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馆》中你最想去掉哪个角色?出现这么多配角真的有必要吗?

铜雀台前燕


这种戏,就跟《武林外传》一样,跟《茶馆》一样,就是配角和主角一起,互相碰撞出神奇的效果。

可以说是:纷纷扬扬粉墨登场,各领风骚数几集吧!

这一步步的剧情,就是各种配角配合起来的。你要是去掉一个不嫌少,再去掉一个,那慢慢的都删减了,就几个主角大眼瞪小眼的,也没啥意思吧!

挺好看的,有的配角非常出乎意料。比如,饰演棉袄娘的岳红,演的多好啊!

前半段渲染着老酒馆的大义,后半截应该是开始抗日的戏码了。

慢慢看吧!


Longsuixinyuan


1老酒馆最应该去掉的一个角色 应该是陈宝国,但不是要去掉陈淮海。

2、这个剧,我只看了11集就看不下去了。不想再看陈宝国那副德行!

3、从我看过陈宝国演的电视剧来说,《茶馆》、《大明王朝》、《湄公河血案》、《老中医》、《北平无战事》……等。无论是古装的、现代的,市井人物、正面、反面,皇帝、平民。陈宝国都是那一副僵尸脸,千篇一律,一个表情。剧中人物所受到喜、怒、哀、乐。在陈宝国表情、动作,他和人物形象、其他演员的互动,根本不在一个“拍”上。

4、在所谓“有斤有两”明星演员中,可以说陈宝国的演技是最烂的,也可以说他根本就没什么演技可言。优秀的演员应该是根据角色的改变、环境的变化而随之表现出与之相适应的动作、表情、语言。任何表演都要符合人物身份和特点。

5、而这些东西在一个毫不知道怎么进入人物角色的陈宝国身上,简直是一座大山,不可逾越。任何场所都是腰板直挺、目光呆滞的苦瓜脸,让人看着很累!这样的演员指定演不好角色。



6、在《老酒馆》里不是配角多,而是明星配角多。由于主角不给力,人们过多期待配角的演技,从我看过的11集中出场的老二两、老白头、贺义堂、那正红、老警察、二掌柜这些老角色的演技看来,哪一个都比陈宝国“入戏”,尽管没有多少台词,但人物形象都很“丰满”。

7、所以说,你主角不演戏、不作为,那人家配角就“抢戏”了,这种抢不是演员抢,而是观众在抢。

8、所以在《老酒馆》中,陈怀海不能去掉,而是陈宝国应该去掉。也不是配角多了。


9、最后欢迎大家文明评论,探讨。你可以喜欢陈宝国,我也可以不喜欢陈宝国,这都是正常的。请不要出口伤人。我不是“角”,不会接受你的侮辱!


一种责任


想去掉的角色那必须得是方先生,这几天就是因为这方先生让我看《老酒馆》极为不舒服,总是入不了戏,一见到他的出现就想发脾气,什么人啊?他在我眼里就是一个骗吃骗喝,一根筋的人。



他第一次进老酒馆就嚷着要见掌柜的,而且气势比较嚣张,比较拽,当见到陈怀海时就直接跟他说我是个耍嘴皮子的,饿了,这明摆着就是赤裸裸的威胁,意思是你们看着办吧,是想好的还是想坏的就凭我一张嘴了,陈怀海倒是很好客请他喝酒吃饭。


没成想,喝着喝着就说起单口相声来,说就说吧,还把整个酒馆的客人全给得罪了,骂人家是狐朋狗友,如果不是陈怀海拦着,估计牙都要被打掉他几颗,还自称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看他就是位一根筋的活宝毒虫。

第二次出现,就在老酒馆门口祸祸起来,说什么有的饭店啊,挂羊头卖羊肉,货真价实,有的饭馆呢,挂羊头卖狗肉,表里不一,而且他还是在老酒馆门口说的,你不是说他是说谁呢?这不就是变着相来敲竹杠是什么?如果不请你吃饭喝酒,那你又会怎么去说呢?请你喝酒了,那别人又是怎么想的?是封口费吧,无论怎么做,酒馆都是要吃亏,他这纯粹就是一个无赖。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被陈怀海说成是一个直爽快言快语的人,认为他说的话其实是在点拨他,然而在我认为他就是一个混吃混喝并具嘴贱欠揍的人。如果生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早把他揍的他娘都不认得。


明知的他将要被编剧树立起一个抗日英雄的形象,可就是没感觉,反而越看越反感,他这种人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只要他愿意,天都敢捅破,如果他决定的事,那是八头牛都拉不回来的,根本就不懂得变通,不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


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就是没有打虎的本领,陈华海知道他被叫去参加日中亲善大会以后,知道他绝对会胡说八道乱说一通,会把日本人给得罪,为了救他的命,暗中把他给绑架了,但他非要去讲,说你是谁呀?你不能管我一辈子吧?他是迟早要去说的,没办法只能放了他。




最后,他在日中亲善大会上把日本人骂了个底朝天,也喊出了要把日本人赶出中国的口号,话是很有激情,也把下面的老百姓给鼓动起来了,但是枪也响了,这样,这位方先生就倒在了血泊当中,一位抗日英雄终于被树立起来了,但也送命了。


关键是他的命送的不值啊,我看着他中枪的那一刻虽然季动了一下,但完全没有悲痛的感觉,在我心里面,总认为是他自己在作死的,而且他的死并没有让大家清醒过来一至去抗日,大丈夫就是要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才是一位智者,胡乱冲动逞能的人绝对成不了英雄,只是做白白牺牲而已。

方清平是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然而在这部电视剧中,他并没有把单口相声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总感觉这相声的味道完全被独立了,与剧情完没有cp感,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相比较起恐汉林饰演的说书先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巩汉林先生在剧中的面目表情丰富,手舞足蹈完全已经融入到剧情的氛围当中去了,让人感觉缺了他,就少了一份味道。




方先生却让人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他的出现只会让人感觉增添了很多的堵,而且他说的单口相声真不好笑,说的顺口溜也不押韵,说的帽子的故事根本就不生动,让人感觉多此一举,如去掉他在剧中的情节,反而让人更开心,更豁达!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相信大家还有更多理解,请大家一起来探讨,请多关注我,我是芳辉静思!

芳辉静思


我觉得《老酒馆》这部连续剧,一个配角都不能去掉,为什么这么说?你听我以下的讲解

在《老酒馆》开播以来,网上好评如潮,里面的演员阵容也是让人吃惊,除了陈宝国、呈煜等人,还有几位我们熟悉的面孔出现,我们气氛不多,但演技精湛,给人留有不小的印象,屠洪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不但是国内第1个下海的歌手,当年还引起了流行乐坛国风的潮流。


他还在1990年演唱了春晚的开场曲,他作为一个歌手的同时,也是一位国家的一级演员,演技不会逊色任何人,影片中他饰演落魄王爷,又是赊账又是坑骗把贺义堂骗的表演起来起来一点儿也不生硬,其实主要偏向于唱歌事业的他在演戏方面还是没有太多的经验的,他本人表示这次出演觉得有些紧张,只好跟他对戏的冯雷两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还帮他背词教他走位走回给了他不少帮助,他有了最后呈现出来的那么精彩的表演,还有剧中的杜先生发现这是巩汉林,你可能没看过他的什么影视作品,但是你看过他的小品,他的春晚的常客,在作品里面,



他喝醉酒之后点击攻击也是很深厚的,大家对距离的老二娘印象如何,你坐在那个老酒馆门口我就不往里面打,他让人觉得他的出现很不简单,随后转会开口就说以后自己每次只要二两酒自带小菜,不影响酒馆的生意,买一个宝鸡江湖茉莉的老人,想象一下那个李婷子让人觉得很有故事,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经验老道已经84岁了,但依旧相当敬业,即使是冷天他也坚持光脚拍摄,这种敬业精神十分敬佩,
可以说这部剧的成功离不开里面每一个演员的精心表演,即使没有很多的戏份,他们也把每一幕都展现到最好的效果呈现给观众,让人感受到这部剧的分量,你们对这部剧中的几位演员有什么看法呢?


三叔影评


最没有必要出现的应该是棉袄他娘了吧!

老酒馆估计是年度人物最多的一部电视剧了,光主演就有陈宝国,秦海璐,刘烨,冯雷,王晓晨等,更不用说数不胜数的配角了!!!

在配角中小柠檬觉得最没有必要出现的就是棉袄他娘!

后期被骗的棉袄他娘回来了,可是怎么被骗的?为什么离家出走了?为什么又回来了?妈呀,不明不白的回来了,然后又不明不白的死了!难道回来就是为了给老掌柜的相亲把关的吗?傻傻的搞不懂!!

虽然陈怀海背着棉袄娘在大街上走的那一段很感人,棉袄娘这个角色其实是十分识大体的,从不愿意见陈怀海到后来不愿进安排好的新宅子就可以看出她十分喜欢陈怀海,也十分爱这个家,但是到后来却感觉不符合常理。

编剧安排棉袄娘出来是想突显陈怀海的真性情,但是却又是不明不白的出来,后来又不明不白的离开。其实完全可以用记忆带过,不出现这一段棉袄娘的出现,剧情也许会更紧凑,到后来陈怀海和谷三妹在一起感觉也是在情理之中。

总之感觉棉袄娘这个角色可有可无!


柠檬没有树


《老酒馆》的前10几集拍的是真不错,剧情紧凑没有一句没用的 台词,后面越来越不想看了,尤其是“谷三妹”出现以后再出现的配角,去掉谁的戏对剧情影响都不大。

如果最想去掉的角色那就是方清平,它的出现没有什么意思,要喜感没喜感,相声吧说的也就那样,还没平常说的好呢。我估计导演让方清平的出现是为了补巩汉林被过早的丢掉了舌头的遗憾,想在严肃的剧情中找点喜感,但是他却没能很好的胜任这一角色。搞得突兀的来,着急的走,最后的牺牲也没有让人产生感动的效果。

至于出场这么多配角真的有必要吗?我回答的问题是,去掉一半的配角都不影响剧情的发展,有这么多人感觉乱糟糟的,你方唱吧我登场来去冲冲谁也没有很好的表现。导演这么做估计是想让更多的明星出场吧,反正大家的工钱也不多露个脸也能给电视剧制造个噱头,还能多照顾照顾关系户,没想到弄巧成拙。

前半部《老酒馆》好评如潮,后半部的《老酒馆》槽点不断,真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收场,可惜了了。





奶瓶VS主义


《老酒馆》是一部合格的电视剧,但绝不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与《闯关东》《大宅门》相比,有云泥之别。

再说我的看法。

豪华的演员阵容,演技没的说。我认为,这部剧高开低走,最大的锅,还是编剧的。编剧的思路不清晰,演员的演技越好,观众越觉得尴尬。

有《闯关东》珠玉在前,我想高满堂应该是想续写闯关东人们的传奇故事。只可惜,他对人物的塑造太弱了,并且几乎丧失了对时代感的把握。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大连,一帮闯关东的淘金者合伙开了个酒馆。我们不知道他们以前具体发生了什么,可是提到“金场子”不免让人根据朱开山来脑补。另外,陈宝国的白景琦也是深入人心。所以一开始,观众很容易把朱开山和白景琦代入到陈怀海这个角色中,认为他既有朱开山的杀伐决断,也有白景琦的侠肝义胆,更是继承了两人的有勇有谋,沉稳大气等特点,可以说是非常高的定位了。

刚开酒馆就碰上了一个坑。陈怀海表现的也算合格,可是他弟兄们的表现就挺不符合他们老江湖的定位,这个故事暂且不说,问题不算大。

第一段剧情结束后,之后的故事就让人总觉得不够劲儿。

明明是民国时期的大连,甚至已经爆发了九一八,可是前半段的剧情居然让人有种在看《深夜食堂》的感觉,就是一副太平盛世中,各色人群来来往往的和谐画面。这让我都怀疑了,难道在七七事变前,东北在日本人的统治下这么和谐安宁吗?

时间推进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剧情还是这样一片宁静,国难仅仅存在于角色的只言片语中,还玩儿起了后宫争宠、中日亲善的大戏。

在抗战最艰难的1940-1941年,陈怀海居然能有闲心帮日本人处理夫妻感情问题,这完全和时代脱节了。

同样的时期,想想朱开山,想想白景琦,哪个不是在和日本人斗智斗勇,保家卫国?

朱开山的义子、白景琦朋友的孩子,哪个不比这酒客关系亲?

但他们宁可抛弃亲情、友情,也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哪怕是牺牲自己全家。让他们陪着一家日本人喝酒解闷,这画面难以想象。

本来是一个动荡年代,可以写出来好多精彩的矛盾冲突,可惜偏偏是一片祥和,一点国难当头的危机感都没有。一部年代剧,硬生生成了一部家长里短的喜剧。

可惜这个题材了。

现在追到35集了,陈怀海早已不是朱开山和白景琦的结合体了。他就像一朵温室里的花儿,被整个好汉街的人宠着,捧着,没有竞争对手,警察帮他,女人爱他,日本人都和他和平相处。

好不容易想去报个仇,一路上贵人不断,仇家不下杀手,看似单刀赴会,而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迷路。这比朱开山找老蝙蝠差了多少?

这样的陈怀海,如果放到《闯关东》里,我估计啊,也就是被五爷逼疯的那个刘掌柜的水平。

此外,有些角色的铺垫也让人莫名其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贺义堂和那正红。

贺义堂日本留学,娶了个日本媳妇。开篇一副竞争对手,大boss的感觉,没想到却是个傻白甜,自己把自己整得家破人亡。我以为他会稀里糊涂当上汉奸,没想到却成了一个善良淳朴到让人心疼的孩子。之后离开老酒馆后将近二十集居然就没什么戏份了?!他可是有个日本媳妇和儿子的!这么好的点,就不要了?就让他当个逗比吗?

再说那正红。批判他满清遗老,没问题,可是一次不够,还得两次,两次不够,还得三次。我看不懂,时不时把他拿出来演几分钟干嘛,只是为了表现他的穷困潦倒吗?他对剧情还会有什么贡献吗?难道想学《大宅门》里面的管家,最后做了汉奸来坑老酒馆?这违反那正红讲义气的人设啊!

总的来说,剧情不好是硬伤。这部剧完结后,必然也就是沧海一滴,掀不起一点波澜,也不会在若干年后仍被津津乐道。甚至像《大宅门3》一样,成了陈宝国的黑历史。

二更

刚看了37集,我发现,这剧里的抗日英雄都是别人,比如金小手、老北风、老马、方先生甚至是贺义堂,陈怀海的功能就是请英雄喝酒。

如果英雄回来了,陈怀海请顿酒

如果英雄没回来,陈怀海对着空气请顿酒

给我的感觉就是:“我都请你喝酒了,你还想让我怎样?”

腰缠万贯,搂着个地下党媳妇,对抗日救国没有一丝一毫的主动性,哪怕是出钱买点军火,或者帮助收集情报呢!

英雄落难到他这里,他管吃管住。没有英雄的日子,他只管赚钱和打情骂俏。

陈怀海不过是个只想过安生日子的小市民罢了,配不上“英雄”二字。

三更

追到39集了,陈怀海终于在忍无可忍的时候要跟一个日本浪人决斗了。

陈怀海骨子里还是一个有血性的汉子,只是多年的安稳生活埋没了这一点,正如老三说的“多少年没看到掌柜眼里的杀气了”

我觉得自己把这部剧错误定位了,它根本就不是一个达到了家国情怀层面的剧,而是描写市井生活的剧。

我觉得陈怀海身上更多的是一种“侠气”,而不是“英雄气”

他的所作所为算是一种行侠仗义,比如冒险收留抗日军人,与日本人决斗等,不可否认他这些正面行为,只可惜太小了。

同期,

朱开山死命保矿山

白景琦死命保秘方,冒死为前线送药送物资

陈怀海的这种单挑日本浪人的行为有点不够了

还有7集就完结了,大事件估计也没法很好展开了,这部剧的调调基本也就定了——

一个力求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民国《深夜食堂》老板的小故事。







影视西游


如果我是编剧,最想去掉的首先是方先生!

这个角色一出场就透着一股招人嫌,演员表演生硬,剧情突兀,就连最后的牺牲也毫无意义,留给观众的怕是心里添堵,而不是感动。

纵观方先生从出场到最后领盒饭,给人的感觉就是来送死的,而且很着急。

  • 刚出场就在人家门口耍嘴皮子,幸亏伙计脾气好,弄不好要挨揍;

  • 终于进入酒馆混了顿吃喝,显摆自己给人家说相声,对喝酒的顾客冷嘲热讽,要不是掌柜的拦着,准得挨揍;

  • 街头挑衅鬼子,逞匹夫之勇,陷贺掌柜两难境地,终于挨了鬼子一顿揍;

  • 陈掌柜和谷三妹给他疗伤,临走给人家甩脸色;

  • 最后挑衅一堆鬼子,终于把自己作死;

编剧写这么一个人物,无非就是想在小人物身上表现大的民族气节,但奈何剧情硬伤太多,让人难以信服。其一,鬼子自己明明有翻译,而且水平还相当不错,陈掌柜还要动员贺掌柜去做翻译,这不是把人家往火坑里推吗?其二,陈掌柜既然不想让方先生白白送死,把他绑架了,为何又把他给放了?既然绑都绑了,那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方先生送走不就得了,非要最后背着中枪的方先生煽情,不觉得廉价吗?


第二个想去掉的角色,就是肥而不腻的胖鬼子

演员表演不错,演技过关。看着这张大脸,满屏幕都是肥而不腻的感觉。

问题是编剧花了这么多篇幅来展示胖鬼子一家的家庭场景,究竟是几个意思?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战火纷飞,山河破碎,中华民族正与日寇浴血奋战,而陈掌柜却与胖鬼子把酒言欢,两家人其乐融融的聚餐,还要费尽心机的替胖鬼子调节家庭矛盾,甚至老陈的儿子还跟小鬼子谈起了恋爱,真的是够了!

借着小酒馆,展示时代变迁和人物众生,立意不错,可总不能什么都往里头塞,还是要有点取舍吧?花这么多篇幅给胖鬼子一家,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高满堂记忆中过时的零零碎碎,这就么舍不得丢掉么?


蒙特利尔时光


《老酒馆》看了十几集,兴趣大减。总体上感觉,这部电视剧头绪有点乱,一方面是,这部电视剧所表现的人物太多,另一方面是,他想表达的主题也太多,又是抗战爱国,又是儿女情长,既想展现男子汉的盖世豪情,又想表示小女子的柔情蜜意,因此,剧中的人物众多,如,小晴天、谷三妹、老二两等。导演的意图是,用‘’酒馆‘ ’这个人来人往的地方为舞台,来展示各种各样的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来表现那个社会、那个时代。然而,由于导演希望展示的人物过多,其结果就是谁都想展示,谁也说不清楚,如,他想展示小晴天对爱情的执着与痴情,但观众看来看去,总感到小晴天不像是那个时代的人。因为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与导演想表现的那个时代反差太大,与整个剧情融合不到一起,自然而然地使观众感到,这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所以,她是我最想去掉的角色。





穗原谈影视


这种戏,就跟《武林外传》一样,跟《茶馆》一样,就是配角和主角一起,互相碰撞出神奇的效果。

可以说是:纷纷扬扬粉墨登场,各领风骚数几集吧!

这一步步的剧情,就是各种配角配合起来的。你要是去掉一个不嫌少,再去掉一个,那慢慢的都删减了,就几个主角大眼瞪小眼的,也没啥意思吧!

挺好看的,有的配角非常出乎意料。比如,饰演棉袄娘的岳红,演的多好啊

如果我是编剧,最想去掉的首先是方先生!

这个角色一出场就透着一股招人嫌,演员表演生硬,剧情突兀,就连最后的牺牲也毫无意义,留给观众的怕是心里添堵,而不是感动。

纵观方先生从出场到最后领盒饭,给人的感觉就是来送死的,而且很着急。

刚出场就在人家门口耍嘴皮子,幸亏伙计脾气好,弄不好要挨揍;

终于进入酒馆混了顿吃喝,显摆自己给人家说相声,对喝酒的顾客冷嘲热讽,要不是掌柜的拦着,准得挨揍;

街头挑衅鬼子,逞匹夫之勇,陷贺掌柜两难境地,终于挨了鬼子一顿揍;

陈掌柜和谷三妹给他疗伤,临走给人家甩脸色;

最后挑衅一堆鬼子,终于把自己作死;

编剧写这么一个人物,无非就是想在小人物身上表现大的民族气节,但奈何剧情硬伤太多,让人难以信服。其一,鬼子自己明明有翻译,而且水平还相当不错,陈掌柜还要动员贺掌柜去做翻译,这不是把人家往火坑里推吗?其二,陈掌柜既然不想让方先生白白送死,把他绑架了,为何又把他给放了?既然绑都绑了,那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方先生送走不就得了,非要最后背着中枪的方先生煽情,不觉得廉价吗?

第二个想去掉的角色,就是肥而不腻的胖鬼子

演员表演不错,演技过关。看着这张大脸,满屏幕都是肥而不腻的感觉。

问题是编剧花了这么多篇幅来展示胖鬼子一家的家庭场景,究竟是几个意思?尤其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战火纷飞,山河破碎,中华民族正与日寇浴血奋战,而陈掌柜却与胖鬼子把酒言欢,两家人其乐融融的聚餐,还要费尽心机的替胖鬼子调节家庭矛盾,甚至老陈的儿子还跟小鬼子谈起了恋爱,真的是够了!

借着小酒馆,展示时代变迁和人物众生,立意不错,可总不能什么都往里头塞,还是要有点取舍吧?花这么多篇幅给胖鬼子一家,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