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關注微信公眾號:獨立思想人,關注更多內容

2000年以來,中國三次大的疫情和危機分別是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2006年暴發的禽流感並在中國部分省份擴散,為此政府撲殺了數千萬只禽類,比起非典、次貸危機引起的世界經濟危機和新冠肺炎,危害程度總體上不在一個層級,在此不納入比較範圍),三次疫情危機都給中國經濟帶來了顯著的衝擊,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總的指引下,政府採取了積極的“救市”政策,以遏制疫情危機帶來的經濟影響。

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這些措施的推出,當時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疫情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的巨大沖擊,但事後來看,有的措施給經濟帶來了顯著的後遺症,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因此失去了一次空前的機遇,時至今日,困擾中國經濟結構升級的很多殭屍企業難以退出,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今天,面對疫情的再次來襲,經歷過疫情和危機的洗禮,同時中國經濟實力相較以前顯著增強的我們,在遏制疫情影響而進行“救市”“止痛”的同時,一定要統籌考慮,兼顧政策帶來的長期效應,在通過財政尤其是貨幣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緩解市場進場情緒,保住經濟基本面的同時,也要吸取教訓,考慮長遠,避免政策的過度反應帶來的市場負外部性,通過倒逼改革,實現部分殭屍企業的退出,進一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完成我們多年想幹而未能幹成的大事。完成我們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升級的大事。

1.2003年——非典

自2002年11月開始的非典疫情,大致經歷了初發、加速擴散(2003年3—4月)和減退三個階段,疫情的出現及其暴發,直接導致中國經濟增速出現了顯著下滑,當年二季度GDP增速下降2個百分點至9.1%,尤其是廣州、北京等疫情嚴重的省市受衝擊較大,下滑了3.1和0.5個百分點。隨著疫情在6月份得到控制,三四季度經濟增速均實現了10%的增速,全年經濟增長10%。

具體來說,這次疫情直接對消費、投資、出口產生了影響,旅遊、交運、餐飲、住宿、娛樂等消費性行業,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所受衝擊尤其嚴重。

數據顯示,2003年4—6月,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同比分別為7.7%、4.3%、8.3%,較2002年同期分別減少0.5、5和0.3個百分點,直待6月疫情得到控制後,前期被抑制的消費需求才被釋放,呈井噴態勢,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迅速上升到9.8%。疫情期間,生產活動受到影響,使得製造業、房地產、基建等投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疫情最為嚴重的4月,世衛組織先後將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地區列為疫區,中國出口貿易因此受到影響。

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疫情發生後,政府“一手抓抗擊非典,一手抓發展經濟”,通過四大防治措施,維護經濟生產活動的正常有序運行:加強組織領導,形成統一的指揮體系;堅決切斷傳染源,控制疫情擴散和蔓延;全力組織救治,集中科研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努力提高治癒率;做好物資供應,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在財政方面通過財政減免、補助補貼、國債支持等措施抗擊非典疫情。

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2.2008年經濟危機與4萬億

2007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天量金融壞賬,直接導致美國金融機構的經營困難甚至破產,而基於次貸危機所形成的巨大沖擊波令投資者恐慌情緒崩潰,導致全球股票市場持續暴跌,次貸危機由此開始轉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為了避免金融危機成為第二個1931—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救市開始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一致行動。除了持續、力度強勁的降息減稅,以降低實業運營成本,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方案相繼出爐,希望能夠藉此令經濟走出衰退困境。

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政府也於2008年11月9日宣佈對財政和貨幣政策進行重大調整,由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轉為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此外,還通過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大措施: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加快地震災區災後重建各項工作;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改革,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減輕企業負擔1200億元;加大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實施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

世界經濟充分發展,使得此次危機也成為史上破壞程度最強的一次全球金融危機,各國政府在此次危機處置中表現出來的齊心協力與巨大默契,通過規模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讓經濟走出困頓,無可厚非,中國政府在此次危機應對中基於加快十大領域發展推出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通過扶持,補短板,調結構,可以釋放出顯著的紅利效應。然而,政策設計上的完美初衷,必須依靠在執行當中嚴格、專業、規範的把控,才能儘量做到不偏不倚,畢竟規模龐大與海量的資金投放市場,如果沒有一套專業嚴格的執行系統,假以嚴格的督導,確保資金科學、合理地得到使用,是一場災難。

最終,事實也證明,資金在使用過程中大量地湧入了暴利的房地產行業,造成顯著的經濟脫實向虛效應,整個社會為此承受了巨大的代價:統計顯示,2009年後中國M2對GDP的比例相較2008年上漲了25個百分點。在貨幣慣性的作用下,經濟增長對貨幣刺激的依賴開始加大,中國經濟三次加槓桿也從此拉開了序幕,經濟金融化態勢正式確立。而十大措施當中提及的安居工程、農村發展、教育醫療衛生,以及生態、金融對實體的支持,在脫實向虛的背景下,越走越遠。

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3.2020年——新冠肺炎

2019年底,新冠肺炎引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再次襲來,限制人員流動、企業復工延遲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再次令旅遊、餐飲、住宿、交通等消費服務性行業受到明顯衝擊,企業復工延遲也影響了企業生產製造活動,截至目前(3月1日),隨著除湖北以外省份疫情防控形勢逐步穩定趨好,但1、2月份經濟幾乎停擺疊加各地復工仍未全部到位,一季度經濟表現難看已經是鐵板釘釘。

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破壞性,需要政府及時出臺政策,通過稅費減免、貸款貼息等財政、貨幣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緩解其財務負擔。我們看到,政府通過社保公積金免繳、緩繳以及租房減免等措施已經開始實施,同時,為維持市場流動性以及緩解企業融資難貴問題,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及時向市場投放短期流動性,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避免資金荒,又通過調降MLF,引導LPR下行,暢通利率傳導機制,幫助中小企業在相對低的利率水平融得資金。這些措施,及時合理,都是因應市場痛點的得力舉措。

三次疫情危機下中國經濟對策——對2003、2008、2020的回顧與觀察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步趨穩向好,各地復工日漸步入正軌,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不能隨著疫情消退經濟秩序好轉,而為了彌補此前經濟停擺在後續的經濟活動中通過貨幣政策的加碼和釋放政策利好大搞投資和消費刺激。不能把貸款重點放在中長期的大型投資項目上,更不能刺激房地產和股市將泡沫擴大。疫情帶來的衝擊只是表象,增長動能不足下的經濟脆弱才是本質,在給企業解困方面,除了降低企業的稅費負擔,更需要化解企業資金鍊斷裂的問題,增加短期流動資金貸款,簡化手續、降低成本才是正道,在此過程中清退殭屍企業。不要人為去刺激消費,進一步減稅降費,改革五險一金,提高居民收入,引導整個社會儲蓄理念的迴歸,避免舉債透支經濟才是應急之舉,老百姓手裡有錢了,自然會消費,根本不需要刺激。

關注微信公眾號:獨立思想人,關注更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