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湮沒的勝利:詳解魏延大破郭淮的陽溪之戰

公元230年(曹魏太和四年,蜀漢建興八年),也就是魏國大司馬曹真發動多路大軍伐蜀的同一年,蜀國也向魏國發起了一次反擊行動,並且取得了大勝。這就是魏延、吳懿率軍深入羌中,大破郭淮、費曜軍的陽溪之戰。

陽溪之戰,確鑿無疑地記載於史書中,然而數百年來卻被演義小說所篡改甚至抹殺,湮沒在種種虛構的故事情節中,以至鮮為人知。連同此戰一同被湮沒的,還有蜀軍主將魏延的本來面目,及其與統帥諸葛亮的真實關係。在《三國演義》中,魏延不僅“腦後有反骨”,而且是個口出大言卻又屢屢出錯的小丑;而諸葛亮則從一開始就欲除之而後快,在北伐過程中也在不停地對之進行打壓。但是,歷史上真實的魏延,不僅對蜀漢忠心耿耿,而且的確有大將之才;而真實的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有可能是精誠合作、高度信任的關係,諸葛亮不僅一直對魏延委以重任,而且給他專門提供了證明自己的機會。揭開這一切真相的鑰匙,就是久已被世人遺忘的陽溪之戰。

一、基本史料

關於陽溪之戰的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志·蜀書》中的“後主傳”、“魏延傳”、“吳懿傳”,以及《華陽國志》:

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陽谿。——《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建興八年,與魏延入南安界,破魏將費瑤,徙亭侯,進封高陽鄉侯,遷左將軍。——《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

丞相司馬魏延、將軍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延遷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封南鄭侯。懿左將軍、高陽鄉侯。——《華陽國志》

這些記載雖然簡略,但卻非常明確、肯定,而且各條史料的內容高度一致。可見,陽溪之戰是一個確定無疑的事實。值得注意的是,史書中的術語是“破”、“大破”,這個詞可不是隨便用的,是指在交戰中取得了顯著的勝利,擊潰甚至殲滅了敵軍。在與諸葛亮北伐有關的歷史記載中,出現“破”字的場合只有兩次:一次是第二次北伐自陳倉退軍時被魏將王雙追擊,“破之,斬雙”;另一次就是陽溪之戰。另一個可佐證大勝的證據,就是魏延、吳懿在此戰後都加官進爵,魏延升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吳懿進封高陽鄉候,遷左將軍。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上述記載都來自蜀國的史書,並不見於“魏書”,包括在“郭淮傳”中都沒有提及。這除了魏國史書揚勝諱敗的因素外,也可能反映出陽溪之戰的規模有限(並非主力會戰),在戰略層面的影響較小。

二、相關地名考證

想要深入探究“陽溪之戰”的史實,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幾個關鍵的地名:“羌中”,“南安”,“陽溪”。

  1. 羌中。這是秦漢時對西羌居住地區的概稱。秦疆域“西至臨洮、羌中”。張騫自西域還,“欲從羌中歸”。趙充國“疑匈奴更遣使至羌中”。其地理範圍大概包括今青海、西藏東部及四川西北部、甘肅西南部。值得注意的是,秦代的“臨洮”即今甘肅岷縣,岷縣以西就屬於“羌中”的範圍,而蜀國統治的益州、漢中與岷縣之間僅隔著武都、陰平二郡(今甘肅隴南市)。顯然,魏延等“西入羌中”的行動與之前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二郡有著直接的關聯。
  2. 南安。這是在漢獻帝建安中期(196-220)從漢陽郡析置出來的一個郡,屬涼州,下轄豲道(今隴西東南)、新興(今漳縣、武山縣境內)、中陶(今隴西東南、漳縣境內)三縣。治所在豲道。三國時的白馬將軍龐德便是南安郡人。
  3. 陽溪。古地名,在今甘肅渭源縣東北,一說在武山縣西南。(見“國學大師”網站歷史地名條目http://www.guoxuedashi.com/diming/24090d/)也有網文指在今甘肅渭源縣東南首陽鎮。(見網文《三國系列之四: 祁山:真假難辨的諸葛六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6d95c010009ks.html)從地形圖上看,渭源縣、武山縣、首陽鎮都由渭河上游河谷串聯在一起,古之“陽溪”也應當在河谷通道的範圍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