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偷渡陰平與魏延子午谷奇襲長安兩個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蜀漢中後期,有兩個計謀屢屢被提及,一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二是鄧艾偷渡陰平。大家都知道,子午谷奇襲因諸葛亮反對而夭折,關於這條計策在執行時是否能成功,在後世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眾所周知,諸葛亮之所以不同意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襲戰術,就是認為風險太大。諸葛亮一生用兵,均謹慎行事。況且蜀國實力最弱,兵援最少,確實有其他更穩當的方案情況下,這種賭博性的玩法,被否決也是無可厚非。所以最終子午谷奇謀未能被執行。但是偏偏同時代鄧艾偷渡陰平就成功了。所以不少後人認為,鄧艾偷渡陰平的成功,從另外一個側面印證了魏延從子午谷奇襲長安的可能性。小編認為,兩者有著較大的差異性,沒有可比性。

鄧艾偷渡陰平與魏延子午谷奇襲長安兩個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一,子午谷與陰平所處位置不同。

子午谷位於魏蜀邊境,魏國方面不可能不派駐有細作偵察。這樣魏延行軍的隱秘性不夠。而且偷襲的是長安,頂多算魏國的一個大都市,魏延即使能奇襲佔領長安,他所帶部隊包括後勤運輸隊只有1萬人,將難以應付源源不斷而來的魏國援軍(街亭戰役中,張郃所率領的魏軍就有5萬)。魏延孤軍深入,糧草都供應不上。

而陰平地處蜀國內部,前有漢中、劍閣作為屏障,故蜀國在此不設防是正常的。當初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在陰平這個地方是有駐兵的。具體有兩個地方,一個是陰平以北的橋頭,大概在陰平縣附近。一個是在陰平以南的江油,這樣的話,守好陰平山的兩頭,就相當於守住了這座山。不過後面被撤走了。鄧艾偷渡陰平直奔蜀國首都,最終逼迫蜀國投降。

鄧艾偷渡陰平與魏延子午谷奇襲長安兩個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鄧艾偷渡陰平有鍾會在掩護。

鄧艾偷渡陰平之時,蜀軍主要將領姜維、張翼、廖化、董厥等人均在劍閣應戰鍾會,蜀軍注意力都被吸引在劍閣,後方無有實戰經驗的大將,面對身經百戰的鄧艾自然不是對手。而魏延從子午谷奇襲長安的對手則不一樣,當時魏國在雍、涼等地的守將郭淮、曹真都是有豐富經驗的將領,並非只有魏延眼中的膏粱子弟夏侯楙,更不用說在後方的司馬懿、張郃了。

第三,鄧艾偷渡成功之後面對的蜀軍兵力不足。

蜀國當時全國總兵力10萬,姜維在沓中屯田就帶走了5萬回防時都集中在劍閣,漢中駐軍2萬(在鍾會進攻時已被消滅)。其餘部隊,駐守南中、蜀吳邊境白帝城也需要1-2萬左右。這樣,留守中央成都的預備隊估計也就是1-2萬。而鄧艾是帶領3萬部隊偷襲,在先頭部隊佔領江油之後,即將偷渡路上留滯的部隊一一接至江油,這支魏軍都是有著豐富戰爭經驗的野戰部隊,對陣留守成都的蜀國預備隊,佔據上風也是合理的。

鄧艾偷渡陰平與魏延子午谷奇襲長安兩個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四、鄧艾偷渡若失敗對於魏國損失不大。

偷渡陰平時鄧艾已經66歲,在人才輩出的魏國軍界已不是主力,比如伐蜀總指揮就是比他更為年輕的鐘會。因此他奮力一搏的成本與收益相比,值得冒險。魏國征伐蜀國時候,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也就是說,就算賠進去,也就是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全賠進去。還沒到傷筋動骨的地步。

而諸葛亮北伐之時,魏延正是年富力強的蜀軍大梁,劉備時代留下的猛將只剩下他了,諸葛亮心目中的接班人姜維還年輕。如果子午谷奇襲失敗魏延陣亡,對於人才缺乏的蜀國來說損失太大了,諸葛亮賠不起。《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魏延帶一萬精兵輕裝出子午谷直取潼關。諸葛亮北伐主力部隊的數量在3萬左右,最巔峰的時期也不過5萬,魏延這個可是三分之一的兵力啊,諸葛亮怎麼可能輸得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