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許,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卻開城投降了

羊城晚報記者 夏楊

說起文天祥,我們第一時間會想到那個南宋末年的抗元英雄,想到他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抗元英雄文天祥 漫畫/杜卉

南宋和元軍對陣的前沿,很長一段時間就在粵東惠州地區。在這裡,文狀元出身的文天祥,帶領他的勤王之師,度過了艱難的歲月。最終獨木難支、兵敗被俘。忽必烈許以相位,勸其降元,但他寧死不屈,慷慨赴死。

然而,就在大致同一時期,他的弟弟、惠州知府文壁卻獻城降元了。這個歷史細節歷來飽受爭議。

學者研究發現,文家兩兄弟巨大的選擇差異,其實不只有衝突,還有更復雜的儒家倫理因素。對於這件事,目前歷史評價尚無定論……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毛澤東書寫的文天祥詩《過零丁洋》

【被俘就義】堅貞悲壯的英雄氣節

文天祥的身世,似乎一直伴隨著慷慨悲壯。他短暫的人生華彩燦爛、壯懷激烈,雖然慷慨赴死,但其忠貞氣節千古流芳。

21歲那年,他赴南宋都城臨安參加省試,榜上有名。繼而參加殿試,面對“法天不息”這一考試題目,他一揮而就,洋洋萬餘言不改一字。宋理宗評價說“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欽點其為狀元。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兵分三路進攻南宋,兵鋒直指京師臨安。風雨飄搖中的南宋朝廷下詔書令天下兵馬勤王。時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財,組織兵勇近萬人發兵臨安。

當時有人勸他,元軍是虎狼之師,你這區區萬人只能是送死。文天祥慨然道:願以死來感化天下忠士奮起。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文天祥粵東抗元故事還曾做成了連環畫

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臨安被攻陷,南宋幼主趙顯(宋恭帝)被俘。文天祥臨危受命,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赴元軍議和。在元軍大帳中,文天祥不亢不卑,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而被扣留。後在押解北上的途中得機會逃出虎口。

當年五月,文天祥在福州與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宋端宗),君臣逃往廣東沿海。文天祥率領南宋軍隊以惠州為中心,在沿海諸州之間開展艱苦的抗元鬥爭。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轉戰中的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蒙古漢軍元帥張弘範以賓客之禮見他。然後將他帶到厓山(今新會崖山),希望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吾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並寫下膾炙人口的詩歌《過零丁洋》明志。詩的末尾兩句就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連環畫中的故事,文天祥被押往崖山

張弘範也感佩文天祥的仁義,勸降不成,便派人護送他北上元大都(今北京)。

身陷敵營,文天祥抱定了必死之心,在赴大都途中,一連絕食八天。文天祥在大都被囚禁了三年,元朝廷多方派人勸降,連囚在大都的宋恭帝都出馬了,均未成功。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上陣,並許以相位,文天祥仍不為所動。

元朝廷問他還有什麼願望,他決然而答“願賜一死”。在刑場上,他向著南方鄭重叩拜,然後從容就義。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畫家筆下的文天祥 資料圖

【獻城降元】令人費解的歷史細節

文天祥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大。二弟文璧(文天球),三弟文霆,四弟文璋。

在文天祥壯懷激烈抗擊元軍的時候,他的兄弟們都在做什麼呢?三弟文霆早逝,四弟尚年幼。當時歷史的參與者,是他的二弟文璧。在文天祥早期抗元的時候,他追隨其後,堅決支持兄長。

文天祥和文璧兩兄弟感情很好,父親文儀送他們一同赴臨安參加省試,兩人都榜上有名。但後來文儀病了,弟弟文璧主動留下來照顧父親,哥哥文天祥參加殿試,並高中狀元。1259年,文天祥陪著文璧再衝科舉,文璧也得中進士。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文天祥是科舉狀元出身 資料圖

文天祥在贛州起兵勤王時,還奏請文璧為助手。在抗元戰爭中,兄弟兩人相互支持、共度時艱。文璧全力照顧著文氏家族,讓哥哥放心在前方與元軍周旋。

1275年,其祖母在贛州去世,文璧陪同母親護送靈柩回廬陵老家。次年文天祥出使元營被扣,文璧把母親、妹妹和文天祥的妻妾子女全部接到惠州奉養。文天祥在嶺南沿海轉戰期間,文氏家族之事一直由文璧照料。

然而就在這樣的艱難時局中,文璧的行為和命運發生了轉折,他沒再繼續追隨哥哥走繼續抗元之路,而是直接投降了元軍!

就在文天祥四處奔波艱苦抗元的過程中,惠州城被元軍團團圍困。身為惠州知府的文璧感覺大勢已去,也考慮到一城百姓的安危,選擇了開城投降!

在文天祥威武不屈、大義凜然、慷慨赴死的英雄氣節面前,文璧的作為備受南宋之後文人的指責與唾罵。時人寫詩譏諷他:“江南見說好溪山(文天祥號文山,文璧號文溪),兄也難時弟也難;可惜梅花各心事,南枝向暖北枝寒。”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文天祥雕像 資料圖

投降,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歷來不是個好詞彙。文璧降元,無論處於何種境遇、出於何種動因,都難免遭非議。尤其在其兄長家國大義的耀眼光芒下,他揹負著沉重的道德壓力。

歷史靜默無言,是非曲直任由後人評說。

當宋元戰爭煙塵消散,當中華民族走過更多坎坷、苦難,人們再回頭看70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就會重新審視文家兩兄弟的歷史選擇。這時候,或許審視的目光會更客觀,評價的標準會更多元。

【家書背後】歷史不只有慷慨大義

穿過歷史的煙霧,當人們重新回望這段歷史,一封書信引起人們關注。

這是文天祥的家書。寫信的時候,文天祥正被囚禁在大都。他致信給養子文升(其子逝後,收文璧之子為養子),信中說到了文升的父親,即遠在惠州的文璧。

信中,身在元朝囹圄中的文天祥,談到身為元朝官員的文璧,言語卻很平和;對文璧所走的道路竟也充滿理解:“吾以備位將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文璧)與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文天祥家書中的內容 製圖/杜卉

這句話再明白不過,正是文天祥對自己和弟弟兩人不同選擇的表態:我身為將相,選擇身死社稷,為國盡忠;文璧等選擇活下來保全宗族,為家盡孝。

這幾句話表明,文璧的出降,文天祥並不反對,甚至是認可的。至於原因,就如信中所說,那只是不同的儒家倫理道義,兄弟倆各有選擇,各有側重而已!

是文天祥在獄中看透了人生?其實也不是。就在寫這封信之前,文天祥被押送大都、途經廣州時,已經降元的文璧前來訣別。當時有談話,只是沒有記錄留下來。

不過在此信中,關於那次會面隱隱透出一些信息,且提到了另一件事。信的原文是:“居北營中,汝生父(文璧)書自惠陽來,曰:‘升子宜為嗣,謹奉潮陽之命。’及來廣州為死別,復申斯言。”

“潮陽之命”為何?從上下文推斷,應該是兄弟二人的約定。文天祥被俘後,文璧在寫信和見面時兩次重申了這個約定。

不難推斷,這多次提到、而始終未言明的約定,應該就和兩兄弟不同的人生選擇有關。一個選擇死,捨生取義、為國盡忠,一個選擇生,忍辱負重、守護家族。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惠州白龍塘的文天祥忠孝對聯石刻 王錠銓 攝

而事實表明,在文天祥就義後,文璧確實默默地做了許多為民眾、為家族的實事。比如,作為元朝地方官,他努力修復戰爭創傷,奔走於安置戰後流民。回到家鄉後,他安頓和保護文氏家族:將母親靈柩移葬故鄉;將文天祥夫婦安葬並立祠紀念;千方百計將流落於大都的大妹文懿接回家;終身供養夫亡家破的二妹文淑。雖然經濟困難,仍設法買回被元朝沒收的祖傳老屋,建立家廟,祭祀歷代祖先;還蒐集刻印文天祥遺著,以其忠義思想教育後人……

可以說,文璧做的,是忍辱負重的事。而這些事,並不比舍生取義更容易做到!

而鮮有人提到的文天祥四弟文璋,則終生隱居,不做元朝的官,堅守了文士的氣節。

由此看來,這文氏三兄弟是各在一個層面上發力,共同圓滿了儒家的家國情懷、忠孝節義!

【實地尋訪】

文氏後裔在惠州:先祖精神一脈傳承

羊城晚報記者 吳大海

在西枝江的中下游、惠城區馬安鎮與惠陽區良井鎮的交界處,有個形如犄角的村落,古稱白龍塘。這裡有近5000位村民,其中95%都姓文。他們都是文天祥胞弟文天球(文璧)的後代,近700年來都在此聚居。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村內宣傳欄裡貼著毛筆書法詩詞 王錠銓 攝

大量文氏後人世居惠州

南宋末年,文天祥領兵抗元,兵敗被俘。而其弟文璧選擇了開城順元,保護了文氏一族。

文璧當了幾年元朝的地方官後便告老還鄉,在江西吉安老家去世。

抗元戰爭中,文天祥子女皆亡,為了讓哥哥後繼有人,文璧把自己的兒子文升過繼給了文天祥。文璧之孫文景南和文昌祚曾重返惠州任職,後來文景南返回老家,而文昌祚則愛上了一處緊鄰東江的開闊地,決定在此安居,並根據地勢將此地取名為“白龍塘”。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手寫的文天祥詩詞 王錠銓 攝

此後,白龍塘就成了文璧後人在惠州的一處聚居地。這裡的文氏後人奉天球公(文璧)為一世祖,奉文昌祚為開世祖。

除白龍塘外,惠州還有多處文氏後人聚居點,他們常有往來。上個月,惠城區三棟鎮三圳的文氏宗祠舉行重建開光慶典,文氏宗親都前往道賀。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文氏後人赴江西吉安祭拜先祖 王錠銓 翻拍

文氏宗祠傳承忠孝文化

為了紀念先祖,龍塘村的文氏後人先後興建了祖廟龍塘古廟、文氏宗祠以及供奉文天祥女兒的烈女廟。每逢除夕、清明、中秋、重陽、每月初一等日子,文氏後人都會回來祭拜祖先。

近400年曆史的龍塘村文氏宗祠,坐落在龍塘村通往村外的一條大道上,是一眾民居中最顯眼的建築,也是族人商議大事、凝心聚力的場所。據村幹部介紹,清康熙六十一年 (1722年),文氏的第十七世子孫文紹球、文紹祥、文紹璋三兄弟一起興建了這宗祠,隨著年代更迭和戰火等因素,宗祠年久失修。1982年,文氏後人籌款重修祖祠,歷時三月,使得祖祠面貌一新。2012年6月6日,龍塘村文氏宗祠被評為惠城區不可移動文物。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村內的文氏宗祠 王錠銓 攝

如今的宗祠呈現典型的嶺南風格,表面覆有磚瓦。正門上書一聯:“雁門世澤,正氣家聲。”村幹部表示,這表示文氏一族歷史悠久,並以正氣凜然的文天祥為榮。宗祠有三進深,乾淨整潔,供奉著祖先牌位。一走進宗祠前廳,文天祥的“忠孝”聯就映入眼簾,時時刻刻提醒著來人:“忠,上事於君下交於友,內外一誠終能長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孫亦復如是。”

將打造忠孝文化教育基地

沿著宗祠兩邊的小路往後山上走去,就會看見一片佔地數十畝的香樟樹林,這是龍塘村的天祥公園。五六年前,村民們在天祥公園裡立起惠州市第一座文天祥雕像。由白色花崗岩刻成的文天祥雕像足有兩人高,執劍而立,頗有威儀,彷彿仍在注視著自己的子孫。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文氏宗祠內的正氣堂 王錠銓 攝

據村幹部介紹,龍塘村將打造忠孝文化教育基地,當地政府計劃依託祖山、天祥公園以及文氏宗祠,建設忠孝文化主題公園,打造成融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規範教育等於一體的人文景觀,弘揚文天祥精忠報國的精神以及文璧的孝義之風,教育後人孝老愛親,忠孝兩全。

文天祥抗元被俘,忽必烈以相位相许,他拒不接受,慷慨赴死!而他的弟弟却开城投降了

天祥公園內的文天祥雕像 王錠銓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