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2019年8月的一個下午,我騎車去了離家不遠的送仙橋古玩巷,本意是想挑選幾件看起來沒那麼假的仿古藝術品,回去裝點一下我的出租房。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在一個寫著“通通十元,不還價”的地攤上,一本發黃的書引起了我的注意:

《淺談成都野史及一些不靠譜的坊間傳聞》

——西門篇 提督小霸王著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這個名字一下就勾起了我濃厚的八卦之心,轉頭就忘了自己來的目的是什麼。

翻開第一頁,目錄上赫然印著幾個濃濃故事會風格的標題:

1. 古蜀國阿宇王的發家史之搬家篇

2. 漢代文翁石室辦學招生不拘一格之張五娘篇

3. 老杜在西門的幸福生活之重建家園篇

4. 宋朝網紅宵夜發展史之阿二篇

5. 蜀王墓背後的故事之床下有人篇

6. 青羊宮花市爭奇鬥豔之白富美篇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顧不得形象,蹲在地攤旁就看了起來。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古蜀國阿宇王的發家史

之搬家篇

幾千年前的一個下午,三星城裡發生了一件大事。大規模聚眾鬥毆。

鬥爭的群體以髮型劃分成兩個陣營,扎辮子的和扎揪揪兒的。

按照不知道哪個祖宗拍腦殼定下來的規矩,辮子族分管世俗事務,揪揪兒族分管祭祀神廟以及大型活動主持工作。

說具體點,就是前者管吃喝拉撒,後者負責精神文明的建設和參與。

其實這種職能劃分從原則上來說沒有硬傷,但問題出在當時揪揪兒族的老大除了祭祀活動以外,突然熱衷上了青銅器的製造。

常規的就是造點小人兒小動物之類的,如果有重大喜事就搞點大件的,比如神樹啊,神獸啊,等身大小的人像。

那種狂熱程度堪比現在的手辦收藏大神。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玩手辦窮三代”,這個道理最早應該就是古蜀人發現的。

隨著揪揪兒族對手辦,哦不,青銅器製作的熱情持續升級,負責找錢拉資源的辮子哥一夥人很快就感覺扶不住了,彷彿身體被掏空。

這種矛盾在後世經常發生於企業的“產品研發”和“商務銷售”部門之間。

總之,辮子族不!幹!了!

至於鬥毆的過程如何激烈,在這裡就不贅述了。反正據更野的野史記載,那場轟動全城的鬥毆在幾個小時以後隨著辮子族的勝利而告終。

但勝利的代價是往日繁華的三星城不復存在,只留下一地雞毛,還有廢墟。於是就這樣,辮子族一大家收拾好金銀細軟,朝南邊出發,開始了遷移之路。

臨走前,族長阿宇順走了死對頭手裡緊緊攥著的《青銅鍛造秘籍》。

不同於以往歷史中其他人類遷徙故事的可歌可泣,辮子族這一路,走了不到40公里,就找到一處風水寶地。

面朝河流,背靠高山,動植物生存環境和諧,氣候溫潤,滿足人類生活,建設,發展的一切要素。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金沙遺址博物館復原圖

族長阿宇緊鎖了一路的八字眉舒展開來,手一抬,就說了一個字:停。

修房子,造宮殿,建祭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

空閒之餘再把之前順來的那本秘籍研究了一下,畢竟青銅器發展不能停。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金沙遺址出土青銅器

然後,就有了震驚世界的,金沙文明。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看到這裡,我合上書。陷入了沉思。

如果說金沙文明是成都目前已知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豈不是,那個時候,他們都是——西門人??????

這個思路讓我一陣激動,於是立刻打開手機地圖大概瞄了一眼金沙遺址的地理位置。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以現在的眼光看來,不得不說,阿宇一家真的很懂生活,把家安在西門。

下有西南財大,上靠一品天下,毗鄰商圈,周圍遍佈幼兒園小學,綠化環境一流。

從位置上分析,集學區房,優質生活圈,社區公園配套概念於一體。從意識形態上分析,簡直是精神物質兩手抓的再一次貫徹落實。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聽一位年近60的老成都講過,西門一直被譽為成都上風上水的寶地。背靠都江堰青城山,空氣好水好。

早在60到70年代,那時候成都還沒有現在的五城區,老成都人記憶中的劃分是東城區和西城區,連如今的荷花池一帶都算在了西城區的範圍。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90年代初期,一環內以西大街為代表的一些區域進行了拆遷改造安置,人口被分流到如今的撫琴,白果林,石人等成都人耳熟能詳的老社區。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西門的居住人口逐漸密集起來。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城西這塊寶地被歷史養的悠哉樂哉。金沙,杜甫草堂,浣花溪,青羊宮,永陵….西門人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西門人也是最早打開成都標誌性“恬靜舒適灑脫”生活方式的人。

成都有一句老話,“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這是對西門人生活態度的生動詮釋。在他們的概念裡,城西有“官氣,王氣,人文氣,休閒氣”,所以也難怪當年很多人都以住西門為榮,用你們成都話來說就是“洋盤”。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我站起身稍微活動了一下四肢,餘光瞟到地攤老闆遞過來的不耐煩的眼神。一低頭,假裝沒有注意到他,我蹲下身繼續看了起來。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漢代文翁石室辦學招生不拘一格

之張五娘篇

公元前143年至公元前141年間,蜀郡郡守文黨創建文翁石室,這是中國的第一所地方官辦學校。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文翁石室 攝影 周孟棋

文黨,字仲翁。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家裡排行第二的大爺。這個文二爺在當年也是個具有先進思想的中年男子,在2000多年前就對教育事業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也是託文二爺的福,蜀地治學風氣盛起。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家住城西的張五娘,守著家裡的一畝三分地勤勤懇懇種了半輩子的田,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突然會成為最近的焦點人物。

為啥?因為張五孃家的兩個兒子,今年都考上了城裡文郡守新修的精舍學堂,一家出了兩個學霸,這放在哪個朝代都是一件大事兒。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進了這整個成都唯一的一所公辦精舍學堂,讀書不僅不用再花錢,每個月還能拿到官府補貼的糧食,如果順利的在學霸這條路越走越遠的話,說不定還能被舉薦到京城謀個一官半職的啥的。

如今整個城西的人茶餘飯後談論最多的,莫非是五孃家兩個爭氣的孩兒。有人說這二子必定是文曲星下凡,報恩來的。

也有人說是張五娘高香燒的好祖墳冒青煙云云的,接著就有人開始搶過話頭說青羊宮求籤很靈,家裡有書生的都應該去拜一拜之類的。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總之這張五娘一家,算是熬出頭了。

不到一天光景,方圓幾十裡的備考家庭就都知道了城西有個學霸之家。

按照老百姓的理解,家裡但凡能出人才的,除開某些封建迷信因素,也定是離不開父母親的諄諄教誨。

張五娘雖然看起來是個普通的農婦,但一定什麼獨門教育方法,才可以一口氣培養出兩個人中龍鳳。

於是一連兩個月,都有不少臉上掛著期待表情的父母,領著垂頭喪氣的娃過來討教育兒經驗。

嘴上說著沒有沒有哪裡哪裡,但張五娘心裡還是感覺很滋潤的。在這種名人效應光環的加持下,最近連下地幹活燒水做飯都有力氣了許多。

閒暇時候,張五娘也開始思考 ,自己一家是如何走上成功之路的。畢竟成功學傳播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三年前因家鄉突發水災,張五娘和老公從外地搬來成都投靠親戚,一開始張二孃還擔心蜀地居民排外,自己融入不進本地生活。

沒想到剛來第一天,社區就開始送溫暖,同時也號召鄰里鄉親幫襯扶持。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很快五娘一家就重建家園了。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本來張五娘對於自家兩個孩子的教育也沒啥指望,畢竟在那個年代,讀書這等高雅之事是高端人群的專屬權利。自己這樣務農為生的普通人家,能管好自己眼前的一點兒田地,老天保佑風調雨順就不錯了。

但是蜀地不同,新來的文郡守是個有超前思維的人,他不僅大力興辦學設,更是深諳“自古高手出民間”這個道理,階級圍牆是招募人才的第一道壁壘,必須得打破。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出土的東漢畫像“講經圖” 四川省博物院藏

自此,才有了張五娘二子苦讀聖賢書後突破階級的騰飛。

想來想去,張五娘還是覺得,全靠託了這塊風水寶地的福。

2000多年後,這所由文二爺創立的官學早已變成了如今城西大名鼎鼎的石室高中,每年向全國輸送的人才不計其數。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剛看到這裡,我就被地攤老闆忍無可忍的怒吼聲拉回了現實:“看看看!看夠沒有!不買就走!”

我趕緊站起來點頭哈腰的致歉,準備掏錢買了這本神奇的地攤文學。誰知老闆一眼看穿我對這本書的不捨,臨時坐地起價多問我要了5塊錢。捨不得銀子套不著八卦,我咬咬牙也就答應了。

回家路上,我一時興起改道去了石室高中,剛好趕上放學的時間。一個個精神抖擻的高中生意氣風發的走出來。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四中的校服已經很多年沒有換過了,經典的藍白搭配也只有十幾歲的少年才能駕馭。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記得當年我還在隔壁縣城讀初中的時候,常聽聞這所名震四川的高中遍植銀杏,每到秋日校園一片金黃,隨風掃落下來,再搭配高堂聖廟般的建築,這一地的浪漫造就了4中聞名成都高中界的“情場”稱號。

這該死的溫柔,不談一場被家長抓現行老師罰寫檢討的早戀,簡直對不起青春。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感慨之餘,我突然覺得西門人還真的是很幸運。成都479三大金剛名校西門就佔了兩個,如果再算上每年和七中暗暗搞“保送生數量爭霸賽”的幾家外語學校,和讓所有年輕父母擠破頭的泡小,實小,草小等,西門的教育實力果真碾壓其他片區。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目送完學生們放學,我騎進巷子深處買了個賀記蛋烘糕當晚飯,也是時候回家了。

到了家,癱在沙發上,就著奶油味的蛋烘糕我又翻開了這本魔幻文學。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老杜的中年悲慘生活

之轉折篇

話說安史之亂之後,老杜在首都的日子是過的一天不如一天了。每天上班被同事排擠,被領導嫌棄,而回到家就要聽夫人就開始抱怨沒鍋下米了以及這日子沒法過了...

一氣之下,老杜決定來個裸辭,心靈和身體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那年頭還不流行去西藏這種淨化靈魂的高原聖地,也沒徒步攻略做導覽,老杜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一路磕磕絆絆,中間好幾次在路上差點撒手人寰,艱辛輾轉多個地方後,終於活著到成都,在朋友家暫時落了腳。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的日子比成都的氣候還要養人。”每天在街頭打望尋找創作的靈感的老杜不禁感嘆道。

安史之亂後,全國的經濟發展開始逐漸朝南轉移,成都也變成了國內首屈一指的物資集散中心,再加上對外文化和經濟的交流,城裡一片繁華景象,逐月還會舉辦諸如蠶市,藥市和草市等集會,熱鬧非凡。“揚一益二”的稱號可不是胡謅的。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當然,最讓老杜賞心悅目的還是本地的姑娘,一個個膚白貌美,身材勻稱,走路帶風。

“日賞美女三百輪,不辭長做成都人”。據說,這是老杜未曾對外發表過的詩句,原因是怕引起家庭糾紛。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詩人的悟性都是極高的,不然怎麼能寫出那麼多撩人心絃的句子。所以很快,老杜就悟出了一個道理: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為了享受這一方的水土。老杜決定先弄一個茅草屋,以便安身立命,地點就選在城西一處靜謐之所。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日賞美女三百輪,不辭長做成都人”。據說,這是老杜未曾對外發表過的詩句。

有了想法,就缺錢了。跟朋友直接借錢,未免有失文人風骨,思來想去還是從親戚下手吧。

於是老杜提著二兩燒酒去了當時在成都任職的一個表弟家。這表弟也倒時爽快,二話不說送了房款來,但金額只夠建一間最普通的茅舍。

唐朝的審美不流行做減法,自然也入不了老杜的眼。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長安十二時辰》場景圖

一陣琢磨,裝修是搞不了了,那就弄點花草植物什麼的,裝點一下。

花草是雅事,不可沾染銅臭,搞一場詩歌朗誦眾籌是一條出路。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先是用“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為送浣花村。河陽縣裡應無數,濯錦江邊未滿園。”一頓神侃,在蕭縣令那兒整來了100棵桃樹苗,栽在自己草房四周的院壩裡。

又以“你家竹子多如牛毛,我家門前寸草不生”為理由賣慘,找綿竹的縣令順了一批竹苗。

有了成功眾籌桃樹和竹子的經驗之後,老杜覺得還沒滿足。又找當時的綿谷的何縣尉,要了容易成活的榿樹苗十畝,找涪城的韋縣尉要了幾顆松樹苗......

就這樣一來二去的折騰了一陣子,老杜的院子裡花也有了、樹也有了,再挖個池塘養幾條魚,完美。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幾年下來,樹長高了,花也開了,魚塘裡最早一批魚苗都繁衍了幾世兒孫了。老杜在西門的幸福人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開。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不經意間,入蜀後老杜的創作風格也是大不同於過往,從以前的“清秋幕府井梧寒,獨宿江城蠟炬殘”,到現在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作品的多樣化更加奠定了他後世“詩聖”的稱號。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看完這一章,我揉揉眼睛,起身給自己倒了杯水。

跟老杜這個外來人口一樣,我也在成都生活了好幾年,自始至終都對西門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首先是房租,對當年剛搬來省會的我來說實在是太友好了。然後是食物,美好的食物。曾經有個段子,說有個老外來到中國,放話要在一年之內吃遍四川,但是三個月過去了,他只從西一環吃到西2.5環。

但最重要的人,是這裡的人。西門人臉上常常掛著不自知的幸福微笑,他們骨子裡有老成都的那份從容,淡然,幽默還有包容力。這讓當時初來乍到的我,莫名的感到一陣安心。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千年前的老杜為成都的繁華熱鬧而著迷,千年後的我被西門的閒適安逸宜居而吸引。同是顛沛流離的人,我很能夠想象老杜在這裡如何找到自我,放飛自我的過程。

窗的霓虹燈一陣閃爍,拉回了我的思緒。調整了一個姿勢,我繼續看了下去。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宋朝網紅宵夜發展史

之阿二篇

北宋初年,城西。

開小食鋪的阿二一大早就接到了有關部門的兩條通知:

第一條:《官宣!成都從即日起取消宵禁!》

第二條:《定了!只開三天!正月燈市賞燈賞月賞姑娘》

阿二迷茫的摸摸頭,問前來送達通知的公務員小哥這代表啥。小哥白了他一眼說,哈兒,代表你可以多吃票子了。還不趕快切落實個攤位。

一經指點的阿二這才茅塞頓開,連忙拿起營業執照一路小跑去了有關部門辦手續。

燈市,意味著通宵達旦的歡騰,川流不息的消費者,還有他們手裡沉甸甸的銀兩。

以上所有對餐飲從業者來說都是極大的利好消息,阿二不敢怠慢。辦完手續以後急匆匆的又趕去城東臨時找了幾個勞力來,為了應對即將出現的客流高峰。

開市那天,滿街張燈結綵的,人頭攢動,沿街的各家商鋪都鉚足了勁兒招攬客人,吆喝聲,歡笑聲,不絕於耳。

戲班和個人賣藝者的出現引起一片少女的尖叫,聽說有關部門為了更好的活動效果,專門從湘城請了名角兒來,名字好像叫吳什麼凡的。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阿二的攤位被安排在餐飲區第二排,左鄰右舍賣得都是南來北往的特色飲食,有的連阿二都沒見過,吸引了不少人圍觀。

不過阿二對自己的獨門拿手菜還是信心十足的。將鱸魚殺好之後洗淨蒸熟,然後搗一些姜蒜就著魚肉一口下肚,再飲一口鵝黃酒。阿二給這個搭配取名為“白天不懂夜的美”。

蒜的辛辣口味再加上酒精的催化,一瞬間人就上了頭。這種極其重口的吃法吸引了當時成都的一個轉運使。(作者注:主管運輸事物的地方官)在嘗過這等新鮮吃法以後,轉運使雅興大發,即興賦詩一首,曰:受辛滋味饒姜蒜,劇饌盤餐足鮪鱣。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自此,阿二在夜市名聲大作。這道菜也由此成為紅極一時的宵夜必點。之後,夜市的同行若是見到阿二,都要尊稱一聲“二哥”。

翻完這一頁,我發現後面的所有內容好像是被人撕掉了,只留下裝訂處的一些殘片。

至於阿二怎麼繼續再餐飲業攪動風雲的,我不得而知了。而後兩個故事,此生怕是沒有機會再讀到了。心裡不由一陣空蕩蕩的。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此時,已經快晚上十點了。我這才想起來自己還沒有進食。

好在這是繁華的2019年,不用等到什麼節日,我隨時走下來,附近商業街都是一片熱鬧非凡。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好幾家網紅美食還在排隊,小年輕們或拿著手機刷著各種短視頻APP,或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為偶像昨天發的自拍而尖叫,只剩路口一家燒烤攤還有一個空位。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我坐下來問老闆要了一瓶啤酒,看著身邊走過的人群,聽著熱鬧的談話聲,歡笑聲,彷彿夢迴宋朝。恍神間,老闆走到我面前,親切的笑著問:要試試我們店的招牌嗎,蒜香烤鱸魚。

我虎軀一震,抬頭看了一眼店名:二哥燒烤。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這一整天,我好像隨著這本不靠譜的野史來回穿越了3000年,屬於西門的3000年。

如果問我喜歡西門的什麼,我很難一句話說完。

這裡有成都最古老的印記,有從本地人從出生就存在的老街,小巷,社區,親切的口音。也有外地人追逐的地道美食,逛不完的名勝古蹟,以及那份歸屬感。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沒有鋼鐵森林般高大的建築,取而代之是你叫得出來名字的安逸社區,每一個社區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喜歡聽撫琴小區門口白髮老太太擺幾十年如一日的龍門陣,也愛吃石人小區裡面深藏的串串香。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我喜歡去百花潭公園看大爺們打太極,也愛坐在浣花溪河邊的板凳上看中年大叔下象棋。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閒時步行到人民公園看人群喝茶,曬太陽,小孩子在一旁追逐打鬧,然後被做糖餅的手藝人吸引而安靜圍觀。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寬窄巷子採耳,四川博物館看展,錦裡東路賞銀杏,少陵路一醉解千愁…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成都西門:有一種精神叫“拉豁就拉豁,傢俱都不拖”

曾經有人這麼形容在西門的生活,有“抬頭見青天,低頭納靜閒”的舒適,也有“鄰里互幫互助,孩童青梅竹馬”的溫情,更有“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氣度。

也許在西門,更能看到成都生活的本來面目。

關注我們!吃喝玩樂一站式生活資訊盡在“成都生活記”,各大平臺同名。


- END -

撰文|揪揪兒、暴躁小象

排版|小氣餅

圖片|309、網絡(侵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