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

亘古怀念说史


三杨,指的是明朝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时期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大臣。他们入仕于建文朝,初露于永乐朝,施展于洪熙、宣德朝,最终在正统朝位极人臣、开创实际“内阁制度”。后世有言:“......西杨(杨士奇)有相才,东杨(杨荣)有相业,南杨(杨溥)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而这个后世所称颂的内阁团队,先是被成祖简拔于前朝(建文)旧臣中,然后杨士奇、杨溥先后成为仁宗当太子时的属官,杨荣则是在成祖时深受重用,成为倚重之人。在成祖驾崩时,杨荣力挽狂澜、奉遗诏飞驰返京告知仁宗,是拥戴其登基的功臣。

仁宗去世前,临终遗命三杨为顾命大臣,继续辅佐宣宗。十年后,宣宗崩逝,三杨再次受命参政,辅佐年幼的英宗。

“五朝元老、两代顾命”,说的就是这三位明初杨姓大臣。

他们受到重用的时期,是仁宗登基之后;执掌朝政、辅佐君王则是在宣宗、英宗在位时,所以这个班底,其实是仁宗留给宣宗、乃至英宗的。

三人的能力、品行、才干、操守,在同时期的诸臣之中,都算上上之选。也因此被四代皇帝所看重。杨士奇敢言刚直、杨荣多谋善断、杨溥恭谨高德。他们在波澜壮阔的明初风云中,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留下了为后世所敬仰的令名。下面一一介绍。

一、杨士奇;杨士奇是江西宜春人,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出生。一岁的时候就丧父,跟随其母改嫁罗家,有一段时候改姓罗。家境的中落并没有挫败其好学向上的信心,他在年轻时坚韧不拔、努力向学,并学有所成。此后一边侍奉母亲,一边游学四方教授馆徒,长期居住在江夏。

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准备修撰“太祖实录”,所以从民间选拔有学问、品行好的文士参与其中。杨士奇以此被朝廷选拔,进入翰林院。而这个时候的杨士奇,还是一个平民,他没有经过科举,就进入中枢为官,这也是杨士奇的过人之处。

入仕后,杨士奇先是充当“太祖实录”编纂官,后来又在史馆考试中得到第一名,被授予吴王府副审理(吴王,是建文帝的弟弟朱允熥)。

成祖靖难之后,杨士奇继续受到重用,授翰林院编修,随后被选入内阁,参与皇帝机要事宜。杨士奇在内阁这一呆就是四十二年,创造了明代内阁阁臣在任的记录。

自入阁后,杨士奇非常谨慎,公事从不对外人言说,面对成祖的咨询时,则对答得体、举止谦恭、并就事提出正确意见;成祖由是很欣赏他。

成祖数次北伐、出征漠北时,都留杨士奇辅佐太子朱高炽(即日后的仁宗)。杨士奇对辅佐太子竭心尽力,协助其主持监国重任。

而在汉王、赵王(成祖次子、三子)觊觎储位,构陷太子的时候,杨士奇毫不退缩,多次出面维护,对成祖说:

“太子天资高,有过错必知,然后必改。其存有爱人之心,绝对不会辜负陛下重托!”

成祖十分高兴,觉得杨士奇不谄媚畏惧,敢说真话,更加倚重他。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在北伐归来途中病逝,太子继位,即明仁宗。仁宗即位后,任命辅佐自己多年的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之后加授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在太祖、成祖时期,大学士不过五品衔,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自杨士奇始,开始额外加官,至六部尚书、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官衔从一品。

即使到了高位,杨士奇敢说真话、直谏的品行还是没有改。仁宗继位后,改正成祖在位时诸多耗费巨大的政策,修养百姓,恢复民力,诸多大臣都上疏赞扬仁宗仁德、慈被天下,仁宗也深以为然。

而杨荣在一片赞誉中,还是提出意见:

“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仁宗不觉警醒,回答曰:“是这样啊。”随即赏赐杨士奇玺书,以表彰他的直谏和贤德忠贞。

仁宗去世后,宣宗即位,杨士奇继续受到重用,担任辅政大臣。他先是从事自己最拿手的编纂工作--主持“仁宗实录”修撰。宣德元年(1426年),在宣宗平定汉王谋反的行动中,杨士奇随军出征,协助宣宗平定叛乱。

之后,他坚持不附和诸臣的继续出兵、一举剪除赵王的建议,对宣宗说:

“先帝只有两个弟弟,皇上仅仅这两个亲叔叔。汉王谋逆,已经讨伐并处理了他。如果再处置没有反行的赵王,则皇上再没有亲近的长辈了。这让天下如何看待?而先帝友爱兄弟的形象也要毁去了。”

宣宗听杨士奇这么说,才顿悟过来,于是不再追究赵王。事后,见到杨士奇时还说:“我没有背负过失,先帝的仁德之名得以保全。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而像以上敢于直谏的例子,在杨士奇身上还有很多很多。

宣宗曾经召见杨士奇,询问如何应对因水旱灾害而导致民间困苦的情况,杨士奇建免除百姓所欠的税赋、减免田租、免除杂税、清理地方弊案积案、裁汰冗杂工役等。这些都是可以减免使百姓负担的建议,由此可以看出,杨士奇不但敢于谏言,对于实际处理政务,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去世,杨士奇再次被赋予顾命大臣的重责,协同仁宗张皇后(也就是英宗祖母、正统朝太皇太后)一同执掌朝政。

此时的杨士奇已垂垂老矣,但是忠直性格不改,严格处理政务,检视内外诸臣,也因此得罪了受英宗宠幸的宦官王振,并遭其忌恨。

正统七年(1442年),一直支持杨士奇等辅臣的太皇太后去世,这对于辅臣们来说失去了有力的靠山。之后王振的势力逐渐做大,开始侵蚀外朝的权力,年老的杨士奇也无力改变这一局面。

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时年八十。英宗追赠其太师,赐谥号“文贞”。

而在他死前,因为儿子杨稷横行不法、无故杀人之事,杨士奇已经被迫向英宗告老请辞。虽然没有被批准,英宗还下诏抚慰,但是杨士奇已忧虑不安,不复视事了。

杨士奇自仕于四朝,始终忠直敢谏,不会为了自保而曲意奉承皇帝,使得数代皇帝都十分赞赏他的这种品德。另外,杨士奇对于政务也熟稔在心、处置得当,而文采学识更是优异(先后主持编纂数代皇帝实录就是证明)。这些优秀品质,才是他历经四代,恩宠不衰的原因。

一、杨荣;杨荣是福建建安(今建瓯)人,洪武四年(1371年)生,原名子荣。自幼学识优异、天资聪慧,十七岁时中福建乡试解元;建文二年(1400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编修。

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难获胜,进入京师(南京)。在他入京时,杨荣面对急于登基做皇帝的成祖时,提醒说:

“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

意思是说你要先去拜谒太祖的陵寝,然后登基才是合乎逻辑的。

成祖被其提醒。立即反应过来,于是先谒孝陵,再登基称帝。因为此事,杨荣被成祖所重视,而得到重用。

永乐元年(1403年),杨荣被召入文渊阁当值,正式进入阁臣的行列,而他在内阁的任职时间,也达到了三十八年,这在有明一代,仅次于杨士奇。

杨荣最大的才华是在谋划边事上面,对于北疆边防事务,有自己独到的认知,及敏锐的对应之策。成祖继位后,最注重的就是北方边事,自己五次亲征漠北不算,还将国都自南京迁往北京,亲自坐镇主持。

在此期间,杨荣作为成祖极为亲近的文臣,为其出谋划策,实施分化瓦解蒙古各部的政策。并数次前往甘肃、宁夏等地,不辞辛苦,在当地走访视察,北疆的山川、河流、地势、军队、百姓、城池等等重要情况,都被他详细了解,汇总整理后奏报给成祖审查,同时还提出自己的策略与设想,以供朝廷及皇帝参考。

成祖本性其实是轻视文臣的,但是对于相当于自己秘书的内阁诸学士们,确实是十分看重,其中杨荣以优异的边事才能,更加对皇帝胃口,于诸学士内最为受重用。永乐十八年(1420年),杨荣被授予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学士。

永乐八年(1410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永乐二十年(1422年)、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五次亲征漠北,杨荣均随侍左右,主管皇帝符玺,同事参谋军政后勤事务,有力地支持着成祖北征。

成祖曾单独召见杨荣,询问如何解决军队后勤保障及粮饷供给,杨荣奏对说:“选择得利将领,在大军进退途中择址率领部分军队开展屯田,这样一来可以长期驻守,二来不用耗费巨资远道运粮。耕种得利,不影响民力,军队供给充足,而皇上北征大业即可成!”成祖很是欣喜,以其策实行。

杨荣在辅佐成祖、谋划军事期间,还受命教导诸皇孙读书,其中就有皇太孙、也是日后的宣宗皇帝朱瞻基。对于皇孙的教学过程,杨荣尽心尽力,毫无保留。这给了年轻的皇太孙极好的影响,为宣宗登基后杨荣继续受到重用打下了基础。

永乐初年,因为皇帝决心要解决北方边患,所以一直有迁都北京的念头。而诸臣大多是南方人,不愿意离开故土,远赴边塞之地,所以成祖迁都的阻力很大。杨荣虽然也是南方人(福建),但是他从长远考虑,认为迁都北京是威慑漠北、解除蒙古诸部对于大明北疆的长久威胁,实在有着非同一般的战略意义。

于是,杨荣没有附和大多数文官的意见,而是坚决支持成祖迁都,并为此声言:

“我皇上继承大统,又以蓟燕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诏建北京,实乃行焉。”

在杨荣及其他主张迁都的大臣们支持下,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正式迁都北京,更名京师。以后的事实表明,大明迁都北京,对稳固北方边防、抵御蒙古诸部进犯,具有多么重要的战略意义。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第五次北征,杨荣如同之前一样,跟随皇帝左右,一同出征。到达开平时,成祖做梦,梦见天神向他告诫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数次征伐,无数生灵涂炭,这是不祥的啊。”成祖醒后把梦说给杨荣。

杨荣趁机劝谏:“皇上北伐本意在于除暴安良。但刀兵无眼,大火焚山之下,石头和宝玉都一起被毁坏了,这个请皇上留意。”

成祖领悟了杨荣的意思,于是让杨荣等人拟诏,通告漠北各部,说大军问罪,止限于阿鲁台(鞑靼首领)一人,其余都不再追问。之后大军深入漠北,久追未发觉阿鲁台等行踪,于是成祖听从杨荣的劝说,下令班师。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成祖在第五次北伐的南返途中,突然病逝于榆木川。事出非常,皇帝亲随诸人大都不知所措,无法应对。只有杨荣镇定自若,联合另一文臣金幼孜,主持御营内外,秘不发丧,以稳定混乱局面。

此后,杨荣安排照常向大帐进献饮食,封锁消息,自己则亲自带队,抄小路疾驰返回京师,密奏皇太子朱高炽,以成祖遗诏的形式,奉皇太子登基。

杨荣的举动,维护了大明朝廷的稳定,消除了因皇帝突然去世而可能造成的政治动荡发生,也避免了当年秦始皇去世后,“沙丘之变”发生的重演。

所以,无论是继位的仁宗,还是当时的皇太子、日后的宣宗,父子二人对于杨荣都是感激非常,以肱股之臣看待他。

洪熙、宣德时期,杨荣继续为仁宗、宣宗效力,先后封授太子少傅、资善大夫、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少傅、荣禄大夫等官职。

在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的军事行动中,杨荣极力奏请皇帝御驾亲征,并以当年建文帝旧事为先例,说明非皇帝亲征不能消灭叛乱,坚定了宣宗亲自出征的信心。

平定朱高煦叛乱后,宣宗奖励了杨荣的决策功劳,赐给他五枚银章,以示嘉奖。--

“帝从其计。至乐安,高煦出降。师还,以决策功,受上赏,赐银章五,褒予甚至。”

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效法祖父,亲自率军巡边,杨荣也在扈从之侧。到达遵化后,闻报有兀良哈三卫蒙古内犯,宣宗命随驾诸臣都留在大营,只让杨荣跟随自己,率大军进击。至喜峰口后,杨荣让宣宗留在长城内,自己率领骑兵出塞迎击,结果大破兀良哈而还。

作为文官,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军事能力同样出众,这样的优异才能,确实是杨荣能被数代皇帝依为心腹、加以重用的原因之所在。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去世,九岁的英宗即位,由张太皇太后秉政。杨荣与其他辅臣一起,受到太皇太后和皇帝的器重,诸朝政大事,都咨询他们后,再加以实施。

杨荣也感激于此厚恩,以操持政务为己任,主持安定边防军国事宜,协同其他辅臣整顿吏治、安抚地方。虽然年老,但是杨荣为国之心不减。

正统三年(1438年),太皇太后以英宗名义进升杨荣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师,仍兼任工部尚书。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在返乡扫墓的途中,病逝于杭州,时年七十岁。英宗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文敏”。

杨荣以文官出身,除了本职内阁学士工作外,还能多谋而善断,谋划边防,在军事策划方面极为出色,并且自己还可以亲自率军作战,这在明代文官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一、杨溥;杨溥是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人,也是建文二年(1400年)的进士,与杨荣同年。入仕后,杨溥按照惯例,同样进入翰林院为编修,和他的同年杨荣一起,做着诸如编纂实录、修订书籍,以备咨询的工作。

建文四年(1402年),成祖靖难获胜,登基为帝。在新君初立的时候,杨溥没有杨荣那样的机遇,能够受到皇帝赏识,从而被简拔入内阁,随侍成祖左右,一飞冲天。他只是在永乐二年(1404年)被按照规制,选为新册立的皇太子朱高炽之属官,充任太子洗马,负责陪伴皇太子日常读书学习,兼顾侍从辅佐。

杨溥为人老成朴实,廉洁公正,品行端庄,是一个自律的人。这样的属官,对于仁厚平实的皇太子朱高炽来说,是十分恰当的。这也表明成祖清楚杨溥的为人品行,所以才尽其能,让他给皇太子做属官。

杨溥对于东宫属官职责也十分尽心,对引导皇太子学习处理政务、知晓儒学经典等都竭尽所能地去教导指引。虽然他只比皇太子大六岁,但是皇太子视其为良师、益友、诤臣,心腹;器重有加。

一次,皇太子在杨溥的陪伴下,习读《汉书》学习先代治国方略,读到汉文帝与张释之的故事时,皇太子称赞张释之敢于坚持己见,秉公执法,是国家贤才。

而杨溥则说:

“张释有贤才不假,但终究是汉文帝宽厚仁爱,才能使他施展抱负,如果没有贤君,即使再有才干,也无法施展啊。”

皇太子听杨溥这样说后,深有体会。之后杨溥又收录了汉文帝平日里虚心接受谏言、提拔人才的事迹,汇总后进献给太子,以增加其认知熟悉。皇太子懂得杨溥的用心,同时也为杨溥忠心于己、能够尽心辅佐自己而非常高兴。

如果一切正常的话,杨溥很大概率会成为一个兢兢业业地东宫属官,以自己的学识和优良的品德来影响皇太子朱高炽,促使其不断成熟进步,做一个合格的储君,平安的接掌大明。杨溥自己也可以光荣地成为帝师,按部就班地晋升、封赐、乃至最后作为皇帝的近臣入内阁,位极人臣。

虽然最后杨溥的确入内阁,顾命两朝、辅佐三代皇帝,功业卓著。但是其中的过程却凶险异常,几乎死于非命。而这都是因为他是皇太子的得力属官,又坚定地支持太子,而遭到觊觎储位的汉王朱高煦忌恨所致。

为了打击太子,汉王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成祖第二次北征归来后,借太子迎驾稍迟的机会,在成祖面前构陷太子及东宫属官有故意怠慢的心思,成功激怒成祖,将东宫属官包括杨溥在内全部下狱,甚至动了废黜太子的念头。

幸好杨溥等太子属官将迎驾迟缓的罪名全部揽在自身,拼死维护皇太子,同时其余支持皇太子的文官们也纷纷出手援救,这才使得皇太子躲过一劫。但是杨溥等则被关押在诏狱,作为这件事情的受害者,承担责罚。

此后,杨溥在诏狱中被关押了十年,如果是平常人,恐怕早就崩溃了。但杨溥对于逆境泰然处之,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自勉,在狱中坚持读书,将经史子集诸经典几乎读遍,以此磨炼自己的心性、修养自己的品格。

就连成祖得知后,心里也不免赞叹,吩咐诏狱中提供便利,供杨溥读书。这也是成祖爱惜杨溥之品行的表现。正直无私的人,在哪里都会受人重视、赞誉。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去世,皇太子继位,即仁宗。刚一继位,仁宗就把杨溥从诏狱中释放,授予其翰林学士,执掌弘文阁,将其重新召回自己身边。这也是对杨溥忠心、坚韧品德的回报。

杨溥为人朴实低调,虽然在治理国家上,不如杨士奇、杨荣那样鲜明有特色,侃侃而言,勇于任事。但是他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品德高尚,严于律己,并廉洁奉公。对于政事处理,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的这些优良品德,为同僚、下属、乃至于皇帝所敬服,实为百官之楷模。

仁宗在位时,曾特地向杨溥嘱咐:

“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

所以在自律之外,对于政事,杨溥也没有放松。

他执掌弘文阁,为皇帝收集整理天下要事,及有关于国计民生的重点事宜,汇总后奏报于仁宗,并随同附上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出认为合适的处理方案。仁宗十分重视杨溥的意见和方案,在采取他的建议同时,额外晋封杨溥为太常寺卿,以嘉其忠勤。

洪熙元年(1425年),在位不过十个月的仁宗去世,太子朱瞻基继位,即宣宗。与其父一样,宣宗也很敬重杨溥的品行操守,继位不久即将杨溥召入内阁任职,让他与杨士奇、杨荣等一起共掌中枢政务。

此后杨溥在内阁任职二十二年,虽然在时限上是不如杨士奇、杨荣,但那是因为他为当年的皇太子、日后的仁宗皇帝拼死抵挡陷害、从而下诏狱十年的原因。而且以其东宫属官的身份,也得避嫌,不能堂而皇之入阁。

即使这样,在内阁任职的时间,杨溥在大明历史上,也是名列前茅,这也证明了杨溥的能力于才干,并不在其操守品行之下。

宣德九年(1434年),杨溥升任礼部尚书,兼任翰林学士,在内阁的当值。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去世,英宗幼年继位,由太皇太后听政。

太皇太后倚重三杨等老臣,诸事先向他们咨询,得到建议后,颁行于内外,杨溥至此也真正参与到朝廷核心决策中来。

对于政务处理,杨溥或许不如其他二杨,但是对于年幼皇帝的培育和教导,杨溥就如同当年引导仁宗一样,谆谆教诲,从不懈怠。他第一个提出要给皇帝延请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有识之士作为老师,以教导培育英宗,同时,对于皇帝身边的宦官,也提出严格筛选、严加管教,不至于左右英宗,影响政事。

太皇太后对于杨溥的这些举措十分赞扬,感念他的忠诚正直,特地召见他,怀念当年永乐时的逆境,对他说:

“当年仁宗皇帝念及你的忠诚,危难中始终不改,曾经多次叹息感怀,不想今天还能见到你,杨卿勉力啊。”

杨溥感动万分,俯首流泪,太皇太后也不能自己,一同流泪。--------当年还是皇太子的仁宗,因为不受成祖喜欢,被汉王、赵王构陷,储位几乎不保,东宫属官为了保护太子,也因此受牵连,下诏狱并死在其中的也不少。杨溥也被关了十年,差点死在诏狱。作为皇太子的仁宗即感动,又惭愧,常常在宫里惦念他们。

时为太子妃的太皇太后与仁宗同处一处,自然感同身受。念及当年的甘苦,所以才对杨溥说了这番话。这显示了杨溥与仁宗夫妇非同一般的君臣感情,及始终不改的忠诚本色。

正统三年(1438年),杨溥被升为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兼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如故。至此,在阁臣地位上,比杨士奇、杨荣晚入阁二十年的杨溥,终于得以和他们并列。

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去世,而杨荣、杨士奇也分别于正统五年(1440年)、正统九年(1444年)去世。互相协作了数十年的老人们逐渐凋零,使得孤零零的杨溥在朝中独木难支,渐渐力不从心。

而他之前所担心的英宗身边宦官借助宠幸趁机做大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受英宗信任的王振,失去了太皇太后及诸辅臣的制约后,开始擅权用事,把持朝政,专横日甚一日。面对如此局面,老迈的杨溥无可奈何,只能勉强维持,以尽最后的职责。

但即使是如王振这样嚣张专横之人,对于杨溥的品行操守,也是钦佩不已,终杨溥在世时,从未对其有过什么针对动作,还是能比较配合,共同相处。

这说明即使是政敌,对于杨溥这样品格高尚、连接无私的人,那也是尊重敬畏的。这也是杨溥人格魅力之所在。

正统十一年(1446年),七十五岁的杨溥去世,她的死,最后终结了明初三杨辅政的历史。英宗追赠其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杨溥平生,廉洁朴实、自律奉公,侍奉历代皇帝都秉持忠诚勤勉,虽然于处理政务上或许稍显不足,但是他的公正勤勉的品质,是世人所公认的,也是百官的楷模。

三杨及其所代表的那个年代,是后世所公认的明代鼎盛时期,杨士奇的直谏、才华;杨荣的谋划赞襄军事;以及杨溥的操守、品德,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们互相协作、互补得失,推动着大明政治良性发展,达成“仁宣之治”。

而以三杨为代表的诸阁臣们,也是在皇帝的支持下,改变了明初的政治格局,从皇帝助手、秘书的角色,逐渐成为实际的治权掌握者(当然,道统还在皇帝手中),并影响大明之后二百年的朝政局面。这些,即使身处其中的三杨,也是无法预料的。


伯虎42


在明朝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明称贤相,必首三杨”。

“三杨”是指内阁大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从朱棣时代就开始崭露头角,历任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四个皇帝。他们的辅佐下,明朝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盛况。

那“三杨”是不是真的如历史上说的那么厉害呢?不防先看一下三个人的简历。

一、杨士奇

杨士奇是江西人,早年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建文帝在位时,在王叔英的推荐下进入了翰林开始从政的生涯。不久之后朱棣发生了兵变,成为了皇帝,杨士奇进入了内阁。

朱棣喜欢《周易》,而杨士奇恰巧精通《周易》,因此开始受到信任。朱高炽继位后,杨士奇担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由此入阁。正统九年(1444年),杨士奇去世,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二、杨荣

杨荣了这个人很是机敏,擅长于察言观色和谋划边防事务,但是杨荣最大的缺点是自大和容不下他人的过错,所以经常和他的同事产生矛盾。即使这样的杨荣很受朱棣的赏识,并且随朱棣一起去北征,立下了汗马功劳。明仁宗的时候晋升为大学士,到了明宣宗的时候担任少傅。杨荣在明英宗五年的时候去世。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三、杨溥

杨溥和当时的杨荣都是建文二年的时候成为进士,在朱棣取得皇位之后,由于杨荣去了北征,杨溥成为当时太子朱高炽的官僚,受到当时朱高煦的陷害而入狱10年,到了明仁宗即位后才把杨溥放出来。明宣宗即位后和当时的杨士奇、杨荣一起共掌机要。当时形成了稳定的“政治铁三角”。正统十一年(1446年)去世,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三杨”的最大功绩,是辅佐仁宗、宣宗勤政爱民、信用贤良,一手开创了“仁宣之治”,使得大明步入巅峰。

而除此之外,他们的最大贡献应当就是确保大明的政治稳定,从永乐朝开始,汉王朱高煦便有争储之心,与太子朱高炽展开了激烈争夺,但“三杨”却坚决支持太子,最终确保了明仁宗朱高炽的继位。

由此看来,“三杨”真正厉害的不是文功武治,而是政治立场坚定、正确,而且足够听话。

杨士奇行事谨慎,为人和善,从不私下言论朝廷政事,好称道别人的长处,不贪不占不与人结仇。

杨荣了这个人很是机敏,擅长于察言观色。杨荣受赏识主要是因为朱棣打下南京后急于进宫,路上被杨荣阻拦,杨荣说:“殿下先入城耶?先谒孝陵耶?”意思是提醒朱棣走合法程序。就这样,杨荣博得朱棣宠信,逐渐成为其带在身边的心腹家臣。

杨溥,史书称他为人谨慎,有时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就是贴墙根走,不挡任何人道。

朱棣组建阁,驯化大学士,在当时出现了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作家。

所谓“台阁体”,是明代第一个文学流派,说白了即颂圣体,就是以“三杨”文集——《东里文集》《杨文敏集》和《文定集》为代表。他们以“歌颂圣德”为主要内容,将一切成果归功于“吾皇神功”。

正是因为“三杨”的老实听话,朱棣才能放心地让他们辅佐下一任皇帝。而“三杨”确实做的不错,没有争权夺利,一心一意地辅佐皇帝,为大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武痴史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明英宗朱祁镇即位。

当时,因为朱祁镇尚年幼,所以中央的决策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的手中,由于管理得力,此时天下天平,并无败政。

后来,太皇太后张氏与世长辞,“三杨”也先后退出了政治舞台,政治决策权力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宦官王振掌握了实权。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

在朱祁镇被俘后,当时的人们怀念“三杨”,认为“三杨”还在,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但是,也有不少当权者却争相揭露他们的短处,说是因为他们才会出现宦官专权的结果。

其实,这种结论是太过苛刻,“三杨”虽有缺点,但他们忠诚于皇帝,忠诚于明朝,以毕生之所学来治理国家,换来大明王朝三十多年的繁盛。这是功劳,也是厉害之所在。

“三杨”忠于皇帝,忠于大明王朝

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得皇位,而此后的大明朝的皇帝都各有特色。朱棣脾气暴躁、善武,朱高炽仁慈宽厚,朱瞻基“好玩”但有谋略,而朱祁镇年少有为。但是,作为历经四朝的大臣,“三杨”无论是跟那个位皇帝相处,君臣关系都是很和谐的。

也正因为君臣关系和谐,政策得以更好地实施,从而使明朝的政治清明,军事强大,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先后出现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由此可见,“三杨”的配合默契且三人都有才干,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三杨一直忠诚于皇帝,忠诚于大明王朝

三杨侍奉过四朝皇帝,却不曾有过异心。

永乐年间,由于朱棣在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导致太子之争越演越烈。后来,就算朱棣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汉王朱高煦还是蠢蠢欲动,寻找机会上位。

当时,朱棣为了搞政治平衡,不断地提高朱高煦的地位和待遇,冷落了朱高炽。很多人见风使舵,纷纷投靠了朱高煦手下,或者就地观望,只有杨溥等人始终不渝地跟着朱高炽。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高炽派使臣迎接太迟,朱棣大怒,把黄淮等人关进了监狱,后杨溥受牵连也被关进牢中。

在监狱中,杨溥生活艰难,“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但是,杨溥不曾放弃过,相信自己可以再次出去。于是,他在狱中“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朱高炽即位,杨溥得以出狱,重新走上仕途。就算遭受十年的牢狱之苦,但杨溥不曾怨恨,初心不改,出来后依旧尽心尽力为大明朝效力,可见其忠诚。

而杨士奇对太子一事,也是忠诚于朱棣,尊重朱棣所作的决定。为了让明朝的正统血脉得以顺利继承,也是会从中帮忙,缓解朱棣和朱高炽的关系。

当时,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而朱高煦为了让达到废除太子的目的,就找事诬陷朱高炽,但此时杨士奇总是从中帮忙,缓和两人的关系,说:“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其次,朱棣时常北征,就让朱高炽监国,但是每次回来都会询问监国情况,而杨士奇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因此,朱棣对朱高炽满意了不少。

杨荣作为朱棣的心腹大臣之一,擅长于军事活动,有远略。但是,对于太子一事也没有站边,始终跟着朱棣的方向走,不偏不倚。这一点,也是可贵的,很难想象杨荣投靠朱高煦后,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政治生涯开始,还是在“三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三十多年来,杨士奇、杨荣和杨溥都是忠于明朝正统的,都是尽心尽力为大明朝效力的,这是最可贵且“厉害”的地方。

除了忠诚之外,“三杨”也是十分有才干的,而且各有所长。

杨士奇处理政务能力强,且善于劝谏

史书中记载,“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这样说来,杨士奇是一个做事很严谨的人,公私分明。在皇帝面前举止恭敬谨慎,而且善于对答,每次都能说中事情的要害。

杨士奇处理政务的能力确实很强,且思想敏捷,如果“三杨”之中选一个当丞相,论政务能力,杨士奇应是第一。

当时,朱高炽即位,杨士奇被提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有一次,蹇义、夏原吉奏完事,但还没有退下,应该是议事得不到合适的结果。这时,杨士奇走了过来,朱高炽对两人说:“新华盖学士来,必有谠言,试共听之。”

杨士奇上前说道:“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戾。”

朱高炽听后,立即命令减去半数。

由此可见,朱高炽等人对于杨士奇的信任,也可以看出杨士奇实在有才干,不是一般人可以媲美的。除了政务能力强外,杨士奇善于劝谏、对答如流。

当时,朱棣经常会询问太子监国一事,杨士奇为了缓和两人关系,也是实话实说,道:“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朱棣听后才理解,怒意消退。

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其次,有人曾上书来歌颂太平,朱高炽拿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都认为天下是这个样子。而唯独杨士奇说:“陛下虽然恩泽广布于天下,但还有流离失所的人,天下的疮痍还没有愈合,人民生活还很艰难。还要休养生息几年,才可以看到天下太平。”

朱高炽说:“杨士奇说得对,我以满腔至诚对待各位爱卿,本来希望你们匡正辅佐。但是只有杨士奇曾五次上书,而你们皆没有一言。难道说朝廷真的没有失政,天下真的太平了吗?”

诸位大臣惭愧而退。

杨士奇为人公私分明,敢于劝谏,还很大度,别人有小过错,他常常为别人掩盖,虞谦等人就因为有杨士奇的相助才逃过一劫。而且,杨士奇爱推荐人才,像于谦、周忱、况钟等人都是杨士奇推荐的。

于谦后来更是在明朝存亡关头力挽狂澜,可是杨士奇会看人。

史书评价杨士奇,“廉能冠天下,为世名臣云”,这要是放在前面的朝代应是个丞相的好人选。但是,杨士奇也有缺点,那就是军事方面不行,而杨荣却善于处理军务。

杨荣是个军事小能手,且有远略

朱棣刚入京城,杨荣说了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自此杨荣受到了重用,进入文渊阁成为内阁大臣。杨荣是七位内阁大臣中年纪最小的,但非常警敏。

有天晚上,宁夏突然来报告说被围,朱棣召内阁大臣七人,他们都已出去,只有杨荣在,朱棣只好将奏报给他看。

杨荣说:“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果然,夜半时分,有奏报传来说宁夏之围已解。朱棣惊叹杨荣之才,可见杨荣确实是个有见识之人,而且对军事活动了解得很透彻。

朱棣也是非常重视杨荣之才,有军事活动都要带上杨荣。一次,朱棣出塞,到达胪朐河。朱棣挑选出三百名勇士做护卫,但不交给别的将领,而是交给杨荣统领。

当时,军中遭遇粮草短缺之危机,杨荣请求将供给朱棣的剩余部分的粮草拨给部队,还下令军中有剩余粮食的可以相互借贷,等入塞后国家加倍偿还,这次危机才可以顺利渡过。

在朱棣最后一次北征途中,朱棣突然病逝,五十万大军在外,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叛乱,幸好杨荣等人的合理安排,才避免了一场战争,让朱高炽顺利即位。

后来,无论是朱高炽还是朱瞻基,杨荣在军事方面的位置都是无人能够代替的。也幸好有杨荣在,军事方面才显得井井有条。

而杨荣喜欢结交朋友,虽然成了显贵也仍旧非常随和,所以有很多有才之士都愿意归附他。有人评价杨荣,“或谓荣处国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节,亦颇类之”。

杨溥有学问,品格高尚

杨溥是三人之中人生最为波折的,初入官场,就因朱高炽迎接迟而被关进监狱,一关就是十年,其间几度断粮,但他都咬紧牙关度过了。朱高炽即位,杨溥才得以重见天日,可见其内心的强大。

在狱中生死未卜的情况下,杨溥坚持读书,在狱中“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由此可以,杨溥是个饱读圣贤书、有学问之人,且能忍受困难,忠诚于明朝。

杨溥在处理国家政务的问题上,虽然不及杨士奇和杨荣,但是在品格方面,杨溥是一个君子,品格高尚,也影响着周边之人。

各有所长,三人互补

“三杨”各有所长,精通不同方面,杨士奇善于处理政务,人际交往;杨荣则是善于军事方面,且有见识远略;杨溥则是个君子,品格高尚,心如止水。这三人各有所长,却又互补,三人离开了谁都不行。

杨士奇虽精于政务,但是见识方面较差,可杨荣很好地弥补他这一点的欠缺。可是,杨荣可能由于从事军事方面的活动多,有时候会不拘小节,还会收他人送的礼,难免会引起皇帝的猜疑,这一点是他改变不了。但是,杨溥却很好得弥补了他这点。

所以说,“三杨”各有所长,又互相弥补。如果把三杨看成一个人的话,那将会是和平时期一个完美的丞相人选。

结语

“三杨”的厉害之处在于各有所长,分工合作,又可以互相查缺补漏,很好地维持了国家的运行。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几乎完美的智囊团,才会让明朝得以三十多年的繁盛。

但是,“三杨”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完全挑起国家的重任,他们适合当和平时期的丞相,但却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间。

其次,在“三杨”掌权的其间,三人虽然很好的维持了国家的运行,上承洪、永两朝开创局面,下启明朝治平之象,但是也留下了不少的弊端,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最终也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end】


十点乌托邦


“三杨”者,杨士奇、杨荣、杨溥也。这三人两个是朱高炽的亲信,一个是朱高炽拥立功臣。

杨士奇原本就是朱高炽的老师;杨荣有谋划防边之才,正常跟着朱棣,朱棣驾崩时,正是杨荣和金幼孜等人秘不发丧,偷偷回来报信,让朱高炽提前准备,才顺利即位的;杨溥原来也是朱高炽的属官(太子洗马),因为朱高炽朱高煦兄弟内斗牵连,结果被打入诏狱,杨溥在牢里坚持每天看书,使朱棣深为奇之。


明朝文官集团成型始于“三杨”,历史上“三杨”历经四朝,死后哀荣备至。

但同时明朝开始正式走向了全面的战略收缩,形成了闭关自守的格局。朱棣一生“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还倾尽国力“七下西洋宣国威”。于此同时明朝的确出现了疲弊之况,深受后世文人儒生诟病。

明仁宗朱高炽上位后,积极改革,重用“三杨”,改组内阁权力分配,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品级,还让他们兼任各部尚书,这样一来,使得文官们正式参与大明决策,形成了实质性的文官政府。


文官集团彻底改变了此前秘书幕僚角色,第一次掌握了实权,并彻底影响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权力格局。

在“三杨”的积极参与下,明朝废止一切朱棣耗费钱粮的重大工程,停止了北伐和下南洋。开始了“休养生息”。在“三杨”主政期间,百姓得到了休息,农业和工商业生产开始逐步恢复与发展。这段时期被称为“仁宣之治”。

而到了正统年间,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正统5年,杨荣在回乡的路上去世;正统9年,杨士奇去世;正统11年,杨溥去世。



而朱祁镇同学没有了一帮老头子教诲,也不再愿意受内阁的左右。他更信任自己的老师王振这个太监。

同时他爷更愿意学自己祖爷爷朱棣,干一番大事。于是在朱棣死后的20余年,大明的精锐尚在的情况下,正统14年开始了北伐。结果土木堡之变,差点酿成了另一个“靖康之变”。大明50万精锐尽失。明朝一直等到朱厚照的出现,才有勇气开始尚武。但很快朱厚照就被描绘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


炒米视角


“三杨”历仕四朝而屹立不倒,为仁宣之治的出现作出了重大贡献,内阁阁臣的地位也在三人手中得到了飞速提高,成为了有明一朝实质上的“丞相”。

三杨分别是指“西杨”杨士奇、“东杨”杨荣、“南杨”杨溥,其中杨溥的资历最浅。明代学者焦竑曾称赞三人是“大明贤相”,并认为“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

其实“三杨”并非源自永乐朝,永乐十二年,杨溥因黄淮案受牵连而下狱,直到明仁宗朱高炽登基,杨溥才得以出狱重入官场。朱瞻基登基后,杨溥方入内阁,“三杨”的局面也才逐渐形成。

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著称,其资历也是三杨中最老的一位,早在永乐朝便担任太子朱高炽的属官,朱高炽登基后,更是升任其为华盖殿大学士,深得朱高炽器重。并且曾多次参与大明国史的编篡。

杨荣以“才识”著称,早在永乐朝,杨荣便多次向成组朱棣进言边防事宜,均为朱棣所采纳。成祖最后一次北征,不幸病逝回朝途中,幸得杨荣机警,密不发丧,才使得朱高炽平稳登位,没有惹出大的波澜。汉王之叛时,杨荣更是谏言朱瞻基亲征,使得朱高煦未来得及正式起事,便已土崩瓦解,实乃大明重臣。

杨溥以“雅操”著称,杨溥同其他二杨相比,其个人遭遇颇为坎坷,曾有长达10年的牢狱之灾,因此次经历,他以后虽是担任内阁重臣,也是谨小慎微。但其为人老成持重也是深得仁、宣二帝的器重。

三杨形成真正稳定的“政三角”应该是在正统年间,宣宗死后,登基的英宗年幼,太皇太后张氏摄政,由“三杨”主政,"三杨"的历史地位也由此达到巅峰,在三杨的合力治理下,大明国力也是蒸蒸日上,但是由于“三杨”逐渐老迈,不久一一逝去。没了贤臣辅佑的英宗也是开始宠幸奸宦,致使明朝国力开始走下坡路。


混沌聊史


三杨”指的是,明朝前期三位长值内阁的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

导语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太祖朱元璋废中书、罢臣相,使皇权专制得到了空前加强。但这样的结果是,朱元璋对待朝政,每夭得事必躬亲、事无巨细; 罢相之后,他平均每天要看两百多件奏章,处理四百多件事。这对于一个年过半百的皇帝来说,是难以长期承受的。

(朱元璋画像)

最终朱元璋不得不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卡制,设殿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在此之后,明朝的内阁制度,才逐步的开始建立起来。而有明一朝的内阁权力中枢,又是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在相继入阁的过程中(杨士奇四十三年,杨荣三十七年、杨溥二十二年),逐渐成为定制的。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以藩王的身份夺得皇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处境,自然会让他在对大明帝国进行统治时,会遇到诸多的麻烦。为了剪除建文旧朝的势力; 也为了证明自己能登大位、担大任,有做帝王的资质,朱棣上任后,逐手对建文朝遗留的新政,进行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朱棣将明朝又带上了严猛的治国之路。

(朱棣)

从大明王朝建立之后,经历太祖,成祖的强力、严猛统治,朱家王朝国基已经巩固,大明社会逐渐走上了安稳与和平的发展道路,而这其中的功劳,与“三杨”内阁,共同辅政,协力治国,是密不可分的。

“三杨”——各自独当一面的本领

  • 杨士奇

杨士奇出身于贫寒家庭,在青年时期,他曾度过一段颠沛漂泊的流浪生活,期间也做过私塾教师,对于下层社会的动态和民间疾苦,是深有体会,生活的磨难,让他有了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

“士奇文章特优,一时制浩碑版,出其手者多”。——《明代文学》

这位来自民间,靠自学成才,而步入仕途的首辅,生活上较为清廉,政治上却更加成熟,处理问题能从大局和长远考虑,在复杂变化的事务面前,他能够保持清醒和冷静。杨士奇擅长行政工作,处事审慎,为人干练,太子朱高炽在监国期间,杨士奇受命辅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颇受到朱棣、朱高炽父子的器重和信任,他既是太子最早的东宫官属之一,也是最早入阁参与机务的内阁大臣之一。

永乐时期,杨士奇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太子监国,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坚持维护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曾先后两次受到牵连而被朱棣关押。同时,杨士奇也曾斗胆向朱棣揭发,朱高煦的不法行为,这对于巩固朱高炽的太子地位、打击和制止朱高煦的夺位活动,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

(杨士奇画像)

因此,朱高炽夫妇极为感激和信任杨士奇,朱高炽即位之后,立即提升他为华盖殿大学士、少傅兼兵部尚书。杨士奇的政治地位也因此而进一步提高,基本上可以说,是洪熙帝朱高炽的首席亲信大臣。

“士奇心术正大,论事先大体,常扶君子抑小人。群臣有稚谗毁而非辜者,必尽诚为之伸解有患贪邪不浚者,必正言其不可用。”——《皇明书·巨谟》

杨士奇的另一个特长,就是能容人之过,荐人之长,待人宽厚,并能注意平息由于皇帝和臣下的个人原因,而起的政治风波。

永乐时期的徐琦之事,和洪熙时期的弋谦之事,都是由于杨士奇说服了皇帝,才使二人最终免受了处罚。对于同僚杨荣的缺点和过失,杨士奇更是以大局为重,努力团结这些人一道为朝廷效力。杨士奇的这些特长和作风,使他在朱瞻基的政治核心集团中,长期处于领班的地位,一直到杨士奇死,这种局面都未改变。

  • 杨荣

杨荣是永乐、宣德时期最为机敏,也是最有才干和最有谋略的一位朝臣。杨荣的特长是: 能谋善断,往往在事情处于萌发的阶段,或事态仍在急剧演变的过程中,杨荣就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出其发展的趋向和结果,对事件的性质、轻重程度及其利弊影响,能够做出较为合乎实际的评估,从而提出相应的部署和决策。这是杨荣优于其他同僚的地方。

(杨荣画像)

“荣每进讲罢,必从容以正心务德,亲贤去邪,尚俭戒逸之言进,深见嘉纳。或访以政务,必陈其切要,及先后缓急施行屯序,皆恳切,无少避忌。皇太子每称公忠直,而两坊僚属亦莫不推服焉。”——《明史》

如永乐时期,明朝的西北重镇宁夏被围,朱棣将奏报给杨荣看,杨荣十分肯定地说:“宁夏城防坚固,几乎人人都有打仗的本领,这份奏报传到朝廷已经十几天了,宁夏肯定解围了。”朱棣半信半疑,当夜朝廷果然收到了宁夏解围的消息,朱棣不禁对杨荣大加称许。

杨荣还有很突出的军事才能和临事裁决的能力,并且熟悉大明帝国的国防边务,是朱棣的重要军事顾问。他曾多次奉命前往甘肃、宁夏等地“规划军务” ,遍览山川形势,每次都能有分析有见解地反映重要情况,提出相应的措施; 朱棣每次出征,都以杨荣扈从,“军令悉令参决” ,“军务悉委(杨)荣” ,他的地位举足轻重,有时甚至超过当时的军事主帅张辅,杨荣同样是朱瞻基政治核心集团中的重要成员,平定高煦、撤兵安南等重大政务,杨荣都曾参与决策。

  • 杨溥

杨溥是朱瞻基政治核心集团中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他性格内向,谦退淡泊,对权力和地位并无强烈的追求欲望,但他的才学和见识都为常人所不及,并且有超人的意志。杨溥同样也是最早的东宫官属之一,一直尽力辅佐太子监国。

“溥为人谦谨小心。笃于操履,接吏卒亦不敢漫,尝曰:士君子一言一行,幽明无愧,然后无负于父母生身之恩。又曰:人必有躬行之实,,然后可以训子孙”。——《杨溥传》

永乐十二年,杨溥受太子的牵连被朱棣逮捕下狱,在狱中一关就是十年!朱高炽即位后,立即释放了杨溥,并为他特建弘文阁,命其掌阁事,并规定弘文阁的任务不只是“助益学问” ,还有为皇帝“广知民事”、实行统治的“理道之助” ,杨溥的政治地位因此而大为提高,立即成为与杨士奇等人并驾齐驱的政界要人。

表面上看杨溥未入内阁,但实际上朱高炽夫妇对杨溥的信任和感念程度几乎超过其他近臣,他们曾不止一次感慨地回忆起,永乐时期的坎坷遭遇,深感杨溥是为他们而含冤入狱的,因此对杨溥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怜悯之情。朱瞻基自然十分了解这一切,即位后撤销了弘文阁,召杨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人一同参予机务,决策大事。

(杨溥剧照)

杨溥在政治上不如杨士奇等人有作为,但由于他操守极好,平心处事,

受到孙太后和群臣的敬佩加上宣德后期夏原吉、金幼孜等人相继去世,绝大部分政务都由“三杨”来处理,因此杨溥虽然最后入阁,却与杨荣和杨士奇“德望相亚” ,直至宣德末年,始终是内阁中的第三号人物,他也是问题瞻基政治核心集团的,又一重要成员。

“三杨”的成功之处,不只在于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才干、长项,而是彼此优点能够互补。三人中的杨溥是个老学究,善于抓文化工作;杨荣多谋略,擅长赞画军事工作,性格虽然幽默却是个强硬派,处理问题是疾言厉色;杨士奇的长项是行政管理。

(“三杨”)

“三杨”的最厉害之处就在于可以“能力互补”,使之1+1>2

“三杨”中杨士奇乃首辅,建树颇多。他能得到成祖、仁宗、宣宗三代祖孙帝王的宠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特别能揣摩皇帝的心思。

士奇与人交,直道不阿,必辅之善,有不善必戒之,不从,则远之,及其能改又欢然好也。所行或未当,人以为言,亦欣然纳之。平生乐简静,闲暇闭户观书自适而已。恩虽微必报,而未尝宿怨。临利能让,不事。”——《皇明书·巨谟》

揣摩皇帝的心思,实际上就是“吃透上头”。试想,一个连上头精神都吃不透的人能把工作做得符合上级要求? 秦桧能杀一个手握十数万大军的岳飞,是因为秦桧摸准了宋高宗的心思:倘若岳飞北伐成功,将徽、钦二帝迎回来,置高宗于何地? 对皇帝的这种心思,不可言说却要不动声色地去做。这就是秦桧杀了岳飞,,不管大臣们怎么反对、天下人怎么骂,都能受到君主信任稳坐宰相之位的道理!

杨荣多谋善断,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他善于顺势而为,就使得平时也许无法规劝皇帝的事,他能不经意处,巧妙地让皇帝接受,让皇上赢得事成后的“圣明”。皇帝发火之时,群臣无不战栗,杨荣在此时总能以其特有的方式,或幽默语调一两句话就让皇帝息怒。

有一次朱棣发怒,大臣个个战战兢兢,杨荣进来后,一看这场面,明白皇上正在火头上,于是出其不意冒出了一句,朱棣一下就被他逗笑了。提心吊胆的大臣们这才松了一口气。杨荣之所以有这个本事,其实是因为他善于给朱棣 “解梦”。朱棣特相信他。他才敢在皇帝面前幽默一把。这点恰恰是那二杨的短板,尤其是杨溥的短板。

杨溥是“三杨”中年龄最小的,但他却最以老成持重著称。凡事极其淡定,去世后的谥号都叫“文定”!

明成祖时,他任太子朱高炽的东宫洗马,是老资格的太子近臣,汉王朱高煦构陷朱高炽时,杨溥受到牵连,整整坐了10年牢,一直到朱高炽做了皇帝,才被放了出来。在牢里,别人都唉声叹气,但他却极其平静,别人坐牢生不如死,度日如年,他却天天在里面读书,而且丝毫不以为苦。

“弘济为人忠厚侧但,爱人以德,凡所与处,必辅之于道,不肯苟且阿循,盖非独于余切磨之益,朋友资益之者,盖多也。”——《送杨太常(杨溥)归省诗序》

仁、宣两朝,他虽是内阁重臣,但做的工作更多的是文化教育,国家大事很少建言,他认为杨士奇、杨荣对军政大事的识见、处置远甚于自己,遇到这类事往往以二杨意见为主,做好配合,但他并不盲从。

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廉洁奉公。 有一次,他的儿子从家乡来探望他,说一路受到所过州县的款待, 唯独江陵知县范理既不送礼也不来迎送。杨溥听了很高兴,认为范理为官正派,不久之后推荐范理任德安知府,由正七品提为正四品,连升三级!后来,杨溥又推荐他出任贵州左布政使,成了一省之长。有人劝范理应向杨溥道谢,范理回答说:“宰相为朝廷用人,非私理也。

“三杨”身上各有所长,都能独当一面;但他们最难能可贵的,是能很好的“优劣互补”,齐心协力,他们深知时局大事,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因地制宜的扮演着,属于自己的那个角色。“仁宣盛世”的出现,就是“三杨”的辅佐能力的一个极好证明!

《明史·杨溥传》

《明史·杨荣传》

《明史》


文史议春秋


导语

自古以来,皇帝身边都有很多贤人能者,他们帮助皇帝打天下或者是在安稳年代出谋划策,建功立业。这些人大多身居高位,在朝堂上任要职,更有甚者能连任几朝几代皇帝的重要亲信,这其中就包括接连辅佐四代帝王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他们三个不仅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极高的评价,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正是因为他们三个所拥有的才能不可小觑,朱成祖才安心安排他们三个辅佐未来帝王。那么他们三个到底有何出众之处呢?



先来说说被世人称之有学行的杨士奇。

因从小出身贫寒,练就了杨士奇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正因为杨士奇学行出众得以参与修撰《明太祖实录》,他也因此进入翰林院。靖难之役后,为了保证政局的稳定,也因为欣赏杨士奇的才学,朱棣便将杨士奇由翰林院选入内阁,并参与国家方针的制定,他也因此开始从政。在后来皇子争夺皇位之时,坚定地站在太子的一方,深受仁宗的信任。

杨士奇画像













接着来说杨荣

杨荣善于察言观色,在朱棣进入南京之时,便懂得和同僚们一同迎附未来的君主。不过他在谋划边疆事务上也有卓越的才能,朱棣刚继位时,蒙古地区并没有对明朝进行归附。杨荣在此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出谋划策,他的建议基本得到了朱棣的采纳。尤其是当朱棣在战争地区中不幸身亡时,杨荣便采用隐瞒朱棣死亡的消息,并回京向太子报告,此举行动使国家政局并未发生任何骚动。而杨荣也因为贡献突出被皇帝几次加封,后来被迁往在文渊阁治事,在位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



最后一位杨氏即杨溥

杨溥一开始便被选派到太子身边任洗马,不过他却因为是太子身边的官僚而遭到夺嫡之险锒铛入狱,算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所幸的是在朱高炽即位后的第三天,杨溥就被释放并重新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再然后,便是和杨士奇、杨荣一起进入内阁共掌机要。或许是因为经历的缘故,杨溥在为人处事上养成了一种小心谨慎的性格,据史料记载,他在上朝时也也是低头循墙而行的模样,不过因为它已经成为内阁中的重臣,所以他此时的举动反而给人一种老成稳重的感觉。加之,杨溥本人又十分自律这便足以成为百官楷模,所以杨溥被尊称为有雅操。



结语

相比着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元老级别的重臣,朱成祖手下的三位大将“三杨”会显得更可靠一些,因为他们可是连着辅佐了四位帝王,在他们任职期间,对明朝农业,经济,军事发展都做了很大的贡献。而朱允炆身边的大臣单是建议又或者允许他们以强烈的态度削藩这个做法就是错误的,而这个举动也直接让朱允炆丧失了皇位。


小姐姐讲史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大臣的黄金组合,其中“三杨”算是其中非常著名而且非常有作为的一班组合了。那么“三杨”究竟厉害在哪里呢?当时人是如此评价三杨的:

“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识,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云。”

也就是说杨士奇以才学著称,杨荣以才能著称,杨溥以品行著称,这三点是别人都远远赶不上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忠心耿耿第一位

说实话,到了后期明朝的大臣例如严嵩、张居正等人虽然大权在握,当时几乎接近于权臣而不是纯臣,但是我们看大明前期的大臣例如说“三杨”,对于皇上那可以说是一个忠心耿耿,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气节的重要体现。毕竟俗话说得好:“板荡识忠臣”。正是在朱高炽与朱高煦的太子之争中,这“三杨”的忠心耿耿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杨士奇曾经多次在朱高煦的陷害下被投放诏狱,但是一直对于太子忠心不改,朱高炽在杨士奇的帮助下也多有获益。

杨荣本人在朱棣北伐丧命之时,及时通知到了太子朱高炽,朱高炽得以成功即位。史书记载:

“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

可以说杨荣功劳很高,如果这时候杨荣投靠了朱高煦,恐怕朱高煦及时反应过来,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但是杨荣坚持了自己的忠心并且成功帮助了太子。

至于说杨溥,那更是硬汉了。杨溥被关在诏狱的时间中最长,而且处境更加危险。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杨溥初心不改,一直坚持维护太子,史书上记载:

“下法司鞫,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

在面对这种旦夕旦死的情况下,杨溥依然保持住了自己的骨气,依然毅然决然地帮助太子,丝毫不改初衷。

太子正是在这三杨的帮助之下才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三杨的忠心耿耿可见一斑。

二、杨士奇的个人能力

三杨各有所长,我们就来说说吧。杨士奇的能力在于善于谋划,善于处理政务而且为人才思敏捷并且敢于劝谏。例如说善于处理政务,据记载是这样的:

“帝以四方屡水旱,召士奇议下诏宽恤,免灾伤租税及官马亏额者。士奇因请并蠲逋赋薪刍钱,减官田额,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

当时天下四方都有水旱灾害,杨士奇就出来处理这一帮子政务并且还处理得井井有条。一方面减免相关赋税,一方面免除民众徭役。这种种行为都可以显现出杨士奇的善于处理政务的能力。

另外,杨士奇还敢于劝谏,善于劝谏,这是大臣的重要品质。说实话,很多大臣为了保全自我,往往都曲意逢迎,但是杨士奇不一样。在天底下人都在夸赞朱高炽统治下的盛世的时候,杨士奇则说出了这样引人深思的话:

“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

就是说陛下虽然做的还不错,但是天下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还有改变,人们还过着艰难的生活,或许再休养生息几年再夸太平也不迟啊。从中可见杨士奇的冷静与个人能力。

最后是杨士奇的才气了。杨士奇本人主持修订了《太宗实录》和《仁宗实录》。作为文胆一类的人物,杨士奇的个人才气和能力是没得怀疑的。

三、杨荣的能力

有了朝堂之上能够处理政务的大臣,自然也少不了善于处理军务的大臣。这位善于处理军务的大臣就是杨荣了。杨荣有一点所长,那就是画地图,书上记载:

“五年,命往甘肃经画军务,所过览山川形势,察军民,阅城堡。”

杨荣当时亲自前往处于前线的甘肃去画地图,一路上将山川形势,各地军民分布,城堡等画得明明白白。皇帝看到了杨荣画的地图非常好,还亲自给杨荣切瓜吃来表彰他。

能画地图可能是个好参谋,但是杨荣除了是个好参谋之外,还善于打仗,经常亲自带兵出征,在文官之中实属另类,史书上记载:

“二十年,复从出塞,军事悉令参决,赉予优渥。”

可以说杨荣多次外出打仗而且战功赫赫,本人的能力非常过人。甚至杨荣还随皇帝御驾出征,亲自征讨兀良哈,这等功绩可以说是非常过人了。

此后杨荣还去平定过浙江、福建的农民起义。可以说杨荣从北打到南,没有遇到过敌手,实在是三杨之中最能打架的一个人了。

四、杨溥的能力

首先,杨溥先生是个狠人。杨溥被关在诏狱中长达十年,诏狱那种地方可以说是鬼见愁了。一个被关了十年的人,要不然就是被忘了,要不然就是被忘了。换成一般人,这时候心态都应该崩了,但是杨溥先生抱着“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态在狱中读书,一读就是十年。史书上记载:

“溥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可以说三杨之中论硬汉程度,这位杨溥先生可以排第一名。

另外,杨溥可以说是一位君子了,在三杨之中,杨溥以品行而著称,书上记载:

“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

也就是说他这个人完完全全是一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样子,性情谦逊,不喜欢和别人争吵,往往都和别人平心处之,一副君子做派,令人赞叹。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日航通鉴


提到“三杨”,也就是三杨内阁。也就必然会想到明朝的”仁宣之治“,在仁宗朱高炽和宣宗朱瞻基主政期间,明朝内阁阵容强大,配合完美,正是因为以三杨为首的内阁合力,才使得大明朝的国力持续向着鼎盛发展,边防安定,吏治清明、经济蓬勃发展,大明朝得以进入盛世。

合称三杨

三人同时历经永乐、洪熙、宣德和正统四朝,再加上三人功绩,因此被人成为三杨,而三人同时主政内阁的时期也被称为”三杨内阁“。三杨说的分别是杨士奇、杨荣和杨溥。

”西杨“杨士奇

杨士奇本名杨寓,字士奇。少年丧父,之后便游学四方,在建文帝修撰《明太祖实录》的时候,被王叔英以史学之才华推荐进入朝廷。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因为朱棣喜好《周易》,而杨士奇有恰好擅长《周易》,因此得到朱棣喜欢,地位渐渐升高。朱棣北巡的时候,都是太子朱高炽监国,而杨士奇则受命辅佐朱高炽监国。


后来朱高炽继位之后,杨士奇担任礼部侍郎兼任华盖殿大学士,从此进入内阁。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在内阁担任辅臣四十余年,可以说见证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变化,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追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要说杨士奇厉害之处,最厉害的就是因为其早年间曾经游学四方,所以所思所想都比别人长远,因此政治角度思考问题十分成熟,处理问题能从大局和长远考虑,在复杂变化的事务面前,他能够保持清醒和冷静。擅长行政工作,处事审慎。因此被人说道西杨有相才。

”东杨”杨荣

杨荣本名杨道应,杨子荣。建文二年入朝当官,最开始的时候担任翰林院编撰。朱棣即位之后,杨荣得到了朱棣的赏识,得以进入内阁,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翰林院侍读,任首辅。

后来明仁宗朱高炽即位,进阶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职工部尚书。宣宗继位之后,在选的十年晋升少傅。在文渊阁管理事务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擅长谋划边防事物,历史上称其为挥斤游刃,遇事立断。正统五年杨荣病逝,享年七十岁。追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杨荣厉害之处在于,能够在事情发展过程之中找到它的关键节点,对于之后发展的趋势以及影响也能够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而将一些不好的事情及时扼杀在摇篮之中,或者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容部署。

“南杨”杨溥

杨溥字弘济。和杨荣一起在建文二年考中进士,同任翰林院编撰。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官位太子洗马(并不是真的负责洗马哦,最早的时候是汉朝确立的官职。"洗"通假于先,"洗马"是在马前作先导的意思。是太子属官。即东宫官,主要负责教导太子言行给予太子指导。)辅佐朱高炽,后来因为被汉王朱高煦诬陷,杨溥作为东宫属官被关入诏狱,但是任然勤奋读书,十年之间阅遍史书。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之后,建立弘文阁,杨溥获释后掌管弘文阁,之后升任太常寺卿。宣宗继位之后,得以进入内阁,和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管理朝政事务。杨溥进入内阁十六年,杨士奇去世之后接任内阁首辅,历史上称其有相度。正统十一年去世,享年七十五,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定。

杨溥厉害之处则是廉洁奉公,并且为人稳重,关进诏狱十年,别人都生不如死,他却能够安然自得的读书学习,并且出去之后,虽然地位很高,却不争不抢,和杨士奇杨荣相处的也十分愉快。

结语

三杨最大的功绩就是辅佐了仁宗和宣宗勤政爱民,任用贤良,开创了仁宣之治,使得大明得以步入巅峰。同时他们还保证了大明政治的稳定。想当年朱棣在世的时候,汉王朱高煦就有争夺皇储之心,那个时候朱棣对朱高炽也有所不满。

但是正是三杨坚决反对改立太子,之后汉王之乱又力主宣宗亲征,宣宗去世之后,九岁的朱祁镇继位,三杨又继续辅佐新君数年,可以说除了仁宣之治之外,三杨确保了大明在明成祖之后,仁宗、宣宗和英宗的顺利继位,为大明朝的稳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三杨,指杨士奇、杨荣、杨溥,为明朝内阁大臣。三人均历仕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他们都是从明成祖朱棣时代就开始崭露头角,历任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四个皇帝。在他们的辅佐下,明朝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盛况。



从明宣宗即位至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一直任大学士,他们尽心辅佐仁宗、宣宗,施展一系列谋略,导致“仁宣之治”。三杨大学土等协助仁宗、宣宗处理最重大政治事件,就是对待汉王朱高煦的反叛,这是永乐年间夺取皇太子名位的斗争的继续。

一、杨士奇

杨士奇有学行,人称“西杨”,他出身普通百姓人家,自幼丧父,后随母亲改嫁才得以读书,后来进入官场。正是因为杨士奇早年的人生经历,使他形成了独立、不屈、果断、多谋的特质,朱棣继位后受到重用,成为内阁七人之一。

朱棣喜欢《周易》,而杨士奇恰巧精通《周易》,因此开始受到信任。朱高炽继位后,杨士奇担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由此入阁。正统九年(1444年),80岁的杨士奇去世,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二、杨荣

杨荣有才识,人称“东杨”,他本是建文帝的文臣,朱棣杀进南京城时,杨荣拦住燕王,说了一句“先遏陵乎,先即位乎?”这句话能看出杨荣的机智,他因此受到朱棣赏识,朱棣即位将其召入内阁,杨荣也成为七人内阁中的一员。朱棣病逝之时,杨荣当机立断,驰奔上千里向皇太子朱高炽报告朱棣已死的消息,为朱高炽登基争取了宝贵时间。

宣德元年(1426),皇叔汉王朱高煦在乐安(今山东广饶)造反,杨荣首先劝告宣德皇帝在高熙未成气候的时候亲征,很快就平定了叛乱,避免了又一次的靖难之变。五年进少傅。正统五年(1440年)还乡,69岁的杨荣途中至杭州而卒。诏赠为左柱国太师,谥文敏。

三、杨溥

杨溥有雅操,人称“南杨”,他和杨荣同为建文二年进士,杨溥和皇太子朱高炽一直走得很近,永乐年间皇位之争中,他成为朱高煦迫害的对象,曾入狱长达十年,但朱棣早就看出了他的才能,出狱后就被明仁宗委以重任,成为一代名臣。

杨溥真正走上朝廷重臣仕途,是在仁宗去世,宣宗即位以后。宣宗即位后,杨溥入内阁,开始与杨士奇、杨荣等阁臣共掌机务。正统十一年(1446)74岁的杨溥去世,谥文定。

也许是因为在仕途上长期受挫的缘故,杨溥与杨士奇和杨荣在性格处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他在为人处事上有时显得过于谨慎,政绩也比前两位差。

明成祖朱棣组建阁,设立大学士,在当时出现了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作家。 所谓“台阁体”,是明代第一个文学流派,说白了即颂圣体,就是以“三杨”文集——《东里文集》《杨文敏集》和《文定集》为代表。他们以“歌颂圣德”为主要内容,将一切成果归功于“吾皇神功”。 正是因为“三杨”的忠诚听话,朱棣才能放心地让他们辅佐下一任皇帝。而“三杨”确实做的不错,没有争权夺利,一心一意地辅佐皇帝。

“三杨”的最大功绩,是辅佐仁宗、宣宗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开创了“仁宣之治”,使得大明王朝发展到巅峰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