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為何不聽恩師諸葛亮的話,而選擇在山上紮營呢?那樣做,有什麼道理?

魁哥說歷史


《失空斬》是一齣戲,不過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恐怕是真的。因為馬謖的確丟失了街亭,諸葛亮斬殺馬謖留下幾滴淚也是應該的。

據《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命馬謖都督諸軍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由於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舉動失宜,被張郃打得大敗,因而丟掉了街亭。

陳壽先生惜字如金,沒有明確記載,馬謖如何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如何舉動失宜。結合《三國演義》來看,諸葛亮也沒有明確要求馬謖在哪裡駐紮,只是特別叮囑副將王平,一定要在要道之處下寨。並且說只要守住此地,就是取長安的第一功。

那麼,問題就來了。馬謖沒有在要道紮營駐守,而是跑到了山上躲了起來。這是否就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舉動失宜呢?

01

馬謖去街亭幹嘛去了?

諸葛亮說街亭是一個既無城郭也無險阻的地方,那為何諸葛亮一定要守呢?

為了證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羅貫中先生提前作了鋪墊,從司馬懿口中說出街亭的重要性,此乃咽喉之地,只要斷其糧道,諸葛亮不戰自退。

諸葛亮的糧道在哪裡呢?

諸葛亮從漢中出兵,大軍屯於祁山,街亭遠在漢中西北、祁山正北。難不成諸葛亮要從南安、天水、安定魏國三郡補給糧草嗎?這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是想從斜谷取長安,派遣馬謖守街亭的目的是避免司馬懿派遣軍隊從街亭、祁山方向,抵達漢中,繞道諸葛亮大軍背後,切斷從漢中給諸葛亮大軍補給糧草的要道。

這是很厲害的一招,馬謖不在要道紮營,攔阻張郃大軍,卻躲到山上去了。如果張郃直接放棄與馬謖糾纏,直奔漢中,這很危險,諸葛亮的如意算盤豈不就打錯了嗎?

可偏偏馬謖很傻,跑到了山上,而張郃更傻,不是直接放過馬謖直奔漢中,反而是要圍困馬謖。這令諸葛亮沒有想到,超出了意料之外。

在豹眼看來,馬謖還是很聰明的,是有想法的。

如果張郃真的像司馬懿、諸葛亮這些夥計安排的那樣,張郃直奔漢中,那麼馬謖下山跟在張郃屁股後面,斷絕了張郃的歸路和糧草的補給,然後與諸葛亮大軍前後夾擊,張郃就不得勁了。

02

事出意外,張郃沒有按照諸葛亮的套路出牌

沒想到張郃不僅不聽諸葛亮的,甚至司馬懿的安排也不聽。到了街亭就不走了,不去斷絕諸葛亮的糧道,卻要圍困馬謖。

這不剛剛好嗎?馬謖成功的拖住了張郃,讓他不能通過街亭,去斷絕諸葛亮的糧道,豈不是很好呢?

再看一下諸葛亮的安排,派遣給馬謖二萬五千人守街亭,又令高翔帶一萬人守列柳城,又喚魏延領本部人馬,至少五千,屯於街亭之後,決意要讓街亭萬無一失。

諸葛亮咋就這麼任性,家裡開礦嗎?就那麼一點兵力還要撒芝麻鹽似的。

這個安排看似天衣無縫,其實是漏洞百出。本來就兵力不足,還不能集中優勢兵力,豈能不敗?

既然知道高翔不是張郃的對手,那叫他去幹嘛呢?知道魏延很厲害,非他不能對付張郃,為啥最後才想起來讓他去呢?

史料記載北伐之前,魏延向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謀,羅貫中完全採用了《後漢書》記載的魏延具體的計劃建議,諸葛亮沒有采納。諸葛亮就因為這個原因,不把守街亭的重任委託給他。

可最後交戰的結果是,張郃五萬人馬對陣馬謖、王平、高翔、魏延四萬,在被四路圍攻的情況下,依然把他們打得大敗。

雖然馬謖等被打敗,但畢竟張郃沒有能夠斷絕諸葛亮的糧道,而且從戰役描寫的過程來看,馬謖駐紮山上還是很正確的。

張郃圍困馬謖,王平、高翔、魏延從外圍再包圍張郃,裡外夾擊,讓張郃腹背受敵,這豈不是很好的策略嗎?

但是,高翔不行,魏延又不很賣力,他們能夠活著回來就不錯了。

03

馬謖就是一個冤死的鬼

街亭一戰來看,諸葛亮整個部署就是錯誤的。戰略部署錯誤,不管戰術如何得當,很難取得戰役的預期效果。

馬謖駐紮在山上沒毛病,如果他在陸地駐紮死的更慘,恐怕不用讓諸葛亮為難,在街亭就被張郃殺死了。

不要說諸葛亮根本不可能有能力派遣給馬謖二萬五千人馬,即便有,在陸地被張郃圍困,還能有生路嗎?很可能馬謖、高翔、魏延被張郃各個擊破,幾無生還。

馬謖違背節度該殺,不聽號令豈能容忍。但馬謖在山上紮營沒有大錯,這恐怕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馬謖也不會因此而被殺。

戰略得當,戰術失誤,可能導致局部的失敗;但戰略失誤,無論戰術如何得當,只能保全局部,不會改變整個戰役失敗的命運。

奇蹟是有的,但之所以出現奇蹟,是因為奇蹟出現的概率很小。

如果總是戰略失誤,靠幾個小戰術得當,就屢屢取得成功,那還叫奇蹟嗎?

失掉了街亭,整個戰役就失敗了,無論在山上紮營多麼正確,都已經毫無足道。因為任何戰術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總有一些漏洞。失敗了,就往往會過分擴大它的漏洞,反而把它合理的地方給忽略了。

許多人對馬謖失街亭特別感興趣,豹眼一向認為諸葛亮智慧超人,總想找到諸葛亮一定要守街亭的原因,可實在是找不到其合理的地方。這也是豹眼總想回答這一類似問題的原因所在,找不到理由,豹眼永遠在糾結中。


豹眼看歷史


其實馬謖不聽諸葛亮的話,是因為他根據街亭地形地勢的實際情況出發的,只不過他飽讀兵書,卻不能活學活用,還忽略了對手。但馬謖這麼做,主要是他有以下三點依據:



其一,街亭的地形比較平坦寬闊,馬謖認為,如果按照諸葛亮的佈置,在五道總口下寨,沒有險要依託之地,難以抵抗司馬懿大軍,更別說守住街亭了,所以他沒有按諸葛亮的先前佈置,在道口安營紮寨。


其二, 馬謖是個懂兵法的,他發現街亭道口旁邊有一座孤山,易守難攻,兵法雲:“憑高視下,可勢如破竹”。只要把兵馬駐紮在山上,便可以在山上居高臨下,擊敗司馬懿的攻山大軍。理論上確實如此,只要司馬懿大軍攻山,馬謖大軍就佔據優勢,就算不能擊敗,也可以讓敵軍損失慘重。

其三,孤山上沒有水源,馬謖認為,如果士兵沒水喝,肯定會跟敵軍拼命,拼死往山下衝,這樣一來,置之死地而後生,定能擊敗司馬懿大軍。



其實馬謖的這三點根據確實是好的,確實符合兵法之道。可他忽略了他的對手是司馬懿,也是個精通兵法韜略的人。

司馬懿到街亭,就清楚了馬謖的意圖就是要引他來攻山,司馬懿何等人,就反其道而行之,來個圍而不攻,切斷水源,使得馬謖軍不戰自亂,致使大敗,丟了街亭要塞。


南影小生


馬謖的部署實際上也不能算錯,只是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而已,他自己不是打硬仗的料,如果把他換成趙雲,那麼他的這種部署也可以算是經典。

關於街亭之戰我們要考慮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街亭的地形問題,當時的街亭是一條谷口,平均寬度在1裡~3裡左右,整個戰場大約可以容納1萬人左右廝殺,也就是每方各派5000人,這也是諸葛亮派給馬謖的兵力數量。魏軍雖然有10萬,卻也只能派5000人入谷參戰。這使得蜀軍守軍雖然不多,但是魏軍卻也佔不到兵力的便宜。

第二個問題,蜀軍的戰鬥力強。當時的蜀軍由於採取了僱傭軍制度(徵南蠻),這使得蜀軍的同期戰鬥力強於魏吳兩軍。如果魏軍無法在兵力上面取得優勢,那麼蜀軍實際上反而是佔便宜的一方。

根據馬謖的作戰規劃,他是打算將魏軍先放入山谷,然後依仗山谷高地居高臨下衝鋒,把這入谷的5000魏軍團滅掉,然後再據險而守,這樣可以振作己方士氣,也可以打擊對方士氣,如果這個作戰策略由趙雲來實施的話,可能張郃方面就要凶多吉少了。但是由馬謖自己執行,他自己從來就沒有打過這種硬仗,等魏軍大量進入山谷的時候他卻膽怯不敢上陣了,眼睜睜看著魏軍通過山谷並將其包圍在山上。


優己


要想弄清楚馬謖為什麼要在山上紮營,首先得弄明白,諸葛亮交給馬謖的任務是什麼?

從事後來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拿下隴西五郡:隴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廣魏郡和安定郡。魏國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實際上關中及隴右的防備是相當鬆懈的,認為蜀漢沒有實力進攻曹魏的關中及隴西地區。



曹魏在關中的軍事力量,主要集中在長安到陳倉一帶的關中地區,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隴西五郡,如果曹魏想要支援隴右的話,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走隴山道,而街亭就是隴山道西邊的關口,另一條路是渭水道,這條路是小道,不適合大軍行進,渭水道的西邊關口就是上邽。

只要諸葛亮堵住了街亭和上邽,魏軍就救援不了隴右,諸葛亮所率領的蜀軍主力就能拿下隴西五郡,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能達到目的。



所以,諸葛亮給馬謖的任務是守住街亭,不讓曹魏的主力救援部隊進入隴西,只要馬謖在街亭堵住了魏軍,就算完成了任務。

從關中經隴山道到達街亭的路,實際上是山谷間的一條路,谷口就是街亭,據史記記載,待亭有城池可守,既然是谷口,街亭周邊山也比較多。



馬謖無論是在山上紮營也好,還在據城而守也好,任務就是堵住魏軍,不能讓魏軍進入隴西,否則任務就失敗了。從事後的結果來看,馬謖非旦沒有完成任務,而且被張郃擊敗的時間極短,甚至連為諸葛亮爭取時間都沒有做到。

馬謖為什麼這麼做?為什麼要在山上紮營?



我相信諸葛亮在安排任務前,已經非常清楚的向馬謖說明了任務的重要性和如何部署,從王平執意勸諫馬謖和街亭之敗後諸葛亮的處罰情況來看,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上山紮營屬於個人行為。

古代的城池,一般是依險而建,根據地形起到不拿下城池就無法通過的目的,如果街亭有城,一定是建在谷口的正對面,起到扼守谷口道路的作用,否則城池也沒用,如果守城,魏軍是沒有這麼容易通過街亭,或繞過城池進入隴西的。



馬謖被派去守街亭時,他是不知道他的對手是誰的,至少對手張郃,那是後來局勢明朗後,馬謖才知道他的對手是張郃,馬謖之所以棄城,而上山紮營,第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考慮到他的對手是誰?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是馬謖選擇上山紮營的第二個原因,前提是你得順利完成任務,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完成了任務,那麼他是選擇上山紮營,還是選擇據城死守,都不是問題,關健是馬謖失敗了,所以要追究他的責任。



馬謖選擇上山紮營的靈感,多半來自劉備打漢中之戰時,命令黃忠在定軍山紮營,然後利用居高臨下的優勢,打一個防守反擊,黃忠當年就是這樣斬殺了魏軍主帥夏侯淵,如果馬謖能成功斬殺魏軍主將,將會立下不世之功。

換句話說,馬謖上山紮營的第三個原因是馬謖立功心切,馬謖想通過在山上紮營,在防守魏軍的同時,利用居高臨下的地位,衝擊魏軍,立下大功,以便更好在日後的蜀漢發展,可惜馬謖敗了,只要馬謖敗了,所有的責任都是馬謖的責任,這就是成王敗寇的理論。



馬謖選擇上山紮營的第四個原因,就是馬謖缺少實際領兵打仗的經驗,而諸葛亮能將馬謖放在如此重要的位子,也是要承擔用人責任的,所以在馬謖失敗後,連諸葛亮也自貶三級。

從事後王平帶領千餘人,就擋住了張郃的情況來看,只要馬謖據城以守,張郃一時半會是無法拿下街亭城池的,張郃到達街亭的先鋒部隊一定是騎兵部隊,很可能還缺少攻城武器,只能望城興嘆。



但是馬謖在山上紮營,張郃立即就想到破馬謖的辦法,斷水源,圍山,其實還是馬謖缺少實際經驗,在戰爭之初,就應該想到水源問題,應該趁張郃立足未穩,從山上衝擊張郃軍隊,張郃是急行軍趕到街亭的,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馬謖在山上紮營,完全就是忽視了諸葛亮的整體戰略,沒有大局觀的表現,這也是馬謖在山上紮營的第五個原因。他沒有考慮到整個第一次北伐的戰略,或者不能理解諸葛亮的戰略,只從自身利益考慮街亭之戰,所以才會失敗。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三國志.蜀書.董劉馬陳董呂傳》中,這樣記載馬謖: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十九。

其中,第一段文字可能就已經道破了馬謖為何違亮節度,舍水上山了。

馬謖,字幼常,是襄陽“馬氏五常”之一,其兄弟五人各個才氣過人,而馬謖更是聰慧過人。馬謖這個人十分喜歡議論軍事,在人才短板的蜀國,是十分受到諸葛亮欣賞的,諸葛亮十分器重他,常常把他帶在身邊,共同評議軍政,未嘗沒有把馬謖當做接班人來培養。但先主劉備卻看不上馬謖,臨終前,他告誡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一意孤行,沒有聽從眾將的勸阻,執意派遣馬謖駐守街亭。諸葛亮忽略了一個事實,馬謖可能確實極為聰明,但他一次實戰經驗都沒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紙上談兵。

而此時到達街亭的馬謖,心中一定有一股大展拳腳,一戰成名的豪氣。他勘察了街亭地形後,決定舍水上山,依山據守,捨棄守城等戰術。也許馬謖有著自己的想法,但這在常年征戰的將領眼中,則是極為反常的做法。

《三國志.王平傳》有關於街亭之戰的記載:

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幹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

《三國志.張郃傳》也同樣記載到:

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應亮,郃皆破平之。

馬謖一系列反常的舉動,其實正是反映出其心態:“急於立功,證明自己。”因此,才會不走尋常路。但他忽略了,打仗不是做試卷,試卷寫錯了可以擦拭重來,打仗可沒有這樣的機會。

果然,當老將張郃抵達街亭後,沒有絲毫猶豫,斷了山上的水源,大破馬謖。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

時候,諸葛亮瞭解街亭佈局後,也曾對馬謖有這樣的評價:

《三國志.諸葛亮傳》: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

“違亮節度”是次要的,畢竟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舉動失宜”才是主要原因。為什麼舉動失宜,就是急於立功,想大展拳腳,奈何卻只是紙上談兵罷了。

至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到底是為了馬謖揮淚,還是為了沒聽先主的告誡而揮淚,就不得而知了。


始終先生


這個問題其實簡單!

馬謖確有其才,雖不曾展露但能得諸葛孔明賞識,絕非泛泛之輩!白帝城劉玄德曾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這句話也側面論證了馬謖確有實才,不過理論大於實踐而已!不能單獨獨當一面!

那麼諸葛亮是不是真的不知道這一點呢?非也孔明也深知這一點,所以讓大將王平協助!可惜馬謖深的孔明賞識,王平也忤逆不了他!

街亭之失不過馬謖自負而已,他深通兵法圍山斷源之法也知道!為何還要屯兵山上呢?因為他想贏,他太渴望展露自己了,想要一戰成名!他知道如果此時大敗司馬懿主力,那麼北伐指日可待,如他所言從上而下勢如破竹,可是他沒想到司馬懿虛兵一路攻哪我忘了,而所有主力皆來奪取街亭,面對數十倍於己的兵力想贏太難了,更沒想到大將張郃也在,足足抵住了王平三次救援!也有一大因素他只准備了當道紮營的資源,沒有準備山上攻伐的資源,如果滾石,衝車,火球準備充分破司馬懿不難!而且諸葛亮也沒想到司馬懿另一路是虛兵,沒想到司馬懿敢主力孤軍冒進斷他後路,就算是馬謖當道紮營,憑那點人馬也絕擋不住司馬懿主力!想憑區區一萬多人馬擋五十萬大軍,根本不可能!諸葛亮也只是防範司馬懿偷襲街亭!唉!其實馬謖死的是真冤!沒辦法不斬馬謖,孔明難辭其咎!這也是諸葛亮不敢小瞧司馬懿的來源!也是為什麼不聽魏延奇襲子午谷的原由!司馬懿之才絕非浪得虛名!


意念領跑者


馬謖,蜀漢才俊,跟隨諸葛亮多年,多次獻言獻策,很有見地,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 但是,在馬謖駐守街亭時,為何不聽諸葛亮的話,非要選擇在山上紮營呢?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用來形容馬謖兵敗街亭,很是恰當。



第一,馬謖有才,卻持才傲物,成也因才,敗也因才。

馬謖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跟隨諸葛亮多年,更是受到諸葛亮的教導,和諸葛亮交流軍政大事,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是幫助諸葛亮料理軍政大事的得力助手。但是,馬謖卻沒有豐富的實戰經驗,這也正是馬謖急於建功的原因之一。

馬謖到街亭後,自認為熟讀兵書,恃才傲物,聽不進王平的勸解,把蜀軍置於無水的孤山,陷蜀軍於死地。

馬謖有才,但是自持有才,自絕生路,最後造成街亭之敗,斷送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果,失去良機,以後幾次北伐難有更大的建樹。



第二,馬謖急於建功,急於表現自己。

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是諸葛亮的得意門生,但是幾乎沒有實戰的機會,更沒有建立自己的戰功,急於表現自己。

正是如此,就連趙雲等名將都不敢輕於允諾的街亭阻擊戰,馬謖卻自告奮勇,敢立軍令狀。

諸葛亮讓馬謖守衛街亭,只要馬謖能守住就是頭功一件,但是立功心切的馬謖不甘於區區死守,想要居高臨下一舉擊潰魏軍主力。

立功心切的心理因素,讓馬謖更具冒險,斷送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成果,落得個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下場。



第三,馬謖沒有實戰經驗,紙上談兵。

馬謖沒有實戰經驗,他的紙上談兵從來沒有親自實施過,無法設身處地的感受戰爭的殘酷性,靠理論打仗,憑兵書說話,最後兵敗身死。

馬謖的居高臨下的思維沒有錯,錯就錯在自己守的是孤山,一旦被四面包圍,在士兵心裡是很大的恐懼。

馬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也沒有錯,錯就錯在馬謖自絕後路,主動放棄戰場主動權,變主動為被動,最終陷於絕地,兵敗街亭。



所以,馬謖之死,死在太把自己當回事了,死在自己的持才傲物上,死在急功近利上,死在紙上談兵上。

篇篇原創,給你獨特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津城沐雨


要知道馬謖並不是一個軍事白痴,不然諸葛亮也不會把他當作心腹更不可能把防守街亭這樣的重要任務交給他了,馬謖在早期對南蠻作戰時就已經展露了自己能力,他建議諸葛亮對付南蠻要以“心戰為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街亭之戰中,馬謖屯兵孤山其實也有他的目的,但是這些目的卻都不符合當時街亭戰場上的實際情況。
第一個目的就是居高臨下。兵法雲:“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街亭之戰中,魏軍騎步五萬人,而蜀軍主力正在攻打祁山,馬謖的兵力嚴重不足,因此他才會想據山而守,如果魏軍膽敢進攻,蜀軍居高而下,以逸待勞還可以打一個漂亮的防守反擊。但是馬謖卻錯估了一個重要的事情,當時的諸葛亮根本不需要馬謖打什麼反擊戰只要馬謖能夠拖住魏軍主力就行了。當時的蜀國正在猛攻戰略要地祁山,祁山守將高剛已經有投降之意了,諸葛亮只需要馬謖夠撐到蜀軍主力回援,而馬謖卻想用街亭之戰作為自己軍事上的一個亮點,打一個以少勝多的戰爭,最終卻自食苦果。
第二個目的,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士兵退無可退自然會爆發出高昂的士氣和驚人的戰鬥力,馬謖自然也有這樣的想法:若魏兵絕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但是馬謖卻又沒有考慮到,項羽、韓信都是沒有辦法而為之,而他則是自斷後路主動把水源放棄。要知道街亭又名街泉亭,是有泉水的,本來蜀軍依靠泉水完全不必為水發愁,如果當道紮營的話蜀軍就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張郃為了救祁山不得不進攻。而馬謖主動放棄水源,據守孤山,就相當於把主動權拱手讓人了,張郃把水源一斷,就變成馬謖不得不進攻了,為了置之死地而後生而把戰略主動權拱手讓人只能說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馬謖據山而守的目的,其實在兵書中都能找到一些影子,但是他卻只知道照搬兵書而不考慮戰場的實際狀況,如果他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再加上王平的輔佐,那麼守住街亭應該不會是太大的問題,如果能夠守住街亭,穩固隴右,那之後的作戰就有了更大的贏面,克復中原也不是沒有希望。但街亭的失守直接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魏國也把防禦重心從東吳轉移到了蜀漢,蜀漢失去了北伐曹魏最好機會,馬謖即使是死也彌補不了他的罪過,背上千古罵名也是活該。

5天8小時


項羽,韓信成功了,成了英雄。馬謖,張靈甫失敗了,被後人嘲笑。成功有成功的必然因素,失敗其實也有失敗的苦衷,圍繞張靈甫四周的增援部隊如果能在短時間形成有效合圍,形成集團攻勢,那麼鹿死誰手還不一定。馬謖如果跟著王平一起山下駐守,就那麼點兵力能守幾個時辰?這讓郝昭來也不行啊,這水是夠喝了,人也早死光了,到是山下駐防,跑路可能更方便。諸葛亮北伐失敗,必須要有一個人來承擔部分責任,馬謖就成那個倒黴蛋。他也許做了最錯誤,也是最正確的選擇……敬你是條漢子!!!



乞力馬紮羅1860


趣談答案:馬謖有著自己的想法,事實上馬謖的這個戰略戰術還是不錯的,只不過街亭有一點點特殊。

馬謖的想法

大家在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沒有必要一直憑藉著自己的印象去罵馬謖,事實上馬謖能夠被得到重用,還是有著他可取之處的,在這一點上我們能夠從馬謖的戰略戰術得出一二。

整個街亭非常的大,這就有一個問題,叫做以有限的人力如何守住一個大地方。

著名鼎鼎的北京城保衛戰,也就是在明朝的時候,于謙發起的那些保衛戰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只有一萬人如何守住北京城,要知道北京城可是非常大的,一共有11個門,這11個門全都是進攻的端口,于謙要保證也先他們一個門也進不來。

而這個時候的馬謖就必須保證在街亭這一大片地方當中,如果敵軍來衝突,必須進行有效的阻擊。

如何能夠進行有效的阻擊呢?答案是沒有法子能夠有效阻擊,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把這個任務交給馬謖的時候,只是告訴他你守一個月就行。

因為諸葛亮在街亭的前面又相中了一個城池,只要把這個城市攻陷下來,馬謖守的那個街亭就已經沒有太大的戰略意義了,可是攻陷那個城池有一定的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就是一個月。

而馬謖認死理兒,他認為自己要守街亭就一定要完整的守下來,問題就從這裡開始了。

街亭就是一個大的平原,而這個大平原上有一點特殊,因為它有一座小山。

於是馬謖便命令自己的士兵跑到了山上去,為什麼跑到山上去呢?

這涉及到物理學的勢能問題,而在古代是很多大將軍們都擅長用的,如果我們跑到一個山頂從山頂往下去發起衝擊的時候,士兵們的士氣會高漲,而且更容易戰勝對方。

街亭的特殊性

還記得在剛才我們講過馬謖的戰略戰術沒錯,但是街亭特殊嗎?

街亭有什麼特殊性的?很簡單,不一定是有山的地方就有水,有的地方有山也沒水。

街亭這個地方就屬於有山沒水的狀態,當司馬懿他們直接把街亭圍住的時候,馬謖就已經走向了死亡的端口。

因為士兵們可以沒有糧食吃,但絕對不能夠沒有水喝,沒有水喝和等死差不多了,馬謖一下子也慌了神,而忽略了這個致命漏洞的前提之下,就必須要付出與之對等的代價。

馬謖都慌了,就更不要說自己手下的這一批兵了,一時之間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唄,司馬懿收拾了大片。

歡迎大家關注@趣談唐宋元明清 ,歷史研究者,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每日分享新鮮歷史冷知識,解決歷史趣問題,愛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