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頭》:溺愛不是愛,是家長的情感缺失,是孩子的成長阻礙

一八三四年十月,巴爾扎克正在創作《高老頭》,他寫信給韓斯卡夫人,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高老頭》將使您大出所料,這是一部傑作。我描繪了一種極為強烈的感情,什麼也不能使這種感情有所減弱;輕侮、傷害、不公正都對它無損,這個人有著神聖的父愛,是虔誠的基督教徒。

然而在一八四五年左右,當巴爾扎克回顧了他的作品裡的種種父愛之情時,他把高老頭的父愛說成是:“本能的、帶有情慾和病態的”


《高老頭》:溺愛不是愛,是家長的情感缺失,是孩子的成長阻礙


從小說的主要內容看,《高老頭》是一部描述父愛的小說。高老頭把所有的精力和感情都以盲目的虔誠態度放在他的兩個女兒身上。當他臨終時,兩個女兒對他的生死卻漠不關心。

今天就來解讀一下這本書裡的父愛和它帶給父女雙方的影響。

01 傾其所有地溺愛

“高老頭”是鄰居們對面粉商高里奧的戲稱。回顧高老頭的一生,他為兩個女兒傾其所有,父愛在他身上大大膨脹,達到了非理性的程度。

在女兒苔爾費納小時候,一個同行為了刺激高老頭,便故意造謠說:苔爾費納被一輛馬車撞翻了。雖然是虛驚一場,但是高老頭接連幾天臥床不起。

對女兒的養育,高老頭不惜成本。他請了最好的家庭教師給她倆上課,還一人安排一名伴讀小姐。他的幸福就是滿足兩個女兒的任性和荒唐的幻想,只要她們表示一下願望,哪怕是最奢侈的,高老頭都會忙不迭地去滿足她們。他把自己的女兒列入天使之中,以至於她們對他使壞,他也認為是可愛的。熟悉高老頭的人們都知道,

高老頭對女兒的愛盲目、忠誠、細膩而且變態

高老頭擁有六萬利弗爾的年金,對女兒們一擲千金,自己卻省吃儉用,花不了一千二百法郎。

等到兩個女兒到了出嫁年齡,高老頭給了她們豐厚的嫁妝,幫助她們嫁入了上流社會的圈子裡:一個成為了伯爵夫人,一個嫁作銀行家紐沁根夫人。很快,進入上流社會的女兒和女婿一樣嫌棄高老頭做麵粉生意,高老頭為了順從女兒們的心意,放棄了一輩子的營生,出盤鋪子,不再經營。雖然高老頭給了兩個女兒大筆的嫁妝,但是沒有人願意把父親接到家裡來同住。沒有營生的高老頭,帶著自己的積蓄,搬進了伏蓋公寓。

在伏蓋公寓過著寄宿生活的高老頭,已經69歲了。他並沒有頤享天年,為了繼續滿足女兒們的心願,高老頭一步一步縮減著自己的生活開支。從最開始住在伏蓋公寓最好的房間,到慢慢換到樓下便宜的房間。甚至整個冬天都不再取暖,身體也越來越瘦。高老頭把省下來的房費都給了女兒消費,手上稍微值點錢的銀餐具等物品都變賣了。

後來,捉襟見肘的高老頭重病纏身,兩個女兒依然沒有停止對父親的無情剝削。她們再次來找父親要錢,高老頭此時已經危在旦夕了,但是當他聽說了女兒為了盛裝出席舞會,找服裝店賒了一條裙子,如果不給錢,裙子便不會給她。高老頭拖著病重的身體,出門去把餐桌和手鐲賣了六百法郎,又抵押了年金證書,換回了四百法郎,湊齊了一千法郎,為女兒支付了裙子費用。知道高老頭身體狀況的人都覺得這樣出門對一個病危的人而言太冒險了,但是高老頭卻說:

我買藥不是要花一千法郎嗎?我寧願把這筆錢給我的納西,她能包治一切。


《高老頭》:溺愛不是愛,是家長的情感缺失,是孩子的成長阻礙


高老頭耗盡了生命的最後一點力氣和錢財,來滿足女兒的要求,自己卻在貧困潦倒中病逝了。

02 溺愛等於阻礙

在父親的溺愛之下,兩個女兒過得怎麼樣呢?

兩個女兒雖然已嫁人,但是她們都發展了婚外情人。把從父親那裡拿來的錢財用在了和情人的享樂上,比如買好看的衣服、珠寶、 給情人還賭債等等。

苔爾費納的情人歐也納也住在伏蓋公寓,那天,高老頭重病在床,思女心切。歐也納於心不忍,勸苔爾費納去看看即將不久於人世的父親。他看到苔爾費納正在準備晚上的舞會。和歐也納的愁容滿面相比,苔爾費納裝扮地無比精緻。她看到歐也納沒有為舞會換裝,感到非常氣惱,並且驚訝於歐也納竟然為高老頭的病情擔憂。她認為此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盛裝打扮然後享受舞會的樂趣。她說她瞭解父親,父親一定希望她能痛痛快快地玩。歐也納被苔爾費納這種變相的弒父行為嚇呆了。

在父親的溺愛中長大的兩個女兒,為什麼會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她們習慣性地以為,可以靠著高老頭實現她們的願望,這種習慣已經深入潛意識。在生命的任何時候,她們想到的都是讓父親幫助她們來實現願望,從來沒有想過要回報父親。

高老頭對女兒的愛是偏執的,他常常會說:

我寧可出賣聖父、聖子和聖靈,只要能讓她倆不流出一滴眼淚就成。

我可以甘冒狂風暴雨,我一生可以為你們節衣縮食,我的天使,只要看見你們,便減輕了我所有勞動和負擔。

高老頭的愛,是他一廂情願地強加給兩個女兒的保護外衣。在高老頭的羽翼下,兩個女兒沒有受過挫折,她們有困難就找父親。不管是為情人還賭債,還是買漂亮的衣服首飾,高老頭都會無節制地滿足她們。作者巴爾扎克在小說中諷刺道:高老頭在山窮水盡時絕望的哀鳴,如一塊石子投入深淵,天下還有哪一位自私的人聽了會無動於衷呢?但恰恰兩個女兒對高老頭遭受的任何痛苦都無動於衷。正是

高老頭過度地溺愛,阻礙了女兒發展出愛的能力,她們追求物質享樂,驕奢淫逸,成為了鐵石心腸的冷血動物。


《高老頭》:溺愛不是愛,是家長的情感缺失,是孩子的成長阻礙


高老頭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發出吶喊:

我罪有應得,就是我一個人使我的女兒慾壑難填,我把她倆寵壞了。現在她們想縱樂極欲,就如往昔她們想吃糖一樣。我總是容忍他們,滿足少女的荒唐的慾望。什麼也阻止不了她們啦。

03 溺愛源於父母的自戀

表面上看,溺愛彷彿有那麼一點偉大的味道,就像高老頭,他樂於犧牲自己來滿足女兒的需要。但本質上,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提到: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與過度滿足。

心理諮詢師榮偉玲有和高老頭類似的心態。一次她在一家咖啡店接受採訪,等待記者時,她買了一個比較昂貴的小糕點。但買了之後,她覺得這個糕點不是買給自己的,而是買給另一個人的,但另一個人是誰呢?她略微思考了一下,找到了一個答案:同事九歲的兒子。

當時還沒有孩子的榮偉玲很喜歡這個小傢伙,她在家裡有一個禮盒,裡面總放著一些誘人的糕點,但她從來不吃,總是留給這個小傢伙或其他孩子。最近幾個星期,因為工作太辛苦,一天晚上下班後,她想縱容自己一下,於是打開了這個禮盒,但剎那間,她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一句話:“我吃這麼好的糕點,太浪費了吧。”

最後,她去了醫院的小吃店隨便買了點糕點犒勞了一下自己。

“那些糕點為他而留,咖啡店的這個糕點也為他而買。”她說,“但我突然間問自己,那個小傢伙喜歡吃咖啡店的這個糕點嗎?答案是,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個糕點的口味是我最喜歡的一種。就在這一瞬間,我明白,它其實是為我‘內在的小孩’而買。”

榮偉玲買了糕點,但自己不捨得吃,認為自己吃了就是浪費。正如高老頭有錢捨不得給自己花,只有用在女兒身上才心滿意足。但是榮偉玲買的糕點口味,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的。高老頭從小對女兒物質方面的給與,多半也是迎合自己的內在需求,沒有考慮過女兒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榮偉玲說,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04 溺愛不是真愛

溺愛是一種過度的愛,而真愛是不存在“過度”這一說的。高老頭給女兒的溺愛和真愛有什麼區別呢?

高老頭是一個精明的麵粉商人,但是一旦他離開了那簡陋陰暗的店鋪,他只是一個粗俗、愚鈍的工人。他不通情達理,毫無精神上的樂趣,在劇場都會打瞌睡。所以他生意再成功也無法進入上流社會,於是他把這種對上流社會的渴望投射在女兒身上。他讓女兒從小受到了貴族的教育,15歲便擁有了馬車,然後順利嫁入了上流社會,並且竭盡所有地讓女兒們在上流社會的聚會中大放異彩。表面上看,高老頭願意為女兒的虛榮心買單,實際上高老頭滿足的是自己對跨入上流社會的渴望。

和這種源自自戀的溺愛不同,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才是真愛。

結語

巴爾扎克曾強調《高老頭》這個故事的原型是存在的

:可憐的老父生命垂危之中,喊叫了二十小時想喝口水,但沒有人去照應他。他的兩個女兒,一個在參加舞會,另一個在看戲,雖說她們明明知道父親的病情,但就是不管他。

現實生活中,也會看到很多類似不孝子女的事例。通過對《高老頭》的解讀,對於類似的家庭悲劇,除了一味地抨擊,我們應該多了一份審慎的判斷:

溺愛不是愛,家長溺愛真實小孩時,是將自己對愛嚴重飢渴的“內在的小孩”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孩子被嚴重溺愛的後果是,他的世界裡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與溺愛相對應的是真愛,真愛是尊重孩子獨立的愛,真愛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不同的成長需要。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並樂於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