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智襄子遇到趙襄子: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贏家

春秋戰國初,晉國的六卿是趙氏、魏氏、韓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大家族。其中範氏、中行氏被消滅,掌控晉國大權的是趙氏、韓氏、智氏和魏氏四大家族。尤其以智氏家族最大。

智襄子,智氏,名瑤,當時人尊稱智伯。諡號曰襄,故為智襄子。

趙襄子,趙氏,名無恤,卒於周威烈王元年,卒諡襄,史稱趙襄子。

智襄子與趙襄子都是各自宗族的繼承人,但兩人的起點完全不同。


當智襄子遇到趙襄子:笑到最後的人才是真正贏家

同為繼承人,起點完全不同

擇立嗣卿,這是家族的大事。

智氏家族也在考慮立嗣問題,智宣子想要立自己的嫡子智瑤為繼承人。這時候智氏族人智果表示反對,認為智瑤不如智宵,智宵是智宣子的庶子。

智瑤,身材高大,一表人才;擅長弓箭,又能駕車;技能出眾,才藝超群;能言善變,文辭流暢;堅強果敢這些都是他的優點。可智果看出智瑤什麼都好,唯獨沒有仁德之心。

他預言如果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氏家族必然有滅門之禍。

智宣子仍堅持自己的想法,聽不進去智果的勸諫,立智瑤為繼承人。智果便自立門戶,別族為輔氏。

與此同時趙氏家族的立嗣過程就沒有那麼簡單,趙簡子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世子伯魯,一個是庶子無恤,究竟選誰做繼承人呢?

趙簡子在竹簡上刻修身自勉的警句,把竹簡分別交到伯魯和無恤手上,叮囑他們認真學習,仔細保管。三年之後,趙簡子考校他們二人。世子伯魯回答不上來,甚至連竹簡都不知道什麼時候丟了。無恤對竹簡上的訓誡倒背如流,並始終將竹簡隨身攜帶,告誡自己。於時趙簡子認為無恤更賢,便立為繼承人。

一個是父親喜愛的嫡子,一個是不受重視的庶子,兩人的起點雖然不同,但都成為了繼承人。

智襄子: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智瑤即位後,世稱智伯。智伯主持國事,行事霸道。在一次與韓康子和魏桓子的宴會上,智伯戲弄韓康子,羞辱韓氏輔臣段規。智國聽聞,提醒智伯多加提防。智伯不聽,反倒說:“我不找別人麻煩就好,哪有別人敢找我的麻煩。”

不久,智伯跟韓康子提出割地,韓康子不想給他。段規說:“智伯這個人貪婪好利,剛愎自用。如果不割地給他,他一定會出兵討伐我們,不如答應他。他得到了土地,一定會更加變本加厲,向別人索地。別人不給,他一定會興兵討伐。我們答應他,既避開了災禍,還可以伺機而動。”韓康子便同意割地。

智伯收到了使臣的回覆,自然高興,便將矛頭對準了下一個家族魏氏。智伯向魏桓子提出割地要求,魏桓子也不想滿足他無緣無故的要求。他的謀士任章建議割地給智伯,不能和智伯直接對上,最好結交盟友,共同對付智伯。魏桓子也明白了任章的意思,也就順了智伯的意,將萬戶之邑給他。

韓康子和魏桓子都知道智伯的強大,沒有和智伯正面交戰,而是選擇滿足他的要求,助長他的驕橫。驕兵必敗的道理想必智伯也知道,只是連續的勝利只會衝昏頭腦。

連續兩次索地成功的智伯,已然是志得意滿。他又跟趙襄子索蔡和皋狼之地。趙襄子可沒有答應他的要求。智伯便帶領韓魏軍隊攻打趙氏。

智伯軍隊圍住晉陽城,攻打不下,便引水灌城。有一天智伯叫上魏桓子、韓康子去巡查水勢。三人同車,智伯看著被水淹沒大半的晉陽城,不禁發出感慨:“我現在才知道,河水也可以滅掉一個國啊!”

智伯這句話他自己覺得沒多大問題,而韓康子和魏桓子聽來就不是個滋味了。兩人在旁邊搞小動作,兩人都明白趙氏滅亡,下一個就是自己的國家。

智伯手下有個叫絺疵的人,發現了魏桓子和韓康子跟智伯巡查水勢回來就不對勁,便向智伯報告,韓魏必反。

第二天智伯把絺疵的原話又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說了遍,問你們要反嗎?

魏桓子和韓康子趕緊開始表演,順便給絺疵上點眼藥,挑撥智伯與他的關係。智伯倒是信了他們的解釋,料他們也不敢反。

絺疵再見智伯的時候,問智伯為何把他說的話告訴韓魏二人。智伯很驚訝他怎麼知道。

絺疵咋知道的呢?魏桓子和韓康子出去的時候,死死盯著他,走得又急。絺疵就猜到了。

智伯覺得:說了就說了,沒啥大不了,他們又不敢反。

絺疵覺得智伯沒救了,便跑到齊國去了。

智伯看似馬上成功了,他不知道是與魏桓子、趙康子的聯盟已岌岌可危,韓、魏都各有各的小算盤。

趙襄子:逆風翻盤

智伯、韓康子、魏桓子三家圍住晉陽,引水灌城。晉陽城裡的狀況有多糟糕呢?

城牆頭露出水面的只有六尺,鍋灶泡在水裡,隨處可以看到跳躍的青蛙。在這樣的情況下,百姓都沒有叛變之心。

三年守城,將士們每日想著是堅持一天是一天。趙襄子見狀也是愁眉不展。他的謀士張孟談這時候挺身而出了。

張孟談偷偷出去和韓康子、魏桓子見面,跟兩人說:“唇亡齒寒的道理二位聽說過嗎?,如今智伯帶韓、魏軍隊攻打趙,趙亡之後就輪到韓魏了。韓康子和魏桓子也知道這個道理,他們害怕事情還沒有成功就洩露,從而招來災禍。

張孟談知道二人的擔憂,便說:“計劃出自兩位家主之口,進我一人的耳,別人不會知道。”

三人秘密商議,約定好了起事的日子。

夜裡趙襄子派人解決掉智軍守堤的官兵,決堤讓大水倒灌智伯軍營。智伯軍隊因為突來大水忙做一團,韓、魏軍隊乘機從兩翼殺來,趙襄子正面進攻,三方夾擊,大敗智伯軍隊。智伯身死,智氏宗族滅亡,三家分其田土。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作為飲器。

啟示

一個深受喜愛的嫡子,一個不受重視的庶子,兩個人雖然都是宗族的繼承人,但都結局卻截然不同。

讀《資治通鑑》時我注意到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晉國韓、趙、魏、智四大家族都有謀臣,韓、魏、趙都能夠聽取謀士的建議,審時度勢,做出正確的決策。

唯獨智氏,在立嗣的時候,面對智果的建議,智宣子不聽。在晉陽之戰的時候,面對絺疵的建議,智襄子不聽。父子二人都是不聽不聽,行事武斷,落得個身死族滅的結局。

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每個人的起點不同,但重要的是在過程,只有笑到最後的人才是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