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除了沒《高老頭》那麼誇張,哪個不是“高老頭”式的家長?

我們除了沒《高老頭》那麼誇張,哪個不是“高老頭”式的家長?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是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的一部分。

小說截取了1819年底到1820年初,這一段時間為時代背景。小說主人公高里奧是法國大革命時期起家的麵粉商人,中年喪妻,他把自己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兩個女兒身上,為了讓她們擠進上流社會,從小給她們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時給了她們每人80萬法郎的陪嫁,讓大女兒嫁給了雷斯托伯爵,做了貴婦人,小女兒嫁給銀行家紐沁根,當了金融資產階級闊太太。他以為女兒嫁了體面人家,自己便可以受到尊重、奉承。哪知不到兩年,女婿竟把他當作要不得的下流東西,把他趕出家門。

高老頭為了獲得他們的好感,忍痛出賣了店鋪,將錢一分為二給了兩個女兒,自己便搬進了伏蓋公寓。兩個女兒只要爸爸的錢,可高老頭已經沒錢了。可憐的高老頭生病快斷氣了,他還盼望著兩個女兒能來見他一面。拉斯蒂涅差人去請他的兩個女兒,兩個女兒都推三阻四不來。老人每隻眼中冒出一顆眼淚,滾在鮮紅的眼皮邊上,他長嘆一聲,

說:“唉,愛了一輩子的女兒,到頭來反給女兒遺棄!”

這部偉大的小說,巴爾扎克為了故事情節和藝術的需要,誇張地表現了愚蠢盲目的“父愛”。更重要的是揭露了高老頭女兒的虛榮,荒誕,自私,殘忍和無情。同時,重重地批判了資本主義世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至上的關係。

我們除了沒《高老頭》那麼誇張,哪個不是“高老頭”式的家長?

這部小說成書至今已經兩個世紀了,拋開它的歷史背景、社會環境和藝術表現手法,單單就小說的思想性,時至今日,毅然有著它不可多得的教育意義。

我們當下的人們,不會像小說裡高老頭表現父愛那樣畸形、誇張,但父母對子女的愛,永遠是那麼厚實可靠甚至不計得失。當然,子女對父母,也不會像高老頭兩個女兒那麼無情和殘忍。雖說如此,為了避免子女在教育上的失敗,《高老頭》這部小說,好像一直都給我們有著一個很好的“警示”作用。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少不了要當“高老頭”式的家長。

我們除了沒《高老頭》那麼誇張,哪個不是“高老頭”式的家長?

生養孩子少不了溺愛他們,我們卻把握不好溺愛和嚴格的這個“度”。

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抱在懷裡怕摔了,放進口裡怕化了。一家兩代人都是圍著小孩子轉,都是盡著孩子慣。家裡有小孩子的,哪家不亂?不是讓他們翻亂就是被他們成箱成堆的玩具所充斥著整個家裡的角角落落。

他們要吃的,大人寧可自己不吃,他們要玩的,哪家大人不是能滿足他們就儘量滿足?有時候,爸爸媽媽不給他們買,爺爺奶奶就給他們買。小孩子在家玩耍的時候,高興了不是讓爸爸當馬讓他騎,就是讓爺爺陪他一起玩積木。小孩子給家裡帶來歡樂的同時,也讓整個家人的愛集於他們一身,久而久之這種愛就成了——溺愛。

孩子稍大些,任性和嬌慣就表現出來了。他們的要求你一時不能滿足,他們就跟你搗蛋,就跟你鬧;你打輕了不管用,打重了怕他們受不了。在嚴格和溺愛間,我們大人要想掌握好尺度還真不容易!

我們除了沒《高老頭》那麼誇張,哪個不是“高老頭”式的家長?

孩子受教育上,我們只給最好的,未必就給最合適的。

目下,孩子的受教育問題的確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我們哪一個家長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只要孩子一上學,哪個家長不是從幼兒園操心到上大學?

幼兒園要上最好的,甚至很小的時候就讓上早教課。到了上小學時,想法設法、掏錢找關係,都要讓娃上一個好的小學。小學畢業了上初中甚至上高中,都是找“路子”託關係如法炮製。我們就是想讓娃接受到最後的教育,出發點當然是好的。有沒有想過:你有錢有關係能把娃弄進好學校,娃能拿動課業當然好,如果拿不動課業怎麼辦?孩子學習上,不是錢都能解決的,關鍵在孩子,大人只能起到一個外力的作用。

我就親眼目睹過,一個有錢老闆把孩子送進好學校,孩子拿不動這個學校的課業,跟不上班裡的節奏。最後,讓孩子轉學到了一個一般的學校。聽說孩子在那所學校學習成績還不錯,也算是找到了一個最適合孩子學習的學校。

孩子大學畢業了,我們又成了操心孩子工作的“高老頭”

我們剛當完孩子教育的“高老頭”,好不容易把孩子送進大學,娃剛一畢業,我們瞬間有變成操心孩子工作的“高老頭”。

要是名牌大學畢業,工作的事自然不用太操心。要是一般大學畢業,父母這個“高老頭”,不但要操心,而且要操很多心。

這時候的操心,還是和上學操心一樣——找門路找關係。總算找到工作了,可以鬆口氣了;沒多久帶個對象回來,這下可得操心了!

我們除了沒《高老頭》那麼誇張,哪個不是“高老頭”式的家長?

孩子結婚買房,父母“幫忙”,一幫幫到“解放前”。

現在的愛情和婚姻都很“貴”。結婚除了彩禮外,對方還得有車有房;車可以不那麼強調,房子是結婚的“標配”。就這個結婚“標配”,絕對讓父母“緩不過來”,沒辦法,只能咬牙成全孩子的婚姻。

一般情況下,年青人有幾個能全款買得起房子的?幾乎很少,大部分買婚房都得父母“幫忙”。通常情況下,父母是交了首付還得給孩子湊些錢裝修房子。房子裝修好,結婚的錢還得父母出,小夫妻倆最後也就是每月還上他們的房子貸款而已。

孩子買完房子結完婚,父母的“債臺高壘”,一幫就幫成了“解放前”的“高老頭”了。

我們除了沒《高老頭》那麼誇張,哪個不是“高老頭”式的家長?

中國的父母最像,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那個“高老頭”了。

小夫妻沒幾年,生下一個小孩,這時的父母又既成了小孩的爺爺奶奶,又成了小孩的“保姆”。

老夫妻去世後,他的孩子也成了他們那樣的父母,就這樣週而復始地延續下去……這或許就是人類得以不斷繁衍發展的“規律”吧!不過這種“規律”更符合中國人。為什麼?因為中國父母太愛孩子了,當然像“高老頭”了。儘管沒那麼誇張。


我們除了沒《高老頭》那麼誇張,哪個不是“高老頭”式的家長?


我們除了沒《高老頭》那麼誇張,哪個不是“高老頭”式的家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