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光倒流大明王朝能否延續?

diyuanzhixing


一、天災人禍斷國運,制度僵化亡國起

在大明王朝後期,剛好趕上大小冰川時期。多個的地區出現糧荒,而國家的相關部門卻沒有第一時間進行處置。加上各類制度僵化,造就上下不能一心。更加激起了多地民變,大明王朝對其進行只是採取單一的剿滅工作,而沒有從根本入手進行解決。使得本就有限的國庫變得更加的空虛,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加速其滅亡時間。

二、特權階級忙享樂,天下百姓苦堪言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對其朱氏子孫給予較多的特權。使其佔用了大部分的國家資源,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國庫的負擔。歷代君王都是遵循其祖制,沒有對其進行改革。使其在後期,成為國家的一個非常大的負擔,就像一些大企業的企業利潤非常差的情況下還要負擔員工非常好的福利待遇一樣,這樣只會讓企業迅速倒閉。大明王朝後期就是一個虧損嚴重的大企業一樣,還要負擔其對員工非常好的福利一樣,如不採取強硬手段,等待其只有滅亡。而連年征戰對於普通百姓的賦稅越來越多,民眾苦不堪言,加速社會矛盾的升級,最終,大明王朝成為了歷史。

三、吏治腐敗朝堂鬥,廟堂之上無忠臣

朝堂之上陷於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的內鬥之中,將國家生死存亡拋向腦後。地方上更是貪官遍地,無人精於國家吏治。廟堂之上更是大多的良將忠臣一一被朝堂邊緣化。從毛文龍到袁崇煥,一個個可以拯救危機的大明朝的忠臣被無情拋棄,亡國已是定局。


惜花公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延續是肯定可以的,但早也好,晚也好,明朝還是會亡國。

當時如果崇禎聰明一些,提前果斷逃到南方,以南京為首都建立政權,甚至最終逃到臺灣,大明還會繼續多活一段時間,甚至一二十年。

但明朝也是封建王朝,而明朝建立於1368年,到滅亡時候接近300年。

封建王朝有個客觀的規律,也就是統治階層因為自身會不斷擴大,需要更多的國家資源,就只能從人民頭上掠奪。

而隨著王朝經濟的必然衰退以及國家制度的腐敗、失效,人民的利益被掠到影響生存的地步,王朝就搖搖欲墜。

此時必然會有內亂,如果還要外敵入侵,就很容易土崩瓦解。

明朝也是一樣,其實前面的蒙元后面的滿清也都是如此。

蒙元鼎盛時期,2萬人能夠殺得基輔羅斯10萬大軍潰不成軍。

但到了末年,被一群武裝民眾紅巾軍打的抱頭鼠竄。

滿清也是一樣,起家時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幾百騎兵敢追著明軍上萬步兵跑。

到到了鴉片戰爭,八旗、綠營聽到洋槍大炮聲音就四散奔逃。

道理也是一樣,明朝滅亡以至於改朝換代是必然的,這是客觀的歷史規律。

但為明朝延壽還是沒有問題的。

就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滿清延壽30年一樣,如果明朝操作得法,還是可以多活一二十年的。

當時南明還是有一定實力,可以同滿清在持久作戰拼一段時間。

但只要是封建王朝,就一定會滅亡,這是客觀規律。


薩沙


提到大明,總感覺有太多太多的遺憾:

明朝時期,中國的硬核產品風靡全球,資本潮水般流入;自信的中國人已經睜眼看世界,中樞派重臣徐閣老負責引進西方火炮技術;重臣高拱、張居正二人在中樞提出資本主義思想,進行稅改……


眼看著華夏參與大航海的趨勢已成,然而這所有的一切,卻隨著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大門戛然而止。

如果時光能夠倒流,現代人能夠回到大明,有無數的辦法挽救大明。至於具體的措施,大家來看看這樣做行不行。

1,開海徹底一些。

既然已經有那麼多人討海為生,乾脆開放的力度大一些。允許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人參與,海上打魚、貿易隨便幹,只要交稅就行。

明朝晚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資本主義的思想在朝堂上是很有市場的。中國一貫是重農抑商的,儒家更是提出君子應當重義輕利。內閣首輔高拱,明顯是資本主義萌芽的最好體現。他在中樞重新解釋了“義”與“利”的關係,說道:“苟出乎義,則利皆義也;苟出乎利,則義皆利也”。一代大儒、貴為首輔的高拱,為中樞追求利益尋找理論支撐,這在歷史上是罕見的。說明了當時,儒家禮教已經壓抑不住資本主義茁壯的萌芽。

這樣一來,海洋事業會蓬勃發展,也會吸收大量的人口。人口、土地與土地的矛盾就能緩和不少。

如果海洋事業發展的夠快,大明在海上有了一席之地。在海外有了殖民地,明朝的人口再多也不怕耕地面積不足。明末的農民起義,就消弭於無形。

2,早日推廣紅薯、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

清朝靠著土豆、紅薯等高產作物,人口迅速增長,清末已經達到了4.36億。

明朝人口最高規模,也就1億左右。如果早些把這些高產作物在境內全面推廣,糧食能不夠吃嗎?有了吃的,李自成他們又何必造反起義。

3,讓李成梁弄死努爾哈赤。

明亡很大原因,是在遼東戰場上失血太多。

其實北面的滿清,在明朝面前根本就不夠看。努爾哈赤是依賴李成梁的庇護,才起兵四處搶掠、屠殺其它女真人,野蠻生長起來的 。如果李成梁早日弄死努爾哈赤,東北就不會亂。

東北不亂,大明中樞也不會沒錢救西北的旱災,又何至於逼得百姓鋌而走險。

4,善用人才。

其實大明皇帝不需要太優秀,只要能鎮定自若,按部就班便可以平定天下。

明末看似死局難解,然而細看起來,遠沒有達到無解的程度。只是崇禎皇帝慌了手腳,心神不定,似乎患上了焦慮症,他親手毀了三張大明的“王炸。”

1639年,洪承疇打得起義軍只剩下了18個人。如果多給洪承疇一些時間,徹底撲滅起義軍指日可待。崇禎等不得,讓洪承疇出兵遼東。

到了遼東洪承疇避己之短,不與滿清野戰。滿清拼消耗,是比不過明軍的。這讓皇太極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焦慮得三天兩頭流鼻血。

關鍵時刻,又是崇禎強令洪承疇進兵,讓滿清抓到機會斷了明軍的糧道,最終大敗明軍。

孫傳庭因為崇禎的急躁,兩戰兩敗。

第一次崇禎下令,讓孫傳庭帶著新招募的兵卒,倉惶對陣李自成,導致柿園戰役的失敗。柿園戰役失敗後,孫傳庭逃回陝西,用半年時間練了秦軍。

秦軍還沒有訓練完成,彈藥武器不足,當時還有嚴重的瘟疫,不適合出兵。結果崇禎再次強令孫傳庭出兵,導致郟縣戰役的慘敗。戰後李自成一發不可收拾,北上一舉攻佔了北京城。

崇禎還一手毀掉了盧象升的天雄軍,使得京畿重地無精兵守衛。

盧象升的天雄軍,與清朝的湘軍類似,是一支凝聚力、戰鬥力超強的軍隊。滿清軍隊,野戰不是盧象升的對手。


盧象升文武全才,以過人才華考取進士,還能提100多斤的刀上馬殺敵。他與天雄軍的最後一戰時,抱著必死之心。鎧甲下面穿著孝服,對麾下壯士說:“此戰馬必流汗,刀必見血。”

盧象升死後,他的弟弟盧象同、盧象晉繼續抗清。盧家因抗清而死的,前後超過了百人。

然而,崇禎對盧象升猜忌。讓不懂軍事的太監領兵,掣肘盧象升。盧象升鏖戰清軍時,被數倍敵人圍攻而壯烈捐軀。

5,遷都。

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之前,崇禎似乎心智盡失。北京呆不下去了,暫時帶著兵回南方,然後再打回來就是了。

當時北方几乎被打爛了,瘟疫橫行。南方的人口等方面的戰爭潛力,早就反超了北方。先回到南方,等機會成熟了完全能打回來。

可是已經精神崩潰的崇禎,選擇了自殺。還有半壁江山在手,就絕望的不打了,這讓人太無語了。

明朝手裡有很多好牌,它的滅亡實在是太讓人惋惜了。(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德全不畏


就憑崇禎在煤山自縊前的狀態,再給他一次機會大明王朝還是得滅亡!

崇禎在前往煤山的時候,大呼,諸臣誤我!

他覺得李自成能打進京城是因為大臣們不行。

確實,到了明朝末年朝廷腐敗,大臣們自私自利成為推翻大明王朝多米諾骨牌中的一員,但是如果把所有責任都推到大臣身上,而崇禎覺得自己是無辜清白的,那就有點不客觀了,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地不客觀!



崇禎確實很辛苦,為了處理公務徹夜不眠,並且心懷百姓,在他當皇帝的17年中六下罪己昭,堪稱歷史之最。他的行為給人以非常正面的形象,可見本質上不壞甚至是很讓人敬佩的!

可是,知易行難,在他當皇帝期間,崇禎的很多操作都成為覆滅大明王朝的推手。

例如,崇禎不能知人善任。

他在17年的皇帝生涯中一共換了19位首輔,不到一年就換一個,這說明他在任命一個人之前對這個人的能力沒有了解,或者沒有做到人盡其才,這好比讓一個炒菜特別棒的大廚去幹鉗工,還嫌大廚鉗工不好!

關鍵是,崇禎在他17年的皇帝生涯中,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覺得自己手底下這幫人能力不行,甚至覺得他所託非人,大臣在他面前出工不出力。

大臣們確實有很多人在崇禎面前出工不出力,比如崇禎拿不出軍費了,希望大臣們能夠捐點錢,費半天勁只募得20萬兩白銀,而當時朝中的大臣們在李自成進京後,嚴刑拷問之下卻拿出了7000萬兩之多,相差350倍!

但是,崇禎皇帝作為一個管理者,難道就沒有責任嗎?

其實,他的責任更大!

上班的人都知道如果單位趕上一個不靠譜的領導就會亂七八糟人浮於事,換上了能力強的領導大家都會幹的熱火朝天,哪怕是再雞賊的人都不敢磨洋工,除非不想幹了。

崇禎皇帝就是一個不靠譜的領導,別說再給他一次機會,哪怕給他10次8次,他只會覺得大臣們不行,沒有發覺到自己的管理方式不行。他只會更辛勤地工作,而不會覺得工作方式不對。

於是,可能還沒當上17年皇上就得把自己的身體累垮,或者更頻繁地更換首輔。以前是不到一年更換一個,再給他機會,很可能一年就得更換幾個。

但這樣做沒用的,他的工作方式只會讓大明王朝更快地隕落。

除非,他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加以改正。

比如,崇禎應該充分認識到手底下這幫太監可以重用一下成為自己控制大明王朝的觸手。

崇禎手底下還是真有幾個挺不錯的太監呢。

比如,和他一同在煤山自縊的王承恩;京城淪陷時和起義軍大戰的方正化。

王承恩善使火器,在起義軍攻城的時候親自發射火器擊斃數人。

方正化武功非常高,在城門陷落的時候擊殺了好幾十人。


王成恩是司禮秉筆太監,方正化是司禮太監,二人有勇有謀,所以不應跟崇禎皇帝旁邊,而是應該被派往全國督辦軍事,協助編練完全忠於崇禎皇帝的軍隊,讓崇禎擺脫對左良玉、吳三桂等軍閥的依賴,並且依靠新軍收回各軍閥的軍權。

還要避免同時和起義軍、滿清發生戰爭。先對滿清採取守勢,等滅掉起義軍之後然後再集中主力部隊和滿清大戰。

也不用畢其功於一役,就和滿清打消耗戰,今天消滅二三十,明天消滅三五十,最多一兩年滿清就會損失過半撐不下去。

北邊的蒙古人看到明朝打這麼耗,也會再次投靠過來。

為了表示衷心,他們肯定主動攻擊滿清。

於是,內憂外患全部解決,明朝迎來再次中興!

崇禎肯定沒看過《諫太宗十思疏》。所以,假如時光能夠倒流,在倒流之前他應該先來到現代社會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歷史風暴


我們知道,大明王朝的衰亡,是各種內外因素綜合交替的結果。譬如崇禎皇帝的幾個前任皇帝玩物喪志,宦官掌權,滿洲興起,連年災荒及後來的農民起義 ,這幾種頑疾無一不是大明王朝的索命符,直接威脅著其生存空間。即使沒有上面幾種現象發生,或者時光倒流,大明王朝也不可能延續更長的時間。具體簡述如下:

首先,明朝國庫虧空,政權嚴重腐敗。儘管崇禎皇帝繼位以後,立誅閹黨,勤政廉潔。但明庭經過歷年戰亂,已經疲憊不堪。加上朝綱混亂,大小官吏腐化墮落,勾心鬥角;軍隊糧餉匱乏 ,戰鬥力嚴重削弱;朋黨之爭愈演愈烈(這種現象在清軍入關,李自成夢斷九宮山前建立的南明政權身上,更加顯露無遺)。以至於在大順軍兵臨北京城下後,出現了無兵可調,無官可用的局面。綜上所述,明朝的衰亡絕非崇禎皇帝一人之力就能挽回的。正可謂“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其次,就在大明王朝江河日下之際,西方列強卻在積極對外擴張,那時的臺灣,澳門等地先後落入了荷蘭和葡萄牙殖民者手中。此時,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即使沒有受到農民起義和清軍入關的困擾,也極有可能被西方列強所殖民化。她的覆滅也在所難免,而不可能有更長時間的延續。


依戀秦淮


歷史的發生,為歷史發聲!


明朝內憂外患困擾,即便時光倒流也照樣步入南明的後塵,延續很短的時間,滅亡是遲早的事。



天災不斷

氣象學家系統研究了我國兩千年以來的氣候變化,從元末至清朝中期,氣溫比平均線略低1-1.5攝氏度,這段時期被稱為“小冰期”或“明清小冰期”。農作物對氣溫的感知比人更加敏感,略低的溫度會對小麥、水稻造成減產的影響,對農業的打擊是非常大的,尤其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在封建時期賦稅倚重的也是農業。

氣候的影響是多層次的,乾旱也是其中之一。在農業靠天吃飯的年代,乾旱對農作物的打擊是相當大,嚴重時會造成糧食絕收。崇禎年間的大旱是百年難遇的大幹旱,有的地方連續乾旱五年,河南最為嚴重連續乾旱七年。

崇禎八年,鼠疫流行開來,始於山西。“大疫,三四月尤甚”。崇禎十四年,鼠疫流入京師。從崇禎十四年至崇禎十七年間,北京因鼠疫流行導致20萬人死亡,全國死亡人數估摸千萬。



人禍頻發

最底層的百姓只要有吃的沒人琢磨著要去揭竿而起,誰都清楚那是要掉腦袋的。隨著努爾哈赤的崛起,遼東戰事頻發,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所需衣食住行都是從百姓手中要來的。百姓在寒冷氣候、乾旱持續、鼠疫肆虐等多種打擊下,吃飯成了最大的問題,更別說上交賦稅了,一時之下農民起義在全國遍地開花。

內有農民起義軍揭竿而起,外有女真勢力蠢蠢欲動,崇禎宵衣旰食也無濟於事,更何況他治國理政也是一團亂麻。內閣大學士、六部大臣、前線主帥被崇禎一再更換,他妄圖速絕戰事,恢復往日太平。他越是著急情況越糟,情況越糟他越氣急敗壞,廷仗、入獄、問斬接二連三,沒有股肱之臣再為他賣命,各自盤算自己的小九九。



結語

明末所面臨的困境是內外皆困,多種困難局面相互疊加,即使時光倒流也無濟於事。


歷史的發生


不可能,別說在給明朝一次重來的機會,就是再給它五次機會也延續不下去。我在這裡爭鋒相對一下樓上的回答,你不相信國內主流歷史學的觀點,我在這裡也奉勸各位不要總是去信一些民科的忽悠。

歷史學的研究是有一門底層的方法論作為指導的,唯物史觀當中將推動歷史發展的因素總結為兩點:必然性和偶然性。王朝的覆滅是必然性所然,王朝被什麼覆滅是偶然性的表現。歷史的必然性和宿命論是兩個壓根不同的概念,樓上的回答是自己想當然得將歷史的必然性和宿命論聯繫在一起,這才是徹頭徹尾的唯心。

在這裡大家先想一下:有沒有哪個封建王朝是必然長久延續?中國沒有,世界上也沒有。即使日本的天皇被稱為全世界最長命的皇族,千年來血緣從未斷絕,但日本封建統治的代表----幕府,卻經常易位。

政權易位的本質是什麼?是資源的大洗牌。一個國家從戰亂中重生,將生產資料重新分配,OK,社會實現了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結合,然後開始慢慢復甦和發展,隨著時間的流逝,資源不斷集中,從而引發社會危機,激化社會矛盾,最終又通過戰爭的手段重新洗牌、重新分配資源。社會又步入一個新的輪迴,但生產力卻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發展,因此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是認為:歷史是螺旋上升式、波浪式地前進的。

資源重洗、集中、再重洗,在資本主義社會體現在週期性經濟危機中,只不過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階層流動更大,物質更豐富,人們不太容易遇到封建農業社會時期動轍危機生存的社會危機,因此資本主義社會消化矛盾的方式沒那麼激烈。

但明朝TM是封建社會啊!

封建社會的根本社會矛盾是什麼?是土地矛盾,它的外化表現是土地兼併。

中國的統一王朝國祚基本都是250年,因為250年大概就是土地兼併峰值的週期,一旦達到這個週期,如果當時的政府無法解決這個矛盾,那這些矛盾會演變為各種各樣的社會危機。

比如唐朝,一開始好好的,後來因為土地兼併,導致農民各種花式破產,首先破壞掉均田制,接踵而來的是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以均田制為基礎的府兵敗壞、以均田為基礎的租庸調製破壞、因府兵破壞政府不得不實行募兵制、因租庸調破壞導致財政收入銳減並造成財政危機、因募兵制的實行而造成將帥專兵、又因政府無力承擔養兵而將兵權下放導致藩鎮格局、因農民破產而導致流民四起。

您告訴我,往後無論是安史之亂、藩鎮割據、農民起義,哪個和最根本的土地兼併脫得了干係?

而明朝,並沒有從上至下調整過整個國家的生產關係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所以它是一個地主土地封建制的國家形態,您告訴我它能逃脫得了土地矛盾這一基本矛盾的魔咒嗎?

明初,朱元璋可謂是為整個國家的運行都做好了精心的設計,明朝有軍戶 有工匠戶,每個不同的戶籍都像一刻螺絲釘嚴密地維持著整個國家的運轉。

你猜這種社會設計能持續嗎?按理說只要大家都安安心心做自己的事,沒有什麼不可持續的。

但關鍵是土地兼併解決不了啊?明朝剛剛安定沒多久,手底下就開始悄悄咪咪進行各種各樣的土地兼併了,到最後軍屯被破壞、農民流離失所導致流民四起,兵役制度因此遭受重大打擊。

農民逃亡了,政府可徵收的賦稅稅源就減少了,怎麼辦?徵不起實物稅就徵貨幣稅吧,於是有了張居正改革,但這卻間接促使了貨幣經濟的發展,加上明朝本身有的流民現象,這竟然間接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但是杯水車薪,稅務依然徵不夠,怎麼辦?那就只好在現有的稅源之上加徵苛捐雜稅咯,但是這樣一來在冊的賦稅承擔者壓力又加大了,逃亡現象更嚴重。

大家都做了流民,無地可耕,沒有實物,加上中國的資本主義又只是萌芽,沒有大規模的工場可以消耗多餘的勞動力以緩解社會矛盾。

那農民起義的爆發就不可避免了。

你說明朝有沒有辦法延續下去?你說不對啊,人家英國不也持續了很久,那我請問你,英國有工商業可以消耗多餘的勞動力緩解社會矛盾,明朝有嗎?

社會矛盾累積的多了,有沒有辦法消耗,那矛盾遲早要爆發。只不過下一個取代明朝的是農民軍還是東北少民而已,但這些就是歷史的偶然性了。


小邪雜談


我認為不可能。一、明朝皇帝大多昏庸無能。

比如朱元璋性格多疑,借“胡藍黨獄”誅殺功臣;朱祁鎮聽信太監導致做了俘虜皇帝,復位後卻恩將仇報把忠臣于謙給殺了;朱厚照在宮中搭“豹房”淫樂無度,中國歷史上最貪玩也是最好大喜功的皇帝;朱翊鈞不理朝政30年等等。

二是明朝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發兵西安,兵鋒大明京師北京城,早在幾個月之前為南遷猶豫不決,自縊於景山。當然歷史不容假設……。

三是明朝崇禎皇帝重用太監魏忠賢,使朝綱混亂不清,導致惡人當權。殺掉了清朝心頭大患的重要將領袁崇煥,導致清軍便揮軍入關,明王朝再也無人可以阻止清王朝的兵鋒,被清王朝一路覆滅。

四是十六世紀70年代到十七世紀20年代,整個世界處於翻天覆地的大變動時期。中國封建王朝社會已經發展到晚期,在歷史大變中,明朝未必迎來新時代的曙光,相反在崇禎皇帝手裡把明朝推向絕境,加快了終結的歷史進程。不知各位親有什麼看法?歡迎批評指正![祈禱][祈禱][祈禱]




視圖時代


絕對能,千萬別被所謂的歷史趨勢所忽悠住,這一點我一直很不太認同國內的史學研究的觀點,總有一種人類文明發展是註定會朝什麼方向發展,最終變成什麼樣,有一種極強的宿命的感覺。這些認為人類文明一定會怎麼怎麼樣,中國古代的王朝只能存在300年左右之類的話,事實上這些話就是掛著唯物招牌,乾的唯心的事。歷史發展的最終結果,本質上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作用,就拿明朝末年來說,確實當時造成明朝滅亡的負面因素多於正面因素,但並不是說崇禎就一點辦法沒有,想一想明朝開國之君朱元璋多麼的艱難,他所出的環境難道就比崇禎好?結果不是仍然開創了大明王朝,事實上我個人認為,明末時期,明王朝的整體局勢遠沒有到大廈將傾,無法力挽狂瀾的地步。

1,在明末的主要三方勢力中,明朝政府始終是其中管轄土地面積最廣,管轄人口最多,以及綜合實力最強的一支。

2,在這三方勢力中,明朝政府始終佔據著法理上的優勢,也事實上獲取了最廣大士紳階層以及讀書人的支持。其餘兩支勢力,一個屬於流寇,一個是異族,在身份上就很難獲得被認同。


窗外1225


這似乎不是一個如果能解決的,比如:如果取得輝煌政績的萬曆首輔張居正死後,不會因權重被認為權臣等於奸臣等於貪官,被人攻訐否定,如果萬曆皇帝不會據誣衊不實之詞便決定對死後的張居正抄家問罪,如果皇帝決定對死後的張居正抄家問罪時群臣會像勸萬曆不要改立太子一樣的勁頭群諫,不會僅是一個被萬曆打斷了一條腿的鄒元標終生為張居正喊寃求昭雪的話;

而是認真研究解決完善稅政方式方法制度,法定選任各利益階層代表成立機構,確定稅政方案逐步形成國會,逐步推行君主立憲相權責任制,令張居正改革成功的方面能夠延續,張居正執政期間,對各利益集團稅政或有偏頗也能有效糾正;皇室君權只作為保障制度運作的權威存在外不插手會擔責捱罵具體稅政、政務,這樣大明王朝應能延續;

很明顯,如果能這樣,不會出現天啟朝由內廷司禮監太監魏忠賢把持的稅政;君不見,清高自傲的崇禎帝不願意與臭名昭著,聲名狼藉的魏忠賢為伍,剷除魏忠賢是崇禎帝形象光輝濃墨重彩的一筆,君不見,魏忠賢被勒令離京遷往陝西時,那隨同而行惹崇禎龍顏大怒的文武大隊其實是大明王朝名不正言不順的稅政機構,剷除魏忠賢廢除工商稅,增加農業稅正是崇禎要命的敗筆啊!很明顯無論把希望寄託在崇禎掌握專權專制的皇權,還是由萬曆擬改立的福王朱常洛掌握專權專制的皇權上,不改革都沒希望;

政舉牽涉文化,文化似有政治經濟屬性,古代中國的農耕經濟封建皇權文化很濃厚,附庸權力,而不是制約權力,總是欠缺適應工商經濟的文化,是以辛亥革命後,總是有一大幫子人攛掇著權勢者如袁世凱的稱帝,瞎折騰;如果有可能,但很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