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财富课》:孩子爱攀比?经济学家教你,如何与孩子“谈钱”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新闻。

4岁的静静突然不愿去上幼儿园了。

为什么呢?因为班上很多小孩儿都买了乐高,带在幼儿园一起玩。

她也想要一个,可妈妈觉得乐高太贵,可以买个其他的,便宜一些。

可静静就是不愿意,觉得不买乐高,自己去上学就是没“面子”,一定会被其他同学笑话。

妈妈无奈,只能给她买了。

只是妈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居然会知道“面子”!?

更难办的是,如果孩子经常用这个理由索取:

别的孩子都有了,为什么我不能有?

《24堂财富课》:孩子爱攀比?经济学家教你,如何与孩子“谈钱”

相信你的生活中,也经常遇到类似问题。

孩子们攀比、炫耀行为变得越来越多,动不动就想吃好的、买贵的。

这种想法有错吗?

当然不算错,每个人都想过得更好,孩子们想消费更好的东西,这愿望简单而直接。

可问题在于,这种想法往往又是片面的,因为很多人只懂得消费和占有,却不知如何获取财富。

究其原因,是孩子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财富观,误以为占有金钱,大量消费就能体现人生价值,只一味向家长索取。

甚至很多家长也不知道,该怎样树立孩子正确的财富观,觉得只要给予他们想要的,这就是对孩子好。

可这些观念,多多少少都有些误解了财富的本意。

今天介绍的这本《24堂财富课》,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带给你一套“老少皆宜”、行之有效的财富观。

《24堂财富课》:孩子爱攀比?经济学家教你,如何与孩子“谈钱”

本书的作者陈志武,是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中国金融博物馆首席顾问,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华尔街电讯》曾将他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在物质条件愈加发达的今天,孩子和家长的财富观念也需要更新。过去那种“对他好,就给他最好”的教育方式已然不适于如今的商业社会。陈志武在书中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子女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财富,而是创业致富之技能。

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例子,如果面对孩子的愿望,只跟自己施加物质压力,远不如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财富、思考财富乃至创造财富。

因为只有拿到手里的致富技能,才能帮他们在商业社会中树立正确的财富观,避免被金钱奴役,最终通过财富去创造价值。

《24堂财富课》:孩子爱攀比?经济学家教你,如何与孩子“谈钱”

经济学奖如何应付“小财迷”

陈志武的小女儿陈笛,从小就喜欢钱,最大的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亿万富翁。

如果你的小孩儿是个“财迷”,经常问钱,你会怎样?

也许你会说:

小孩子这么小,脑子里就全是钱,以后长大怎么得了?

然而,作为经济学家的老陈很高兴。

他为小陈讲解了许多成功企业及其创始人的历史,揭示了富豪之所以暴富的原因,那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里面既有新兴的互联网企业,比如微软、戴尔等,也有强势的传统企业,如星巴克、沃尔玛等。

《24堂财富课》:孩子爱攀比?经济学家教你,如何与孩子“谈钱”

当然,好奇心重的小陈还提出了许多“刁钻问题”,比如:

“贩毒挣钱,我能去当毒贩吗?”

“为什么富人要交那么多税?”

“政府监管合理吗?”

老陈虽为父亲,但对这些敏感的问题毫不避讳,用讲故事的形式,将许多复杂的经济学原理掰开揉碎,耐心为小陈解答。

让小陈这个十几岁的女孩儿,充分领略了商业世界的奇美瑰丽,更坚定了商海中打拼的信心和决心。

这就是授人以渔,老陈作为父亲,没有用尊卑关系去限制女儿的想法,也没有选择当一名“女儿奴”,一味满足女儿要求,而是引导女儿思考,让她懂得创造财富的逻辑。

这是家长真正重要的事情。

那么,老陈到底说了什么呢?

《24堂财富课》:孩子爱攀比?经济学家教你,如何与孩子“谈钱”

财富从哪来?根源在商业模式的创新

有一天,老陈送小陈到学校,二人聊天。

小陈突然提了一个问题:比尔·盖茨的身家有600亿美元,他是怎么做到这么富有的?

老陈一愣,没想到上小学的小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但他还是悉心解答了。

盖茨的600亿美元,来自微软的股权,而微软的股权,来自于投资人的看好,这是它的市场价值。

“那么,投资人为什么看好微软呢?”小陈又问道。

这是因为微软的技术优势,他们的Windows系统市场占有率世界第一。

再加上,IT行业低廉的边际成本,也就是多生产一件商品,所要付出的成本。

比如沃尔玛的卫生纸,他们需要专人去采购,可微软多生产一份系统,只需要复制粘贴。

这就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商业模式。

《24堂财富课》:孩子爱攀比?经济学家教你,如何与孩子“谈钱”

当然除了新技术,还有其他的商业模式创新。

比如世界第一的咖啡——星巴克,每周销售4000万杯,他们从不做电视广告,只把门店开在繁华街区的热闹地段。

又比零售巨头沃尔玛,他们永远只和厂家谈判,获取全世界最低的进价,所以能向顾客提供高质低价的商品。

企业创造出的商业模式,会给他们带来高额利润,快速积累财富。

财富也有属性?——每个人都应该区分“好钱”和“坏钱”

小陈听懂了商业模式,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创意:在每个学校旁边开糖果店,把糖果包装地非常精美,让小朋友无法拒绝。

但老陈马上提醒了她:小孩儿吃多了糖果可会长胖、影响食欲,不利于身体发育哦。

小陈却不在意地说:那是他们的事,我只管赚我的钱。

老陈耐心说到:其实赚钱也有规矩。比如:不能影响别人的健康和基本权利。

小陈不解,不知赚钱有什么规则。

老陈说到了18到19世纪,英国从一个西欧岛国,称霸成为“日不落帝国”的故事。

《24堂财富课》:孩子爱攀比?经济学家教你,如何与孩子“谈钱”

他们将本国的商品运到非洲,获取黑人奴隶,又将黑人奴隶贩运到每周换取白银,最后运回英国,靠着“人命生意”积累了惊人的财富,这才有了后来的“日不落帝国”。

为了商业利益,他们还发动了“鸦片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人遭受非人的对待,苦难弥漫。

这就是典型的“坏钱”,以他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

老陈这么一说,小陈明白过来,什么叫商业的伦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亲子教育的“大杀器”:平等、开放的故事思维

看完以上几个故事,你会发现,老陈作为著名经济学奖,教育方式的确与常人不同。

平常人碰上小陈这样的“财迷”,多半应付不来。

一方面是觉得,作为孩子,不该对金钱兴趣过大,否则会变得很物质、很现实,甚至江湖气。

另一方面,我们自身也没有接受太多的商业教育。

这是为什么呢?

《24堂财富课》:孩子爱攀比?经济学家教你,如何与孩子“谈钱”

陈志武在书中提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本就强调尊卑有序、三纲五常,这本与倡导平等、自由、开放的西方商业思维有冲突。

如果以传统的教育方法看待财富,只能是缘木求鱼。

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以开放心态,以平等地位,用孩子们能听懂的故事来答疑解惑。

在教授技能的同时,传授商业伦理和价值,加深他们对财富的理解,形成一套正确的财富观念。

这或许才是应对孩子攀比、炫耀的“最优解”。

我们大部分人都已经有了孩子,或者将要为人父母,都需要面对和孩子“谈钱”的问题。

每个家长都希望给孩子多留些财产,让他们快乐富足度过这一生。

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想孩子太过物质,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失去自我。

这让很多人觉得矛盾,不知道怎么该与孩子“谈钱”。

但《24堂财富课》指出:与其交给孩子金钱,不如告诉他们获取财富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用来形容对孩子的教育再恰当不过。

当他们通过努力获取金钱,领悟商业世界的规则,自然会慢慢知道如何与财富相处。

要知道,金钱是工具,家长要教育孩子去驾驭财富,而不是为了金钱所奔忙,让他们通过财富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