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難得一見!民國時期的皇家園林——中南海


空中俯瞰中南海瀛臺——清代,北海、中海、南海被稱作西苑。中南海則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稱,位於故宮西側。中南海建於遼金時代,明清時期曾是封建統治者的皇家園林。中華民國成立後,中南海成為北洋政府的辦公地點,北伐之後曾闢為公園。現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樞。

雙環萬壽亭——雙環萬壽亭原先位於中南海內的南海西北岸,北臨卍字廊,是乾隆六年為其母孝聖憲皇太后慶祝五十大壽而建。雙環萬壽亭由兩座重簷圓亭套合而成,上簷藍琉璃瓦黃剪邊,下簷黃琉璃瓦藍剪邊。亭下的臺基平面呈現出別出心裁的桃形,含有祝壽之意,因此又名桃亭。1977年雙環萬壽亭從中南海遷建於天壇,

從瀛臺迎薰亭遠眺新華門——新華門是由當年的寶月樓改建而成,門口是一座古典風格琉璃瓦頂雕樑畫棟的二層明樓。

新華門——新華門是由當年的寶月樓改建而成,門口是一座古典風格琉璃瓦頂雕樑畫棟的二層明樓。

萬善殿外景——明代創建,原名崇智殿,清順治改名萬善殿,乾隆三十五年曾予大修,是供奉諸神之所。建築南向,前為萬善門,是寺廟的山門形式;門內即萬善殿,房五間,重簷歇山頂,立於繞以石欄的臺座上,雄偉端莊;殿後又一圓形殿宇,重簷攢尖,造型別具,名千聖殿。原殿內均奉有雕刻精美的神像,可惜已毀,所存建築尚保存完好,外觀無大的變革。

萬善殿內佛造像——明代創建,原名崇智殿,清順治改名萬善殿,乾隆三十五年曾予大修,是供奉諸神之所。建築南向,前為萬善門,是寺廟的山門形式;門內即萬善殿,房五間,重簷歇山頂,立於繞以石欄的臺座上,雄偉端莊;殿後又一圓形殿宇,重簷攢尖,造型別具,名千聖殿。原殿內均奉有雕刻精美的神像,可惜已毀,所存建築尚保存完好,外觀無大的變革。

善殿內佛造像——明代創建,原名崇智殿,清順治改名萬善殿,乾隆三十五年曾予大修,是供奉諸神之所。建築南向,前為萬善門,是寺廟的山門形式;門內即萬善殿,房五間,重簷歇山頂,立於繞以石欄的臺座上,雄偉端莊;殿後又一圓形殿宇,重簷攢尖,造型別具,名千聖殿。原殿內均奉有雕刻精美的神像,可惜已毀,所存建築尚保存完好,外觀無大的變革。

“卍”字迴廊——今已不存

廊廡與飛簷的特寫

中南海萬善殿後堂千聖殿

遠眺瀛臺——派臺位於中南海南海,明代稱南臺。清初,順治年間進行修繕,御書“瀛臺” 二字懸掛, 漸成為皇家的避暑地。康熙帝在位, 常在該臺聽政, 並允許到這裡奏事的大員 在等待閒暇時, 舉網捕魚。雍正帝也常到瀛臺泛舟休息和辦理政務。乾隆皇帝還曾在這裡 宴請王公宗室和外藩。光緒二十四年維新變法失敗, 光緒皇帝便被慈禧太后囚禁於此。

瀛臺上的建築

瀛臺藻韻樓

中海延慶樓,今已不存

“卍”字迴廊——今已不存

瀛臺北側的翔鸞閣

中南海南海瀛臺湛虛樓

懷仁堂外的影壁

遠眺雙環萬壽亭屋頂

船塢

磚雕細節

紫光閣——中南海西側,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清代,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尤其是平定準噶爾和平定回部之亂,是乾隆皇帝最為重視的。為了宣揚他的西征武功,表彰成功諸將士,乾隆於廿五年(1760年)命重新修葺紫光閣。並於翌年新正,舉行了落成典禮。他把平準平回諸戰役,繪成戰圖多幅於閣中,更把這次戰役中有功之臣一百人畫像圖形,陳列於閣中。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侵略軍司令部駐在中南海後,遭受了浩劫,收藏損失殆盡。

紫光閣——中南海西側,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清代,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尤其是平定準噶爾和平定回部之亂,是乾隆皇帝最為重視的。為了宣揚他的西征武功,表彰成功諸將士,乾隆於廿五年(1760年)命重新修葺紫光閣。並於翌年新正,舉行了落成典禮。他把平準平回諸戰役,繪成戰圖多幅於閣中,更把這次戰役中有功之臣一百人畫像圖形,陳列於閣中。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侵略軍司令部駐在中南海後,遭受了浩劫,收藏損失殆盡。

海晏堂——是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儀鸞殿舊址上仿圓明園建起的一座西洋樓,作為慈禧太后接見外國公使夫人和女眷的場所,民國改為“居仁堂”。1928年以後,中南海開闢為公園元,其中居仁堂改為國立圖書館。1949年後中央軍委在此辦公,1964年被當做危房拆除。


海晏堂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海晏堂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在儀鸞殿舊址上仿圓明園建起的一座西洋樓,作為慈禧太后接見外國公使夫人和女眷的場所,民國改為“居仁堂”。1928年以後,中南海開闢為公園元,其中居仁堂改為國立圖書館。1949年後中央軍委在此辦公,1964年被當做危房拆除。

花窗影牆

日知閣

漢白玉石欄板柱頭

萬善殿後堂千聖殿的七層木佛塔

萬善殿的雲紋壁畫和菩薩造像

萬善殿藻井

西苑門

西苑門內琉璃影壁

瀛臺涵元殿內影壁

瀛臺上的迎薰亭

遠眺南海

中海水雲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