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頭》:抵制來自金錢的腐蝕,塑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高老頭》:抵制來自金錢的腐蝕,塑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年輕人受到怠慢就會被傷害,生起氣來,怒不可遏,對整個社會揮舞拳頭,他想報復,又懷疑自己。 ----巴爾扎克

“現代法國小說之父”的奧諾雷·德·巴爾扎克,一生寫出了91部小說,也塑造兩千四百七十二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後來,他就把這些作品整理成為《人間喜劇》。其中《高老頭》是巴爾扎克花了4個月所創造代表作之一,也拉開了《人間喜劇》的序幕。

《高老頭》簡單來說,高里奧是個暴發戶,原本有著幸福家庭,隨著妻子的去世,一切都悄然改變。不懂愛和教育的他就把所有的愛轉移到兩個女兒,近乎病態的滿足、給予和縱容,最終換來兩個女兒的自私冷漠,孤獨死在旅館裡。

小說以“父愛”為切入點,展現一個只會用金錢作為父愛的父親。那麼就以“金錢”的角度來解讀《高老頭》的背後:自我的缺陷,就不應該用金錢補償與迫害。

《高老頭》:抵制來自金錢的腐蝕,塑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01、高里奧對金錢的思考是“窮人思維”與家庭位置差異化,造成自我的缺陷。

《高老頭》裡的高里奧是個在革命時期,依靠大饑荒成為暴發戶的商人。但是成為富人的他卻因“窮人思維”。和上層社會格格不入的尷尬處境。

所謂的窮人思維指的是長期貧窮狀態,使得對事物的態度思維,與富人有著很大的差別,造成短時間內會難以適應,表現為不懂上層社會的奢華體驗,也不會精緻瀟灑的方式。

這種思維通常出現在剛踏入富人行列的窮人,有著與同層的上流社會格格不入的局面:洋相、被人當成笑談。

“窮人思維”是把雙刃劍,它沒能讓高里奧蛻變成走向成功的“真富人”,但卻成為內心自卑的“偽富豪”。

《高老頭》:抵制來自金錢的腐蝕,塑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美人魚》裡的男主人公劉軒是個看似十分富裕的有錢人,但是他的內心與行為始終擺脫不了“暴發戶”的標籤。因此劉軒做事風格高調,貼著假鬍子,內心還是渴望被認可和理解。最終被李若蘭看出他的內心是自卑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人士,會用物質偽裝自己的“偽富豪”。

作者巴爾扎克通過“高老頭的暴富”,深刻表達關於金錢的見解之一:突然的富裕,對一個人來說並不全是好事。因為所處環境與人的突然超常變化,會讓自己走向不可預估的結果,是自卑!

《高老頭》裡的高里奧本是精明奸詐商人,在接觸到上流社會的咄咄逼人和鄙視時,竟然也會形成類似後天性自卑心理,這是他後來對女兒是種卑微父愛的原因之一。

然而後天形成的自卑並不是成為小說推動點,而是來源於高里奧的妻子。在我看來,高里奧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有著美麗妻子的善解人意,他在暴富後的上流社會磕磕碰碰,都會得到妻子時刻撫慰內心的煩躁與自卑;不幸的是妻子出身富貴,讓他與妻子的家庭位置差異(出身貧寒)。在接觸到上流社會後,間接又進一步放大內心自卑。

中國人素有“門當戶對”之說,雖然是種封建制度下的產物,但它仍存在積極的一面:平衡婚姻的兩人地位,不易形成壓抑的自卑。就拿上門女婿來說,男人總會產生“低人一等、寄人籬下”的心理。倘若不去及時調整,內心就會被扭曲,從而引發犯罪。

比如四川大竹某家上門女婿,因常年遭受刻薄的嫌棄與“欺壓”,他最終忍無可忍,就在床下安放炸藥引爆,企圖殺妻洩憤。這就是一種婚姻裡的地位差異,足以讓人處於弱勢。

通俗來說,正常人有著超越自己非常多的優秀伴侶,一開始是滿足和虛榮。在隨著時間的遞增或是在提高社會地位後不被接受時,兩人地位的差異會就形成一種諷刺性的強烈對比。最終是難以轉變的自卑心理,對方的優秀成為自己心中無法避開的刺。

巴爾扎克《高老頭》裡的高里奧在遭遇上層社會的種種時,他和妻子兩人的位置差異(自卑)與妻子的理解(感激),成為影響自身判斷與理智的潛意識行為。

常人在困境裡所得到的援助,就會有著異常強烈的感恩情緒,在潛意識裡能成為判斷因素之一。於是,我們對援助者的格外開恩、理解與包容的有失原則行為。

這也是很多人都不懂精明奸詐的商人高里奧,還能如此糊塗溺愛兩個女兒。顯然,他對妻子的感激是存在潛意識裡,隨著妻子的去世,內心的內疚讓他的潛意識覺得“我要對這兩個女兒好,哪怕是付出一切”,給予、寵愛女兒的行為。

這種鮮明的對比,讓高里奧內心無法揮去的後天自我“自卑”缺陷。這也是原本精明商人的他,自身的缺陷為小說埋下伏筆:補償心理之下產生的三種溺愛式親情。

《高老頭》:抵制來自金錢的腐蝕,塑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02、高里奧的愛是種補償心理之下產生的三種金錢補償與溺愛。

金錢雖帶給高老頭富裕的生活,但巴爾扎克認為財富使人措手不及,還會腐蝕親情。高里奧要不是妻子的突然離世,也不會造成他對女兒那樣子近乎病態的父愛,用金錢去補償女兒。

所以,高老頭的父愛,也完全靠金錢來維繫,認為“錢可以買到一切,買到女兒!”我們不能否認高里奧的父愛,愛是相通的,只是他出於補償的心理,去愛女兒的三種方式讓人無法接受:

①、無條件式的補償式父愛。

《高老頭》裡寫到:"她們有馬可騎,有車可乘,生活就像豪紳的情婦一樣闊綽,只要她們開口,哪怕最花錢的慾望,父親都會立即滿足,而要求的回報只是一點點親熱的表示。"

在和妻子結婚7年在到去世時,高里奧還是沒能懂得愛的真正表達方式,“無利不商”的他最為直接的方法是用“金錢”,就如做生意般去補償親情,就只想要好好補償女兒的想法。

心理學裡有個“補償心理”,意思是我們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就會選擇轉移目標併為此補償,以求心安理得。

高里奧是感激妻子善解人意,在她的去世,就有心理補償:“這輩子好好補償女兒,不枉妻子生前的付出。”所以,他才對兩個女兒無條件用金錢去補償的父愛行為。

事實上,這種心理與行為並不少見。據《兒童福利與保護政策報告2019》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達697萬,其中的10%認為父母已死。為了補償孩子,外出打工的父母只能通過金錢來補償,對留在家裡的孩子都是有求必應。最終導致就如《高老頭》裡的高里奧和女兒的關係,慢慢轉變成冷漠的金錢親情。

《高老頭》:抵制來自金錢的腐蝕,塑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②、金錢,形成金錢為基礎的病態親情。

縱讀《高老頭》,其實我們還能發現他還是非常富裕,只不過除了每年會給她們每人四萬法郎,還有來自各種女兒們的費用與壓榨:有錢時,女兒女婿們對他的態度是畢恭畢敬;可當到了他沒錢和生病時,平日那些畢恭畢敬的人都沒有一個來,活活把自己拖垮掉。

直到他臨死之前,說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如果我有錢,如果我留著財產,沒有給她們,她們便會來,會來親吻我的臉……錢能給人一切,甚至女兒。……要是我的身後還能留下金銀財寶,她們就會來救護我,照料我……"

讀到這一刻,我才明白是他在補償心理下,讓原本正常的親情變成“金錢親情”。

縱觀這種建立在金錢上的親情,就能發現這種關係就存在我們的身邊。隨著社會經濟的提高,人們都是忙碌的生活狀態下,無奈之下只能用金錢去維護親情,用“轉賬”取代正常的親情交流方式。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隔壁鄰居的孩子,父母都很忙碌,只要一打電話,一開口就會轉賬給他,慢慢養成這個小男孩和父母最多的話語就是“我沒錢了”,兩者的關係儼然成為用金錢維持著親情。

儘管生活需要一定的金錢維持,巴爾扎克也在《高老頭》裡表達金錢之下的變質親情:過度使用金錢在親情裡,就會形成金錢為基礎的病態親情。

因為在隨著妻子的去世,高里奧才會過度依賴兩個女兒,把精神的寄託放到她們身上。

《高老頭》:抵制來自金錢的腐蝕,塑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③、過度依賴的卑微父愛

《中國少年文摘》曾經轉載了一篇故事《給媽媽“斷奶”》:有位媽媽對自己的獨生女兒呵護到極點,事事操勞而讓女兒不勝其煩。後來,為了躲避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愛,女兒畢業後隱瞞自己的工作這點。這讓愛女心切的媽媽,一時失去精神寄託,終於神思恍惚,住進了精神病院。

這位媽媽和高里奧是一樣的,把孩子當成生命的一切,是一種父母嚴重依賴子女的情結。

事實上,依賴情結最多出現在“戀母情結”上,但是父母也會對子女產生非常強烈的依賴。尤其是孩子獨自闖蕩社會時,父母就會產生不安的情緒,茶不思飯不下的擔心。

如果沒能適當的調整,就會進一步形成扭曲: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全部,不管不顧自己的真實情緒。

就好像高里奧對別人這樣說道:“我的生活都在兩個女兒身上。只要她們能玩兒,快快活活,穿得好,住得好;我穿什麼衣服,睡什麼地方,有什麼相干?反正她們暖和了,我就不覺得冷;她們笑了,我就不會心煩;只有她們傷心了我才傷心。”

《高老頭》裡的高老頭高里奧對兩個女兒的愛可謂是護犢情深,他覺得女兒是他的血脈,就要有責任把自己變成她們生活的全部,全然不顧自己。

愛與責任是掛鉤,也帶著雙面性,適度的責任是維持親情的最佳方式。在我看來,高里奧的這番話是失去妻子後,那無處寄放的精神去過度依賴兩個女兒,形成卑微的愛:跟隨著她們的情緒,女兒一點點的表示都能讓他心滿意足;就算是女兒傷害他,仍是甘之如飴。

這是高老頭的三種愛之表達方式,是很多常人所無法理解的行為,但它們卻是生活最為常見的,讓每個人讀完《高老頭》有著深思:金錢與親情如何維護呢?

作者巴爾扎克對金錢有著非常獨特、深刻的見解,他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都是控訴金錢與資本主義社會的迫害,是自我缺陷,形成了有毒家庭的“金錢”補償與迫害。

《高老頭》:抵制來自金錢的腐蝕,塑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03、自我的缺陷,就不應該用金錢補償與迫害。

終歸來說孤獨終老的高里奧出發點是好的,有著自我缺陷的他的一生都是為了女兒,但就不應該用金錢補償與迫害,也親手塑造一個“有毒家庭”禍害了自己和女兒。

很多人都很厭惡《高老頭》裡的高里奧兩個女兒,她們有著光鮮亮麗的身份,是伯爵夫人或銀行家太太,卻千方百計的壓榨高里奧,享受驕奢生活。

反觀,兩個女兒也是受害者的身份,因為高里奧的不懂教育與愛,造就“有毒家庭”的金錢迫害。

美國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就提到“有毒的父母”(Toxic Parents)的概念,描述了多種被稱之為“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這些模式在家庭中並不少見,甚至是在短期內的祥和。

高里奧的兩個女兒在年幼缺乏判斷時,被父親灌輸“金錢為愛”的思想,看似是為了和睦的偉大父愛。實際是害了她們與扭曲人生觀,以至於兩人無底線的壓榨都覺得理所當然的,可見家庭的環境、教育都至關重要。

家庭教育的好壞,在孩子身上都能體現出來,也能看出教育模式。金錢的作用是很大的,但也存在一定的迫害性:孩子的浪費與揮霍無度,也是父母一味用金錢維持親情的行為所造成。

巴爾扎克在描述高老頭的可憐與兩個可惡的女兒時,同樣也給人一種思考:當過度的金錢使用在孩子身上時,高里奧和兩個女兒除了冰冷的金錢親情,還有著來自“有毒家庭”的金錢迫害,它可以扭曲自身的品格,甚至走向犯罪。

據相關資料顯示,未成年人犯罪總數已經佔到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佔未成年人犯罪總數的70%以上,比70年代提前了2至3歲。而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與家庭的關係相當緊密:30.5%的家庭結構不全;19%的父母有違法犯罪行為和不良嗜好;近50%的外來家庭居住條件較差。可見家庭的幸福度,都能取決孩子的未來。

劉瑜在《送你一顆子彈》中說道:“幸福其實往往比我們所想象的要簡單很多,問題在於如果我們不把所有複雜的不幸都給探索經歷一邊,不把所有該摔的跤都摔一遍,不把所有的山都給爬一遍,我們就沒法相信其實山腳下的那塊巴掌大的樹蔭下就有幸福。”


《高老頭》:抵制來自金錢的腐蝕,塑造健康的原生家庭

其實幸福也是很簡單的,富人會羨慕窮人的安居樂業,這並不是用金錢可以買來的。而樂觀窮人的生活都沒有太多的要求,他們不會太執著金錢,也不會把金錢過度放在親情裡,都是簡簡單單的幸福就好。

或許活著的我們並不能全部用金錢來衡量親情的一切,富裕只是為我們贏得幸福的物質生活,但也會迷失我們,金錢同樣也會帶來自卑、冰冷的親情等等。

抵制來自金錢的腐蝕,塑造健康的原生家庭,是當代人對《高老頭》的最大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