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大家都很熟悉,1万多铁环,重达40吨,古人300年前如何修建

相信很多人对泸定桥的认识都是基于《飞夺泸定桥》的文章了解到的。当时是1935年5月,红军抵达了易守难攻的天险大渡河,此时部队仅有几艘小船,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渡河,泸定桥恰好是眼前大渡河上唯一的桥梁。 红二师第四团被选作了渡河的先头部队,二连连长廖大珠和战士王海云、李友林等22位勇士 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组成了一只敢死队,准备趁国民党军不备突袭夺桥。下午四点,敢死队队长廖大珠一声令下,勇士们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冲上了悬在空中摇摇晃晃的且只剩下铁链的泸定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了桥,为后面的大军打通了渡河之路,最后赢得了战役的胜利。文章里面描述的泸定桥十分凶险,下面水势湍急,对面炮火猛烈。就是平常时候走铁链过桥,就让人胆战心惊,真对当时的战士感到敬佩。

这座易守难攻的交通要塞泸定桥是怎么样一座桥呢?它是一座由13根铁链、1万多铁环组成,重达 40吨的铁索桥。 根据历史记载,此桥是康熙年间修建的,康熙皇帝曾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立碑于桥 头,横批写到“一统山河”,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 在此桥修建之前,商人们都是全部全靠船只或溜索,效率低下,常常因为不能及时渡河而导致 一些货物坏掉,而军队在此行军也十分不便。


此桥修建完后,两岸交流便利起来。大渡河两岸交流全靠此桥,成为连接藏汉两地的交通纽带,这也是为何国民党军没有直接拆掉这座桥以阻碍红军渡河的原因。 古老的泸定桥全长103米,宽3米,是一座用铁索制成的索桥,由13根铁链组成,其中桥栏左右各2根,桥底9根,耗铁共40多吨,在那个生产力有限的年代能在这种崎岖之地建出这种工程实属不易。

在修订泸定桥古人在没有现代工具支撑的情况下面临着铁索供应、铁索过河以及铁索固定三个难题,同时这里大渡河这里地方偏远,河面宽、河道深、水流急。 当时,泸定县没有铁矿,稀缺生铁,铁匠这种技术人员更是尤为稀少,需要前往别处采铁制作 铁索和征调铁匠,加上此地又偏远交通不便,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才制成了这40吨铁索,并将其运送到了施工地点——大渡河。

两岸衔接这个难题也困扰了施工者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一开始试用船只和羊皮小筏甚至竹筏运输,但均以失败告终。 最后聪明而又智慧的劳动人民研究出了一种新方法:先将粗而结实的竹绳系在两岸,将铁链系于穿在竹 绳上的短竹筒上,然后拉动绳索进行输送,成功将铁索送到了对岸。

为了固定铁索,人们用当地的巨石做了桥头,又在桥头挖了深井,并且在井底铸成横纵地桩, 最后连接所有铁链,将桥栓得扎扎实实,使泸定桥能够安全的运输茶叶、牛羊肉、布匹等货 物。时至今日,泸定桥已成为了一处旅游的景点,大家可以这里缅怀历史,感受古人智慧的结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