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

木易看史


當時天下智士主要集中在中原荊州一代,荊州之士知劉表非濟世之主,所以早就已經謀劃各自的歸屬了。

這時候荊州士人基本就分成了兩派,一派是歸曹派,這一派基本是以大族世家、能力中等者為主,這些人知道自己能力一般,沒有辦法逆天改命,又或者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宗族勢力不受影響,所以乾脆投曹,順應時局算了;而另一派是擁漢派,這一派基本是平民中的士人精英為主,沒什麼太強的背景勢力,漢朝四百年在中國人心中烙下了太深的印記,而這撥人他們相信憑藉自己的卓越才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一樣可以像光武、馮異他們一樣再造大漢。

那麼武侯為什麼選擇皇叔而不是曹公呢?武侯可不是什麼世家大族,雖然長輩裡面也有人當過官,可是和荀家、楊家比起來真不算什麼,他沒有世家大族的利益羈絆,有的只是平民士人的儒家思想:“忠君愛國、士為知己者死、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思想”。很多人總是以現代人的眼光來揣度古人,認為武侯是因為在曹魏沒有在蜀漢地位高所以不歸曹,這豈不可笑?昔日昭烈帝被追殺的四處飄零無處安身,生死僅在一線之間,還談何榮華富貴?自古漢賊不兩立,獻帝受皇叔衣代詔,曹操挾天子之心路人皆知,武侯不願與惡勢力為伍,匡扶漢室之心日月可鑑。何況皇叔仁德之主,關張二人跟隨不棄,較之曹公也不差吧?


咆哮的鼠式坦克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出自《左傳》的諺語,熟讀經典的諸葛亮想必是聽過的。而在他出山以前200年,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也曾說過類似的話:“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矣!”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挑劉備呢?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如果不投靠劉備的話,他能投靠誰?

A.劉表。這是最靠譜的,因為諸葛亮的夫人黃月英管劉表叫姨夫,等於說諸葛亮和劉表沾著親戚。

B.曹操。彼時曹操正對天下廣納賢才,“唯才是舉”是他的主要綱領。諸葛亮這樣的荊州名士,他也必然會欣然用之。

C.孫權。這個也很靠譜,因為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追隨了孫權,並且還很受孫權賞識。孫權也曾要求諸葛瑾把諸葛亮給歸化到自己這邊來。

除此以外,還有其他軍閥如劉璋、張魯、馬超等,不作枚舉。奇怪的是,諸葛亮既沒有投靠孫曹劉,也沒有去益州或者漢中,而是投奔了最慫的劉備。這又是為什麼呢?

竊以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第一,要朝陽不要夕陽。

投奔劉表當然很好,劉表也會重用他,而且其背後的蔡氏兄弟想必也不會給諸葛亮使絆子。但是荊州的局勢卻實在是一團漿糊,劉表一死就勢必會散架。到那時,荊州成了別人嘴裡的肉,他諸葛亮難道要做俘虜和貳臣嗎?

第二,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投奔劉表不可取,那孫權和曹操為何不行呢?當然是因為出不了頭。

在曹操那裡,人才濟濟,諸葛亮一個外來戶又靠什麼去爭的上位?世人都喜歡拿荀彧比作曹操的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去投奔曹操,那麼他拿什麼去和荀彧競爭?

孫權那裡也是同樣的道理。周瑜、張昭這些不說,就說自己的大哥,諸葛亮都未必競爭得過。那樣的話,和去曹操那裡又有什麼區別?

第三,抄底原則。

說完了其他人那裡為何去不得,其實劉備的優勢也就反映出來了——正因為劉備此時一窮二白,諸葛亮才能成為他真正的當家人。

此時的劉備雖然號稱是左將軍、豫州牧,但其實就只有新野一個縣城而已。這樣的小軍閥,才適合諸葛亮施展拳腳。而正是因為劉備集團里根本沒有能夠與自己相匹敵的文臣,諸葛亮才能徹底實施自己的抱負,做出一番事業出來。

第四,狡兔三窟。

這一點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但其實也許是諸葛亮的深層考慮。琅琊諸葛氏也是魏晉時期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家族,雖然諸葛亮兄弟三人南遷到了南方,但琅琊本地依然有族人,比如後來在魏國執掌重兵的諸葛誕。

而正是因為如此,諸葛亮才需要謀篇佈局——大本營在曹操控制的琅琊,大哥在孫權那裡,那麼,自己再投靠劉備,就足可以保證諸葛家族內部的安寧。往大了說,無論誰統一了誰,諸葛家都不會沒官做;往小了說,即使有個三長兩短,投靠到別國也還有個照應。何樂而不為?

這麼說來,諸葛武侯的格局,實在比後來只會清談誤國的王衍,要高得不知道哪裡去了。



青言論史


大家好,我是小陌,大家熟知三國時期謀士良將眾多,他們各有所長,各展風采,在眾多傑出的謀士之中。諸葛亮在三國中可是一位不得不說的得力謀士。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隱居隆中,刻苦鑽研兵法,乃懷抱濟世之才,這樣一個光環加身的人物為什麼沒有投靠實力雄厚的曹操反而去輔佐了實力弱小的劉備呢?

首先諸葛亮和曹操本身因為一件事情發生本就影響了後來的選擇,曹操對諸葛亮的家鄉進行過屠戮,這件事情使得諸葛亮就對曹操有了看法。其次,曹操陣營當時可謂兵強馬壯,良將謀士不在少數,諸葛亮也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主,難道去了放羊嗎,這肯定不行,再者劉備當時寬厚待人的名聲在外,又去三顧茅廬去請出山,面子上又給足了諸葛亮,劉備集團當時也是窮的嘎嘎的,諸葛亮這才能去了,直接不就是數一數二的人物了嗎。

最後劉備集團的弱小也能證明諸葛亮的才能。又有劉皇叔的身份,方便了行事,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也,民心這一塊子劉備集團可是五飽六飽的,劉備可是以寬厚仁德立本的,曹操集團的曹賊的這一聽就不得勁那,後來更是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名聲,還有曹操以前還屠城過,屬實本身有汙點。

看來諸葛亮還是選擇劉備靠譜。大家來和小陌具體看一下:

一、曹操自身建立的對立面

大家看歷史知道諸葛亮的家鄉在山東琅琊,曹操幹了什麼呢,曹操曾經屠戮過徐州、琅琊、雎陵、夏丘等地,《三國志》有記載。屠戮了數十萬人。此事的起因是什麼呢?大家也知道當時兵荒馬亂,曹操又常年在外征戰,曹操的父親曹嵩為了躲避戰亂來到了山東琅琊,(我們知道曹操也是家族子弟,家裡也有錢)被當時徐州刺史陶謙手下一個武將見財起意把曹操父親一行人殺害了,把錢財拉回去獻給了陶謙。曹操知道了噩耗,那肯定氣的吹鬍子瞪眼,便出兵準備剿滅陶謙,這陶謙肯定打不過,就給跑路了,曹操最終沒能追住,曹操此時也是沒能報仇也是狂怒不已,就把氣出在了當地的百姓,也就是山東琅琊附近的地方,結果就這樣了。曹操事出有因,但這樣做就不可取的。此時的諸葛亮還不大,也就十幾歲,這屬於小時候的陰影啊,從小的時候曹操就給諸葛亮樹立了個不好的形象。

二、曹操陣營沒有立足之地

我們知道曹操集團能人賢士,良將不少,已經擁有荀彧、程昱、郭嘉等滿腹經綸和韜略的一流謀士。諸葛亮去幹啥啊,四個人打麻將嗎。加上曹操本身又能文能武,本就是一個文武全才,這一點是劉備和孫權不能比擬的。曹操集團的謀士也就是出意見,最終決策權還是在曹操手中,遠不如在劉備集團待著舒服。對比劉備集團的當時基本沒有謀士,去了利於諸葛亮本身的發展。

三、劉備三顧茅廬、禮賢下士

大家應該知道劉備禮賢下士,寬厚仁慈名聲在外。三顧茅廬更是體現出了一個領導者的謙卑,對諸葛亮的尊重,這一切對諸葛亮說也有致命的誘惑。還有劉備集團在當時實力弱小。只有自家幾個兄弟還是武將,謀士嘎嘎沒有,急需能人賢士的輔佐,諸葛亮這樣的才幹這不正合適嗎,兩人聊了聊,可謂是情投意合啊,還是說志同道合好。你看諸葛亮去了有這麼大一個舞臺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諸葛亮的個人目標都可以變為現實。

四、劉備身份正統、易得民心

大家有知道劉備自稱是漢室後裔,後來還被認可了,這個在光環在古代可是加分項啊,大多數人受忠君思想的影響,就會致使很多人選擇加入劉備集團。皇叔身份就是一個正牌組織。不像反派那樣不得人心,有了皇叔的身份利於籠絡人心,擴大勢力,民心所向離成功可謂進了一大步。使得對大漢有歸屬感的人會大幾率選擇加入劉備集團。反之曹操集團以前還做過屠城的暴舉,更是一個汙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形象也是人盡皆知。諸葛亮去了免不了落下個不好的名聲。

總結

相信大家看了這麼大,也就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曹操了,劉備隨便實力弱小,好比現今我們沒上市的公司,但是創業初期人們熱情激昂,有一片施展自己的天地,最終也成能為公司董事的位置。我們看後來諸葛亮確實也做到了,雖然不是最高統治者,但實際也是蜀漢的決策者了。諸葛亮最終施展了自己的才華與抱負。諸葛亮選擇劉備還是遠見之舉。

感謝您的閱讀,您的關注就是就是小陌最大動力,期待與您分享更多的歷史事物。大家可以留言討論,點贊,轉發。


喜愛歷史的小陌


回答之前,先說個娛樂話題。大家都知道,李亞鵬和周迅有過一段戀情,分手之後,周迅稱這段感情為“劫難”,甚至毫不諱言:李亞鵬滿足了她對男人所有的幻想。同理而論,那個讓諸葛亮滿足明主所有幻想的男人正是劉備,除此無他。為何這麼說呢?且聽一一分析。

首先 皇道正統

正統這玩意,古人還是十分看重的。大漢立國400餘年,雖然已經日薄西山,搖搖欲墜。但在士人心中,仍有著極高的地位。曹操之所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因為看重了漢家天子身上所蘊藏的政治號召力和道德制高點,有點類似如今的美國,討伐前都會假以和平和人權的名義去實施,這樣才能名正言順。不過曹操的行為在諸葛亮看來,卻是篡逆之舉,甚至直言,名為漢相,實在漢賊。“食其肉,寢其皮“。試想,孔明作為以漢室為正統之人,又怎會去侍奉亂臣賊子呢。而劉備則不同,從出道開始,一直以漢中山靖王之後自居,立志恢復漢家天下,解天子蒙塵。這與諸葛的志向不謀而合。尤其是許昌見駕之後,一躍而成大漢皇叔,政治地位急劇上升。成為當時除天子外,最能代表漢家正統的人了。既然天子被曹操挾持,退而求次,選擇劉備,不外乎最好的選擇。

其二 禮賢下士

中國文人向來傲氣居多,尤其是像孔明 這類大才的人,更是傲骨沖天。陳壽,《三國志》有記載:時先主(注:劉備)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作為孔明的好友,徐庶就說了,孔明不是招之即來的人,需要劉備屈尊前往。即使這樣,劉備前後去了三次,才得以拜見,而每次都畢恭畢敬,給足了諸葛亮面子。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劉備以皇叔之尊,屈尊紆貴,令孔明感動的一塌糊塗。反觀曹操,只是派人詢問,毫無誠意。

其三,劉備自身才幹

說起劉備的江山,後人總認為是哭出來的。好像除了哭之外,劉備一無是處。其實不然,作為三國之一的創建者,劉備有很強的自身能力。從出道開始,劉備一直豎起了兩面大旗:漢室後裔和仁義之心。這兩杆旗幟,為劉備積累了充足的人望,身邊也慢慢聚集了一批死忠粉,例如關羽、張飛、趙雲等。而且其善於識人、用人。 馭人之術,遍觀三國,幾乎無人出其右。再者就是品性堅毅,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擁有一個潛在梟雄應有的品質。而這些恐怕也是諸葛亮考慮的因素之一。試想,如果劉備懦弱無能,仁義有餘,剛性不足,全憑諸葛亮一人之力,又如何創建一番事業呢。在孔明看來,劉備的落魄只是由於起點太低,時運不濟而已,關張趙雖均有萬夫不當之勇,但畢竟只是執行者,並非規劃者,其缺少的是一位擁有全局戰略規劃能力的謀士之臣。自己的加入,不僅適應了這種需求,而且還能成為集團的核心人員(二把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想著自己的偶像管仲、樂毅亦不過如此。再看曹操這邊,將帥如雲,謀臣如雨。荀彧,郭嘉,程昱等都是當世之才,而且跟隨曹操已久,早已視為心腹之人。諸葛亮一介青年,初出茅廬,家大業大的曹老闆又怎會委以重任,視為肱骨。諸葛若去,恐怕難以有出頭之日。

最後,曹操殺戮太重,攻陶謙,屠徐州;曹操破張邈,屠雍城;徵呂布,屠彭城。更是擅殺名士,如殺邊讓,就曾引起整個兗州士族的反抗。有著悲天憫人情懷,身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諸葛亮自然不會助紂為虐。而劉備每到一處,便廣施仁義,籠絡士族。這在諸葛看來,實乃百姓之福,天下之幸。如此明主,此時不投,更待何時。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不同的觀點。我是小葉,高中歷史唯一課代表,歡迎點贊關注,互相切磋


小葉觀歷史


我相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對於這個問題都有疑問,每個人心中對於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答案。

歷史上的諸葛亮的形象是:一個理想的儒家士子,高風亮節,功勳卓著,秉儒家的忠孝仁義,諸葛亮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而曹操是一代梟雄,“挾天子而令諸侯”,

諸葛亮的性格決定了不能投靠曹操為虎作倀。但另外,劉禪時代,諸葛亮感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可見諸葛亮並未將曹操看作“曹賊”。再者,諸葛四友中,其他三人仕魏。道不同不相為謀,假設孟徐石三人在大義上與諸葛截然不同,何以為好友?但前人已作古,其人如何已不是後人隻言片語就可評判。

其一,諸葛亮隨叔父離開家鄉漂泊異鄉,與曹操屠徐州有很大的關係

其二,赤壁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張昭挽留他輔助孫權,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同樣,曹操曹操手下的荀彧、賈詡、郭嘉之流皆名臣,曹操雖有愛才之名,但供諸葛亮發展的空間可以說是十分有限的。而反觀劉備,雖然聲望高卻沒有多少實力,手下沒有出色而傑出的謀士,諸葛亮如果能輔佐劉備脫離困境,助其站穩腳跟,乃至克竟全功一統天下的話,則大有可為的,諸葛亮可以說是前程似錦的

其三,諸葛亮的理念是內儒外法,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仁義之名遠播,非常適合諸葛亮發揚其治國理念。而曹操生性多疑,並且勢力太強,實在不是上上之選。

學富五車,卻未經實踐,這可能就是隆中對時的諸葛亮。可以說是諸葛亮成就劉備了,亦或是劉備成就了諸葛亮,二者相互精誠協作方能流傳千古的美名。


老王講講趣事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佐曹操,而要幫助劉備?

這個問題,廿一郎來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我認為諸葛亮絕不可能選擇曹操,而選擇劉備也只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

怎麼回事啦,聽我慢慢道來!

為什麼諸葛亮不可能選擇曹操?

▲曹操

這件事要先從曹操的老爹說起,曹操的父親叫曹嵩,沛國譙縣人,為人圓滑世故,本姓夏侯,認中常侍(就是太監)曹騰為義父。才改為曹姓。以後平步青雲,最後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後因伐“黃巾軍”不力,被罷官回老家致仕。

後又因曹操刺殺董卓未果,逃走,並號召十八路諸侯討伐董賊,曹嵩懼禍,攜全家逃之琅邪避難。後董卓死,曹操做大,坐擁兗州。便派人送信給曹嵩,要父親來兗州養老,曹嵩看過信後,就立馬行動,帶上家眷和幾十箱的輜重匆匆趕往兗州。到兗州要經過徐州泰山郡,諸葛亮的祖先正好是琅邪諸葛氏,而這個泰山郡丞就是諸葛亮的老爹諸葛珪。正好負責郡內外交雜務及接待工作,徐州牧陶謙正好想交好曹操,那曹操的老爹就自然要好好的款待了。泰山郡郡守應劭就急忙叫諸葛珪安排接待事宜。徐州牧陶謙則派副將張闓領兵去迎接護衛曹嵩。就在張闓接到曹嵩時,看見幾十箱的輜重中有好多金銀珠寶,這個“黃巾軍”餘黨的張闓,頓生殺人越貨之念。派士兵殺光曹嵩一家大小及奴僕。一同攜貨及金銀珠寶遠逃淮南而去。

這下,事情就搞大了,曹操得知父親及家人被殺,大怒。親率二十萬披麻戴孝的士兵一路向徐州殺奔而來。徐州牧陶謙得知曹操殺來,懼怕不已,一面派士兵加固城池工事,一面派人向幽州牧公孫瓚求救。

泰山郡郡守應劭知道大禍臨頭,就叫上諸葛珪一家跟他一同逃走避難。而諸葛珪反而勸應劭和他一同到曹操那裡謝罪。或許能保一郡百姓的性命。應劭見諸葛珪不肯走,就獨自逃命去了,諸葛珪回到家中跟弟弟諸葛玄說明情況,叫他帶上諸葛瑾,諸葛亮,諸葛均兄弟三人逃往荊州避難,其後不久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投奔東吳權帳下,為孫權效力去了,也為諸葛亮無奈選擇劉備埋下了伏筆。這是後話了。諸葛珪則為了當地百姓甘願一人到曹軍謝罪。曹操正至氣頭上,火冒三丈,二話不說就把諸葛珪給殺了。令他想不到的是,曹操的一時衝動之舉,就讓他永遠的失去了諸葛亮這位王佐之才。

還有些事也說明諸葛亮與曹操的“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掌朝綱,不選擇容易的順江而下攻伐東吳,而偏偏選擇艱難的爬山涉水去北伐,還六出祁山,可謂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美其名曰,完成先帝遺願,討伐曹賊,匡扶漢室。實則是為父報仇。只是不好意思說出來而已。

又為什麼說諸葛亮選擇輔佐劉備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吶?

▲劉備

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此時的的諸葛亮雖有“待價而沽”的作秀嫌疑,但劉備是態度恭謙,情真意切,劉備對諸葛亮都有知遇之恩的。當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的時候,兩人是相談甚歡,相見恨晚啊。劉備則是大驚失色,眼前一亮,赫然開朗,驚為神人,諸葛亮給迷惘的劉備指明瞭以後的戰略方針和政治目標。

當時的劉備正落魄於荊州,處於他的事業迷茫期,除了自己的拜把子兄弟“關羽”,“張飛”等人,幾無可用之人,謀士更是稀缺,可見當時的劉備並不是諸葛亮的最佳人選。當諸葛亮環顧四周,準備出山,一展自己的驚世王佐之才時,才發現,當時的豪雄,曹操那裡是絕不可能去,而孫權那裡是不好意思去,不可能去跟自己的哥哥搶飯碗吧,好在劉備是一支潛力股。他日前途不可限量。所謂“花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所以說諸葛亮選擇出山輔佐劉備不過是諸葛亮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 。


廿一郎聊歷史


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丞相,為自己的主公劉備及後主劉禪可以說做到了鞠躬盡瘁死。然而更多的人希望他輔佐當時實力最強的曹操。諸葛亮沒有去輔佐曹操,站在當時的歷史角度看是多方面因素形成的結果。

首先,諸葛亮的身份類似於現代的高級經理人,他必須選擇一個可以幫助自己實現理想抱負的老大。諸葛亮的理想不言而喻就是想展現自己的王佐之才。歷史有許多有名望和實力的人,但都沒有施展抱負。主要原因是君王不認可和有人作梗。諸葛亮自然要為自己選擇一個能讓自己放開手腳幹,身邊有沒有啥和自己競爭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就比較合適。在劉備與諸葛亮認識的時候,劉備正處於事業開始階段,還很困難,這個時候跟他一起幹的就是二弟和三弟,巴不得有一個人來這裡幹活。這個時候就可以給諸葛亮放權,讓諸葛亮去展現自己。而劉備的兩個結拜弟弟(根據史料關羽歲數最大)都是武將,和諸葛亮乾的不是一樣的活。這樣諸葛亮的位置就不會受到威脅。

然後,再來看看曹操一方。諸葛亮出世的時候是在三顧茅廬前後,這個時候曹操打贏了最艱難的官渡之戰,實力和聲望達到了頂點。來投奔曹操的人尤其謀士自然很多,郭嘉已經頗得曹操信任,可惜早逝,司馬懿文武全才,荀氏叔侄謀略超群,一代毒士賈詡也是屢屢獻出妙計。有這麼一幫人,還諸葛亮去了顯得多餘。再一個就是諸葛亮去了,也沒有絕對實力強過上面幾位。所以諸葛亮還是去一個小的地方,從起步階段輔佐主公,這樣自己的位置更穩固。

第三,就是曹操的名聲在諸葛亮心目中不是特別好。曹操平心而論是個大政治家和軍事家,個人更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但在亂世只能做奸雄。奸雄自然被正統的忠於漢朝的士大夫所不容。加上曹操是宦官養子的兒子更被一些人作為鄙視他的談資。諸葛亮作為一個讀書人,肯定有站在比較正義一方的想法,他不太可能把曹操作為首選。但這個並不是主要原因,選擇支持曹操的能人也不少,所以這隻能是一個可以考慮的原因。

最後,曹操也沒有去請他,他自然不會主動投靠。假設三顧茅廬的是曹操,可以大膽猜測諸葛亮一定會去。曹操對自己禮遇有加,又有那麼優越的條件,更有利用自己施展才華,幹嘛不去呀。而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換成孫權可能諸葛亮也要出山。因為諸葛亮看重的是他未來的主公對他的尊重。他妻子的姨夫就是劉表,他為啥不投奔呢?,因為他覺得很難獲得尊重。說直白點,就是劉備滿足了一個讀書人的自尊心。

綜上分析,諸葛亮沒能走進曹操陣營,主要原因是諸葛亮希望得到尊重,並能夠滿足自己施展抱負的需要。顯然當時曹操一方的條件並不適合諸葛亮,因此諸葛亮選擇實力較弱的劉備,成就了諸葛亮千古賢相的美名。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舍我談歷史


諸葛亮為什麼不去輔助曹操而要幫助劉皇叔?


竹韻筆談來解答。


第一、諸葛亮一身傲氣


諸葛亮乃是當世臥龍鳳雛,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諸葛亮此人非常傲氣,曹操沒有親自請過諸葛亮,只是派手下詢問是否願意出山,這對於諸葛亮來說,這不是目中無人嗎?想邀請我出山,僅僅派手下來詢問?諸葛亮也太沒面子了。曹操對自己這麼不重視,諸葛亮知道就算自己去了曹操那裡,也不會有太好的發展,所以諸葛亮選擇不去輔助曹操。


劉備卻不同,劉備第一次請諸葛亮,諸葛亮沒有露面,第二次也沒有,足足去了三次,諸葛亮才露面。因為劉備給足了諸葛亮的面子,諸葛亮自己出山也會非常有面子。同時也滿足了諸葛亮的虛榮心。諸葛亮也深知劉備非常需要自己,俯下身來請自己,說明自己非常重要,在劉備身邊也會有更好的發展。


這第一點,就是諸葛亮因為本身傲氣,同時也為自己選擇職場起步的高度,所設計的計謀。劉備能給自己更多的好處,所以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第二、曹操謀士眾多、劉備謀士匱乏


曹操當時手下已經有眾多的謀士,先入為主,諸葛亮一個後去的謀士,定然不會讓曹操所信任,以及重用,還會得到其他謀士的排擠,甚至於會導致喪命。諸葛亮非常懂這個道理,所以不會去曹操那裡。並且當時曹操本來就勢大,去了也僅僅是錦上添花。如果諸葛亮真的這個時候去了曹操那裡,定然不會有後來的成就。


諸葛亮選擇劉備,不只是因為劉備給足了自己的面子,還有劉備身邊並沒有像樣的謀士,自己去了是雪中送炭,並且先入為主。哪怕以後再多來一些謀士,自己也無需懼怕。主公信任我也不會信任新來的謀士。在三國中,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國還沒有誰出謀劃策的的名頭能蓋過諸葛亮,甚至謀士匱乏,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從這點可以看出,諸葛亮看清了當時的形式。曹操謀士眾多,並且當時處在優勢,自己現在去輔佐只能是錦上添花。輔佐劉備可是雪中送炭,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因為這一點,諸葛亮也不會選擇曹操。



第三、擇明主


曹操生性多疑,並且挾天子當“漢賊”,不是一個正統的君主。只是一介梟雄,而諸葛亮是不會挑選這樣的人當自己的主公,因為諸葛亮其心也善。諸葛亮更多的是為了能得到一定的好名聲,我們平時看的三國如果非要分出正邪,那麼曹操就偏向於邪,諸葛亮是不會選擇曹操的。


劉備雖然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皇室後裔,但在當時大家無從考證,也就默認了劉備是皇室後裔,是皇室正統。諸葛亮選擇劉備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名聲,那就是匡扶漢室,為正統,不是漢賊。


諸葛亮為了名聲,會擇明主,劉備匡扶漢室,曹操實為“漢賊”,所以諸葛亮不會去輔佐曹操。



總結:


綜合以上三點,諸葛亮是不會去輔助曹操的,選擇劉備是諸葛亮最明智的選擇,也造就了諸葛亮一系列的傳奇故事。


這裡是竹韻筆談


竹韻筆談


諸葛亮為什麼選擇了劉備作為君主,而不是當時最有權力,最厲害的曹操呢?

我們現在很多人都對這件事有懷疑,同時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沒有一個有權威的解釋。不過,最受人同意的還是說,曹操有權有勢,自己也非常有能力,所以吸引了好多有才能的人。當時諸葛亮一直處在深山之中,剛從自己的屋子裡走出來,這樣的狀態,和曹操身邊那些死心塌地,有才華的人相比,沒有什麼優勢。他也很難發展的很好,所以也引起不了曹操的注意,就不能施展自己的能力。

與此同時,劉備那時候還很弱小的,根本不能和曹操相比,自己也沒有得力助手。要說作為出謀劃策的人徐庶的話,勉強算上一個。但是此人沒有定力,見風使舵,於是也叛變,追隨了曹操。還有一方勢力就是東吳孫權了,這邊可以與曹操抗衡一下,有點實力,也是人才很多的地方。所以,相比之下,劉備是最適合他的,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能,而且劉備作為漢朝的皇室後代,諸葛亮確實應該追隨他,可以受到其重用,成為厲害的人物。

這樣的說法不能說錯,當然有一定的道理存在,但是這麼認為的人大多是不真實瞭解諸葛亮的。諸葛亮為人忠誠,有智慧,有開闊的胸襟,不會因為自己的發展,從而盲目選擇的。因為劉備的弱小,在當時自己都保護不了自己,諸葛亮沒有理由去追隨他。所以最終的結果,沒有選擇曹操是有其他原因的!說到這,就要說說曹嵩這個人,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多,但他就是大名鼎鼎曹操的父親。而曹松的養父又是一個厲害的不得了的人物,就是曹騰。曹騰在當時的地位很高,有很大的權力,雖是一個宦官,但是不可小看此人。

董卓在確立了自己的權勢以後,自己非常自大,想要造反,曹操當時有不一樣的想法,想擴大自己的勢力,於是決定用自己的兵力和董卓對抗。就這樣,曹操作為正派的人物,慢慢穩定下來,也有了足夠的勢力。這樣的曹操此時也沒有忘掉自己的父親和弟弟,決定讓他們倆和自己一起努力,佔據為王,一起享受。但是發生了點意外他倆在去的路上,遇到不幸,被人殺害。不過這個說法有待考察,因為曹嵩的死因也是個未知,一種說法是曹操在戰鬥中多次攻打徐州這一要地,所以也結下了仇人,就是徐州的太守陶謙,此人為了報仇聽到消息,於是派人殺了曹操的父親,來宣洩自己的憤怒。

還有一個說法是,陶謙不是那麼想的,沒有想著殺人報仇,而且出於其他原因,還派人保護他們。但是最主要的事被派出去的士兵,看到了曹嵩的錢財很多,於是想殺人搶奪他們的財產。

這兩種說法,不管真實原因是啥,都和徐州的太守有關係。後面曹操再次攻打徐州也有了為自己的父親報仇的說法。這樣還不行,曹操心狠手辣,殺光了周圍的人也不解恨。不巧的是諸葛亮小時候就生活在徐州附近,經歷了自己的故鄉被外人佔領,甚至殘忍的殺害自己的親人,對於這樣的曹操,諸葛亮肯定不會忘掉這些從而選擇投靠曹操了。




中外歷史百匯


曹操本人雄才大雄,個性突出,極有主見,同時他愛才如命,身邊匯聚很多有才的人如:荀彧,郭嘉,程昱等,比諸葛亮不得差,諸葛亮是被後人神化了,除荀彧外這些人在曹操身邊只能起參謀作用,很少讓他們獨擋一面!

劉備在個人才略和資源方面比曹操差很遠,因此,諸葛亮在劉備這裡可以顯得很突出,而得到劉備的重用,甚至獨當一面,寧可雞頭,不可鳳尾這可能是諸葛亮選劉備的主因。

另外說明:諸葛亮選擇劉備並不是劉備寬厚仁義,因為他並不象羅貫中描寫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