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養殖中,出現顏色不正常現象該怎麼辦?

在養殖過程中,無鱗魚類如斑點叉尾鮰、黃顙魚、鬍子鯰等有時體色會發生顯著改變的現象。有鱗魚較少見,以黃顙魚舉例說明。

一養殖魚類體色異常的症狀及流行情況

黃顙魚的體色異常主要有三種症狀:1,體表黑色素含量較為正常,但缺黃色色素,體表有較為明顯的黑色斑塊,但皮膚顏色較淺,沒有黃色色素出現。2,魚體黑斑基本消失,但黃色體色較為明顯,甚至整個魚體變為全黃色,俗稱香蕉魚。3,黃顙魚體色出現嚴重變化,魚體黑色和黃色體色均嚴重不足,魚體表現為體表白化現象。發生體色異常的魚在銷售的過程中存在著銷售困難,魚中壓價的情況,嚴重影響了養殖的經濟效益。

黃顙魚養殖中,出現顏色不正常現象該怎麼辦?

圖示正常體色與異常體色的對比(中間為正常體色)

二養殖魚類體色異常的原因

魚類的體表色素調控機制:魚類體表最終呈現出來的顏色,主要是由體表的不同的色素細胞的作用及色素在體表的沉積共同作用的結果,形成了體表不同的體色。對於黃顙魚而言,魚體體表皮膚的顏色主要是由黑色素細胞的數量,分佈和密度以及類胡蘿蔔素,葉黃素等在體表黃色素細胞的沉積共同作用的結果。

魚體的黑色體色主要依賴於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的數量、分佈密度,以及黑色素體在黑色素細胞中的分佈狀態。而黃色體色主要依賴於魚體從飼料中吸收的類胡蘿蔔素(如葉黃素等)在皮膚中的沉積,這類色素是脂溶性的,是伴隨著飼料脂肪的吸收、轉運和沉積進行的。

而對於養殖魚類而言,一個成熟的黑色素細胞的形成的需要經過多個發育階段,期間要受到多種激素、生理因子的調節和控制,任何一個環節出現障礙,都將影響到黑色素細胞的遷移、分化和生長髮育,影響皮膚中成熟的黑色素細胞的數量和分佈密度,進而影響到魚體的體色。

養殖過程中,由於飼料的因素,養殖環境不良或者疾病,導致魚類的正常的生理機能受損,從而導致魚類體表的黑色素細胞的形成和體色的表達發生障礙。

導致養殖魚類體色異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類:

1,飼料的原因:

(1)飼料原料蛋白質摻假,使用了非蛋白氮:摻假的目的主要是為提高蛋白質含量,以實現降低飼料製造成本的目的。飼料中摻入了上述非蛋白氮後,對魚體主要內臟器官造成傷害,如肝胰臟、腎臟、脾臟等發生腫大、出血等現象。由於內臟主要器官組織的傷害,整體生理機能的受損,影響了機體對黑色素細胞的形成和體色表達的調控,從而導致體色發生異常。

黃顙魚養殖中,出現顏色不正常現象該怎麼辦?

(2)飼料當中存在油脂的氧化或者黴菌毒素:

飼料氧化油脂對魚類體色的影響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氧化油脂進入魚體內後,可能繼續氧化併產生較多的氧自由基、或其他自由基,這些自由基可以氧化破壞色素,使色素物質失去正常的色素功能,並導致魚體體色退化。另一方面,飼料氧化油脂進入魚體內後,對養殖魚體的機體的肝臟,腸道和腎臟等實質器官造成損傷,嚴重影響魚的正常生理機能,繼而影響魚的體色調控系統,導致黑色素細胞不能正常地分化、生長和成熟,在魚體皮膚、鱗片中導致成熟的色素細胞、主要是黑色素細胞數量顯著減少、成熟的黑色素細胞密度顯著降低,其結果是導致養殖魚類體色退化、或出現白化體色、或在黃顙魚、叉尾鮰,鯰等魚體出現體色全黃的“香蕉魚”。

飼料當中的黴菌毒素經過消化系統吸收到體內時,可損傷肝臟和腎臟等實質器官。由於肝臟是動物機體的主要物質代謝器官和解毒器官和類胡蘿蔔素的主要代謝器官。黴菌毒素經腸道消化吸收進入機體內,首先是對肝臟造成損傷,造成肝細胞的受損,壞死,影響肝臟的正常生理功能,經過血液循環系統到達身體各處的黴菌毒素還可造成腎臟等其他實質器官的損傷,從而帶來生理機能的紊亂,影響色素細胞的形成。

(3)飼料當中的維生素的不足。

在水產動物的營養需求當中,維生素的需求量雖然不多,但是在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機能,機體的免疫能力和防禦機制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維生素的缺乏或者不足會導致一系列的缺乏症,比如免疫能力低下,生長緩慢,皮下組織出血,代謝功能紊亂等,從而影響了機體的正常的色素調控。

魚類養殖的過程中使用的膨化料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眾所周知,維生素不耐高溫,而膨化這道工序的溫度達到 120 -150 ℃,並且在高溫這個狀態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才能夠完成整個膨化的過程。因此,膨化制粒的過程對維生素的破壞很大,容易造成飼料當中維生素的不足。

(4)飼料當中的葉黃素等類胡蘿蔔素的含量不足。由於體色的最終表現是由體表的黑色素細胞和葉黃素沉積共同作用的結果,由於魚類體內不能合成類胡蘿蔔素類的色素,需要動物機體合成,飼料當中色素的不足,可導致黃顙魚體色的異常。

2,養殖環境,水質與底質的原因。

在養殖過程中,過大的養殖密度帶來水質和底質的管控難度的加大,特別是在高溫季節,投餌料的加大常常造成氨氮和亞鹽長期超標,殘餌糞便的沉積過多,底部溶氧的不足導致底質惡化,而黃顙魚屬於底層魚,對於底質的惡化更為敏感。長期生活在底質和水質不良的環境裡,魚的體質和生理機能勢必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機體的色素調控機制。

3,疾病的因素:細菌性敗血症,肝膽問題,裂頭病等。

在養殖過程中,魚類患有細菌感染引起的敗血症,裂頭病,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肝膽病變等,由於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以及機體實質器官的病變,水生動物的正常生理機能受損,機體的色素代謝及調控機制發生障礙,從而引發體色異常。

三養殖魚類體色異常的處理建議

飼料因素的判斷,如果在喂料的過程中,發生魚類的體色異常,在養殖過程中,一般都是通過經銷商拿料,通過經銷商,很容易找到使用同廠家同批次飼料的其他養殖戶,如果同廠家同批次飼料有不少的養殖戶出現體色異常,則基本可以判斷是飼料的原因。

此外在養殖的過程中,同一批魚的養殖,如果分幾個池塘養殖的話,可以選擇倆個不同廠家的飼料做對比,在同樣的養殖管理中,如果發現有一個池塘養殖的魚類出現體色異常,也需要高度懷疑飼料的問題。

飼料問題引發魚類體色異常的處理。在飼料引發養殖魚體體色發生顯著的改變時,首先要除去導致魚體體色變化的應激因素,如飼料中的氧化油脂、飼料原料中可能摻有非蛋白氮等,其次在飼料中增加維生素的使用量。

硬骨魚類的體表色素主要是受到神經和內分泌的調控。不管是飼料,還是水質與底質的惡化或者是疾病的原因,大多都是通過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造成魚的整理機能障礙,從而影響色素調控機制。因此在處理的過程中,除了通過更換飼料,減少或消除飼料中有毒物質的來源,還必須進行內服保健。

因此可以採取更換飼料,採用保肝護肝的膽汁酸進行拌料投餵等措施,修復機體的體質及免疫力,同時處理好養殖水體底質和水質指標異常的問題,針對魚體內感染的疾病儘早採取處理措施,修復養殖魚類的受損的體質,讓魚的生理機能和機體的色素調控機制恢復正常,才能讓體色異常的魚的體色恢復正常。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加州鱸魚前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