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拷問:國人為什麼戒不掉野味

“這次冠狀病毒肺炎發源地,來自武漢的那處海鮮市場,我們在現場看,相當多(賣)的並不是海鮮,而是野味。”——鍾南山院士


靈魂拷問:國人為什麼戒不掉野味


鍾南山院士的這番話被報道出來後,輿論一片譁然,“又是野味?!”是的,這次的“武漢肺炎”的起源又是野味,就像17年前的SARS一般。鍾南山院士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很可能來自野味,可能性比較大的比如說像竹鼠、獾這類的野生動物。


中國人能吃聞名世界,中國人愛吃也是世界上的人都知道的。中國素來有“民以食為天”之說,把吃看成是人類的第一件大事。也有相當一部分國人十分喜歡吃野生動物,特別是珍貴稀少的野生動物。於是,在武漢的那家海鮮市場才有這樣的價目表。

靈魂拷問:國人為什麼戒不掉野味

野味,已經成為一項中國人特有的飲食偏好,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土裡鑽的一律都吃。野豬麋鹿果子狸只是入門,敢於直面猴腦熊掌穿山甲的才是老饕。吃法上則繼承傳統——炒爆蒸煮燻醬熬,烘燉燜煎炸煸烤,實在不行就泡酒喝。


打野吃野味,在古代算是生存技巧,在豐衣足食、食材豐富的今天只能視為一種陋習。古代社會,食物來源不夠穩定,遇到災荒需要靠打野來補充。但是,野味在很久以前就被先人排斥到了餐桌邊緣,這是文明發展的成果。


先秦到漢代,野生動物在食物還能在食譜上佔有一定的比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漢代以貓頭鷹作羹,口味真重。


到公元七世紀的唐代以後,絕大部分野生動物已經退出了餐桌。傳世的食譜裡記載的食材都是常見農牧產品,並非古籍中腦洞大開的光怪陸離。最有代表性的要屬唐代韋巨源留下了《燒尾宴食單》。此公出身赫赫有名的京兆韋氏,在唐中宗時官拜尚書左僕射,頂級名門和頂級高官,加上那桌“燒尾宴”是進奉唐中宗的頂級宴會,其菜品能夠代表當時的豪華水準。五十八個菜品的原料主要是雞鴨魚肉各種蔬果,和今天也沒什麼不同,算得上野味的也就是鹿、熊、兔、鶴四種。其中鹿和兔有人工飼養的歷史記錄的,真野生假野生不能定論。而鶴的出現,多半也是裝飾性的。這種奢靡炫耀的大宴不過如此,日常飲食可想而知。


清代文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的野味比重不大,也不過是野雞、果子狸這類尋常之物。《紅樓夢》中飲食相關的內容也不少,涉及野味的也就黃羊兔子野雞之類的常見品種,而且在餐桌上的比例微乎其微。


由此可見,愛吃野味、常吃野味在真實的中國飲食傳統中是不存在的。明清餐桌的實際情況和工業化之前的歐洲差不多,野味中僅有羊、鹿、兔再加一些野禽可能出現在餐桌邊緣。出鏡率較高的特色野味,也就果子狸了。


且不說捕殺、食用野生動物會對野生動物造成滅頂之災(事實上,野味成為僅次於毒品軍火的全球第三大走私對象)。就從我們人類自身的角度,自私的想一想,這麼做究竟是為了什麼?


野味好吃嗎?


武漢肺炎爆發後,街頭巷尾都在討論疫情的種種。我的一位同事今天分享了自己早年在中國南方吃鱷魚的經歷,結論就是:鱷魚肉一點也不好吃。


其實在野味黨看來,肉也分三六九等。所謂家養的不如散養的,散養的不如野生的,野生的不如珍稀的,珍稀的不如瀕危的。總之物以稀為貴,味以稀為美。然而美食界早就粉碎了這一謠言——野味並不比普通肉好吃。野生的動物,比如野豬,野雞等等,它們的第一任務是在自然界生存下去,所以皮糙肉厚,根本不是常規的美味;且野味缺少烹飪傳統,只能滿足獵奇心態,美味一說實屬YY。


野味有營養嗎?


不好吃?那就跟你談營養!國人向來迷信以形補形,尤其愛把珍奇異獸當成食補聖品。比如穿山甲愛鑽,就以為吃了能變金剛鑽。還有熊掌,湊齊了一對吃,分分鐘能練就鐵砂掌。還有吃猴腦補腦,吃虎鞭補鞭,吃鷹翅…呃…大概能上天。四個字概括就是,吃啥補啥。然而這種歪門邪道除了能壯大保健市場外,一文不值。現代營養學早已證明,對於現代人來說,能吃啥補啥的,只有肥肉!


吃野味的人都在吃什麼?


廣東省林業局之前做過一次調查,至少有三種心態:


第一種,認為“食野味可以大補,營養豐富”,佔比45.4%(基本等於早些年吃人血饅頭治肺病那群人,鴻茅藥酒還沒喝夠嗎?還是說一邊吃野味一邊喝藥酒?)。


第二種,好奇,37%。


第三種,炫富,12%。炫富是自然衝動,缺什麼,炫什麼,而且比例不少。“民以食為天”,好像在中國除了吃,就沒有更重要的事情了。有需求,就有供應。為了配合廣大勇敢食客們的需求,很多農村都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野味走私產業鏈。很多當地農民沒有正當職業,全年在四處搜尋野味,滿足食客們挑剔的嘴。


不管專家、官方怎麼說,依然阻止不了部分人用野味調劑生活花式炫富。他們頻繁出入酒店會所農家樂,不光自己吃還請別人吃,價格不菲動輒上萬,這吃的哪是飯,是面子和路子。在部分地區,吃野味還是一種高級的行賄手段。往往野味越少見,領導就越有面兒,辦事自然快人一截。這算是繼送錢送房送車送古玩之後的又一送禮姿勢。


靈魂拷問:國人為什麼戒不掉野味

李文亮醫生

希望此次武漢疫情之後,我們能夠真正的反思,真正的改變,希望悲劇不要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