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香水》:解讀作品的隱喻性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

《香水》是德國小說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代表作,原名叫《香水:一個謀殺犯的故事》。這部小說出版於1985年,被人們譽為“20 世紀最著名的德國小說”。《香水》被譯為多種版本,暢銷於30多個國家。

小說構思巧妙,內涵豐富。在當代西歐文學中,很少有這樣一部文學作品:既有通俗犯罪小說的扣人心絃、跌宕起伏的情節,又有富含哲學精神、畫人畫骨、入木三分的深刻內涵。可以說《香水》的商業價值、藝術價值均是同時代其他作品難以比擬的,它兼顧了學院派和通俗派的雙向價值。

拉尼茨基稱讚聚斯金德是“一位擅長德國語言的德語作家,一個善於敘述構思的當代小說家,一個不是拿他自我欣賞的東西來戲弄我們的小說家,一個毫不令人感到厭煩的青年作家”。

《香水》以嗅覺為視角,圍繞嗅覺天才格雷諾耶的一生,以18世紀的法國巴黎為背景,虛構了一個少女連環被殺案,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該書故事獨特,想象豐富,文筆細膩,思想深刻。《香水》並非鴻篇鉅製,小說不過短短4章,結構緊湊,開篇直入主題。

很多人初讀題目時,誤以為這是一部偵探小說。細讀文本,便會發現題目“香水”既是物品,更是符號。

本文主要探索《香水》中的符號化,以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解析“香水”的隱喻性和“自我”的樊籠。

重讀《香水》:解讀作品的隱喻性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

《香水》


01

“香水”的隱喻性

格雷諾耶出生於18世紀的巴黎,生在臭氣熏天的魚市裡。他出生時,最先覺醒的是他的鼻子,他有著超凡的嗅覺,能追蹤到千里之外的事物。可是格雷諾耶身上卻沒有任何氣味,因為體味的“缺失”,格雷諾耶被視為異類,一次次被世界拋棄,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又一次次死裡逃生。

這時候的巴黎骯髒腐臭,“香水”就如同人們的“遮羞布”,世人瘋狂地追求香水,以掩蓋自己身上的臭味。在小說中,“香水”是一種符號,是一種象徵,有著多重隱喻性。

一、“香水”隱喻骯髒的社會、醜陋的靈魂

香水本是純潔美好的象徵,是人們夢寐以求的東西,但是作者卻將小說設置在腐臭的世界,與芬芳的香水形成二元對立,人們的本質與理想形成嚴重的衝突。

主人公格雷諾耶就是出生在巴黎最骯髒的地方,他的降臨並未給自己的母親帶來絲毫的快樂,反而一聲啼哭將母親送上了斷頭臺。

格雷諾耶是他母親的第5個孩子,在這最炎熱的一天,最骯髒的地方,他的母親極其麻木地“用平時殺魚的刀去掉剛生下來的孩童的臍帶”。在他母親的眼裡,這個孩子與前4個孩子沒什麼不同,都將是被遺棄並自生自滅的對象。

格雷諾耶被他的母親冷漠地扔到魚攤的垃圾堆旁邊,如同扔掉一袋垃圾一般。這是第一個遺棄格雷諾耶的人,也是第一個因格雷諾耶而死的人。不知這是上帝對格雷諾耶的寵愛還是懲罰?他幸運地活了下來,也不幸地失去了自己唯一的血親。

格雷諾耶被遺棄後,一聲啼哭救了自己,也葬送了母親的性命:在這裡,遺棄孩子是要處以絞刑的。


重讀《香水》:解讀作品的隱喻性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

《香水》電影海報

育嬰所的看護員加拉爾夫人也並非善良之人,她對嬰孩沒有絲毫的疼愛與同情,她所有的價值觀都建立在金錢之上。為了賺錢,她可以出賣一切,包括自己的良心。為了死後不與窮人安葬在一處,加拉爾夫人活在利益的驅使之下。格雷諾耶便是在這樣的看護員手下活著。

後來,格雷諾耶成為了香水製造者巴爾迪尼的徒弟,他終於苦盡甘來了嗎?非也。巴爾迪尼收徒並非出於同情,也非出於技藝的傳承,在他眼裡,學徒不過是供他壓榨的工具罷了。格雷諾耶可以為他製造更好的香水,可以幫他賺取更多的金錢和名聲。

作品中是這樣寫的:“巴爾迪尼並不是需要真正的學徒,而是需要廉價的勞動力。”

重讀《香水》:解讀作品的隱喻性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

格雷諾耶研製香水


大人貪婪骯髒,小孩子是否純潔了呢?格雷諾耶因為體味的缺失,從小被同伴們視為異類,所有人都排擠他、欺負他,想盡辦法地避開他、折磨他。人們將格雷諾耶視為“扁蝨”和“蜘蛛”,從未將他視為正常的人類。

聚斯金德還細膩地刻畫了一系列人物,有貪婪的香水商、刻薄的乳母、殘暴的屠夫、虛偽的主教等等,這是一個腐敗不堪的社會,這裡有著與“香水”相反的醜陋的靈魂。

格雷諾耶出身在最骯髒的地方,卻追求最美的氣味。如果說“臭”代表“惡”,“香”代表“善”,那麼,格雷諾耶一生都在追求善,卻一生都未逃離惡的詛咒。

所有的人都站在格雷諾耶的對立面,與之為敵。

格雷諾耶是個不幸的人,這一生一直不停地被拋棄、被欺負。但是也是一個幸運的人,拋棄他的人最後都被世界所拋棄。


重讀《香水》:解讀作品的隱喻性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

《香水》劇照

二、“香水”隱喻道德的解構、極致的誘惑

為了製造出絕世香水,格雷諾耶接二連三地殺了26名妙齡少女。為了獲取她們的體香,格雷諾耶殘忍地削掉她們的頭髮。在這連續的殺戮中,格雷諾耶並未感到罪惡或羞恥,反而無比從容淡定。在格雷諾耶眼裡,這些少女與其說是人類,不如說是香料儲蓄罐,她們與花草植物並無區別。

面對一系列的謀殺,格雷諾耶並未感到愧疚,內心反而充滿喜悅,因為他知道,每殺一個人便意味著得到一味香料,意味著離成功又進了一步。

26名少女因此香消玉殞,這與傳統的道德是完全衝突的。可是作者並未將格雷諾耶定為殘忍的殺手,也未對其進行道德的鞭笞。格雷諾耶彷彿是世上最為純淨之人,他忠於香水,一心追求心中的那份美好。

重讀《香水》:解讀作品的隱喻性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

格雷諾耶謀殺少女


最為諷刺的是,格雷諾耶被抓後,人們恨不得將這個駭人聽聞的殺手挫骨揚灰,可是,當格雷諾耶被押往刑場行刑時,那些觀刑之人將刑場變成了慾望的海洋。

格雷諾耶站在刑場上,輕輕地用手帕揮灑一滴手中的絕世香水,人們在香水的蠱惑下,開始將格雷諾耶視為上帝,大聲呼喊“他是無辜的”。不止如此,為了發洩這種慾望,他們在刑場公然“交歡”,就連神父也縱身慾望的海洋。

香水,這個純潔美好的事物裡沾滿了26名少女的鮮血,隱喻骯髒的社會和醜陋的靈魂,“香水”裡有著無人能抵擋的誘惑,蘊含著對傳統道德的解構與否定。極致的美里面有著極致的惡,這是一瓶用罪惡練就的天堂。

重讀《香水》:解讀作品的隱喻性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

刑場成為慾望的海洋


02

“缺失”與“尋找”的矛盾性

格雷諾耶最大的特徵是體味的“缺失”,這一特徵譜寫了他的人生,讓他註定一生在孤獨中“尋找”。

每個人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味道,或香或臭,那是一個人“自我”的象徵,是一個人存在的證明。

因為體味的“缺失”,大家害怕格雷諾耶。因為對大家而言,這是一種未知的恐懼。人們最害怕的並不是看得見的罪惡,而是未知的差異。

上帝給了格雷諾耶無與倫比的嗅覺,卻沒收了他身體的味道。他能聞到世上一切味道,能創造出蠱惑人心的香水,卻唯獨聞不到自己的味道。這究竟是幸運還是不幸?

就像貝多芬所說的:“上帝給了我音樂的天賦,讓全世界的人都能聽到我的音樂,可他卻沒收了我的聽力,唯獨我自己聽不到自己彈奏的音符,這算是仁慈的愛我的上帝嗎?”

重讀《香水》:解讀作品的隱喻性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

《香水》劇照


為了“合群”,為了擺脫“零餘者”的悲哀,格雷諾耶試圖通過製造香水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在他眼裡,“香水”便是“自我”的象徵,通過“香水”,他可以找回“自我”。

但是格雷諾耶不知道的是,他終其一生追求的“自我”,最終斷送了自己的靈魂,將自己陷入了更深的絕望與孤寂,格雷諾耶最終因無法擺脫這種分離感的煎熬而不得不走向毀滅。

絕世香水製成後,格雷諾耶迫不及待地走向人群,以自己被抓的方式。站在行刑臺上,看著臺下成千上百的人群,他並不害怕,反而覺得高興,儘管這些人都對他恨之入骨。

格雷諾耶輕輕揮灑手上的香水,刑場儼然變成了“慾望之都”,所有人如同被催眠一般,縱情於肉體的享受。站在高處,看著此情此景,格雷諾耶才發現,即便擁有香水,他也無法融入大眾。作為在場唯一的清醒者,格雷諾耶感到無比痛苦與孤獨。

重讀《香水》:解讀作品的隱喻性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

格雷諾耶用一滴香水蠱惑眾人


格雷諾耶將希望寄託於最後一位被害人的父親身上,他是唯一能識別自己的香水之人,也是對他最恨之人。格雷諾耶希望能有人與自己一樣清醒,能看到自己的存在,哪怕對方是敵人。

可惜事與願違,女孩的父親臣服於格雷諾耶面前,呼喊著“我的兒子,你是無辜的”。這一刻,格雷諾耶陷入了徹底的絕望。這瓶香水能迷惑世人,扭轉人的意志,卻唯獨騙不了自己。

格雷諾耶試圖通過香水找回“自我”,卻發現無人能識別出自己,他的鼻子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自己:他是一具沒有任何氣味的軀體。這一生的“尋找”都彌補不了體味“缺失”,格雷諾耶所作的一切顯得毫無意義,甚至可悲可笑。

格雷諾耶發出絕望的吶喊:“讓香水見鬼去吧,讓自己去見鬼吧,讓這個世界都去見鬼吧”。

重讀《香水》:解讀作品的隱喻性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

眾人對格雷諾耶頂禮膜拜


最後,格雷諾耶通過自我毀滅的方式讓自己和香水合二為一,帶著自己精心製作的香水,一起消失於世間,不留下任何痕跡。

格雷諾耶回到那個他出生的地方,將香水澆灌在自己身體上,引得所有人來分食他的肉體。就這樣,一代嗅覺天才,連同一瓶絕世香水,在此畫上了生命的句號。

“身穿藍色外衣的小個子男人突然出現在那裡,彷彿是從地裡長出來的,一隻手裡拿著一個蓋子已經揭開的小瓶子。後來他用瓶子裡的東西噴灑自己的身體,一次又一次,就像用閃閃發光的火、用美來澆注似的。”

“他們衝向天使,向他撲去,把他摔到地上。每個人都想摸他,每個人都想要他一點東西,比方說一片小羽毛,一個小翅膀,他那神奇之火的一個火星。他們撕下他的衣服,剝去他的皮,拔光他的頭髮,用手抓和用牙齒咬他的肉,像德狗一樣向他撲去,拉他,扯他,拖他。”


重讀《香水》:解讀作品的隱喻性及“自我”的“缺失”與“尋找”

格雷諾耶用香水自殺

結語

“香水”不只是芳香的奢侈品,更是符號化的隱喻。香與臭、美與醜、善與惡,都在一念之間,彼此相互依存,如同硬幣的兩面,不曾分離。

格雷諾耶的悲劇從出生時便譜寫好了,他這一生註定要在荊棘裡艱難地爬行。

《香水》與其說講述了一個謀殺的故事,不如說講述了格雷諾耶尋找“自我”的困境故事。格雷諾耶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我,用鮮花鋪滿罪惡之路,最終無力突圍,陷入無端的絕望與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