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最早的園林碧山吟社,比江南名園寄暢園還早了40多年


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譽為“江南第一山”的無錫惠山,有許多堪稱經典的園林景觀,像代表江南古代造園藝術的寄暢園,江南名剎惠山寺,以及天下第二泉等。只是在天下第二泉的旁邊,還有一座不為外界熟知的山際園林“碧山吟社”,算起來,它還是無錫現存的最早園林景觀。

碧山吟社,坐落於惠山北坡的山腳下,依傍天下第二泉,與無錫人喜歡在夏季玩山水的“春申澗”相鄰。它始建於明朝的成化年間,有資料可查的是說在公元的1482年,為無錫本地的望族秦家人秦旭所建。當年秦旭出資,向惠山寺的主持購買了這塊原本為“僧寮”的場所,然後修建成一座不大的山際園林,取名為“碧山吟社”。

碧山吟社建成後,秦旭招募了無錫本地的九位老者,經常聚集在碧山吟社內,喝茶吟詩作對,過著風花雪月的日子。吟社建成的這一年,秦旭73歲,已是古稀之年。而同樣加入碧山吟社的九位老者,除一人當年尚未到60歲,其餘均為兩鬢斑白的老年人,因而民間也稱這十位老者為“十老詩社”。


無錫一直是江南魚米之鄉,重農牧耕讀,但能以詩文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據一席地位的,少之又少。只有寫下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是個列外。曾出任過唐朝宰相的李紳,祖籍也不是無錫人,只是在他五歲時,隨父母親遷居到了無錫居住,因而在無錫留下了不少詩篇。

讓碧山吟社出名的,是一幅現今被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碧山吟社圖》。它是明代書畫家沈周所畫,沈周,也是人們熟知的唐伯虎的老師。這幅畫卷,長2米,寬0.3米,描繪的就是當年“十老”結伴悠遊山林,吟詩作畫的場景,畫的右上角還有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筆題詩。這幅極其珍貴的畫作,也反映出了當年碧山吟社的輝煌。

據說碧山吟社的得名,出自於李白的詩作《山中問答》: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非常有意境,即便是現今吟社的內部,也是一處極盡惠山山麓精華的園林,內有寺觀、祠堂、摩崖石刻、龍縫泉等景觀,瓊臺樓閣,掩映於參天古樹之中。


碧山吟社建成後的五百多年間,曾經幾起幾落,幾度頹垣。當年因“十老”的過世,秦家的碧山吟社第一次被荒廢。當時秦家的另一位人物,曾任明朝南京兵部尚書的秦金,想接盤重修碧山吟社,但無果。秦金只得花巨資在惠山寺的另一邊,購地建園,於是才有了人們今天見到的江南名園“寄暢園”。秦金造寄暢園的時間,足足比碧山吟社晚了四十多年。

碧山吟社的“中興”,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間,當時支撐吟社的,已經不再是秦家的後人。吟社裡最著名的建築“牧雲庵”,也是在那個年代新建的。乾隆六次下江南時,還特意到碧山吟社品茗,並且留下“御詩”一首:十老風猶在,群公望不虛。這也是現今人們進入碧山吟社“十老堂”後,所見到的巨幅國畫的寫意。

碧山吟社最徹底的毀滅,是在太平天國時期,據說當年太平軍從惠山山頂攻打無錫縣城,一把大火幾乎燒燬了惠山寺周邊的所有建築,碧山吟社也不列外。此後,江湖上一度再也沒有了碧山吟社。


到了民國時期,當時的國民政府準備在惠山山腳下開辦“無錫市第八國民學校”,選址就在碧山吟社廢墟的附近。在建造校舍時,竟然發現山腳下的石壁上,刻有“碧山吟社”四個大字。消息傳開後,碧山吟社便再次進入公眾的視野,成為當年轟動一時的新聞。

現今人們所見到的碧山吟社,是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重建錫惠公園時初步恢復出來的。到了八十年代又進行過整修,基本按照當年吟社的規模來重建的。吟社山門正面的題字,便是用了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當年題寫的“碧山吟社”四字。

吟社內部現有大廳五間,廳後有“碧山吟社”石刻碑記。兩側有廂房,四周有圍廊,天井內有古玉蘭和枇杷樹各一株。大廳外面的庭院裡,依舊保留著明朝時期的摩崖石刻。在吟社朝春申澗的一面,新建了一片銀杏林。這個季節去碧山吟社,正好是銀杏黃、葉兒落,加上游客稀少,實在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放鬆心靈之地。


碧山吟社不單獨受門票,遊人可以隨意參觀。從天下第二泉出來,沿右手邊的長廊走到底,就是碧山吟社的正門。因為有點偏,大部分遊客都不知道這個比寄暢園還要早四十餘年的小園林。就像五百多年來,碧山吟社只有在其初創時輝煌過一樣,大部分時間內默默無名。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