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小朋友每天的閱讀,是選擇讀一遍,瞭解不深入,還是讀的篇幅少點,多讀幾遍?

Susan249916776


由於一年級的小朋友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有限,這個階段強調孩子對文章進行深入瞭解有點操之過急了。

孩子才上一年級,現在應該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階段。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去發現閱讀的興趣,讓孩子慢慢的喜歡上閱讀。至於讀幾遍還是讀多少,還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做出適當的調整,關鍵是要經常陪孩子閱讀,在不斷的堅持中,讓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

一般這個階段的孩子耐心都比較短,所以家長要抓組孩子的興趣點,陪孩子讀一些他喜歡的內容,調起孩子閱讀的積極性。讓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的培養其閱讀的習慣和思考的習慣,同時也鍛鍊孩子的自制力。

一個好的習慣不但會影響到孩子以後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對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和價值觀的培養都會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豐年好大雪790


說說我的親身經歷,我女兒7歲,上一年級,從去年年底開始,每天閱讀一篇故事性文章。識字量的提高,是可以看到的,從一開始的磕磕巴巴,好多字都不認識,到現在,全篇可以順利的讀下來。我們讀的故事大概在300-500字。一般是先讓她讀一遍,不認識的字讀拼音,難得字我會提醒她。第二遍,我就不管了她了,她會自己讀下來,錄音,傳給老師。剛開始時,讀兩遍下來要半小時。現在讀兩遍下來十幾分鍾。每天我也會以身作則給她讀幾篇,然後她再完成她的。


人到中年心態最重要


親,這兩種讀法各有利弊。

數量多不精的讀法

孩子可以拓寬知識面,瞭解方方面面的知識,家長可以從中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在什麼知識上面,進而想辦法進一步培養孩子的興趣,甚至有利於以後孩子的學科專業選擇。也能發現孩子對什麼知識點厭煩,如果是將來必學科目,儘早發現,也好儘早想方法引導孩子,培養興趣,防患於未然。

少而精的讀法

幾本書反覆的讀,孩子對其中的知識掌握的肯定牢固,低齡兒童有特質,就是能夠做到多次重複而不厭煩,比如,積木搭好了推倒,推倒了重新搭,循環往復,有的孩子可能一兩個小時都樂此不彼,我的孩子5,6歲時讀書讀的不算多,就幾本書反覆讀,這樣,對擴大詞彙量有好處,那幾本書上的字反覆出現,次數多了也就自然記住了。識字量大了非常有利於孩子理解題目,比如數學,一年級考試時老師會讀題,但也就一兩遍,有的孩子如果跟不上老師的步伐,會影響理解題目意思,從而影響孩子成績,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讀文學方面的書,一般的孩子書讀過一遍只是記住了故事情節,並沒有對裡面美妙的語言有太多的記憶,要想學習好的語句,必須多看幾遍。不是有句古話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的必須是熟讀,一般的孩子看一遍應該不會有熟讀的效果,得反覆看,能背誦就更好了”。


先正己後教人


小學生課外的閱讀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要把這件事做的那麼教條化!孩子選擇多讀還是選擇反覆讀一本不應該是家長的選擇。

小學生的閱讀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一是老師要求、和完成作業有關的閱讀,這一部分閱讀,基本上孩子都能按要求完成。

另一種是學生自主的興趣閱讀,有時候這裡面含有家長的一些要求,但基本上如果家長是鼓勵性的,孩子樂於閱讀的多;如果家長是命令式的,合了孩子的興趣會比較順利,如果有違背孩子的興趣,則閱讀就成了一種負擔。

對於小朋友每天的閱讀,我想家長需要關注的不應該是讀一遍追求量還是讀少些多讀幾遍,而應該是以保護孩子的閱讀興趣為主,主觀要求為輔。就是家長不要求,孩子自己也會學會思考,自己也能逐步深入地理解,每一個人的大腦都有一個自動學習的系統。

在親子閱讀中,有時候我們認為好的,孩子不一定認為好,孩子和我們的認知是不一樣的。

在陪伴一二年級小學生閱讀過程中,我喜歡的書中有一本《重要書》,圖畫安靜而不呆板,文字有韻律,也很有哲理,這很符合我自己的所好,反覆讀過幾遍,推薦給很多孩子,但這本書並不能吸引住孩子,但是我陪一個小朋友一起讀的時候,性格安靜的孩子就很喜歡,比較好動的則很難聽進去。就是聽進去的小朋友也理解不深刻,因為他們還太小,這裡面的哲理超出了他們理解的範圍。

《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吸引孩子的則是有韻律的文字和生動的描述,他們的興趣對於這些文字比對最後的思考更喜歡。

我舉這兩個例子想更清楚地說幾點:

1,對於孩子的閱讀,要順興順性去做,同時要注意擴展其興趣。

有的小女孩只讀公主書,有的男孩子就喜歡動物書,還有的就只喜歡腦筋急轉彎,喜歡這些很好,可任何一個領域都有很多適合他們讀的有趣的書,僅僅限於一點就限制了他們的學習。

2,對於比較優秀的部分,可以想辦法激勵孩子多讀幾遍,但不可以命令或者強求。

小女兒時,我很喜歡劉禹錫的《陋室銘》一篇文字,就很希望她能背下來,不過又不能過分要求她背,於是我自己就走在路上或者外出散步的時候,想起來就會讀上幾遍,這樣她聽得多了,就自然背下來了。

這種方法對於低年級小學生很適用。

3,對於小學生的閱讀,主體是小學生,家長或者老師只是引入者。

對於小學生,家長或者老師最主要的職責就是引導他們品嚐到閱讀的樂趣。最近陪幾個小學生做閱讀,一個四年級學生,成績班級倒數,他經常是早早地來到課上,這次打掃了衛生之後,還高興地大聲說“今天好高興,又能享受閱讀了!”儘管他的閱讀狀態比之其他同學還有距離,可是與之第一個學期他初來時相比,已經有了極為明顯的進步,最起碼他可以安靜地坐下來自己看十分鐘左右的書了。


快樂庭院


一年級小朋友閱讀,正是打基礎的關鍵時期,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樓蓋的多高?主要取決於什麼?是不是大樓的地基,地基打的深,樓才能蓋得高,是不是這個道理呢?

是大樓地基重要,還是樓蓋的有多高重要呢?

讓讀成為一種習慣,就是蓋大樓打地基一樣,一種習慣的養成,才會帶來終身的受益。

閱讀不在於讀多少本書, 讀了100本書,一本也沒有記住,講了些什麼,精髓在哪裡?知識能用出來的轉化有多少?

如果我們每天只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就會把書讀死,書本上的東西和內容只能作為知識來傳遞,尤其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還不太明白,讀書是為了什麼?盲目地看一些書本上的圖像或者文字,或是麻木的追求,要讀多少本書才能完成任務,那樣的讀書就毫無意義,最終也不會養成一種閱讀習慣。就會覺得讀書很無趣。

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養成閱讀習慣,成為一種習慣,就會終身受益。

1.培養閱讀習慣

一年級小朋友,重點就是培養閱讀習慣,只要她喜歡翻著書,在看些東西,能夠長期的堅持下來,在他無聊的時候,在他找不到答案的時候,他會想到從書本上來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2.通過閱讀引發孩子學會思考

閱讀的重要性是要學會思考,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智慧,才能學以致用,一學百用。知識就不僅僅是書本了,有思考,孩子的興趣不會磨滅

3.為什麼讀書

為了考試,為了完成閱讀的數目,為了完成考大學,孩子的閱讀就只會感到很累,學習枯燥乏味,不要讓孩子讀書和閱讀,當成為了完成任務的心態,眾所周知周恩來說過的一句話,“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讀書的心態和心願就完全不同。讀書的意義也是不同的。讀書不是為了自己而讀書,引導孩子為服務更多的人而讀書,此時閱讀的心態力量都是不一樣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父母正確理解閱讀的重要意義,才會影響孩子讀書的意義。

不為了讀多少本書,讓小孩子打好閱讀的基礎,每天固定半小時十分鐘的閱讀都可以,只要每天堅持,喜歡閱讀,增加孩子閱讀的興趣,慢慢再引導孩子讀書中學會思考。

不做每天催促孩子為完成而完成閱讀。

不定量的監督孩子,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為先。

歡迎關注 ,很高興為您解憂,我是樂源。


三字經家庭教育


憑興趣而定


無名快樂6666666


一年級的小朋友閱讀,題主想問的總結兩方面,一個是要求數量,一個是要求質量。

首先,我覺得這都不重要,關鍵是看孩子。孩子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我們不能因為大人的干涉影響了孩子的閱讀興趣。

其次,如果只求速度,理解不了文章的意思,也不是多大的事情,我們可以引導,比如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可以留出一個時間一起探討,發表自己對文章的看法,或者對文章內容提問,這樣會加深孩子對文章的理解。如果讀的慢,只要確實在思考與理解,那也無妨,這比囫圇吞棗的意義要大多了。

在讀書方面,家長一定不要著急,閱讀是循序漸進以及長期積累的過程,剛開始寶寶認字也不多,讀的慢或者求快都沒什麼問題,我們適當引導就好。要先養成讀書的習慣,愛上閱讀,這是受益終身的事情。


黃豆兒媽咪555


我兒子一年級,每天洗完澡上床就看書,想看啥就看啥。偶爾引導他看些小學生必看書籍,一切以他老人家開心為主,因為對他來說看書是件開心的事,我可不想讓他破壞這份開心[害羞]


SHMILY2141119


“一年級小朋友每天的閱讀,是選擇讀一遍,瞭解不深入,而是讀的篇幅少點,多讀幾遍?”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閱讀的總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誌,能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對第一學段(1~2年級)課外閱讀總量的要求是不少於5萬字。

你的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泛讀和精讀的問題。

“讀一遍,不瞭解深入”,即泛讀。



從年齡角度來看,低年級的孩子,還是以興趣為導向的泛讀為主。這是由幼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決定的,他們的情感體驗、審美閱歷淺,抽象思維能力也有限,甚至於對文字本身的經驗也不多。

不過這個階段如果興趣引導的好,孩子愛看書,他們會通過一遍一遍的反覆的看自己特別喜愛的那一本書,或者看自己很喜愛的同一類同一主題的很多本書,逐漸領悟到一些比較深刻的東西,包括寫作手法呀,結構呀,風格呀,對情節的預測呀,字裡行間的線索和暗示等等,但是這些都基於自發的閱讀,而不是刻意的學習的。

我個人很推崇這種自然而然地興趣引發的領悟和理解,特別是對於低齡段的孩子,而不建議向低齡段的孩子刻意地、過度地解讀、分析閱讀內容。

“讀的篇幅少點,多讀幾遍”,即精讀。



我比較欣賞的是,用表演或者是畫的方式,來作為低年級的孩子的精讀手段。我和我們家孩子在朗讀繪本的時候,讀到一些生動的動作描寫,我會隨著閱讀做一些適當的動作。

在我的示範之下,以後再讀到這種他可以做動作或者表情的這些內容的時候,他也會自發的去做這些動作。小孩子都非常喜歡故事,所以他也會很樂意的去找一些道具,然後一個人去扮演好幾個不同的角色,把這個故事演出來。

在我看來這些都是比較順其自然的,針對低段孩子的精讀方式,很符合小朋友們愛玩的天性。

閱讀,應該是一種良習慣和樂趣,尤其是當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如果是要當成要背、要記、要查的學習任務來操作的話,很可能會毀了孩子對閱讀的熱情,剝奪了他們愛上閱讀的機會,這是非常可惜的。

最後,我還要說一點的是,其實泛讀和精讀並不衝突,可以精讀和泛讀交替進行。

親愛的朋友,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哦。


鈺凰姐頻道


一年級孩子是從興趣的角度去讀書的,至於怎麼讀和應該讀懂些什麼,他們並不知道,家長應從方法上多給予具體的指導。

審題設疑

即讀一篇文章之前要讓學生根據題目自己提一些感興趣的問題,這樣帶著問題去讀,有利於邊讀邊想,要比無目的的讀效果要好得多。

粗讀感知

低年級學生因識字量較少,在閱讀時常常需要藉助拼音。初讀時,讀得不太連貫,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讀上,缺乏對讀物內容的思考和理解,只能停留在對內容的初步感知上。

細讀理解

這一環節是對讀物內容的深入理解,要求學生邊讀邊想,在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基礎上抓住讀物的主要內容。

誦讀積累

在對讀物內容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找出寫得好的詞、句、段,反覆誦讀和揣摩,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使文章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總結收穫

每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都要問問自己:增長了哪些知識?明白了什麼道理?受到了什麼啟發?積累了哪些優美的詞句?這最後一步對學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