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對自然、科學有興趣的孩子來說,僅僅只是翻書本是不夠,要讓他們置身大自然,動用視覺、聽覺、觸覺,全身的細胞來感受自然之物。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創建與科學平行的博物學品牌課程的“引路人”。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對於這位有著25年教齡的生物老師,同學們都習慣親切地叫做他“強哥”

王練強

廣東碧桂園學校 高級教師

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 生物學教育

國際初中生物教學,自創品牌課程博物學

2016年,王練強到臺灣科學考察,看到當地的楊老師的工作室裡擺滿了各式化石,且多數化石的產地都來自中國內地。當時他便靈機一動,“我們就是大陸的老師,搞這個不是更容易嗎?”就是在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他開始奔走於博物課的創辦之路。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王練強指導學生認識校園植物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在深圳灣海岸,王練強指導學生觀鳥、觀海岸動物

從起初的星月山觀植物、觀動物、觀鳥,一步步發展下來,到現在的礦石和古生物化石研究,王練強的立足點都不曾有變,博物課首要保留的是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因為他深知教育應該以人為本,對萬物葆有好奇心是學生髮育心智的沃土。“最重要的是對科學的興趣,有興趣比什麼都強。”他一再強調,“將從礦洞裡找出來的水晶交給孩子們修繕、清洗,他們接觸到實實在在的水晶,自然就不會感到無聊了。只要肯動手,基本國內的所有化石都適合他們修,而且校內現有的工具足夠孩子去修化石了。重要的是體驗的過程,在體驗中享受科學的樂趣。”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學生修海百合化石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學生用剔針精修化石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學生在放大鏡下精修海百合化石

他沒有刻意教給學生們任何修化石技巧,一切從實踐開始。王練強認為教育的精髓在於適當的留白。不像物理實驗和化學實驗都有一系列的流程,每種化石需要用到的修繕工具和操作流程都不盡相同。就地取材也是他一向鼓勵的,電刻筆、刻刀、剔針、噴砂機等工具就擺在學校實驗室裡,制約修繕的方法的唯二因素就是學生的喜好與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學生修廣西螺化石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學生用修刀清修海百合化石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清修後

從書本里獲取所需知識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難點,但科學探索能力的培養則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王練強認為,只有在沉浸式、實踐性、一手的自然體驗中,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觀察感悟自然現象,拓展科學視野。而博物學無疑是科普歷程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每個化石背後都有故事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在湘西邊城古街道給學生講解鋪在路上的化石

環顧博物實驗室的四周,到處都能發現礦石和化石的身影。據王練強介紹,這都是同學們在博物行中帶回來的。他說:“我們的博物課程開設了兩門課,一門是博物學,以課堂教學為主,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研究礦石的前世今生;一門是配合博物學開展的博物行,以實地考察為主,帶著同學們到野外採集礦晶和化石。這個兩門項目相輔相成、緊密結合。”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博物實驗室

每次為博物行的地點選址時,他都要先組織校內老師、有經驗的學生及當地村民進行預考察,充分熟悉當地地形路況、制定教學計劃與出行方案、擬定應急措施、與當地政府進行溝通等,安排妥當後,才會帶學生團隊前往實地考察。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湘西蟲產地挖寶

聊起博物行,他語氣堅定,對於每次的出行,他直言遇到困難在所難免,但堅信有問題就一定有解決問題的鑰匙。曾經有思想比較封建保守的礦工極力阻攔女同學進入礦洞,他們擔心女生進了礦洞後,礦洞會不安全,從而發生事故。經過王練強再三的科學解釋,礦工才答應了女生進礦洞。諸如此類的大小阻礙,他都是一笑置之。如果說有什麼能激起他內心波瀾的話,那就是聽到學生大聲叫自己,“一喊強哥,就知道有好東西了。”王練強毫不掩飾地笑了起來。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給同學們互動講解化石的挖取辦法和選取方法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人手一隻王冠蟲,練習化石清修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為學生鑑定與講解化石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為家長鑑定與講解化石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場景是,一個六年級的小孩揹著將近60斤的礦石,手裡還抱著大礦石,就這樣從礦洞裡爬出來。“山路坑窪不平,有的礦洞要走十幾二十公里,學生爬進去爬出來,沒有一個喊累的。”原來,熱切地愛上某件事情真的能讓人忘卻疲憊。但他也教育學生“奪寶奪不完”,要懂得知足常樂,每個礦石都有意義和故事,能被選中帶回來的化石都是跟自己結有不解之緣的。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現場學習事半功倍

目前,同學們的足跡已經遠涉桂林、貴州、湘西、郴州,並且計劃在兩三年之內實現基地化,接下來還將開闢雲南、遼西等地。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礦洞內尋寶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揹包裡滿滿都是收穫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是博物課的宗旨,每次挖掘過後,他都讓學生把植被覆蓋回去,做到土石全部回填,儘量避免破壞地表植被。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學生愛護環境的習慣。“自然觀不用非得單拎出來講,從科學的角度引領孩子行動,只要按照科學的要求實施,其實也就做到了科學發展。”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湘西行學生挖到大型完整的萊德利基三葉蟲化石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桂林博物行學生撿到礦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博物館級別的三葉蟲:張氏蟲

他還鼓勵學生收藏標本,“手頭上有了真的東西,到了大自然就不用問老師那是真的還是假的,我帶學生到廣州石頭記礦物園的時候,就有學生跟我說,博物館裡的藏品標籤有錯。這是很難得的主動學習的過程。”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博物行成果展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學生在圖書館博物展守攤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學生繪製海報,助陣圖書館博物展

王練強:科學教育,博物致知

△ 郴州博物行分享會

在日常的教學中,他堅持“科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王練強舉例說道:“最近七年級剛好學習到植物生態系統這個板塊,我就把我在泰國的經歷分享給同學們。在泰國,城市的氣味和森林公園的氣味是基本一致的,這表明了泰國的自然環境保護得相當好。哪怕只是五分鐘,跟學生講講生活小事,往往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生物也好,物理也好,化學也好,其實都是生活的提煉。科學教育就應該跟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脫離生活的科學教育,只會走入死衚衕。

現在,王練強最大的願望就是,學校能有一間兼具科學實驗室和科學博物館功能的獨具特色的科學中心。

部分省級獎項

1. 論文《走讀清遠:讓初中學生在實踐中成長》2011年獲得廣東省綜合實踐課程課例評比一等獎(省教育廳發證)

2. 課例《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獲得佛山市一等獎,廣東省評選二等獎(省電教館發證)

3. 《克隆技術研究》獲得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二等獎(省教育廳發證)

4. 《班班有塊自留田》獲得省環境科學探索活動評選一等獎(省教育廳發證)

5. 論文《小學科、大德育》獲得國家級一等獎(中國教育學會發證)

6. 教育軟件《草履蟲》獲省一等獎並在廣東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省電教館發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