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老人值不值得可怜和同情?

木鱼童鞋


白居易写这首诗本就为了揭露“宫市”的腐败,“卖炭翁” 只是受欺压的众多百姓中的一个缩影。不管是做为个人,还是当时社会底层的代表,“卖炭翁”无疑都是值得可怜和同情的。



先把整首诗粘上来,我们慢慢分析,看看“卖炭翁”到底可怜在哪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满面尘灰烟火色” :

首先看看这卖炭翁的脸,都是常年烧炭烧出来的“烟火色”,此处突出了烧炭的活非常的累,常年高温下,连脸都烧变色了。

“两鬓苍苍十指黑” :

十指黑就不说了,两鬓苍苍说明已经上了年纪。但是为什么上了年纪还要干这么累的活养活自己呢?可见没有子嗣可以养老。为什么没有子嗣养老?很可能是战乱死掉了。可伶吧!正好对应上中唐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当时席卷了中国北方大片地区,很可能老人的儿子就是在这场战乱中死掉的。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想象一下你身上只有一件薄衣裳,天寒地冻在风雪中卖炭。冷得你直哆嗦。然后你还拼命安慰自己:“真……真好,这么冷……冷的天!这车碳,肯定不愁卖!” 为了卖炭,连自己的冷都顾不上了,可见生活是多么的贫穷,估计连口吃的都没有。而接下来就说到没有吃的了。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此时日头已高,应该是中午了。这时牛已经困了,可见来城里卖炭的路比较远,牛都走到没有力气了。老翁这时也已经饿肚子了,但是只是歇息,没有吃东西。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半匹红纱一丈绫,大概是多少价值呢?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看看老翁“宫使驱将惜不得” 就知道这笔买卖老翁是有多不乐意,无奈宫使得罪不起,最后只能强忍了。



被“宫市”强买了碳之后,此时站在风雪中,饿着肚子的老翁恐怕已经泣不成声,苦不堪言。

他不可怜,谁人可怜?


一叶净心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老人值得可怜与深感同情。

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看待事情要一分为二,别虚情假意的偏袒一方。

每个朝代人们分工不同,贫富悬殊在所难免。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卖炭翁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时值深秋,可他却自私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願天寒。”他是卖炭的,自然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价,想赚多点钱。

天寒地冻的时候,自己也可以在草芦中烧炭取暖。可他有没有想过,大多数买不起炭的穷人们该如何是好?

就如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似的,这能怨恨谁呢?别人的荣华富贵也不是凭空得来的,难道要取出全部家产与天下人平分这才合理吗?

其实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也与当朝统治者的政策与制度密不可分。

职业的不同,自然造成了收入来源的不均

。天道酬勤,自强不息才是正道。

在那个时代,多少人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

。由于古代的科举制度,普天下的读书人十年寒窗,刻苦攻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冰刀冷箭


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老翁十分值得可怜和同情!先看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馀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卖炭翁为了生活,在一个深山之中砍柴烧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烟火色的尘脸、发黑的十指与花白的两鬓作对比,写出了卖炭翁的虽然年老,但为了生活却不得不承受如此繁重的劳作之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辛辛苦苦烧制木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呢?用来买身上的衣服和口中的粮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虽然身单衣薄,却希望天气寒冷,看似十分矛盾的心情,却写出了卖炭翁生活的极其悲惨!卖炭翁缺衣少食,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的钱上,虽然冻得发抖,却一心希望天气更冷!

“夜来城外一尺雪”,天公作美,卖炭翁喜出望外。“晓驾炭车辗冰辙”,天还没亮,就冒着大雪,驾着炭车出发了。“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迎面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两个人是谁?“黄衣使者”是太监,“白衫儿”是太监的“跟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手上拿着文书,口里念着皇帝的敕令,吆喝着牛,把炭车拉向宫中!“

"宫使驱将惜不得”,炭车被太监夺走,虽然舍不得,却又无可奈何。“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千馀斤的木炭,只换来半匹红纱和一丈绸绫。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太监的残忍和卖炭翁的悲惨!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购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宦官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分文不给,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白居易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的揭露了"宫市"的本质——统治者对百姓的掠夺! 卖炭翁是千千万万个受害者之一,当然值得同情!


三尺讲台两袖清风


我国初中文化以上的人都学过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对《卖碳翁》一诗中为了温饱辛勤砍柴烧碳的老人十分可怜和同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出白居易《卖碳翁》中的老人值不值得可怜和同情的问题?,我们看看提问人的回答:

窃以为卖炭翁老头心眼比较坏,大冬天只为自己多赚钱考虑,不考虑天气冷了别人能不能受得了,十足的奸商,不值得同情”

还有一人这样回答:

卖炭翁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时值深秋,可他却自私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願天寒。”他是卖炭的,自然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价,想赚多点钱。

为什么会有些青年人这样理解一首唐诗呢?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标新立异引起关注;二是三观出了问题。

一个孤苦的老人,为了生活还要上山砍柴烧碳,为了能吃上饱饭,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卖个好价钱有错吗?

哄抬物价的只有奸商,他们有钱,可以把碳囤积起来卖高价。谁见过农民囤积粮食,果农囤积水果哄抬物价的?

不是卖碳翁在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而是你的良心坏了。。。


李冠朝


为什么卖炭翁不值得可怜和同情?辛辛苦苦在南山伐木烧炭,拼尽全力,缺衣少食,只昐把炭卖掉能换个温饱。

但是用尽力气烧出的炭,拉到集市上,却被宫里的太监以"宫市"的政策一分不给的抢走了。

冬天的衣食何来?

不知题主是否覺得他应该反抗才问这个问题,他单身一人,身无寸铁,面对的是国家武装,敢反抗,无异送死。

"宫市"是唐朝皇室巧取豪夺的一项政策,很多家庭家破人亡。难道不应该同情和可怜嗎?


旁观者岚


首先——值得同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诗句,就知道这位老人处在什么样得境遇。

“卖碳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开头10个字,已经交代身份了,卖碳翁是一个靠卖苦力吃饭的。要知道,在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等级分明,靠自己卖苦力做小买卖的,地位极低。什么人才要卖碳为生?当然是没有地种的农民,属于典型的无产者,好在那时南山伐薪烧炭不要办砍伐证,也不要办环保许可,总算有口饭吃。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脸上的烟火色,黑黑的十指,说明他干这了干了一辈子,也没改善生活。两鬓苍苍了,还要这么幸苦,是因为什么?下文有答案。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碳的钱用来干什么?自己买吃买穿的。他没有老伴,也没有子女,这可能是他因为穷困打了一辈子光棍,也可能是生活遭遇不测,他没有亲人,只能靠自己。在阴冷南山之中孤独的卖炭翁,和丹麦街头卖火柴的小姑娘一样悲惨,一样值得同情。卖火柴的小女孩还可以滑动火柴,用幻想慰籍自己,卖碳翁被生活摧残的已经没有精神世界了,浪费一颗碳他应该都心疼。从卖碳翁往后的1000多年,封建之下的中国农民不都是这样的写照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绝不能把这两句理解为奸商思维,这是极度穷困下对生存的屈服。在卖炭翁看来,衣服虽然不够,但冻几天还能抗过去,如果碳卖不掉,可能这冬天就过不去了。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终于下大雪了,老头兴奋的拉着牛车上路。这和当下口罩奇货可居不一样,诗文中没有说老头要恶意涨价,只是想赶个高价。累了一上午,结果来人了。“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两个太监带走了牛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在权力面前,卖碳翁像一只蚂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点东西换走千斤碳,这是皇权合法抢劫。半匹红绡一丈绫,丝织品吃不得,穿不暖,也不知道能卖几个钱。从白居易自己的点评:苦宫市也,就能猜到,是根本不值千斤碳钱的。

卖碳翁后来的境遇怎么样,白居易没有交代,我猜,要过冬他只能卖牛了。惨。


左伦


针对题主提的问题,我是感到十分地疑惑,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老人都不值得可怜和同情的话,那谁还值得可怜和同情呢?

作为劳苦大众、社会底层的一员,卖炭翁老人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

1.为了生活,年老还干繁重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为了生活,卖炭翁整天在一个深山之中砍柴烧炭。长年累月,烟火色的尘脸、发黑的十指,可见烧炭劳作是如此繁重,而即慢两鬓已发白,为了生活,不得不承受,不得不坚持!

2.衣食的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人最基本生存条件是是吃饱和穿暖。但在卖炭翁老人身上,能吃饱穿暖的希望全在卖炭听得。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辛辛苦苦烧制木炭得来的钱用来干什么呢?用来买身上的衣服和口中的粮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即使自己身上穿得很单薄,还是希望天气能更寒冷些,因为这样人们才会更需要买炭烤火取暖。

如此矛盾的心情,让我们看到卖炭翁生活的极其悲惨!

3.权势的压迫让希望落空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天公作美,一夜醒来,外面下了一尺厚的雪,卖炭翁喜出望外,心里盘算着今天的炭能卖出好价钱。于是,天还没亮,他就冒着大雪,驾着炭车出发前往集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人算不如天算,迎面来了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的两个人。那么,那是谁呢?看清一下,原来黄衣使者”是太监,“白衫儿”是太监的“跟班“。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两个耀武扬威的人手上拿着文书,口里念着皇帝的敕令,吆喝着牛,把炭车拉向宫中!

"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炭车被太监夺走,却又无可奈何。一千多斤的木炭,只换来半匹红纱和一丈绸绫。

卖炭所寄望的好收入随着炭车向宫中远去而瞬间破灭,千辛万苦,终是空欢喜一场!

卖炭翁老人受权势的压迫,被低价强购,所有辛苦和希望都付诸东流。

白居易写《卖炭翁》,主要是抨击“宫市”的腐败,他笔下的“”卖炭翁” 只是受“宫市”制度影响的众多百姓中的一个缩影。

因此,受压迫的人们,个人,还是群体,无论置于哪个朝代,他都是值得可怜和同情的。而卖炭翁老人,作为他自己,也作为那个时代社会底层的代表,更应是值得可怜和同情!


经纬国学


先来看看整首诗的意思:

卖炭翁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尤其是这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和最后两句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是何其的矛盾与悲伤,天寒地冻一场大雪老人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炭能卖个好价钱,也许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儿等着喂养,家里正等着开锅呢!抱着这样的希望最后一车千余斤的炭就换回了半匹红纱与一丈绫,这与老人辛苦的劳动和满怀期待与希望是何等的落差,老人的可怜,尽在不言中。





青裁桃鸢


我的回答是个“驳论”,分为澄清问题和正面回答两个部分。

一、澄清问题

这个问题与“白毛女为什么不嫁给黄世仁”存在一样的问题,那就是:提问者不懂得“阶级压迫”这样最起码的历史知识。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卖碳翁》,一方面表现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一方面表现宫市罪恶。




提问者这样回答:

“窃以为卖炭翁老头心眼比较坏,大冬天只为自己多赚钱考虑,不考虑天气冷了别人能不能受得了,十足的奸商,不值得同情”

还有一人这样回答:

“卖炭翁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时值深秋,可他却自私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願天寒。”他是卖炭的,自然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价,想赚多点钱。”

我们必须明白,“卖炭翁”不是商人,更不是“奸商”,他不会“为了一己私利哄抬物价”,因为他不是商人,所以他不是“想赚多点钱”,而是“想多卖点钱”。“赚”和“卖”有很大的区别,一字之差人物的身份就变了!

卖炭翁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为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要上山砍柴烧碳,出大力,流大汗,才能勉强维持生活。说他是“哄抬物价的奸商”实在是冤枉死他了。


二、正面回答

卖炭翁值得可怜和同情。表现在哪里呢?原诗如图片:

1.首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写卖炭翁自己砍柴,自己烧炭,在南山中辛苦劳动。


2.第二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里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卖炭翁“鬼样子”。他烟熏火燎,辛勤劳作,“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但是,仍然食不果腹。真可怜啊!


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这里写卖炭翁的矛盾心情:

想象一下,一夜大雪,地冻天寒,身着单衣的卖炭翁冻得直哆嗦。他一方面埋怨老天为什么这么冷,一方面又担心炭贱而希望老天更冷一些。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多可怜,多让人同情啊!



4.“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去集市路途遥远,又是冰天雪地,真是太难走了。更何况一大早就开始赶路,现在已经是人困牛乏,日头已高,不得不歇息一会儿呀。


5.“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好容易来到集市上,更是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地等待有人把炭买去。终于有人来了,骑着高头大马,原来他们是“贵人”。“贵人”们好强势哦,容不得你说话,牵着牛调头就走。到了他们的地点,卸下木炭,他们把“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在牛头上,充当一车炭的价钱。

一车炭就换这些东西吗?费了今九牛二虎之力,烧了几天的炭,几乎是白白地让人抢夺啦!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好无奈啊!到哪里说理去?!

卖炭翁实在太可怜!令人同情!




徐福记1230下水诗文


小时候读《卖碳翁》,由于不通世事,无所谓同情可怜只觉得课文很难背。

卖炭翁

[唐]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今天再次重读《卖碳翁》,一丝丝悲凉由心而生。卖碳翁值得同情可怜!

卖碳的老人肯定年龄很大了,像这个年龄应该享受晚年生活了,也许他有子女,但是子女的生活也不如意,连自己生活都照顾不了,那有精力来照顾他呢?或许子女生活还不错,只是没有那分孝心嫌弃老人,不愿意养活老人。也许根本就没有子女,那个年代也有光棍吧,到了这个年龄却一点钱财没有存下来,还要去卖碳生活,可毕竟年老体弱,只能慢悠悠的挣点小钱,希望可以填满肚子。

穿着破烂的衣服,一头老牛一辆破车,吱吱吖吖。在冰天雪地里,摆摊卖碳,希望能有个好价钱。一车碳,千余斤,却被富家子弟用了一丈绫换了去,老人看着这一丈绫子,只有默默落泪了。

希望天下所有老人,老有所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