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韻寫詩詞,押入聲韻的詞牌怎麼辦?

千家詩詞


押入聲韻,其實就是押仄聲韻。

在古韻中,古入聲字與上聲、去聲,都為“仄”聲。

在新韻中,古入聲字已規範到現代漢語拼音方案四聲系統中了。

因此,在用新韻填詞的創作實踐中,押仄聲的詞牌,只要選用上聲、去聲的韻字,就無需標示聲韻系統。

今人詩詞創作,面向普通話語音規範交流的今人大眾,並非面對古人及少數古韻嗜好者,詩詞創作與時俱進,新韻當為首選。

在“雙軌並行”的如今,若不能兼顧新舊韻時,無論新舊韻創作的今人詩詞,都有必要明確標示相應的聲韻系統!


酌詞學格律


詩國今有新韻出,當領風騷幾百年。雙軌制規定:新韻舊韻不能混用。

雙軌運行並肩走,不能越軌搞雜糅。新韻雖無舊韻中的入聲字,但入聲字卻並未消失。古今調類演變的規律本就是,現代漢語的調類系統,來自古代漢語的調類系統。有了普通話新韻,古入聲字自然就會被分派到普通話的四聲裡去了。

普通話新韻中,600個常用入聲字在上聲中約佔8%左右,去聲里約佔40%,陽平約佔31%,陰平約佔21%。如四川自貢話,入聲歸入去聲(詩詞用新韻寫作,押入聲韻也就變作押仄聲韻),重慶話則把入聲歸入陰平。所以說,作者無論採用新韻還是舊韻寫詩作賦,都能調好平仄。

其實古詩詞的讀音和當今普通話讀音,不同之處就在有無入聲韻的區別而已。可以說,平水韻作者除去使用舊韻入聲字的部分,也是在使用普通話新韻。今人用普通話閱讀朗誦古人詩詞,絕大多數都很通順沒問題,只是在出現有入聲字時,讀者才會感到詩詞怎麼會不押韻?

用了入聲就得押入聲韻,沒用入聲寫出來的詩詞,客觀上也就是新韻詩詞。下面附上的習作(修改稿)就是採用新韻填寫的。若是要用入聲字,就改押入聲韻即可,不可混搭。


鷓鴣天·松

勁骨虯龍天地尊,踏石巨爪嵌巖深。

抬頭吞吐千峰日,舒臂揮迎萬嶺雲。

抓閃電,抖龍鱗,呼風喚雨傲乾坤。

弄潮林海掀濤吼,盡顯霜姿鑄鐵魂。

·


默金cc


說實話,新韻很適合初學愛好者入門使用。因為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押韻只須韻母相同,簡單明瞭,短訓幾周就能邁進詩詞大門,領略古典詩詞魅力,何樂而不為?

然而久而久之,有一定基礎後,卻突然發現,古典詩詞並非那麼簡單。用既得的詩詞知識,去看真正的古典詩詞,怎麼看怎麼不順眼,古人所謂的格律詩怎麼不講平仄,胡亂押韻啊?前幾天,筆者在頭條發表了一首七絕:

霧隱斜陽夜幕開,

漁燈一盞亮江隈。

忽聞那畔鸕鷀叫,

知是魚兒上網來。

一位網友發來評論:雲卷飛山先生,你的大作“霧隱斜陽夜幕開”真的是七言絕句嗎?你也真敢捅詞啊!樂死人了,四句三個韻,天下第一絕句,絕,真絕!

我一時也懵了,不知如何回答,但我記得詩豪劉禹錫《浪淘沙》也是這個韻:

日照澄州江霧開,

淘金女伴滿江隈。

美人首飾侯王印,

盡是沙中浪底來。

兩首詩的意境當然沒法比,但韻卻是一模一樣,怎麼這般遭人嘲笑呢?後來翻了翻字典,原來“隈”普通話念wei,與開、來是有很大差別,所以被人嘲笑也算活該。

我是湖南人,方言“隈”平時都念wai,自然覺得與開、來是很合轍的而不自覺。再查了一下《平水韻》,開、隈、來都屬上平十灰,看來“隈”音未變,是“開、來”音變了,聽越劇時,“開”好象念kei,“來”好象念lei,在那裡應該也是合轍的。

所以寫詩用新韻問題不大,但評詩也用新韻去評的話,李白杜甫可能也秒變詩渣,那就不知是古人悲哀還是我們無知了。

新韻已取消了入聲字,用新韻填詞時押韻當然就不能講入聲,碰到入聲韻詞牌就只好捨棄了,總不能寫詩用新韻,填詞用古韻吧?


雲卷飛山


問題:用新韻寫詩詞,押入聲韻的詞牌怎麼辦?


前言

新舊韻都可以作詩填詞,很多用舊韻的人都是從新韻過度而來。中華新韻,在民國時就有了,但是大多數民國時期的文人是不肯用新韻來作詩填詞的。

我個人,最好使用新韻入門,也嘗試過用新韻填詞。後來發現用新韻作格律詩尚可,用新韻填詞有點像懶人的作法了。因此詞韻本身就不難。

另外新韻沒有入聲,也做不了押入聲韻的詞。

一、詞韻為什麼簡單?

對真正學詩詞的朋友,這不是個問題。

我們用平水韻作詩,格律詩要求一韻到底,只有首句押韻才能用鄰韻。因為確實比較難,所以一開始用新韻,先熟悉練習平仄、黏連、對仗等規則。然後在改為古韻。

而詞韻的押韻,基本就是詩韻的鄰韻通押(個別除外),如同作古體詩一樣簡單。

所以,我認為學習填詞的第一天,就不要用新韻,因為詞林正韻已經很簡單了,何必要再走一次彎路呢?

二、新韻 填多種押韻方式的詞牌

至於說押入聲韻的詞牌,其實很多詞牌有多體,不一定都押入聲韻。

喜歡用新韻的朋友完全可以選取其他的詞體。

我們常見的入聲韻詞牌,例如滿江紅、念奴嬌、憶秦娥等, 不一定完全用入聲韻,例如憶秦娥有11體,其中有押平聲韻的憶秦娥:

曲江花,宜春十里錦雲遮。錦雲遮疊句水邊院落,山下人家。●○△ ○○●●●○△ ●○△  ●○●● ○●○△茸茸細草承香車,金鞍玉勒爭年華。爭年華疊句酒樓青斾,歌板紅牙。○○●●○○△ ○○●●○○△ ○○△  ●○○● ○●○△

有換韻的 《憶秦娥》:

夜夜,夜了花開也。連忙,指點銀瓶索酒嘗。●▲ ●●○○▲ ○△ ◎●○○●●明朝花落知多少。莫把殘紅掃。愁人換平韻一片花飛減卻春。⊙○⊙●○○▲ 換仄韻 ◎●○○▲ ○△   ●●○○●●△

有押仄韻中上去韻的憶秦娥:

牽人意,高堂照碧臨煙水。清秋至,東山時伴,謝公攜妓。○○▲ ○○●●○○▲ ○○▲ ○○○● ●○○▲黃菊雖殘堪泛蟻,乍寒猶有重陽味。應相記,坐中少個,孟嘉狂醉。○●○○○●▲ ○○○●○○▲ ○○▲ ●○●● ●○○▲

當然最多的是押入聲韻的《憶秦娥》:

秦樓月,秦娥本是秦宮客。秦宮客疊句夢雲風韻,借仙標格。○○▲ ○○●●○○▲ ○○▲  ●○○● ●○○▲相從無計不如休,如今去也空相憶。空相憶疊句尊前歡笑,夢中尋覓。○○○●●○○ ○○●●○○▲ ○○▲  ○○○● ●○○▲

又如《滿江紅》有14體,同樣有平聲韻的滿江紅,有上去韻的滿江紅。《念奴嬌》有12體,也同樣如此。

大家填詞是用上去韻和平韻即可。

三、新韻填入聲韻的詞牌

如果遇到《帝臺春》這種,在《欽定詞譜》中只有一體,而且是入聲韻的。

帝臺春 雙調九十七字,前段十句五仄韻,後段十一句七仄韻李甲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 ○○●○▲暖絮亂紅,也似知人,春愁無力。●●●○ ●●○○ ○○○▲憶得盈盈拾翠侶,共攜賞、鳳城寒食。●●○○●●● ●○● ●○○▲到今來,海角逢春,天涯倦客。●○○ ●●○○ ○○●▲愁旋釋,還似織。淚暗拭,又偷滴。○●▲ ○●▲ ●●▲ ●○▲漫倚遍危闌,盡黃昏,也只是、暮雲凝碧。●●●○○ ●○○ ●●● ●○○▲拌則而今已拌了,忘則怎生便忘得。○●○○●○● ○●●○●○▲又還問鱗鴻,試重尋消息。●○●○○ ●○○○▲

詞譜中寫明:此調惟此一詞,無他首可校。這一首詞是押的入聲韻。

不過,您也可以像明朝、清朝詞人那樣,不一定用入聲韻,作一首上、去韻的詞。例如明末清初的詞人陸求可的《帝臺春》是上去的仄韻:

人潦倒。鬢華催對秋昊。春樹暮雲,隔斷淮南,許多朋好。
點點黃沙爭撲面,那堪侍、板輿親老。綴朝班,無補承明,早嗟枯槁。
山渺渺。風浩浩。身似鳥,長安道。空回首鄉山,接天連地,但見王孫芳草。
幾度夢尋南下路,雁行何處心如搗。又塵冗匆匆,問高天清曉。

結束語

平時作詩填詞的朋友,有一些喜歡用新韻,有一些喜歡更進一步用古韻。

假如想將來學習用古韻的話,切記填詞的時候就不要用新韻過渡了。直接用詞譜正韻即可,因為比起用平水韻作格律詩要簡單的多。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武立勝先生在《中華詩詞》第228期中對詩詞新舊韻使用“有感而發”、“舊話重提”(見其文《詩之優劣,不在用韻之新舊》,文章有理有據地挺了“新韻”,即便如此,我仍覺得“挺”得還不夠“直”,或還不夠“理直氣壯”。

我是一名崇尚新韻、以新韻為榮的詩詞愛好者,並將新韻視為詩詞傳承與發展之必由。詩詞之好,在於誦之有韻,朗朗上口。而今用古韻者則破壞了這種詩詞美的基本要素。直接說來,今有幾人能將古聲韻完全讀出正確發音?退一步說,即使能讀出正確發音的,如“遠上寒山石徑斜(xia)”,而“斜”字按現代漢語規範發音只能讀“xie”而不能讀“xia”,就連權威的央視播音員都是如此示範,那“xie”的發音是不是徑直破壞了作為詩的最直接、最敏感的特性——聲韻美呢?失了聲韻美,即失去了“合轍押韻”,那我們還能感到它是“詩”嗎?或者說還能感覺到“詩”的特有的韻味嗎?可以試想的是,現實中的人用新韻寫詩大可隨手拈來,而用舊韻則常常是要皺起眉頭去故紙堆裡艱難地查找掂量一番,值嗎?

在提倡與時俱進的今天,我們“今天寫詩”又何必去自以為是地非要泥古、自找麻煩而又常常壞了詠讀中的本該朗朗上口的聲韻呢!

我推崇詩詞要在格律上“求正容變”,在聲韻上“容舊求新”。有詩友說,用新聲韻一定要標明,否則,會視你的詩詞為“不合格”。我言;詩詞發展到今天,漢語標準普通話推廣到今天,我們不應再將舊聲韻視為金科玉律,而應大力倡導與標榜“新韻為正”,如今需要標明的應是舊韻。詩友笑了,笑我“固執”,笑我“不合時宜”。

但我仍會“固執”地以新韻為榮、為正。因為我知道,只有對新的熱衷堅持,才能化解開舊的“冰凍”。


茶品生活


用新韻寫詩詞,一些詩友很困惑,入聲韻的詞牌,怎麼辦的問題。甚至一些人認為,填詞,必須用《詞林正韻》,不能用新韻。原因就是一些詞牌,要求押入聲韻,而新韻中沒有了入聲字。用這個問題,引起大家的思考,到底改怎麼處理押入聲字的詞牌。

下面,我們弄清楚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入聲字。入聲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了。只存在於一些地方的方言當中,尤其是南方人,大多保留了入聲字的讀音。但大家要明白一個問題,那就是現代漢語,並非方言。

第二個問題,入聲字,是新舊韻的分水嶺。新舊韻,是不同的兩個語言體系。古聲韻是古漢語體系,新韻則是現代漢語體系。古聲韻,發音延續了古漢語的發音。而新韻,用的是現代漢語拼音,新華字典。

第三個問題,用新韻寫詩詞,自然要用新韻的標準去寫,無論是寫詩,還是填詞,都得按照新韻去寫。不能用新韻填詞的說法是錯誤的。要知道,《詞林正韻》屬於古漢語體系,沒有用新韻寫詩詞,用《詞林正韻》的道理。無數新韻詩人,都在用新韻填詞,誰說新韻不能填詞呢!

第四個問題,也是這裡要說的問題。一些人說不能用新韻填詞,正因為一些詞牌,要求押入聲韻,而新韻中,沒有了入聲字。那麼,這些詞牌怎麼處理呢?比如《滿江紅》這個詞牌,一般來說,要求押入聲韻。其實,這個問題,大家不用太糾結。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怎麼處理了。比如岳飛的《滿江紅》,押的是入聲韻。但柳永《滿江紅·萬恨千愁》:“萬恨千愁,將年少、衷腸牽繫。殘夢斷、酒醒孤館,夜長無味。可惜許枕前多少意,到如今兩總無終始。獨自個、贏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傷感,將何計。空只恁,厭厭地。無人處思量,幾度垂淚。不會得都來些子事,甚恁底死難拚棄。待到頭、終久問伊看,如何是。”押的則是仄聲韻。

第五個問題,我們應該清楚入聲字在古漢語中,屬於仄聲字。而在詞人定詞譜的時候,往往是平仄相間的規律來定的。如果大家對宋詞有所研究,應該知道,宋詞的句子,尤其是五七言,大多用的都是律句。一般來說,諸如“仄仄平平平仄入(韻腳)”、“仄仄平平入(韻腳)”這樣的句子比較常見,很少有諸如“仄仄平平仄仄入(韻腳)”、“仄仄仄仄入(韻腳)”這樣的句子。為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入聲字在古漢語中屬於仄聲字,佔用了一個仄聲的位置。而詩詞音律的美,正是因為平仄相間。如果是不考慮入聲字韻腳所佔的仄聲位,必然會出現三仄腳等問題。

回到軌道上來,新韻中沒有了入聲字,而要求押入聲韻的詞牌,韻腳處的字,正好是仄聲位。用仄聲字替代入聲字。問題就解決了。古人就有大量的作品是這樣處理的,比如滿江紅。



千家詩詞


用什麼韻填詞沒有那麼多道道,弄成高科

技那樣複雜。押韻和平仄等只是一種形色,

用新韻還是古韻,用古聲平仄還是新漢語

聲調平仄等都無關詩意詩情的發揮,意境

的優劣等。

很簡單如需填古詞譜中押入聲韻的詞,如

你真想填這個詞牌,完全可以用新韻中的

仄聲韻代替。本人就常這樣,毫無障礙,

也不要多聽那些仄韻代替入韻會完全喪失

原來押入韻的詞牌的詞魅力和味道等。因

為韻腳字的數量只是佔整詞中字數很少的

一部分,所以韻基本不影響詩詞的本質,

何況是選用新韻或古韻(含入聲韻)。

另外有那麼多詞牌詞譜,你完全可以不填

這種押入聲韻的詞。你還完全可以自制新

的詞牌詞譜來創作古典詞。其實只要你有

一定的基礎後,創作一個新詞牌詞譜真的

如吃飯拿筷子般那麼簡單。本人創作有大

量的自制詞牌詞譜,且幾乎所有自制詞譜

的格律都比古人詞譜嚴謹規整。

☞最後說句,學寫詞者千萬別去找什麼“詞

林正韻”押韻填寫。因為“詞林正韻”的韻部

是古漢語發音,而現在絕大部分人都用普

通話。用這些古韻填詞押韻,不僅平仄要

依照古漢語聲調,而且都得是古漢語發音,

所用字的含義也都得是古漢字字義。單掌

握“平水韻”和“詞林正韻”,按照這兩部韻書

所劃韻部去押韻很簡單,一點都不難也毫

無高明可言。但你掌握古漢語嗎?懂得古

漢語每個字的字義嗎?如只按照“詞林正韻”

書中所劃韻部填詞,那只是“半瓶水”不倫

不類的古典詞怪物!

如用“詞林正韻”給詞押韻,用今天的普通

話閱讀,好多韻字讀著都是不押韻了的,

除非你用古漢語發音去唸。但今天的創作

者有幾個是這樣做的?就是能做到這樣做

有意義嗎?放著熟門熟路已廣泛化的普通

話和新韻不用,去找什麼“詞林正韻”押韻

填詞才是真正的“繞圈子”害後來的新學者!

從民國開始到現在連國家都提倡用普通話

和新韻創作詩詞,有人居然還鼓勵新人去

學古韻押韻。幾乎沒有好處,只有障礙和

彆扭,國家都推薦淘汰的東西居然到今天

還有人鼓勵推薦去學,不知因何道理!!








子風長歌


在詩詞當中的平水韻也好,中華新韻也罷,都是體現古詩詞的寫作形式,以這種形式寫出來的文字具有美感,韻腳是朗朗上口的必要條件。

記得王力先生的《詩詞創作與格律》一書裡他是力挺中華新韻的。而我作為七零後的詩詞愛好者,從小學的是漢語拼音。如果我從幼學的是私塾那我可能會挺平水韻,詞林正韻。從初中開始喜歡詩詞我讀的也是按漢語拼音的讀音,直到後來才知道原來有的古詩平仄不對,人家是平水韻。

可這時候我再去學什麼平水韻嗎?現在百度字典也查不到那些字是平水韻的讀音。在一首詩詞裡你不能古韻新韻混著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倫不類的。

那就乾脆吧,我學的是現在官方語言,漢語拼音那當然用起來比較順手了。因為太喜歡古人留給我們後人這種寫作形式(當然這個傳承不能丟)那就按王力先生說的用新韻來體現出這種寫作,抒發自己的情感吧!


芳蓀浥群


詩與詞本是一物,講究就對了。

古典詩詞,無不遵循平仄、對仗、聲律等章法。不但結構工整,聲韻抑揚頓挫,隱約間不乏豪放,而且可敘可議可抒情。無限張力,絕美至極!

用新韻寫詞,押入聲韻的詞牌怎麼辦?

詞牌為前人所創,現代人填詞入詩,自有難度。但一味因循,就限制瞭如潮靈動的思維空間,惆悵不已!詩於盛唐一朝已作完,詞跨兩宋鼎新已畢。我們玩味詩詞,押住韻腳就好過多了!

獻醜了,拙作《黃山》,請詩友指正!

天然怪石生奇松,

雲海拍岸浪花湧。

軒轅煉丹唐敕改,

黃山迎客亦歡送。



九州同2020


此問題讓人摸不著頭腦,既然新韻,又何談入聲呢?平上去入是舊韻的分法,入聲字在現代普通話中已分別歸入陰平和陽平了,個別的保存在今所謂仄聲,即三四聲,又怎麼能說押入聲韻呢?此其一。第二,無論是古詩還是近體詩,押入聲韻的還沒聽說過,只是古體詩個別的有押仄聲的,入聲短促,不好押韻。本人孤陋寡聞,也許說得不對,諸君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