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卖炭翁》中,半匹红绡一丈绫,够一车炭钱吗?

读书班


半匹红绡一丈绫,肯定是远远不够一车炭的价格的,此句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全诗如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个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虎豹出沒,荒无人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的“伐薪”一窑一窑的“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斤都渗透着老人的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可是,“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绡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人民劳动的残酷和腐败的社会本质。



一叶孤帆行万舟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出自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说,宦官把半匹的红绡一丈的绫挂在牛车的牛头上,来换卖炭翁的一车取暖用的木炭.具体到值不值。看对谁来说,“黄衣使者白衫儿”可能觉得没少给,可对老翁来说却没有卵用。对于卖炭老人来说,他最需要的是粮食和布,这布当然是棉布,而宫使给红纱和绫虽然也可以做衣服,但是与卖炭老人的身份和冬天季节极不相称。所以,红纱和绫只能作为货币再次交换。卖炭老人急需要的是钱,而宫使是不会给他钱的,而给丝织品。这些东西在宫中有的是。对于老人的这车炭肯定卖亏了,但再亏也没办法,因为人家“手拿文书口称敕”是奉旨采购,谁也不能抗旨,再可惜也没办法,这就是“宫使驱车惜不得”。最后一句“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对于宫使来说,没有白要人家的炭,还是给了东西的,在牛头上系着,谁都能看到。对于卖炭翁来说,纵使有万般无奈也不不可表露,只能“系向牛头充炭直”让老天看看,让天底下的人们都看看,我这一车炭就值这么一点钱。其中的万般之意,不得不令人深思。言已尽而意无穷,这才是诗的境界。




易梵八字


值,也不值。

先说值。半匹红绡一丈绫,从数量上来讲,不算太少;从材质上讲,都属于丝织品,也不便宜。单就劳动量来讲,和砍柴炒出的千余斤木炭价格也大体相当。

另外,不是不值,而是因为它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绡和绫是一种轻薄的丝织品,多做头巾,冒纱之类的饰品,不可以做御寒衣物的,所以对下层百姓来讲没什么用处,所以只是在老汉看来不值,而不是物价不对等。

唐时官府控制铜币流通,多以货物交易,其中很多丝织品,比如绢、绸、锦、帛等可以充当货币使用,而绡和绫是不可以的。所以这里把这个东西带给卖炭翁,有些强买强卖之意。

说它不值。因为在使官看来这些东西不值什么钱。

因为唐王朝多以实物抵捐税,府库充盈,这些东西也就显得不值钱了。

就像企业不景气,拿物品抵工资一样发给员工,员工当然也就不会当市价出售一样。感觉它很廉价。多以他们认为夏季用的这破玩意儿换冬天里的急需物资,当然是捡了便宜。

综上所述,这个值与不值,应该从各自需要出发来看,而不能仅仅从劳动价值量计算了。





星穿海底


《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是《新学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注:“苦宮市也。”原诗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碳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碳车碾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碳,千余斤,宮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碳值。本文通过记叙一个卖炭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宮使掠夺一空的遭遇,半匹红绡一丈绫是远远不够一车碳的价格的,宮使活脱脱地就是在明抢,深刻揭露了当时宮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以现实主义手法,深刻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深刻反映了当时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知名看淡


诗人创作的《卖炭翁》这首叙事诗,告诉广大读者:底层劳动者的生活很可怜,辛辛苦苦一车木炭就只能换回一丈绫,外搭了半尺红绡。

卖买是公平的,不存在欺市强买。如果过多扭曲理解,可能离《卖炭翁》远离而去。

理解《卖炭翁》这首诗,从卖炭翁的侧面解释最好不过。心忧天寒,又害怕木炭太贱卖不上钱。到了买卖市场,果然如此。





白云3498


白居易《卖碳翁》中半批红绡一丈绫值钱吗?

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公元817年,政府下令禁止铜钱出境,与蕃商交易只能以物易物。为防止铜钱转道出海,还下令国内禁止将铜钱输往岭南。公元785年,下令禁止客商将钱带出关中地区。由于中央的禁止,导致各地政府也纷纷禁止铜钱出境。

公元732年唐政府再次下令:市面交易不得专用铜钱,应杂用绢、布、缣、绮、罗、杂货。公元743年规定,交易1贯以上,必须钱绢杂用。公元811年,由于钱绢兑换比率变化,又规定10贯以上的交易必须钱绢杂用。

事实上,按照唐玄宗开元16年规定的比价,1匹绢可兑铜钱550文。但至德宗、顺宗时,市面上1匹绢曾上涨至3000至4000文,直至9000文以上。若按法定比价计算,“半匹红绡一丈绫”似乎价值不菲,但细究唐代实物货币制度的详细规定,“半匹红绡一丈绫”其实一文不值,平时只是当礼品或彩头赠送。

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一曲红绡不知数”便是说红绡只是王孙公子搏笑卖艺的赠品而已平时只是当礼品或彩头赠送。


雨落一方


《卖炭翁》为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一篇,白居易原序写到:凡九千二百五十二言,断为五十篇。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元和四年,为左拾遗时作。

《卖炭翁》这篇写得是:《卖炭翁》,苦官市也。

何为官市,我们在同时期韩愈写得《顺宗实录》里找到了答案,里面的卷二名为《宫市》。

文章不长,我们抄录如下:

旧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已!”遂殴宦者。街吏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上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宫市之祸

大体的意思就是:宫中有东西要在外面采办的时候,一开始还比较讲道理,只是“稍不如本估”,还有正式文书。后来,宦官当政,“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直接索要,大体最多用 百钱 买人家 值 千钱 的东西。

这还不算完,更可恶的是,我买了你的东西,你得给我送宫里去。

你以为这时让你参观皇宫呢?

非也,还有盘剥等着你,没过一道门户,都要交钱!


文中还举了一个例子,有农夫一车的柴,只给了数尺绢。又让送进去,这农夫也是明白人,就说我把这绢还还给你们,柴我实是不敢送。宦官不依,农夫哭泣到说:我上有老下有小,就指这车柴火换钱。今天你们几个小钱就拿走了,现在我一分钱都不要了,只想回家。你们还想要怎样?这分明是把我往死路上逼啊!


宫市之祸,乃至于此。

虽然这件事后来被捅到了皇帝那里,罢黜了这个宦官。但是宫市还是取消不了。


上(唐顺宗)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

各位看官,以为这就结束了吗?没有!


唐顺宗李诵,他这个皇帝只当了180多天而已!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熬了整整26年太子的李诵即位,继位后他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加上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他们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史称“永贞革新”。


改革动摇了宦官的权力,他们决定另立新君。

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办立李纯为太子。

七月,就迫不及待以顺宗的名义下诏,由皇太子主持军国政事。

八月,顺宗被迫退位。史称“永贞内禅”。

此后,大唐虽然仍经历了“元和中兴”、“大中之治”。但宦官渐渐从家奴变成了参与皇室内部纠纷,甚至因掌握禁军成了实际的当家人。


小结

回到《卖炭翁》,相比来说,他没有被要求送炭入宫,实已是大幸。

至于半匹红绡一丈绫,肯定是不够一车炭的钱的。


有好事者可以考证下,一匹红绡,需要耗费多少的人工,一车炭需要耗费多少,大体可知。


殘陽暮里酹江月


半匹红绡一丈绫值一车炭,在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宫使眼里。半匹红绡一丈绫,一文不值,在卖炭翁这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对心忧炭贱愿天寒的买炭老翁来说,一车炭,是一冬的辛苦,是一家活命的粮食,然而,这一车活命的炭,却被恃强凌弱的宫使强取豪夺。

他们扔下一文不值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时,绢帛就是货币。是硬通货。唐代的一匹绢(十二米左右)的价值,就是一周到半个月工人的工。很长一段时间,恒定在五百文左右,但文钱动荡,有一匹3000多文的时候,也有1000文的时候(两税法以后)。

宫使往卖炭翁的牛头上,挂了半匹红绡一丈绫。有人说绫和绡的价格比绢低,实际上它们价格并不低,与绢是相差不大的,甚至要比绢贵一些。这绫是按匹算的,卖炭翁得的是一丈,即四分之一匹,也就是说,往低了说,有一百二十文左右;往最高了说,也只有四百来文。也有人讲,宫使拿了裁剪后的绢帛换东西,裁剪后的绢帛不能花。

这真的未必,虽官方规定绢帛必须成匹交易,但民间交易起来依然可以“裂匹为尺”,这是底层零星交易常见的。尤其是宫使给卖炭翁的是半匹(六米)和一丈(三米),是很欺负人,但还真不是一文不值。再看碳的价格,根据估计,卖炭翁卖的炭,实际价值是当时普通底层工人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收入,即三、四千文。

《顺宗实录二》中的记载: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未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

宫市中,数百人在两个市场内溜达,贞元初年还拿着文书,到后来连文书也不出示了。看见好东西就拉走,口称“这是宫里要的”,没人敢多问。价格一般就是一百文买数千文的东西,还让小商小贩自己拉去送,每过一道宫门都要交“门户钱”,因为麻烦门卫了。

不亲自送的,还要缴纳“脚价钱”,即雇佣搬运工的钱,也由卖主出。人们去市场卖东西,有的出去一趟,空手回来,一分钱没有。所以怎么算这事还不算亏太多,便扬长而去。






国学大讲堂曾仕强


不够也没有办法;

意思是:那帮"黄衣使者白衫儿"(宫里的特使,出来采购的),一看这一车碳,很喜欢,但是又不想给卖炭翁高的价钱,就拿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绑在牛的头上当作这1000斤炭的价钱.说明了当时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白居易卖炭翁里的一句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大益茶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的《卖炭翁》

3、原文节选如下: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