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年味


當年的少年讀書郎,離開家鄉,來到千里之外的城市生活,已經有二十餘年了。故鄉的風、故鄉的雲,早已不再熟悉,每次回到村口,路邊的頑童也已笑問“君是哪家的客?”。故鄉,已經只是對年邁雙親的思念和牽掛。但,每每年關將近,對故鄉過年的記憶,對故鄉的年味,卻始終記憶猶新,如陳年的老酒,歷久彌香。

老家在湘西南的最角上,緊鄰著廣西,南邊是高聳連綿的雪峰山餘脈,沿著山腳的河谷,只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公路,與一百多公里之外的邵陽市相連,公共汽車要走上五六個小時才能到達。直至現在,也有沒有通鐵路,高速公路算是有了,也只不過是從西南的角上路過。當年大多數的人們,一輩子走得最遠的距離,就是去一趟縣城,一輩子去過最繁華的地方,也是進一趟縣城。也許是地處偏遠,也許是交通不便、環境閉塞,這裡過年的氣息尤其濃郁,過年的味道尤其醇厚。

每當進入農曆的十二月,過年的準備工作正式拉開序幕。男人們,忙著劈開平日裡捨不得燒的木材,整齊地堆放在屋簷下,準備過年烤火和做飯用的材火;或平整門口的道路,清理房屋周邊的垃圾,加固牛羊豬的圈舍。


故鄉的年味

遇上好天氣,女人們便大展身手,家裡的鍋碗瓢盆,一家老小的衣服被褥,全部清理到穿村而過的小溪旁,洗洗刷刷好幾天。一條小溪邊的各個碼頭,都是女人們的歡聲笑語。

從農曆十二月初八日開始,過年的活動就正式開始了。這一天,家家戶戶是一定要煮豆子做豆豉的,叫做臘八豆豉。選用上等的黑豆,漂洗乾淨,用大鍋煮熟,然後發酵曬乾。這一天煮的豆豉,特別的香,味道特別的純正地道,這是農家一年炒菜的調料,也農忙時節重要的下飯菜。

忙完了豆豉,就該殺豬了。那時,老家鄉下,家家戶戶是一定要養一頭大肥豬過年的。殺年豬還有多的講究,一般要選個好日子,找個手藝好的師傅,只能一刀到位,如果補了刀,就預示著來年不吉利。殺豬還一定要將年豬拖到廳堂裡殺,讓豬血流在廳堂裡,叫“淹血”,據說是可以辟邪驅鬼!殺豬時,左鄰右舍都會自動來幫忙,然後一起在主人家吃一餐殺豬飯,平日裡鄰里間的拌嘴吵架,吃一餐殺豬飯,喝幾口自家的米酒,便煙消雲散了。


故鄉的年味


殺完年豬,該忙活著就是打過年豆腐了!那時候,沒有電動機,要將豆子碾碎,完全靠石磨,一家老小齊上陣,要忙活一兩天。做豆腐是每家女主人的拿手好戲,幾分的火候,加多少滷水,全憑感覺,不會有半點差錯。

過年做豆腐,是為一道最重要的菜餚準備原料,就是豬血丸子。這是老家一道最有名的菜,將剛做好的豆腐,搗碎與豬血和肉沫攪拌均勻,而後捏成比拳頭略大的橢圓狀球體,曬乾或用材火烤乾,豬血丸子就做好了。剛剛做好的豬血丸子,鬆軟適宜,豬肉與豆腐的香味,非常柔和地結合在一起,確是一道難得的美味。

故鄉的年味

豬血丸子


從臘月二十四日過完小年節之後,過年的節奏就明顯加快了,而且都有固定的日程表,如:二五二六下塘抓魚,二十七殺線雞(閹割了的公雞),二十八打餈粑,二十九釀甜酒。

轉眼間,就是大年三十了。這一天,是過年的重頭戲。家家戶戶,一大清早就起床開始忙碌,準備各種美味佳餚。雞魚羊是少不了的,肉的花樣就太多了,有臘肉、扣肉,肉丸子、松肉,還有炒豬肝、燉豬蹄等等,再加上一碗大白菜或青菜,一頓豐盛的年夜飯就做好了。


故鄉的年味

殺線雞

吃年夜飯前的祭祀,是極其隆重和虔誠的。一定是由家中最年長的男性完成。先是祭祀天地諸神,準備一張八仙桌,放在廳堂的門口,煮熟的雞魚肉各一碗,再倒上三杯自釀的米酒。焚香、燒紙之後,對著屋外的天空鞠躬禱告,口中唸唸有詞,必定是感謝天地諸神的庇佑,一年來六畜興旺,也祈禱來年的風調雨順。祭祀天地的儀式之後,又將八仙桌移置廳堂神龕的正前方,同樣是焚香、燒紙,報告祖先一年來家庭的新變化和做出的成績,恭請祖先保佑一家老小身體康健,出入平安,無災無難。

祭祀完成之後,才是一家團圓吃年夜飯的時候。年夜飯之後,又是小朋友最快樂的時光。父母收拾完碗筷,就開始準備過年待客的糖果了。自制的凍米糖、南瓜糖、冬瓜糖、花生糖、芝麻糖,炒葵瓜子、南瓜子、西瓜子,一直要忙到大半夜。


故鄉的年味

豆豉

睡一覺醒來,就是大年初一了。正月走親訪友,家鄉叫拜年,是正月的主題。拜年在家鄉也是有嚴格規定的,“初一仔,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初五初六是姨娘”。大年初一,最先去自己家族中輩分最高的長輩家中拜年,然後按照輩分的高低,一一上門。自己家族的長輩走完了,就去鄰里家拜年,不用按先後順序了,與誰家關係親近些,就先去誰家。拜完年出來,各家的長輩,總會給每個小孩拿三五個自己年前做的餈粑,送上最吉利的祝福,祝福詞都是千篇一律的“身體要像牛樣狗樣的健康,學習要天天向上!”。

大年初二,就是女婿帶著老婆孩子回丈母家,上了年紀的人,就叫兒子女兒去舅舅家拜年。初三初四,就是舅舅家的兒子們去姑媽家拜年,初五初六就是在姨媽彙集。這幾天,每條路上,都是三五成群走親戚拜年的人群,一路上有說有笑,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中幸福快樂的神情!

大新年,不僅僅要給親戚長輩拜年。新年第一次去水井裡打水,也得給水井拜年,三柱香幾張紙錢,幾句感謝的話語。村裡要是有古樟樹古松樹的,有許多人家在大年初一一大早,首先去給古樹拜年,希望得到樹神的庇佑。村裡的古廟前,前來拜年的人,也是絡繹不絕,表達美好的祝願,得到心中的慰藉!


故鄉的年味

餈粑

初七之後,家家戶戶都會回到自己家中,另外一個隆重的活動開場了,那就是耍龍燈舞獅子!龍燈和舞獅隊首要是在本村挨家挨戶登門拜年,本村走完之後,又去鄰村送祝福,最後是各村的舞獅隊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地方,一起舞獅競賽狂歡!幾個巨大的牛皮鼓,一天到晚敲得整個村子振天響,各式各樣的民間樂器吹唱不斷,到處是歡笑的人群,到處是狂奔的小孩,連村裡的狗也被情緒渲染,激動高亢,跟隨著小孩到處亂竄。

正月的慶祝活動,直到十五元宵節才結束。元宵節的第二天凌晨,將龍燈在村裡的龍王廟裡燒了,名曰送龍歸大海,新的一年風調雨順!


故鄉的年味

孩提時過年的記憶,年代越久遠記憶越清晰,越是懷念和留戀,只是回不去了!

故鄉仍在,鄉愁卻愈濃,新年仍然年年如期而至,年味卻愈來愈淡了!

(著急趕回老家陪父母過年,兩個小時匆匆完稿,質量不高,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