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彈藥消耗分析(下)

民主國家兵工廠

當亞洲和歐洲戰場打得血流成河之際,美國擔負了向交戰國供應武器的功能,號稱“民主國家的兵工廠”,美軍除進行太平洋海戰外,直至戰爭結束前一年,才投人大批陸軍參戰,以各大國中最小的犧牲(戰死29萬人),取得了控制西歐和整個太平洋這一最大的戰爭收穫。

自1880年起,美國的工業生產總量便居於世界第一,二戰爆發時其工業產值已佔世界總量的40%,相當於德國的3倍多和日本的10倍,科技水平也居世界首位。戰爭之初,美國向交戰雙方出售戰略物資以贏利,珍珠港遇襲後才對日德宣戰,日本遠遜於山姆大叔的實力,卻敢捋虎鬚,一是錯誤地估計了德國的牽制能力,二是自以為美國人貪歡而怯戰。稍微清醒的日軍頭目如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在偷襲得手後使哀嘆道:“我們只是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

美國進入戰時狀態後,最大的工業基礎馬上形成了最強的軍工生產能力。例如全國飛機的年產量達到了10萬架,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飛機產量的總和。在三年半內,美國還生產了3000萬噸艦船,佔同期世界的70%,超過日本的10倍。由於美國在歐洲參加大戰為時不到一年,亞太戰場的作戰規模又不算太大,消耗彈藥總量不如蘇聯、德國,卻也有690萬噸。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共斃傷日軍110萬人(其中擊斃80萬人,擊傷約30萬人),耗費彈藥約300萬噸,平均3噸彈藥斃傷一人。

美軍這一消耗量,在當時世界上是最高的,這也是由千財大氣粗者不惜彈藥。在太平洋島嶼的作戰中,美軍的火力強度往往為日軍幾十倍,一般都將敵方陣地炸成火海後才發起攻擊。美因對日本本上採取的“火攻”,消耗了16萬噸航彈(不含2枚原子彈),斃傷平民120萬(死亡40萬人),平均0.12噸彈藥便可殺傷一人。

在戰爭中,人的意志作用非常重要,不過最終還要靠物質力量。德日意侵略者被最終擊敗,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被反法西斯陣營的物質力量所壓倒。中國儘管能以苦鬥長期拖住日本,不過若仔細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便不難發現,日本能長期欺負中國,正是由於中國的國力衰弱。美英蘇這些盟國在戰時也不以平等態度對華勝利前夕還拿中國的領土權益在雅爾塔作交易,也是出於發達工業國對落後農業國的居高臨下心理,結果造成了勝利者的領土損失競比戰敗國還大!

回顧這段火力相拼的歷史,再考察當時中國的情況,不能不引發諸多感慨。這裡既有對血肉拼搏的感動,也有對實力不濟的無奈。周總理曾講過,我們反對帝國主義的實力政策,對付帝國主義卻不能不講實力。只有在國家總體實力包括軍事實力方面能追趕上世界水平,中華民族也才能真正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二戰彈藥消耗分析(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