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酒館》中你最想去掉哪個角色?出現這麼多配角真的有必要嗎?

銅雀臺前燕


這種戲,就跟《武林外傳》一樣,跟《茶館》一樣,就是配角和主角一起,互相碰撞出神奇的效果。

可以說是:紛紛揚揚粉墨登場,各領風騷數幾集吧!

這一步步的劇情,就是各種配角配合起來的。你要是去掉一個不嫌少,再去掉一個,那慢慢的都刪減了,就幾個主角大眼瞪小眼的,也沒啥意思吧!

挺好看的,有的配角非常出乎意料。比如,飾演棉襖孃的嶽紅,演的多好啊!

前半段渲染著老酒館的大義,後半截應該是開始抗日的戲碼了。

慢慢看吧!


Longsuixinyuan


1老酒館最應該去掉的一個角色 應該是陳寶國,但不是要去掉陳淮海。

2、這個劇,我只看了11集就看不下去了。不想再看陳寶國那副德行!

3、從我看過陳寶國演的電視劇來說,《茶館》、《大明王朝》、《湄公河血案》、《老中醫》、《北平無戰事》……等。無論是古裝的、現代的,市井人物、正面、反面,皇帝、平民。陳寶國都是那一副殭屍臉,千篇一律,一個表情。劇中人物所受到喜、怒、哀、樂。在陳寶國表情、動作,他和人物形象、其他演員的互動,根本不在一個“拍”上。

4、在所謂“有斤有兩”明星演員中,可以說陳寶國的演技是最爛的,也可以說他根本就沒什麼演技可言。優秀的演員應該是根據角色的改變、環境的變化而隨之表現出與之相適應的動作、表情、語言。任何表演都要符合人物身份和特點。

5、而這些東西在一個毫不知道怎麼進入人物角色的陳寶國身上,簡直是一座大山,不可逾越。任何場所都是腰板直挺、目光呆滯的苦瓜臉,讓人看著很累!這樣的演員指定演不好角色。



6、在《老酒館》裡不是配角多,而是明星配角多。由於主角不給力,人們過多期待配角的演技,從我看過的11集中出場的老二兩、老白頭、賀義堂、那正紅、老警察、二掌櫃這些老角色的演技看來,哪一個都比陳寶國“入戲”,儘管沒有多少臺詞,但人物形象都很“豐滿”。

7、所以說,你主角不演戲、不作為,那人家配角就“搶戲”了,這種搶不是演員搶,而是觀眾在搶。

8、所以在《老酒館》中,陳懷海不能去掉,而是陳寶國應該去掉。也不是配角多了。


9、最後歡迎大家文明評論,探討。你可以喜歡陳寶國,我也可以不喜歡陳寶國,這都是正常的。請不要出口傷人。我不是“角”,不會接受你的侮辱!


一種責任


想去掉的角色那必須得是方先生,這幾天就是因為這方先生讓我看《老酒館》極為不舒服,總是入不了戲,一見到他的出現就想發脾氣,什麼人啊?他在我眼裡就是一個騙吃騙喝,一根筋的人。



他第一次進老酒館就嚷著要見掌櫃的,而且氣勢比較囂張,比較拽,當見到陳懷海時就直接跟他說我是個耍嘴皮子的,餓了,這明擺著就是赤裸裸的威脅,意思是你們看著辦吧,是想好的還是想壞的就憑我一張嘴了,陳懷海倒是很好客請他喝酒吃飯。


沒成想,喝著喝著就說起單口相聲來,說就說吧,還把整個酒館的客人全給得罪了,罵人家是狐朋狗友,如果不是陳懷海攔著,估計牙都要被打掉他幾顆,還自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我看他就是位一根筋的活寶毒蟲。

第二次出現,就在老酒館門口禍禍起來,說什麼有的飯店啊,掛羊頭賣羊肉,貨真價實,有的飯館呢,掛羊頭賣狗肉,表裡不一,而且他還是在老酒館門口說的,你不是說他是說誰呢?這不就是變著相來敲竹槓是什麼?如果不請你吃飯喝酒,那你又會怎麼去說呢?請你喝酒了,那別人又是怎麼想的?是封口費吧,無論怎麼做,酒館都是要吃虧,他這純粹就是一個無賴。



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被陳懷海說成是一個直爽快言快語的人,認為他說的話其實是在點撥他,然而在我認為他就是一個混吃混喝並具嘴賤欠揍的人。如果生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我早把他揍的他娘都不認得。


明知的他將要被編劇樹立起一個抗日英雄的形象,可就是沒感覺,反而越看越反感,他這種人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只要他願意,天都敢捅破,如果他決定的事,那是八頭牛都拉不回來的,根本就不懂得變通,不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


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就是沒有打虎的本領,陳華海知道他被叫去參加日中親善大會以後,知道他絕對會胡說八道亂說一通,會把日本人給得罪,為了救他的命,暗中把他給綁架了,但他非要去講,說你是誰呀?你不能管我一輩子吧?他是遲早要去說的,沒辦法只能放了他。




最後,他在日中親善大會上把日本人罵了個底朝天,也喊出了要把日本人趕出中國的口號,話是很有激情,也把下面的老百姓給鼓動起來了,但是槍也響了,這樣,這位方先生就倒在了血泊當中,一位抗日英雄終於被樹立起來了,但也送命了。


關鍵是他的命送的不值啊,我看著他中槍的那一刻雖然季動了一下,但完全沒有悲痛的感覺,在我心裡面,總認為是他自己在作死的,而且他的死並沒有讓大家清醒過來一至去抗日,大丈夫就是要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才是一位智者,胡亂衝動逞能的人絕對成不了英雄,只是做白白犧牲而已。

方清平是一位著名的相聲演員,然而在這部電視劇中,他並沒有把單口相聲完全融入到劇情當中,總感覺這相聲的味道完全被獨立了,與劇情完沒有cp感,肢體語言和麵部表情相比較起恐漢林飾演的說書先生完全不是一個檔次,鞏漢林先生在劇中的面目表情豐富,手舞足蹈完全已經融入到劇情的氛圍當中去了,讓人感覺缺了他,就少了一份味道。




方先生卻讓人完全沒有這種感覺,他的出現只會讓人感覺增添了很多的堵,而且他說的單口相聲真不好笑,說的順口溜也不押韻,說的帽子的故事根本就不生動,讓人感覺多此一舉,如去掉他在劇中的情節,反而讓人更開心,更豁達!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見解,相信大家還有更多理解,請大家一起來探討,請多關注我,我是芳輝靜思!

芳輝靜思


我覺得《老酒館》這部連續劇,一個配角都不能去掉,為什麼這麼說?你聽我以下的講解

在《老酒館》開播以來,網上好評如潮,裡面的演員陣容也是讓人吃驚,除了陳寶國、呈煜等人,還有幾位我們熟悉的面孔出現,我們氣氛不多,但演技精湛,給人留有不小的印象,屠洪剛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不但是國內第1個下海的歌手,當年還引起了流行樂壇國風的潮流。


他還在1990年演唱了春晚的開場曲,他作為一個歌手的同時,也是一位國家的一級演員,演技不會遜色任何人,影片中他飾演落魄王爺,又是賒賬又是坑騙把賀義堂騙的表演起來起來一點兒也不生硬,其實主要偏向於唱歌事業的他在演戲方面還是沒有太多的經驗的,他本人表示這次出演覺得有些緊張,只好跟他對戲的馮雷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還幫他背詞教他走位走回給了他不少幫助,他有了最後呈現出來的那麼精彩的表演,還有劇中的杜先生髮現這是鞏漢林,你可能沒看過他的什麼影視作品,但是你看過他的小品,他的春晚的常客,在作品裡面,



他喝醉酒之後點擊攻擊也是很深厚的,大家對距離的老二孃印象如何,你坐在那個老酒館門口我就不往裡面打,他讓人覺得他的出現很不簡單,隨後轉會開口就說以後自己每次只要二兩酒自帶小菜,不影響酒館的生意,買一個寶雞江湖茉莉的老人,想象一下那個李婷子讓人覺得很有故事,大家可能不知道,他的經驗老道已經84歲了,但依舊相當敬業,即使是冷天他也堅持光腳拍攝,這種敬業精神十分敬佩,
可以說這部劇的成功離不開裡面每一個演員的精心表演,即使沒有很多的戲份,他們也把每一幕都展現到最好的效果呈現給觀眾,讓人感受到這部劇的分量,你們對這部劇中的幾位演員有什麼看法呢?


三叔影評


最沒有必要出現的應該是棉襖他娘了吧!

老酒館估計是年度人物最多的一部電視劇了,光主演就有陳寶國,秦海璐,劉燁,馮雷,王曉晨等,更不用說數不勝數的配角了!!!

在配角中小檸檬覺得最沒有必要出現的就是棉襖他娘!

後期被騙的棉襖他娘回來了,可是怎麼被騙的?為什麼離家出走了?為什麼又回來了?媽呀,不明不白的回來了,然後又不明不白的死了!難道回來就是為了給老掌櫃的相親把關的嗎?傻傻的搞不懂!!

雖然陳懷海揹著棉襖娘在大街上走的那一段很感人,棉襖娘這個角色其實是十分識大體的,從不願意見陳懷海到後來不願進安排好的新宅子就可以看出她十分喜歡陳懷海,也十分愛這個家,但是到後來卻感覺不符合常理。

編劇安排棉襖娘出來是想突顯陳懷海的真性情,但是卻又是不明不白的出來,後來又不明不白的離開。其實完全可以用記憶帶過,不出現這一段棉襖孃的出現,劇情也許會更緊湊,到後來陳懷海和谷三妹在一起感覺也是在情理之中。

總之感覺棉襖娘這個角色可有可無!


檸檬沒有樹


《老酒館》的前10幾集拍的是真不錯,劇情緊湊沒有一句沒用的 臺詞,後面越來越不想看了,尤其是“谷三妹”出現以後再出現的配角,去掉誰的戲對劇情影響都不大。

如果最想去掉的角色那就是方清平,它的出現沒有什麼意思,要喜感沒喜感,相聲吧說的也就那樣,還沒平常說的好呢。我估計導演讓方清平的出現是為了補鞏漢林被過早的丟掉了舌頭的遺憾,想在嚴肅的劇情中找點喜感,但是他卻沒能很好的勝任這一角色。搞得突兀的來,著急的走,最後的犧牲也沒有讓人產生感動的效果。

至於出場這麼多配角真的有必要嗎?我回答的問題是,去掉一半的配角都不影響劇情的發展,有這麼多人感覺亂糟糟的,你方唱吧我登場來去沖沖誰也沒有很好的表現。導演這麼做估計是想讓更多的明星出場吧,反正大家的工錢也不多露個臉也能給電視劇製造個噱頭,還能多照顧照顧關係戶,沒想到弄巧成拙。

前半部《老酒館》好評如潮,後半部的《老酒館》槽點不斷,真沒想到會以這種方式收場,可惜了了。





奶瓶VS主義


《老酒館》是一部合格的電視劇,但絕不是一部優秀的電視劇,與《闖關東》《大宅門》相比,有云泥之別。

再說我的看法。

豪華的演員陣容,演技沒的說。我認為,這部劇高開低走,最大的鍋,還是編劇的。編劇的思路不清晰,演員的演技越好,觀眾越覺得尷尬。

有《闖關東》珠玉在前,我想高滿堂應該是想續寫闖關東人們的傳奇故事。只可惜,他對人物的塑造太弱了,並且幾乎喪失了對時代感的把握。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民國時期的大連,一幫闖關東的淘金者合夥開了個酒館。我們不知道他們以前具體發生了什麼,可是提到“金場子”不免讓人根據朱開山來腦補。另外,陳寶國的白景琦也是深入人心。所以一開始,觀眾很容易把朱開山和白景琦代入到陳懷海這個角色中,認為他既有朱開山的殺伐決斷,也有白景琦的俠肝義膽,更是繼承了兩人的有勇有謀,沉穩大氣等特點,可以說是非常高的定位了。

剛開酒館就碰上了一個坑。陳懷海表現的也算合格,可是他弟兄們的表現就挺不符合他們老江湖的定位,這個故事暫且不說,問題不算大。

第一段劇情結束後,之後的故事就讓人總覺得不夠勁兒。

明明是民國時期的大連,甚至已經爆發了九一八,可是前半段的劇情居然讓人有種在看《深夜食堂》的感覺,就是一副太平盛世中,各色人群來來往往的和諧畫面。這讓我都懷疑了,難道在七七事變前,東北在日本人的統治下這麼和諧安寧嗎?

時間推進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劇情還是這樣一片寧靜,國難僅僅存在於角色的隻言片語中,還玩兒起了後宮爭寵、中日親善的大戲。

在抗戰最艱難的1940-1941年,陳懷海居然能有閒心幫日本人處理夫妻感情問題,這完全和時代脫節了。

同樣的時期,想想朱開山,想想白景琦,哪個不是在和日本人鬥智鬥勇,保家衛國?

朱開山的義子、白景琦朋友的孩子,哪個不比這酒客關係親?

但他們寧可拋棄親情、友情,也要維護國家的利益,哪怕是犧牲自己全家。讓他們陪著一家日本人喝酒解悶,這畫面難以想象。

本來是一個動盪年代,可以寫出來好多精彩的矛盾衝突,可惜偏偏是一片祥和,一點國難當頭的危機感都沒有。一部年代劇,硬生生成了一部家長裡短的喜劇。

可惜這個題材了。

現在追到35集了,陳懷海早已不是朱開山和白景琦的結合體了。他就像一朵溫室裡的花兒,被整個好漢街的人寵著,捧著,沒有競爭對手,警察幫他,女人愛他,日本人都和他和平相處。

好不容易想去報個仇,一路上貴人不斷,仇家不下殺手,看似單刀赴會,而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迷路。這比朱開山找老蝙蝠差了多少?

這樣的陳懷海,如果放到《闖關東》裡,我估計啊,也就是被五爺逼瘋的那個劉掌櫃的水平。

此外,有些角色的鋪墊也讓人莫名其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賀義堂和那正紅。

賀義堂日本留學,娶了個日本媳婦。開篇一副競爭對手,大boss的感覺,沒想到卻是個傻白甜,自己把自己整得家破人亡。我以為他會稀裡糊塗當上漢奸,沒想到卻成了一個善良淳樸到讓人心疼的孩子。之後離開老酒館後將近二十集居然就沒什麼戲份了?!他可是有個日本媳婦和兒子的!這麼好的點,就不要了?就讓他當個逗比嗎?

再說那正紅。批判他滿清遺老,沒問題,可是一次不夠,還得兩次,兩次不夠,還得三次。我看不懂,時不時把他拿出來演幾分鐘幹嘛,只是為了表現他的窮困潦倒嗎?他對劇情還會有什麼貢獻嗎?難道想學《大宅門》裡面的管家,最後做了漢奸來坑老酒館?這違反那正紅講義氣的人設啊!

總的來說,劇情不好是硬傷。這部劇完結後,必然也就是滄海一滴,掀不起一點波瀾,也不會在若干年後仍被津津樂道。甚至像《大宅門3》一樣,成了陳寶國的黑歷史。

二更

剛看了37集,我發現,這劇裡的抗日英雄都是別人,比如金小手、老北風、老馬、方先生甚至是賀義堂,陳懷海的功能就是請英雄喝酒。

如果英雄回來了,陳懷海請頓酒

如果英雄沒回來,陳懷海對著空氣請頓酒

給我的感覺就是:“我都請你喝酒了,你還想讓我怎樣?”

腰纏萬貫,摟著個地下黨媳婦,對抗日救國沒有一絲一毫的主動性,哪怕是出錢買點軍火,或者幫助收集情報呢!

英雄落難到他這裡,他管吃管住。沒有英雄的日子,他只管賺錢和打情罵俏。

陳懷海不過是個只想過安生日子的小市民罷了,配不上“英雄”二字。

三更

追到39集了,陳懷海終於在忍無可忍的時候要跟一個日本浪人決鬥了。

陳懷海骨子裡還是一個有血性的漢子,只是多年的安穩生活埋沒了這一點,正如老三說的“多少年沒看到掌櫃眼裡的殺氣了”

我覺得自己把這部劇錯誤定位了,它根本就不是一個達到了家國情懷層面的劇,而是描寫市井生活的劇。

我覺得陳懷海身上更多的是一種“俠氣”,而不是“英雄氣”

他的所作所為算是一種行俠仗義,比如冒險收留抗日軍人,與日本人決鬥等,不可否認他這些正面行為,只可惜太小了。

同期,

朱開山死命保礦山

白景琦死命保秘方,冒死為前線送藥送物資

陳懷海的這種單挑日本浪人的行為有點不夠了

還有7集就完結了,大事件估計也沒法很好展開了,這部劇的調調基本也就定了——

一個力求苟全性命於亂世的民國《深夜食堂》老闆的小故事。







影視西遊


如果我是編劇,最想去掉的首先是方先生!

這個角色一出場就透著一股招人嫌,演員表演生硬,劇情突兀,就連最後的犧牲也毫無意義,留給觀眾的怕是心裡添堵,而不是感動。

縱觀方先生從出場到最後領盒飯,給人的感覺就是來送死的,而且很著急。

  • 剛出場就在人家門口耍嘴皮子,幸虧夥計脾氣好,弄不好要捱揍;

  • 終於進入酒館混了頓吃喝,顯擺自己給人家說相聲,對喝酒的顧客冷嘲熱諷,要不是掌櫃的攔著,準得捱揍;

  • 街頭挑釁鬼子,逞匹夫之勇,陷賀掌櫃兩難境地,終於捱了鬼子一頓揍;

  • 陳掌櫃和谷三妹給他療傷,臨走給人家甩臉色;

  • 最後挑釁一堆鬼子,終於把自己作死;

編劇寫這麼一個人物,無非就是想在小人物身上表現大的民族氣節,但奈何劇情硬傷太多,讓人難以信服。其一,鬼子自己明明有翻譯,而且水平還相當不錯,陳掌櫃還要動員賀掌櫃去做翻譯,這不是把人家往火坑裡推嗎?其二,陳掌櫃既然不想讓方先生白白送死,把他綁架了,為何又把他給放了?既然綁都綁了,那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方先生送走不就得了,非要最後揹著中槍的方先生煽情,不覺得廉價嗎?


第二個想去掉的角色,就是肥而不膩的胖鬼子

演員表演不錯,演技過關。看著這張大臉,滿屏幕都是肥而不膩的感覺。

問題是編劇花了這麼多篇幅來展示胖鬼子一家的家庭場景,究竟是幾個意思?尤其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戰火紛飛,山河破碎,中華民族正與日寇浴血奮戰,而陳掌櫃卻與胖鬼子把酒言歡,兩家人其樂融融的聚餐,還要費盡心機的替胖鬼子調節家庭矛盾,甚至老陳的兒子還跟小鬼子談起了戀愛,真的是夠了!

藉著小酒館,展示時代變遷和人物眾生,立意不錯,可總不能什麼都往裡頭塞,還是要有點取捨吧?花這麼多篇幅給胖鬼子一家,究竟想表達什麼呢?

高滿堂記憶中過時的零零碎碎,這就麼捨不得丟掉麼?


蒙特利爾時光


《老酒館》看了十幾集,興趣大減。總體上感覺,這部電視劇頭緒有點亂,一方面是,這部電視劇所表現的人物太多,另一方面是,他想表達的主題也太多,又是抗戰愛國,又是兒女情長,既想展現男子漢的蓋世豪情,又想表示小女子的柔情蜜意,因此,劇中的人物眾多,如,小晴天、谷三妹、老二兩等。導演的意圖是,用‘’酒館‘ ’這個人來人往的地方為舞臺,來展示各種各樣的人物的喜怒哀樂,通過這些人物的言行,來表現那個社會、那個時代。然而,由於導演希望展示的人物過多,其結果就是誰都想展示,誰也說不清楚,如,他想展示小晴天對愛情的執著與痴情,但觀眾看來看去,總感到小晴天不像是那個時代的人。因為這個人物的言行舉止與導演想表現的那個時代反差太大,與整個劇情融合不到一起,自然而然地使觀眾感到,這是個可有可無的角色。所以,她是我最想去掉的角色。





穗原談影視


這種戲,就跟《武林外傳》一樣,跟《茶館》一樣,就是配角和主角一起,互相碰撞出神奇的效果。

可以說是:紛紛揚揚粉墨登場,各領風騷數幾集吧!

這一步步的劇情,就是各種配角配合起來的。你要是去掉一個不嫌少,再去掉一個,那慢慢的都刪減了,就幾個主角大眼瞪小眼的,也沒啥意思吧!

挺好看的,有的配角非常出乎意料。比如,飾演棉襖孃的嶽紅,演的多好啊

如果我是編劇,最想去掉的首先是方先生!

這個角色一出場就透著一股招人嫌,演員表演生硬,劇情突兀,就連最後的犧牲也毫無意義,留給觀眾的怕是心裡添堵,而不是感動。

縱觀方先生從出場到最後領盒飯,給人的感覺就是來送死的,而且很著急。

剛出場就在人家門口耍嘴皮子,幸虧夥計脾氣好,弄不好要捱揍;

終於進入酒館混了頓吃喝,顯擺自己給人家說相聲,對喝酒的顧客冷嘲熱諷,要不是掌櫃的攔著,準得捱揍;

街頭挑釁鬼子,逞匹夫之勇,陷賀掌櫃兩難境地,終於捱了鬼子一頓揍;

陳掌櫃和谷三妹給他療傷,臨走給人家甩臉色;

最後挑釁一堆鬼子,終於把自己作死;

編劇寫這麼一個人物,無非就是想在小人物身上表現大的民族氣節,但奈何劇情硬傷太多,讓人難以信服。其一,鬼子自己明明有翻譯,而且水平還相當不錯,陳掌櫃還要動員賀掌櫃去做翻譯,這不是把人家往火坑裡推嗎?其二,陳掌櫃既然不想讓方先生白白送死,把他綁架了,為何又把他給放了?既然綁都綁了,那就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方先生送走不就得了,非要最後揹著中槍的方先生煽情,不覺得廉價嗎?

第二個想去掉的角色,就是肥而不膩的胖鬼子

演員表演不錯,演技過關。看著這張大臉,滿屏幕都是肥而不膩的感覺。

問題是編劇花了這麼多篇幅來展示胖鬼子一家的家庭場景,究竟是幾個意思?尤其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戰火紛飛,山河破碎,中華民族正與日寇浴血奮戰,而陳掌櫃卻與胖鬼子把酒言歡,兩家人其樂融融的聚餐,還要費盡心機的替胖鬼子調節家庭矛盾,甚至老陳的兒子還跟小鬼子談起了戀愛,真的是夠了!

藉著小酒館,展示時代變遷和人物眾生,立意不錯,可總不能什麼都往裡頭塞,還是要有點取捨吧?花這麼多篇幅給胖鬼子一家,究竟想表達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