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最早的园林碧山吟社,比江南名园寄畅园还早了40多年


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誉为“江南第一山”的无锡惠山,有许多堪称经典的园林景观,像代表江南古代造园艺术的寄畅园,江南名刹惠山寺,以及天下第二泉等。只是在天下第二泉的旁边,还有一座不为外界熟知的山际园林“碧山吟社”,算起来,它还是无锡现存的最早园林景观。

碧山吟社,坐落于惠山北坡的山脚下,依傍天下第二泉,与无锡人喜欢在夏季玩山水的“春申涧”相邻。它始建于明朝的成化年间,有资料可查的是说在公元的1482年,为无锡本地的望族秦家人秦旭所建。当年秦旭出资,向惠山寺的主持购买了这块原本为“僧寮”的场所,然后修建成一座不大的山际园林,取名为“碧山吟社”。

碧山吟社建成后,秦旭招募了无锡本地的九位老者,经常聚集在碧山吟社内,喝茶吟诗作对,过着风花雪月的日子。吟社建成的这一年,秦旭73岁,已是古稀之年。而同样加入碧山吟社的九位老者,除一人当年尚未到60岁,其余均为两鬓斑白的老年人,因而民间也称这十位老者为“十老诗社”。


无锡一直是江南鱼米之乡,重农牧耕读,但能以诗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地位的,少之又少。只有写下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绅,是个列外。曾出任过唐朝宰相的李绅,祖籍也不是无锡人,只是在他五岁时,随父母亲迁居到了无锡居住,因而在无锡留下了不少诗篇。

让碧山吟社出名的,是一幅现今被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碧山吟社图》。它是明代书画家沈周所画,沈周,也是人们熟知的唐伯虎的老师。这幅画卷,长2米,宽0.3米,描绘的就是当年“十老”结伴悠游山林,吟诗作画的场景,画的右上角还有清朝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这幅极其珍贵的画作,也反映出了当年碧山吟社的辉煌。

据说碧山吟社的得名,出自于李白的诗作《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非常有意境,即便是现今吟社的内部,也是一处极尽惠山山麓精华的园林,内有寺观、祠堂、摩崖石刻、龙缝泉等景观,琼台楼阁,掩映于参天古树之中。


碧山吟社建成后的五百多年间,曾经几起几落,几度颓垣。当年因“十老”的过世,秦家的碧山吟社第一次被荒废。当时秦家的另一位人物,曾任明朝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想接盘重修碧山吟社,但无果。秦金只得花巨资在惠山寺的另一边,购地建园,于是才有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江南名园“寄畅园”。秦金造寄畅园的时间,足足比碧山吟社晚了四十多年。

碧山吟社的“中兴”,是在清朝的乾隆年间,当时支撑吟社的,已经不再是秦家的后人。吟社里最著名的建筑“牧云庵”,也是在那个年代新建的。乾隆六次下江南时,还特意到碧山吟社品茗,并且留下“御诗”一首:十老风犹在,群公望不虚。这也是现今人们进入碧山吟社“十老堂”后,所见到的巨幅国画的写意。

碧山吟社最彻底的毁灭,是在太平天国时期,据说当年太平军从惠山山顶攻打无锡县城,一把大火几乎烧毁了惠山寺周边的所有建筑,碧山吟社也不列外。此后,江湖上一度再也没有了碧山吟社。


到了民国时期,当时的国民政府准备在惠山山脚下开办“无锡市第八国民学校”,选址就在碧山吟社废墟的附近。在建造校舍时,竟然发现山脚下的石壁上,刻有“碧山吟社”四个大字。消息传开后,碧山吟社便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当年轰动一时的新闻。

现今人们所见到的碧山吟社,是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重建锡惠公园时初步恢复出来的。到了八十年代又进行过整修,基本按照当年吟社的规模来重建的。吟社山门正面的题字,便是用了明代书法家文徵明当年题写的“碧山吟社”四字。

吟社内部现有大厅五间,厅后有“碧山吟社”石刻碑记。两侧有厢房,四周有围廊,天井内有古玉兰和枇杷树各一株。大厅外面的庭院里,依旧保留着明朝时期的摩崖石刻。在吟社朝春申涧的一面,新建了一片银杏林。这个季节去碧山吟社,正好是银杏黄、叶儿落,加上游客稀少,实在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放松心灵之地。


碧山吟社不单独受门票,游人可以随意参观。从天下第二泉出来,沿右手边的长廊走到底,就是碧山吟社的正门。因为有点偏,大部分游客都不知道这个比寄畅园还要早四十余年的小园林。就像五百多年来,碧山吟社只有在其初创时辉煌过一样,大部分时间内默默无名。作者简介:陆建华摄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