的歷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