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司馬懿是最後的勝利者。為什麼流放百世的是諸葛亮?

此生不悔入中華


勝利者就一定會流芳百世嗎?首先這個就不一定,像劉邦和項羽,勝利者在後世基本上被塑造成了一個流氓,而失敗者反倒成了英雄。所以能否流芳百世和勝敗無關,更有關係的是價值觀和後世統治者的統治需要。

司馬懿也算是受曹氏大恩,從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曹魏皇帝都很是重用司馬懿,至於說曹操防備司馬懿一事,在司馬懿支持曹操稱王一事之後,也漸漸放下了防備之心,曹丕和曹叡還兩次將司馬懿設為了託孤大臣,而就是這樣,最後司馬懿還是奪得了曹魏的大權,架空了魏帝曹芳。

而諸葛亮呢,受劉備託孤,一心一意的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忠義正是後世人所最為敬重的品格。也正因為此,不論是後世百姓還是後世帝王都很推崇諸葛亮,尤其是後世帝王,畢竟後世帝王誰也不想自己以後的託孤重臣成了司馬懿,導致皇位旁落吧,都希望是諸葛亮,這樣自己後代的皇位才能坐的更安穩。

此外,諸葛亮的光壞太重,司馬懿跟諸葛亮的功績比起來差的太遠,諸葛亮輔佐劉備奪取漢中蜀中,又多次輔佐劉禪多年,相當於一個人撐起了整個蜀漢,而司馬懿功績在三國之中並沒有那麼顯眼,和諸葛亮的對峙中也是處於守勢,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那種,自然沒有太多可供流傳的。

最後一點,司馬懿的後人太不爭氣了點,晉朝可謂是最弱的朝代了,還是最能搞內亂的朝代,直接導致了五胡亂華,漢人被大肆屠殺,有這種汙點在,為晉朝基業奠基的司馬懿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好的評價了。


楓葉0829


司馬懿要說也是個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智慧和能力在三國中算第一流。他性格多疑猜忌狡詐,是個極其能夠隱忍深沉可怕的智者,在未能取得絕對權利掌控時,他十分低調老實,絲毫不流露任何一點野心來。司馬懿差不多用了一身的時間,慢慢的抗爭所有的對手,包括曹魏三代皇帝,最強的老對手諸葛亮,取得了最後勝利。

司馬懿評價不高,主要是文臣篡位之事。司馬懿和曹操都是篡位,但曹操是憑自己實力打下天下,而司馬懿側居高位直接篡位。而且心狠手辣,做法狠毒,這樣的臣子非常可怕,歷史上的皇帝沒誰會喜歡這樣的文臣。而且自他後,兩晉沒出一個傑出帝王,晉朝沒有任何開創性的革新和改變,晉朝滅亡後,中華民族陷入了歷史上最深重的動亂,五胡亂華就發生在那個時期,漢族差點滅絕,可以說司馬家族是最大的罪人。

而諸葛亮比司馬懿在政治操守上則高尚的多,論忠誠,為國為劉備忠心耿耿,死而後生,論才智,他百戰不殆。他為後世文臣樹立了一種無比輝煌的道德品格楷模,無論政治上軍事上,成為後世學習典範。諸葛亮完全可以取蜀而代之,他卻沒有,令後世帝王無比敬佩而多有表章。所以諸葛亮能流芳百世,而司馬懿則名聲不佳了。


我是伍洋


司馬懿與諸葛亮對比

一、軍事

諸葛亮兩大軍事戰役南征取得成功、北伐受阻於司馬懿。

諸葛亮北伐出兵七次,多次無功而退兵。實因司馬懿是個強敵。曹操曾經在關羽軍事打擊下,惶惶欲遷國都。司馬懿不但阻止這一行動,還建議曹操致書孫權,趁虛抄關羽後路,致關羽敗走麥城。而諸葛亮作為蜀國軍事的總指揮,在關羽之敗中難道沒有責任嗎?所以軍事上司馬懿略勝一籌。

二、內政

諸葛亮在內政上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在蜀地原劉璋的基業上靠法治的嚴明,一系列務農、息民政策使蜀國積蓄了與曹魏抗衡的實力。在劉備死後,他能繼續推行聯吳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舉。

而司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規模軍士屯田,是由於司馬懿的倡議而創辦的。司馬懿在主政時期更大興軍屯,廣開漕渠,使“百姓大悅”為統一中國打下良好的基礎。曹操死後,魏明帝奢侈無度,好修宮室役者萬餘人,雕玩之物,動以千計,司馬懿“皆奏罷之,節用務農,天下欣賴。”

應該說諸葛亮面對的困難、事物要比司馬懿艱難得多,複雜得多,所以內政方面諸葛亮略勝一籌。

三、用人

在劉備死後,蜀國人才逐漸凋敝。軍事後備人才唯姜維而已,諸葛亮出師表中提及的文臣,在諸葛亮後並未做出什麼能扭轉或延續蜀國的事來。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薦素有戰功的魏延和吳懿,諸葛亮不聽,任用馬謖不當致使兵敗。在第五次北伐方起用魏延和吳懿,此次戰役,二將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後來,魏延造反,其原因與長久不被任用無關嗎?這些不能不說是諸葛亮一生的缺憾。應該說蜀國曾經的人才濟濟的局面功在於劉備,而非諸葛。

司馬懿在世族壟斷政權的社會中,提拔了不少出身低賤但有能力的人才擔任軍政要職,如後來對蜀吳作戰有功的大將鄧艾、石苞,都出自“草根”。從用人方面,司馬懿所勝應說已非一籌了。

從事實上講司馬懿實現了統一中國。

結論:司馬懿較諸葛亮更強一些。

國人論人重在品德,諸葛亮因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奉獻精神,給後人樹立了萬世師表。他被後世樹為智慧的象徵,不為過;被後人神化也可以理解。但若對人進行評價、對比,還應排除感情因素,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







老朱讀史


諸葛亮能夠流芳千古首先要感謝的人是羅貫中老先生,是他讓本就名氣很大的諸葛亮更加深入人心,幾乎神化。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忠義之人必然流芳千古,這幾乎是鐵律。諸葛亮恰好如此,前後出師表,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是古往今來作為臣子的典範,能夠流芳千古也就不足為奇了。

司馬懿卻恰恰相反,處心積慮排除異己,並且不擇手段,高平陵之變中出爾反爾,為了權力大殺曹氏宗族,使用欺騙手段讓曹爽投降,然後再斬草除根,像這樣的小人肯定人人唾棄。

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狼子野心,公然殺死皇帝,這在歷史上很少有。司馬懿滅遼東公孫康,殺死絕大多數當地男子,製成京觀,致使周圍少數民族無人壓制,高句麗迅速崛起,一直到唐朝才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這都是拜司馬懿所賜。

司馬炎統一天下後,建立晉朝,沒有一點王朝初建的蓬勃景象,政治動盪,腐敗橫行。而後發生八王之亂,百姓生不如此,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釀成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史稱五胡亂華,險些讓中華文明覆滅。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司馬家族造的孽,卻讓天下百姓去承擔。

所以說司馬懿即使最後成功了,也不可能流芳千古,不遺臭萬年就不錯了。


海洋望星空


三國中司馬懿是最後贏家,名聲卻遠不及諸葛亮,原因無怪乎兩個。

一個是司馬家族得國不正。曹操對司馬懿有知遇之恩,曹丕、曹睿對司馬懿也都是厚待有加,而司馬懿身為人臣卻不守君臣之禮,謀上作亂,這與傳統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格格不入。相比較三國時期其他梟雄的創業艱辛,司馬懿算是大的撿漏,為人不屑。而諸葛亮則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幫助先主劉備白手起家,建立一番基業,在劉備去世後依舊精心輔助後主劉禪,並最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與司馬懿形成強烈對比,很顯然封建王朝統治者更需要諸葛亮這樣的“忠臣”,自然就會大力謳歌諸葛亮,貶低司馬懿了。

第二個就是司馬懿的後代沒能帶領中國走向強盛。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位建立的西晉可是說中國歷史上最弱雞的大一統王朝,而且在司馬炎死後,西晉很快就滅亡了,並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五胡亂華。中國北方全部淪為胡人地盤,先後建立起十六個胡人政權,它們之間相互攻伐,生活在底層的漢人百姓水深火熱,苦不堪言。後世對這一段漢人遭奴役的歷史相當的痛心疾首,於是就把罪都算在了治國不力的司馬家族頭上,司馬懿同樣被“株連”。國家的闇弱,不禁讓人懷念強盛的漢朝,而諸葛亮正是“匡扶漢室”的忠臣良將,後世自然又多了一份對諸葛亮的景仰。


足下三尺


諸葛亮自然也都是好的,甚至還杜撰出一些事件就比如說“草船借箭”“孔明借東風”等,來美化諸葛亮。而司馬懿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從他站位“曹賊”陣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被羅貫中給拉入了黑名單,因此總是司馬懿最後“氣死”了諸葛亮,取得了勝利,那麼他還是名聲不如諸葛亮!

第二點便是個人的人品問題了,這一點其實我覺得大家非常好理解,諸葛亮一生兢兢業業,事無鉅細,為蜀國是嘔心瀝血,為蜀國百姓是積勞成疾。而且從來不謀私利,剛正不阿,“揮淚斬馬謖”。而且用人唯賢,是集忠誠、智者、公正、大愛於一身的正面人物。

但是司馬懿就不一樣了,司馬懿一生陰險奸詐,濫殺無辜,用人唯親,權謀篡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且終其一生,只為追名逐利,謀求榮華富貴,而且從來不將天下百姓之福祉放於心中,是集陰暗、自私、狹隘、兇狠於一身的反面人物。

這麼一個鮮明的對比,大家當然更加喜歡諸葛亮了,而且諸葛亮在《誡子書》中還寫到“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用以告誡後人,一定要忠君愛國,淡泊名利,修身養性,品德高尚!

再看看司馬懿的後代那是陰險狡詐,殘忍狠辣(尤其是司馬昭),在謀取了曹魏的政權之後更是大開殺戒,不知道殺害了多少人,這簡直和諸葛亮沒法比啊。






緣禦寒


首先要更正問題中的錯字是“流芳百世”,不是“流放百世”!

司馬懿誅殺曹爽滿門奪得曹魏統治權力成為最後贏家,沒有得到後世讚揚是很正常的!首先曹魏代漢是因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幾十年的征戰才平定北方,此時的天子漢獻帝有名無實,曹操功績顯赫,得到民心,曹丕篡漢時善待了漢獻帝。而司馬懿始終是曹魏的臣子,沒有開疆拓土之功,只是靠陰謀詭計誅滅曹氏,辜負了曹睿託孤之重任,司馬昭更是殺曹魏皇帝曹髦,有弒君之惡名,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後,沒有文治武功,很快滅亡,晉朝在歷史上存在時間很短,西晉和東晉加起來也不過一百多年,而且晉朝的統治者很無能,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就滅了西晉,之後的東晉也沒有什麼存在感!司馬氏的晉朝帶給中華民族300年災難,使得漢人做了300年的亡國奴。三百年的五胡亂華,百姓民不聊生,由此開始,是中國歷史上最差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最黑暗的時代,因此司馬懿及司馬昭等在歷史上沒有好名聲!

再談諸葛亮, 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他在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山,提出《隆中對》,幫助劉備以微弱的勢力奪得荊州數郡後進佔西川,奪取漢中,在蜀漢的建立與治理都有重大功績,南平孟獲更是開疆拓土的功業,諸葛亮集忠、孝、義、謀於一身,可以說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雖然未獲成功而身死,歷代朝野都對諸葛亮也有很高的評價,諸葛亮《出師表》感動後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成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大詩人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更是增加了後人對諸葛亮早逝的帵惜之情!

綜上所述,不以成敗論英雄,司馬懿一族雖然奪得天下卻遺臭萬年,諸葛亮雖未成功卻因高尚的品格流芳百世!




張言好書畫


俗話說,歷史的車輪浩浩蕩蕩,不會因為個人意志而轉移。諸葛亮敗,從他三顧茅廬之後出山就已經註定。司馬懿勝,與他自身是優秀的政治家有一定關係,同時更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有道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那麼為什麼敗的一方諸葛亮反而能夠流芳百世?這與小說作者本身的情感傾向有關。小說中諸葛亮被刻畫成智慧的化身,幾乎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多少次危難之際,諸葛亮憑藉一己之力,挽救蜀漢政權於狂瀾。可以說,三國鼎立時代,蜀漢根基最弱,硬是諸葛亮依靠自身智慧,把一手爛牌的蜀漢政權建立,把大漢氣數延續數年。

再看諸葛亮的人格魅力。小說中諸葛亮的形象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蜀漢政權殫精竭慮,是一個忠義與清廉結合一身的形象。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身邊可用人才越來越少,開國五虎上將老去,新生代人才匱乏,而對手曹魏政權、孫吳政權人才局面遠遠強過蜀漢。諸葛亮無可用之人,只能事必躬親,為蜀漢政權熬到油盡燈枯。如此忠義清廉的人物形象,正和華夏名族自古以來所弘揚的主流價值觀相吻合,因此諸葛亮必然會被後代華夏子孫所頌揚,流芳百世!


熱心市民是在下


以司馬懿為代表的魏國擊敗了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蜀國,並最終篡位魏國,建立了一統華夏的晉朝,如果以單純的軍事去,國政,司馬氏確實取得了所謂的短期勝利,但隨後相繼發生的賈后干政,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等等,給中華大地造成的數百年的災殃,究其根源來自始作俑者的司馬氏,得天下容易守天下難,

不可否認,司馬一族在最終坐江山的環節掉了鏈子,而且是災難深重的掉鏈子,因為這段苦恨,不由的後世史家口誅筆伐,有的沒的都扣上。

再有就是老生常談的正統問題,顛覆政治,改朝換代,對於歷朝歷代當政者都是絕對不允許的,而縱觀歷史,有這種作為得不止司馬懿一家,之所以成為反面典型,就是歷史上經常出現的,要想表揚一個,必須貶低一個,對不起,

和司馬懿同時代的諸葛亮確實在宣傳上比司馬懿重要太多,也只有司馬懿越惡,才能體現出諸葛亮的美好光輝形象!

所以,三國的故事眾所周知,歷史從來沒有真相,只是一個個的故事而已!

那您覺得呢?


歷史逗你玩


勝利不代表能流芳百世;流芳百世未必然一定要取得勝利。

曹氏幾代人,嘔心瀝血做了一道菜,還沒吃,就被在旁窺伺的司馬氏連盤子帶調料一股腦端走了。你說氣不氣人。臨走還踹了人家幾腳,罵了一句蠢貨,去下地獄。結果,三國歸晉。

曹操地下有靈,要是知道自己的勞動成果歸了別人,一定火冒三丈,從棺材裡蹦出來,大罵司馬氏不是東西。

司馬懿是曹丕重用的,天下歸了司馬氏,他若有知,當做何感想?

諸葛亮剛剛加入劉備戰隊的時候,劉皇叔還是各地軍閥中的屌絲,兵寡將少,顛沛流離。諸葛亮感恩劉備三顧茅廬之情,盡心竭力幫劉備創業,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一。諸葛亮居功至偉。

後來劉備病重,彌留之際,劉備白帝城託孤,把江山事業完全託付給諸葛亮,並留言,我那個兒子如不中用,你就廢了他,老大的位置你來幹。

諸葛亮餘生全力輔佐幼主,不曾僭越,鞠躬盡瘁,最後累死在五丈原。

劉備、諸葛亮的關係成為了君臣相交的典範。

諸葛亮做到了人臣的極致,一篇《出師表》表明心志,流芳百世也是理所當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