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有种习俗叫“一言不合就斗茶”

告诉你一个秘密,台北,阳明山,故宫博物院,保藏一幅沁着茶香,可携人穿越至宋代的古画——《茗园赌市图》。

茗园,彼时之茶市。

南宋画师刘松年笔下,四名流动茶贩提壶啜茗,誓要“赌”出茶的高低。而惹得路人纷纷驻足旁观的这场街头battle,即谓之“斗茶”。

宋代,有种习俗叫“一言不合就斗茶”

斗茶的习俗,源于福建道建州,宋代贡茶院驻地,初为鉴定茶质之游戏。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

北宋历任皇帝多嗜茶,所贡香茗,但凡博得龙颜一卿,仕途可能就此腾飞。

宣和二年,漕臣郑可简,始创状如银丝的名茶“龙团胜雪”,官至右文殿修撰、福建路转运使。随后,他又如法炮制,令其子郑待问,持稀有茶种“朱草”进京,再次赢得乌纱。时人颇为“酸柠檬”地讥讽:“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宋代,有种习俗叫“一言不合就斗茶”

巨大的利益,诱使与贡茶相关的茶文化,逐步进阶为宫廷风尚。斗茶,作为既吸引当权者眼球,又彰显茶学修为的技能,亦日趋风靡。

惨杂了政治因素,茶席上的“斗”,有时火药味颇浓。因政见迥异而积怨的苏轼与司马光(没错,砸缸的那位),就曾有过一次剑拔弩张的“茶墨之辩”。

传言在司马光家宴,宾客斗茶取乐,钟于此道的东坡居士风光占尽。为打击其气焰,司马光不阴不阳说道:“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两物?”

宋代,有种习俗叫“一言不合就斗茶”

将茶的“白、重、新”,与墨的“黑、轻、陈”相对,质疑一个人为何会喜爱相互矛盾的不同事物,显然,是在挖苦苏轼在他与王安石“新旧变法”间的摇摆态度。

苏轼随即回击:“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

表示茶墨之间,犹如君子,虽颜值不同,节操却高度统一,似乎又在讥讽司马光只看到表象,而忽略了本质。

宋代,有种习俗叫“一言不合就斗茶”

纵观如上故事,假设我等果真穿越到了宋代,若不善于斗茶,恐一来得不到领导赏识,二来难免被同僚欺辱。

那么,如何才能在以苏轼为代表的一众斗茶达人中脱颖而出呢?

宋代,有种习俗叫“一言不合就斗茶”

首当其冲,要熟谙规则。斗茶,不仅是对茶汤的品鉴,更是一项基于宋代“点茶”,近似于咖啡拉花的比赛。

“三斗二胜”的对决中,双方盏内放置细研茶末,注入沸水,先调成膏,再执汤瓶向盏中点水,以形似扫把的茶筅旋击茶汤。此时,如泛起的汤花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视为“咬盏”获胜。如汤与盏相露出水痕,则被判为形容技艺拙劣的“云脚散”。

宋代,有种习俗叫“一言不合就斗茶”

其次,要选好茶叶。除“咬盏”外,汤色鲜白与否,也是斗茶的重要标度。纯白者为王,青白、灰白、黄白、红白者为寇。汤色所折射的,是茶的匠艺。偏青,茶蒸不足;偏灰,茶蒸过度;泛黄,采摘误了时辰;泛红,烘焙过了火候。

最稳妥的选择,建议“剁手”福建北苑贡茶园的上上品——“腊茶”。其叶采于早春五更,经皇家标准的洗、蒸、榨、眼、研、模、焙数道工序,使之白如融腊。唯一缺点,便是单饼四十贯铜钱的不菲价格,约等于今天的18600元人民币。

宋代,有种习俗叫“一言不合就斗茶”

最末,别忘购置,由北宋建窑所烧制的“爆款”——“紫黑釉兔毫盏”。1300度高温下,釉层中的含铁物质流动结晶,纵向形成黄棕色“兔毛”纹路,与绀黑的釉面,共同映衬出沫色之美。建窑匠人颇有心机地在盏口沿下两厘米处,以一道凸棱作为注水界线,避免因茶筅搅拌,而导致的茶汤外溢。

由于兔毫盏胎体厚实,易于保温,分享一个只有宋代人才知道的小贴士,赛前偷偷将茶盏加热,更易形成咬盏不散的“拉花”效果。

宋代,有种习俗叫“一言不合就斗茶”

今天,云南、福建等地,仍有以“斗茶”名义开展的系列比赛,但对比宋时,由参赛者与吃瓜观众高度互动营造的紧张气氛,此时的“斗茶“,更像一群懵懂的学生,被动等待着老师对于其送审茶叶或冲茶技巧的打分。

从中或许折射出不同时代人对于茶叶的态度。宋代,人人皆以为自己懂茶,斗茶仿佛国民运动;而今日,茶叶的难以鉴别,似乎成一种共识,只能期待某个资深砖家的盖棺定论。

当茶愈发走向中心化,我的疑问是,一项输赢解释权仅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活动,又能有多少人喜欢?

宋代,有种习俗叫“一言不合就斗茶”

茶里君,自媒体【茶里有故事】主理人,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硕士毕业,一个会讲故事的茶职人,欢迎关注。

宋代,有种习俗叫“一言不合就斗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