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快速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Norahs


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幾百年的分裂割據情況,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它他的強大是不容置疑的。秦國憑藉他的虎狼之師,滅了東方六國,統一了天下,但是強大的秦國在短短十五年的時間中就消失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國家思想極端化

秦朝採用法家思想作為立國的指導思想,這是一種極端的思想。法家思想原則是採用社會高壓進行暴力統治,利殘酷的刑法來維護國家的穩定。只有戰爭時期,採取法家思想才能快速的穩定社會,為秦國四處征戰提供所需的資源。但是在秦朝建立後,民間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但是秦朝依然採取高壓統治,激起了民憤,這才有了後來的陳涉吳廣起義,國家思想的極端化是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二 秦始皇的殘暴統治

秦始皇因為儒生批判秦朝政治,暴怒之下進行了 “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嚴重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儒家在心中對秦王朝的是畏懼和反抗的。因為少數的儒生在秦朝應該如何治理這一問題上與他看法不同,整個儒家集體受到了秦始皇的嚴厲的打壓,這讓整個秦朝有學問的人喪失了對秦朝期望,站到了秦王朝的對立面上,最終站在了秦朝的對立面上,這也是導致秦朝快速滅亡的原因之一

三 內外矛盾逐漸尖銳

秦朝建立後,由於秦始皇的專權獨裁,整個官僚階級內部的利益關係矛盾激化,在秦始皇統治末期就已經快要分崩離析了。另外,被滅的東方六國貴族十分不滿秦始皇的統治,暗地籌劃著一系列反抗秦朝的活動,看似風平浪靜的大秦帝國實則暗潮湧動,這些矛盾逐漸尖銳卻沒有得到解決,這也是秦朝快速滅亡的原因之一

四 文化與信仰原因

秦朝的文化和東方六國的文化是不同的,但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加強自己的權力,運用暴力手段強力鎮壓東方六國的人民,這導致了秦朝政治關係更加的激化,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綜上,以上四個就是秦朝快速滅亡的原因,它的快速滅亡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多種因素決定的。以上四個就是秦朝快速滅亡的原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時光穿影


秦朝之所以會滅亡,其根本原因,制度出了問題。


秦自商鞅變法以後,實力迅速強大,終於到秦始皇時期,完成一統天下的霸業。秦人最終勝出,和商鞅頒佈的新法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商鞅變法的核心就是耕、戰。其中核心中的核心,就只有一個戰字。一切的資源,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打贏戰爭而進行的。這就像滾滾洪水,商鞅讓這個“洪水”集中到一點上才釋放,那麼爆發出來的能量是何其驚人。因此,秦軍的戰鬥力那簡直是屠夫一般的存在。大家請注意的是,商鞅的這套東西,僅僅適合於戰爭這個特殊的環境,重賞重罰才能嚴明軍紀,使軍隊保持長久的超高戰鬥力。繼而天下大定。始皇帝依然堅信,秦法能奪天下,必能守天下,這是極其錯誤的判斷。這和在馬背上奪天下,但不能在馬背上治天下一個道理。經過長期戰亂以後,最需要的就是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來謀求發展。但是始皇帝始固執的堅持著原來的東西。制度不變,秦必覆滅,這和誰當皇帝無關。

之所以會滅亡的那麼快,有兩個原因

1:國力民力已經透支。秦在長期的兼併戰爭中,已經使整個國家疲憊不堪。這個時候只能以無為以求發展。但是,驪山陵,阿房宮,長城這些大工程都開始了。另外始皇帝又派出兩大主力近一百萬人繼續作戰,民不堪其苦。上述的這些事情,可以慢慢做,但始皇帝想馬上全部做完。這就像一頭牛,一天只能耕一塊地,但是你有五塊地要這頭牛一天耕完,那麼牛隻能累死。




2:皇權交接的時候,出現了重大的變故。在封建時代,皇權交接是一個極度危險的信號,稍有不慎,就會釀成大禍。而這個問題,始皇帝要負很大責任。他的兒子孰優孰劣,他最清楚,但就是由於他的疏忽,導致了最有可能給大秦續命的兒子沒能接到權杖,繼而胡亥繼位。始皇帝在世期間,六國想要復辟的舊勢力都在躍躍欲試,只不過懾於始皇帝的雄才不敢輕舉妄動。然而始皇帝一死,胡亥和趙高的掌權就是他們絕佳的機會,瞬間天下揭竿而起。結果,胡亥駕駛著大秦這艘船行駛了不到三年,就沉入歷史這個汪洋大海之中。


野史集001


秦朝滅國有幾大原因,我們可以總結一下: 一.嚴刑酷法: 秦國從孝公時代起實行商鞅變法,說通俗一點就叫嚴刑酷法,處罰非常之重,但同時也實行了軍功爵制,為日後一統天下奠定了強兵的基礎。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秦朝滅六國後,經過數百年戰國混戰的各國百姓都想從此過上安穩的日子。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文字,錢幣....但是秦始皇就是不肯在民心上下點功夫,似乎沒有明白這個道理,或者說他明白了也不想這麼去做。而是繼續濫用民力,徵集數十萬人修秦陵,阿房宮,長城。濫用民力的結果是失去民心,失去民心的同時還導致大量田地沒有勞力耕種,成片成片地荒蕪,其結果老百姓生活比原來更苦了。

二.閹黨禍亂: 秦朝滅亡跟閹黨禍亂有一定關係。閹官趙高在秦始皇時代,做人那是小心翼翼,不敢半點越軌。但是始皇帝一駕崩,趙高馬上露出真面目。由於怕扶蘇上臺後容不下他,於是他一不做二不休,聯合李斯,胡亥假傳聖旨幹掉了扶蘇,蒙恬。二世上臺後,趙高膽子是越來越大,接著把當初的合夥人李斯也給處理掉了,再後來竟然公然在二世和群臣面前指鹿為馬。再再後來,趙高想我自己也來噹噹這個皇帝過過癮,於是派人把二世給殺死了。 史書中還提到一個情節,就是陳勝吳廣起義之初,傳令官向朝廷彙報軍情時,趙高為了忽悠住秦二世,向他隱瞞軍情,甚至把報告真實軍情的傳令官給殺了頭。之後的傳令官都學聰明瞭,只報喜不報憂。憑秦軍滅六國的實力,如果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初就出手滅掉,也不至於被六國貴族利用,推波助瀾,成了蔓延之勢。
三.軍隊失控 當時的秦軍主力部隊大約有80萬人。其中30萬人駐守北方,就是隨扶蘇,蒙恬修長城的那些人。50萬秦軍主力去了南方徵南越,二次徵南越的將領是任囂和趙佗。這些主力軍當年那是絕對服從秦始皇的指揮。但是秦始皇死掉後,秦二世對這些軍隊的控制力就削弱了。儘管這樣子,當陳勝吳廣的軍隊打到關內時,章邯 率領了一支臨時由服勞役的犯人組成的軍隊,硬是把陳勝吳廣打得屁滾尿流。試想一下看,如果擁有對秦軍主力絕對的調配權。調回南越那50萬正規軍,對付拿著鋤頭,鐵鍬的農民軍那就跟切菜差不多,後面也就沒有項羽,劉邦什麼熱鬧事了。
總之,秦始皇還健在的話,秦朝出不會那麼容易就被滅了。 有人也許會說王離的10萬秦軍主力不是投入了鉅鹿之戰了嗎?秦軍主力不是也敗在了項羽之刀下。但司馬遷《史記》有一句對王離的真實評價:“及孫王離為項羽所虜,不亦宜乎!” 司馬貞《史記索隱》記載:“賁、離繼出,三代無名。” 這兩位所說的大概意思是,王離祖父是秦名將王翦,父親是名將王賁,但到了第三代,憑的是蔭祖而非自己真實本領。再加上項羽的威猛,失敗已在所難免。 總結起來說:秦用酷法,亡;漢用薄役,興。隋用酷法,亡;唐用薄役,興。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王朝,人心才是最關鍵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擁有再強的軍隊,如果民心盡失,滅亡那是遲早的事。 秦朝歷經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嬰,二帝一王。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進入關內,秦王子嬰率百官向劉邦投降,秦亡!國祚僅15載。


歷史天窗


統一的其實就像強力粘合劑的作用,把四分五裂的思想和風土人情強行統治在一起,這種統一隻是統一了疆土,實質上從未統一過人民,更何況是百家齊放的思想大爆炸時代。

所以外表下疆域一統的大秦帝國實質上是暗流湧動。

仇恨值爆棚的亡秦必楚,焚書坑儒燃燒的是書籍,但思想從未被填埋,更不用說一個個雖然變更為郡,但民心裡都有故國的人民。

再加上秦二世的殘暴統治,趙高的舞權弄術,指鹿為馬,

還有那修不完的萬里長城裡成千上萬憤怒的勞役。

一切的反抗因素都在積累,而統治卻從未有向好的跡象。

終於到了爆發,一句大楚興,陳勝王。點燃了憤怒的星星之火。。。爆發吧,秦必然要滅亡。

有了後來的楚漢之爭才讓歷史顯得豐滿,連續的動亂讓人民不堪痛苦,也消滅了人們對故國的眷戀,停戰過上安穩的日子成了人們共同的追求,

其實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誰勝利了都可以開啟一個新的盛世,這是歷史之必然。也是亂世後的選擇。


木三分


一個國家是如何滅亡的呢。三條因素。

民心盡失,內政不穩,國力耗盡都有可能滅亡一個國家。而秦朝很不幸,三條都佔齊了。


從商鞅到李斯,秦國一直施行嚴刑峻法,創造了多少嚴酷的刑律,像株連法,連坐法等,都是讓人痛恨的律法。你想想,你喝著小酒,吃著火鍋,還唱著歌,突然鄰居就被抓了……從此你也要跟著服苦役去了,能不恨嗎。陳勝吳廣就是服苦役的時候造反滴,你想想,陳勝吳廣是故意遲到的嗎?人家是遭遇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山洪毀路)才遲到,一點人情都不講,非要砍掉手腳以示懲戒,能不反嗎。這是民心方面。

大秦朝治下的百姓,除了秦國自己的子民之外,還有被征服的其他六國人民。秦統一六國用的可不是懷柔政策,用的是鐵馬鋼刀,多少六國百姓的父親,兒子,兄弟死在秦軍的手裡,宗廟被毀家國塗炭。所以秦國的統一隻是表面的,六國的百姓一有機會就會起來反抗復仇的。西楚霸王項羽能依託楚王之名蟻聚義軍,就是這個原因。這是內政不穩的方面。

秦滅六國花了整整十年時間,耗費兵馬錢糧無數。統一後修長城建阿房挖靈渠,勞民傷財無數,國力再強又如何支撐得住。

這三座大山齊齊壓下,秦國速亡是必然的。


獨釣寒江


秦完成了統一後,為了鞏固統冶,並創立了郡縣制。但他的統冶具有急求生和暴虐的特點。

秦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秦的暴政。(1)秦王朝要求農民每年交2/3勞動成果給國家,許多農民幹得那麼辛苦,最後連自己都養不活。(2)秦每年都大規模的兵役、徭役,使全國總人口2500多萬,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300多萬,可見秦朝的繁重徭役,兵役;另外秦始皇還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禁錮思想,摧殘了文化,在秦焚書坑儒後,出現了文化倒退。就為秦的滅亡埋下禍根。

公元前209年,由於大澤鄉誤期,陳勝吳廣主張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後,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起義軍不斷壯大,起義軍直逼咸陽,最終陳勝吳廣起義,以失敗告終。我反秦浪潮並沒有平息。在劉邦項羽起義軍的帶領下,滅掉了秦朝。威風鼎鼎的秦朝,存在十幾年就滅亡了。可見農民起義的恐怖。







歷史是文化的來源


秦是中國歷史上的短命朝代,始皇想萬世,僅二世即亡也。

後人分析秦亡都歸罪於始皇的暴政。的確,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結合秦建立的歷史背景來看,原因有許多。

有人說,秦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皇朝,是順應歷史潮流。的確如此,秦的建立奠定中華民族後來廣大疆域的基礎,功不可滅。

但是,始皇時代的人們對統一是什麼態度?首先,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間,秦王統一六國是殘酷無情的血腥過程。無數百始流離失所,以齊楚燕韓趙魏為核心的六國在秦的戰爭與陰謀中分化瓦解,逐一滅亡。原六國從王室到平民飽受戰爭創痛,對秦的統一建立恨之入骨。刺殺反抗一直未停。由於秦的十年戰爭,各國經濟秩序被打亂,對人們正常生活造成深刻的影響。

秦王朝建立皇朝後,秦王稱帝不是安撫原六國新興地主貴族平民,為原六國經濟發展向秦皇朝過渡採取有序進行。而是急行政酷嚴法防民滅求萬世。急行政,立即建立中央集權,各地推行郡縣保甲制。核心是嚴厲壓制人民自由。尤其法典嚴到無情無理。以陳勝吳廣起義導火索為例,徵民夫守邊不顧客觀條件限期到達否則處死。沒收百姓所有銅製十二巨人。實行連坐制。尤其二世時橫徵暴斂。導致民不聊生,無法苛活,挺而走險。兩年不到,秦就滅亡了:


旺旺好先生


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秦始皇對於應該用什麼樣的制度去治理整個國家,向大臣們提出了問題。

其中法家名宿李斯主張,不能像周天子那般用分封制去治理天下。

“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敵,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均線,諸子功臣一公賦稅重賞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質數也,置諸侯不便。”

儒家博士淳于越則主張,應當尊從商周時期的分封制治理天下。

“臣穩殷周王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秦國軍功勳貴代表王綰則主張,效仿周朝的辦法在燕、齊、楚等僻遠之地分封皇子。

“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如不置王,無以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最終秦始皇認為用分封制去治理國家,無疑會重蹈東周列國相互征伐的局面,因此拒絕了王綰提出的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建議,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

糾糾老秦·共赴國難

然而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一度曾號稱萬世不朽的龐大帝國,卻在短短14年後便轟然倒塌。

回溯歷史,拋開長期以來對於秦朝暴政、秦法暴虐的認知,今天我們就來仔細梳理一下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

軍功勳貴的疏離

商鞅變法·轅門立木

自商鞅變法之後,二十等爵制度讓秦國的軍功勳貴利益集團迅速崛起。秦人因此更是聞戰皆喜,讓關東六國為之聞風喪膽,毫不誇張的說如果秦國是一頭猛虎,那麼軍功勳貴便是猛虎最鋒利的爪牙。

然而在統一天下之後,為了推行郡縣制,秦始皇廢除了原有的封君制度,將原本屬於軍功勳貴們的土地盡數收歸國有。軍功勳貴利益集團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封邑,這讓軍功勳貴的勢力不但沒有因為統一的天下而增強反而迅速衰弱,並逐漸退出秦國權利中心。

宗室力量的衰弱

與子同袍·豈曰無衣

不論是從商周這個大環境,還是秦國這個小環境來看,宗室的力量一直都活躍於政治舞臺之上,其對君王權利的穩固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然而秦始皇因為忌憚重蹈東周列國相互征伐的局面,因此不但打壓和拒絕重用嬴氏宗室還廢除了分封皇族的制度。

這也導致整個嬴氏宗室既沒有實際權柄又無尺寸之地封,尤其是在秦始皇死後,面臨秦二世的清洗,整個秦國宗室沒有絲毫抵抗能力。同樣因為嬴氏宗室力量的衰弱,君王也得不到任何宗室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劉邦兵臨咸陽城下的時候,秦子嬰沒有做出任何反抗,因為他早已知道自己毫無東山再起的希望。

外戚勢力的缺失

秦宣太后在昭襄王即位之初,以太后之位把持朝政,滅了秦國西部大患義渠,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一塊堅實的基奠。但同樣也為秦國帶來了一股尾大不掉的楚國貴族勢力,直到秦始皇親政之後才得以解決。

或許也正是這一原因使得秦始皇非常忌憚外戚專權,同時也拒絕了冊封皇后和太子。這讓已經失去了舊軍功勳貴和嬴氏宗室支持的王權再一次失去了外戚力量的支持,這讓本就自斷雙臂的秦王朝再次斷掉了自己最有力的一條大腿

客卿學派的鬥爭

從分封制和郡縣制之爭,再到公子扶蘇(儒家)與二公子胡亥(法家)的皇位之爭。秦帝國內部的一系列變動讓嬴氏宗室和關中舊軍功勳貴集團退出政治舞臺的同時,也讓關東客卿官僚的權利高度集中,打破了以往宗室、軍功勳貴、外戚、關東客卿四足鼎立局面。

秦始皇死後,沒了秦始皇的壓制,秦帝國權力大廈失衡再加上各個學派學說之間的爭奪。面對國廈將傾的局面,皇權又失去了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又怎能力挽天傾?君不見章邯靠著20萬秦軍和起義軍做交易,秦王室卻對他無可奈何。

中央集權的惡果

中央集權制

對於中央集權制度的評價毫無疑問,其制度非常先進,具有很強的前瞻性。但這對於秦國所處的大時代背景來說卻是嚴重脫離了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而秦始皇和李斯等人對於中央集權制度的設想也太過理想化。

太過急於廢除舊軍功勳貴利益集團,卻忽略了新的利益集團成長所需要的時間。由於原本的軍功勳貴和嬴氏宗室勢力過早凋零,造成了關東客卿一家獨大,而新的利益集團卻又還未成長起來。因此當秦始皇死後,皇權沒有力支柱,在此消彼長之下,秦帝國的權利天平失衡,大權旁落便成了必然。

六國勳貴的反噬

在很多書中都有記載秦法的嚴苛暴虐,但如果真的是秦法太過嚴苛暴虐,那應該關東皆反的同時關中也皆反,因此並不存在所謂的秦法的嚴苛暴虐。然而縱觀整個秦末起義我們可以看出參與起義的其實大都是原六國中上層社會精英。而大澤鄉起義的時間則是秦始皇死後的第二年,秦二世才剛剛即位也根本不可能做出影響太過重大的惡性事件,因此天下苦秦久矣也應該只是一個說辭。而導致“農民起義”的真正原因其實是秦始皇廢除分封制,禁止私學(焚書)。

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並否定了分封制和郡縣制並存的建議,堵死了關東士族們繼續當門客出仕的路徑。而禁止私學,不允許隨意議論政治,則是斷絕關東士族們的上升之路(參政權),因此才會有“秦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樣一個說法。(你秦始皇權利那麼大卻不肯分一點給我們,毋庸置疑你就個暴君,良心大大的壞,為了民煮,我們一定要推翻你。)

始皇嬴政的暴斃

眾所周知,想要覆滅一個國家的存在或許只需要短短數月,但想要覆滅一個國家的文化則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因為只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才足以讓新一代的人成長起來。然而從秦始皇統一中國時的公元前221年算起,一直到秦始皇駕崩時的公元前210年,在這期間的時間僅僅只有十一年。秦國顯然並沒有充分的消化、分解掉六國原有的勢力和影響力,同樣秦法也並沒能夠真正的深入人心。

以大澤鄉起義為例,據考古發掘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中關於秦法《徭律》的記載。失期的處罰其實只是罰錢而已,而不是陳勝、吳廣所說的失期當斬。反而是陳勝、吳廣兩人身為屯長本來是要去戍守邊疆,當誤了時間要被處笞刑五十。(笞刑五十不死也是半殘)由此可見陳勝、吳廣的造反顯然是害怕受到《徭律》的處罰,而那些民夫則是受到了陳勝、吳廣兩人的誆騙。

“御中發徵,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

太平之下的空洞

秦帝國逐匈奴、徵百越的行為固然表現出了其強大的軍事能力,但也讓秦帝國內部地區的軍事力量變得異常薄弱,形成了一個外實內虛的畸形太平。在大澤鄉起義之後不到三個月,關東地區就已經是狼煙四起,秦帝國的中央更是完全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在山東各地處都是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的起義軍的同時,起義軍的數量迅速壯大到十萬之巨。

然而面對這樣一個局面,秦二世不但拿不出足夠的兵力平叛,還不得不徵調驪山刑徒迎戰,只能等著長城軍團回援。這也足以說明秦帝國內部的空洞化之嚴重。




歷史觀古亦今


前言: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始皇在世期間,國力極為強盛,秦始皇幻想著自己的千秋大業無限的傳承,秦一世,二世,沒想到的是,短短十多年,大秦王朝居然已經開始岌岌可危,大廈搖搖欲墜,全國各地爆發農民起義,奇怪的是,秦國如此強悍,剿滅六國如同摧枯拉朽之勢,秦軍又以虎狼之師著稱,僅僅十餘年怎麼會被突然推翻呢?我們仔細看這段歷史,其實,這個結果是必然的,有句話就是,作死,是的,大秦帝國,就是自己作死做掉了。


一,建國之初沒有修生養息安撫民生反而大興土木,建長城,修陵寢,耗費大量人力物力

1.要知道秦始皇是一統六國之後才建立的中央集權國家,連年的戰爭,百姓苦不堪言,但是秦國在建國後,並不是馬上的修生養息,安撫各地民生,要知道,雖然武力征服了各國,但是原各國人民心裡面未必會服你這始皇帝,復仇的種子一直埋在心裡,你再不安撫民生,促進經濟,只會更加激化民眾與大秦的對立,這一點在後續胡亥繼位後各地連續爆發的農民起義可以得到證明,老百姓都吃不好睡不好了,橫豎都是死不反你反誰?


2.萬里長城的建造,雖然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奇蹟,但是從另一方面說,同樣的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秦始皇在建造長城時,工程耗費不談,光人力百姓民夫就是一百萬人,這麼大的工程又有多少民夫為了修建而枉死,秦始皇陵的建造更加是雪上加霜,它從秦始皇繼位之初便開始修建,直至秦二世二年被迫停工,前後歷經38年之久,動用民夫一百五十萬人。

僅僅這兩項工程,徵用民夫達二百五十萬人之多,史學家范文瀾在他所著的《中國通史簡編》中,將修築秦始皇陵所需的人力作出了統計:整個秦朝帝國當時的人口大約2000萬,被徵發造宮室墳墓的就有150萬人,佔總人口數的7.5%,其中還不包括修建長城的民夫。這樣大的工程,徵用這麼大的人力物力,百姓根本沒有辦法生活,怎麼會不反。



二,秦始皇自己治國殘暴,如果讓扶蘇繼承大統或許還有轉機,偏偏繼位的是更加殘暴的秦二世胡亥,加速了秦國的滅亡。

大家都知道,公子扶蘇,為人正派,素有賢名,而且擁護者也眾多,在軍方有一定的威望,最關鍵的,他如果繼承大統,實施的肯定仁政,但是歷史沒有如果,結果就是胡亥矯旨意欲誅殺扶蘇,扶蘇其實完全有反抗的能力,但是他也放棄了,最終殘暴的胡亥繼位,加速了秦國的滅亡。


三,秦軍主力中有蒙恬將軍的三十萬主力駐紮河套邊境,趙佗將軍的五十萬主力在南越駐守,要知道蒙恬親手建立的三十萬秦軍乃虎狼之師,戰鬥力極強,打強悍的匈奴都遊刃有餘,如果及時回師咸陽,或許還有救,可是結果就是,前文說了,由於胡亥矯旨,導致蒙恬扶蘇被殺,部分將領獲罪,餘下的也是軍心渙散,群龍無首,因此河套三十萬大軍也沒有及時回救,南越趙佗,選擇的是袖手旁觀,最終秦滅亡,而趙佗也自立為王,章邯王離帶領的民夫囚徒組成的四十萬大軍,又怎麼能夠抵擋強勢的劉邦項羽義軍呢?失敗是必然的。


天時地利人和,大秦帝國什麼的都不佔,怎麼能不滅,百姓不支持,各地義軍四起,偏偏還是殘暴的胡亥繼位,大將軍蒙恬又害死,軍隊散在四處,還有精力搞大量民夫建皇陵修長城,你不滅亡誰滅亡!


唯戀無名


公元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不戰而降,齊亡,自此,經過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秦王嬴政終於完成了華夏大地的第一次統一。此時秦軍擁兵百萬,三十萬主力北御匈奴,五十萬主力南征百越,如此強大的秦軍卻在短短十一年就消失了,秦帝國也在始皇帝去世後三年就滅亡了,這中間有那些原因呢?

大興土木,徭役太重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為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對邊境的騷擾,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為了始皇帝的巡行,修建高陵通上郡(陝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出今商洛通東南的武關道,出秦嶺通四川的棧道,出今隴縣通寧夏、甘肅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為了軍事目的修建的秦直道;為了自己享受修建的阿房宮等。所有的工程,放到古代都是一個浩大而修建漫長的,而秦王朝卻在短時間同時開工,雖然前三個對後世來說是意義重大的造福工程,然而此刻卻勞民傷財,嚴重超過人民和國家的承受能力,百姓民怨四起。真可謂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阿房宮堪稱古代最大宮殿群

嚴刑峻法,官逼民反

秦朝主張法治,其丞相商鞅、李斯作為法家代表人物,創立了許多嚴刑酷法,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法統治。900餘名戍卒前往漁陽戍邊,途遇大雨而誤期,誤期法皆斬,面對橫豎都是死的選擇,陳勝吳廣選擇了揭竿而起,大澤鄉的暴動拉開了秦帝國滅亡的序幕。


秦軍軍功制度的崩潰

秦軍被稱為虎狼之師,其在戰場上超乎變態的作戰動力,源自其變態沒有人性的軍功制度。大家在戰場上比誰殺人多,為的是改變自己的出身,因為殺敵人頭和軍功直接掛鉤。然而天下一統後,此等制度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沒有明面的敵人給你殺來升爵,其作戰動力勢必比以前弱了不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始皇去世,軍心喪失

秦始皇巡幸途中突然死亡,對秦軍將士的精神是一個沉重打擊,由於秦始皇死後帝國權利過渡失策,趙高李斯等人擁立胡亥篡位,逼死扶蘇蒙恬等人,將士對此已是心寒,為此當起義軍打到秦國心臟時,作為帝國精銳的50萬南征軍據關自守,趙佗後來自立為王,建立南越國;北部30萬精銳在統帥蒙恬死後,也是出工不出力,救援速度緩慢。

政治制度的不完善

秦朝開創了郡縣制,然而這種郡縣制首先侵犯的就是那些前諸侯貴族的利益,六國舊貴族時刻都在想著怎麼顛覆新生的政權,而他們的實力又是很強的,秦末起義軍用的就是各國貴族的口號,例如項羽用楚國,張良用韓國等,秦國國君胡亥素質低下,無法完善制度的缺陷。

楚霸王當記亡秦首功

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