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老頭》看人性的相對性:主體與對象的道德互動

“性本善”和“性本惡”的爭論已持續了兩千多年仍未有定論,“性本善”和“性本惡”由其“本”字可知它是從個體自身發展的角度對性善與性惡進行的縱向比較。然而,在人生的某個特定階段,我們就能夠確定地說主體是性善或性惡嗎?

從《高老頭》看人性的相對性:主體與對象的道德互動

人性存在對象性

談到性善和性惡的對象性,首先得說明人性的善和惡不是固定不變的,一個人身上有同時體現出性善和性惡的可能性。如此才有“對象性”這一影響因素存在可叮能。我們分別從現實和理論兩個角度來論證“對象性”因素的存在。

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家族中的善惡分明”現象。筆者所指的“家族中的善惡分明”是指這樣一種現象家族中的本代人,對於下一代人的態度和對待上一代人的態度存在極大的差異。尤其當上一代人老去,變得無所用,不得不依靠自己辛苦拉扯起的本代時,本代往往對上一代產生厭煩、嫌棄甚至厭惡的情緒,此時本代人表現出性惡的一面。而與此同時,本代對自己的小輩卻是關懷倍爭,照顧有加,表現出上帝般無私的性善的一面。

從《高老頭》看人性的相對性:主體與對象的道德互動

當一個家庭中的人,在對於自己孩了能像聖母一般去愛,而對於自己的父母卻可以如惡魔撒旦般鐵石心腸,他的心靈是惡還是善的暱?同樣是有著血緣關係紐帶,在“虎毒不食子”的常態下,居然同時產生“虎毒忍食父”這樣畸形的現象,性善和性惡在一個人身上同時體現出來,著實令人驚訝。

“家族中的善惡分明”是家庭中一代對其下一代與對其上一代的悲劇,是普遍存在的家庭的無奈,是人類血緣關係的悲哀,是性善性惡對象性的典型例證。一個人面對不同的社會條件,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性善或者性惡,正體現了性善與性惡的對象性。

高老頭的兩個女兒殘忍到忍心將自己的父親蠶食致死,至死都不去看望父親,表現出性惡的一面。她們真的是天生的十惡不赦、鐵石心腸嗎?當讀完高老頭隱秘的痛史之後,凡是有良知和正義的人都會為之憤憤不平和扼腕嘆息。

從《高老頭》看人性的相對性:主體與對象的道德互動

高老頭是可憐的,“做父親的應該和他們的女兒活得一樣長”,高老頭自己並不怕死,而是擔心自己死後就無法再照顧兩個寶貝女兒了。如此偉大的父愛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到最後“檸檬榨乾了”,高老頭像野狗一樣慘死在破舊的伏蓋公寓。我們當然可憐高老頭,痛恨他的兩個心肝寶貝。

閱讀作品時我們讀者往往無意識地跳進書中化身為隱形人跟在高老頭的身後,跟著他偷偷跑到街角去等女兒們的馬車出現,站在高老頭的旁邊看著他嗅女兒的信紙,吻女兒的腳,用頭蹭她的裙裾;看著他為了兩個女兒奔波勞碌,變得衣衫襤褸,不成人樣,一步步走向死亡。於是我們痛罵兩個女兒良心被狗吃了。

那麼,讓我們以完全以第三者的眼光觀察高家這個大家庭。兩個女兒對父親是冷酷無情的,這是讀者皆知,但是試問讀者,儘管作者沒有詳說,若我說:兩個女兒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像對待高老頭一樣冷酷,你們相信嗎?答案絕大多數是“不相信”,因為父母總是愛孩子的,“虎毒不食予”是人性的定律,父愛和母愛是天然的不自覺的。讀者難道相信高老頭對於自己的父母也像對待自己的兩個女兒一般好嗎?於是我們回到了“家族中的善惡表現”問題上。

從《高老頭》看人性的相對性:主體與對象的道德互動

幾乎世上所有的父親都知道兒子的生日,又有幾個兒子知道父親的生日?養育之恩,何以為報。父母對孩子都是無私的,孩子對於將來自己的孩子也必然像父母對待他們一樣無私。但當父母親老後,孩子善待父母的程度卻遠遠不夠。每一代都對下一代情有獨鍾,而對培養自己成人的,已經老去的上一代卻缺乏應有的耐心和關心,甚至“敲詐勒索”。

為什麼人性存在對象性

為什麼面對不同的對象,人性會表現出善惡兩種截然不同的品質呢?主要是因為主體與一些對象發生了交集,產生了情感的共鳴,而與另一些對象沒有產生情感共鳴。

從《高老頭》看人性的相對性:主體與對象的道德互動

沒有情感的共鳴,主體和對象就像兩個外離的圓,他們的場域是完全割裂的,一場域的消亡,另一場域毫不知情,當然也就無動於衷。看到飢寒交迫的流浪漢不伸出援助之手,只是將自己衣服裹得更緊然後匆忙地走開。那是因為行人認為這個人的生、死絲毫不會和他的生活有任何關係。情感是人類實踐的動力。對一個人最大的懲罰不是打他、罵他,而是對他冷漠,忽視他的存在。

高老頭的兩個女兒對高老頭表現出性惡的一面,是因為她們已經完全淪為物質的奴隸,金錢的俘虜,她們的生活已經全被物質享受、財富資本佔有,再不給一無所有的高老頭留一席之地。她們完全忽視了高老頭,將高老頭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完全劃清界限,變得六親不認,只有在缺錢時才會來找他。

現代社會,存在著千千萬萬個高老頭和他的女兒們。為什麼一個家族中老人的正常死亡,家人不會有很大的悲傷呢?因為在平時,家族成員就已經和自己的父親或母親疏遠了距離,而把情感投入到對自己下一代的培養和繁重的工作壓力中。

從《高老頭》看人性的相對性:主體與對象的道德互動

無論主體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在人生髮展的任何特定階段,我們都不能確定地說這個人就是善人或者惡人。沒有純粹的好人,也沒有徹底的壞人,人性具有對象性,性善和性惡是依據不同的對象而言的。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