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Norahs


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情况,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它他的强大是不容置疑的。秦国凭借他的虎狼之师,灭了东方六国,统一了天下,但是强大的秦国在短短十五年的时间中就消失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国家思想极端化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作为立国的指导思想,这是一种极端的思想。法家思想原则是采用社会高压进行暴力统治,利残酷的刑法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只有战争时期,采取法家思想才能快速的稳定社会,为秦国四处征战提供所需的资源。但是在秦朝建立后,民间百姓需要休养生息,但是秦朝依然采取高压统治,激起了民愤,这才有了后来的陈涉吴广起义,国家思想的极端化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 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秦始皇因为儒生批判秦朝政治,暴怒之下进行了 “焚书坑儒”,“焚书坑儒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儒家在心中对秦王朝的是畏惧和反抗的。因为少数的儒生在秦朝应该如何治理这一问题上与他看法不同,整个儒家集体受到了秦始皇的严厉的打压,这让整个秦朝有学问的人丧失了对秦朝期望,站到了秦王朝的对立面上,最终站在了秦朝的对立面上,这也是导致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三 内外矛盾逐渐尖锐

秦朝建立后,由于秦始皇的专权独裁,整个官僚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矛盾激化,在秦始皇统治末期就已经快要分崩离析了。另外,被灭的东方六国贵族十分不满秦始皇的统治,暗地筹划着一系列反抗秦朝的活动,看似风平浪静的大秦帝国实则暗潮涌动,这些矛盾逐渐尖锐却没有得到解决,这也是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四 文化与信仰原因

秦朝的文化和东方六国的文化是不同的,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运用暴力手段强力镇压东方六国的人民,这导致了秦朝政治关系更加的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综上,以上四个就是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它的快速灭亡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决定的。以上四个就是秦朝快速灭亡的原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时光穿影


秦朝之所以会灭亡,其根本原因,制度出了问题。


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实力迅速强大,终于到秦始皇时期,完成一统天下的霸业。秦人最终胜出,和商鞅颁布的新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耕、战。其中核心中的核心,就只有一个战字。一切的资源,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打赢战争而进行的。这就像滚滚洪水,商鞅让这个“洪水”集中到一点上才释放,那么爆发出来的能量是何其惊人。因此,秦军的战斗力那简直是屠夫一般的存在。大家请注意的是,商鞅的这套东西,仅仅适合于战争这个特殊的环境,重赏重罚才能严明军纪,使军队保持长久的超高战斗力。继而天下大定。始皇帝依然坚信,秦法能夺天下,必能守天下,这是极其错误的判断。这和在马背上夺天下,但不能在马背上治天下一个道理。经过长期战乱以后,最需要的就是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来谋求发展。但是始皇帝始固执的坚持着原来的东西。制度不变,秦必覆灭,这和谁当皇帝无关。

之所以会灭亡的那么快,有两个原因

1:国力民力已经透支。秦在长期的兼并战争中,已经使整个国家疲惫不堪。这个时候只能以无为以求发展。但是,骊山陵,阿房宫,长城这些大工程都开始了。另外始皇帝又派出两大主力近一百万人继续作战,民不堪其苦。上述的这些事情,可以慢慢做,但始皇帝想马上全部做完。这就像一头牛,一天只能耕一块地,但是你有五块地要这头牛一天耕完,那么牛只能累死。




2:皇权交接的时候,出现了重大的变故。在封建时代,皇权交接是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而这个问题,始皇帝要负很大责任。他的儿子孰优孰劣,他最清楚,但就是由于他的疏忽,导致了最有可能给大秦续命的儿子没能接到权杖,继而胡亥继位。始皇帝在世期间,六国想要复辟的旧势力都在跃跃欲试,只不过慑于始皇帝的雄才不敢轻举妄动。然而始皇帝一死,胡亥和赵高的掌权就是他们绝佳的机会,瞬间天下揭竿而起。结果,胡亥驾驶着大秦这艘船行驶了不到三年,就沉入历史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野史集001


秦朝灭国有几大原因,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一.严刑酷法: 秦国从孝公时代起实行商鞅变法,说通俗一点就叫严刑酷法,处罚非常之重,但同时也实行了军功爵制,为日后一统天下奠定了强兵的基础。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秦朝灭六国后,经过数百年战国混战的各国百姓都想从此过上安稳的日子。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文字,钱币....但是秦始皇就是不肯在民心上下点功夫,似乎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他明白了也不想这么去做。而是继续滥用民力,征集数十万人修秦陵,阿房宫,长城。滥用民力的结果是失去民心,失去民心的同时还导致大量田地没有劳力耕种,成片成片地荒芜,其结果老百姓生活比原来更苦了。

二.阉党祸乱: 秦朝灭亡跟阉党祸乱有一定关系。阉官赵高在秦始皇时代,做人那是小心翼翼,不敢半点越轨。但是始皇帝一驾崩,赵高马上露出真面目。由于怕扶苏上台后容不下他,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联合李斯,胡亥假传圣旨干掉了扶苏,蒙恬。二世上台后,赵高胆子是越来越大,接着把当初的合伙人李斯也给处理掉了,再后来竟然公然在二世和群臣面前指鹿为马。再再后来,赵高想我自己也来当当这个皇帝过过瘾,于是派人把二世给杀死了。 史书中还提到一个情节,就是陈胜吴广起义之初,传令官向朝廷汇报军情时,赵高为了忽悠住秦二世,向他隐瞒军情,甚至把报告真实军情的传令官给杀了头。之后的传令官都学聪明了,只报喜不报忧。凭秦军灭六国的实力,如果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初就出手灭掉,也不至于被六国贵族利用,推波助澜,成了蔓延之势。
三.军队失控 当时的秦军主力部队大约有80万人。其中30万人驻守北方,就是随扶苏,蒙恬修长城的那些人。50万秦军主力去了南方征南越,二次征南越的将领是任嚣和赵佗。这些主力军当年那是绝对服从秦始皇的指挥。但是秦始皇死掉后,秦二世对这些军队的控制力就削弱了。尽管这样子,当陈胜吴广的军队打到关内时,章邯 率领了一支临时由服劳役的犯人组成的军队,硬是把陈胜吴广打得屁滚尿流。试想一下看,如果拥有对秦军主力绝对的调配权。调回南越那50万正规军,对付拿着锄头,铁锹的农民军那就跟切菜差不多,后面也就没有项羽,刘邦什么热闹事了。
总之,秦始皇还健在的话,秦朝出不会那么容易就被灭了。 有人也许会说王离的10万秦军主力不是投入了巨鹿之战了吗?秦军主力不是也败在了项羽之刀下。但司马迁《史记》有一句对王离的真实评价:“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 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贲、离继出,三代无名。” 这两位所说的大概意思是,王离祖父是秦名将王翦,父亲是名将王贲,但到了第三代,凭的是荫祖而非自己真实本领。再加上项羽的威猛,失败已在所难免。 总结起来说:秦用酷法,亡;汉用薄役,兴。隋用酷法,亡;唐用薄役,兴。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王朝,人心才是最关键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拥有再强的军队,如果民心尽失,灭亡那是迟早的事。 秦朝历经秦始皇,秦二世,秦王子婴,二帝一王。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进入关内,秦王子婴率百官向刘邦投降,秦亡!国祚仅15载。


历史天窗


统一的其实就像强力粘合剂的作用,把四分五裂的思想和风土人情强行统治在一起,这种统一只是统一了疆土,实质上从未统一过人民,更何况是百家齐放的思想大爆炸时代。

所以外表下疆域一统的大秦帝国实质上是暗流涌动。

仇恨值爆棚的亡秦必楚,焚书坑儒燃烧的是书籍,但思想从未被填埋,更不用说一个个虽然变更为郡,但民心里都有故国的人民。

再加上秦二世的残暴统治,赵高的舞权弄术,指鹿为马,

还有那修不完的万里长城里成千上万愤怒的劳役。

一切的反抗因素都在积累,而统治却从未有向好的迹象。

终于到了爆发,一句大楚兴,陈胜王。点燃了愤怒的星星之火。。。爆发吧,秦必然要灭亡。

有了后来的楚汉之争才让历史显得丰满,连续的动乱让人民不堪痛苦,也消灭了人们对故国的眷恋,停战过上安稳的日子成了人们共同的追求,

其实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谁胜利了都可以开启一个新的盛世,这是历史之必然。也是乱世后的选择。


木三分


一个国家是如何灭亡的呢。三条因素。

民心尽失,内政不稳,国力耗尽都有可能灭亡一个国家。而秦朝很不幸,三条都占齐了。


从商鞅到李斯,秦国一直施行严刑峻法,创造了多少严酷的刑律,像株连法,连坐法等,都是让人痛恨的律法。你想想,你喝着小酒,吃着火锅,还唱着歌,突然邻居就被抓了……从此你也要跟着服苦役去了,能不恨吗。陈胜吴广就是服苦役的时候造反滴,你想想,陈胜吴广是故意迟到的吗?人家是遭遇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山洪毁路)才迟到,一点人情都不讲,非要砍掉手脚以示惩戒,能不反吗。这是民心方面。

大秦朝治下的百姓,除了秦国自己的子民之外,还有被征服的其他六国人民。秦统一六国用的可不是怀柔政策,用的是铁马钢刀,多少六国百姓的父亲,儿子,兄弟死在秦军的手里,宗庙被毁家国涂炭。所以秦国的统一只是表面的,六国的百姓一有机会就会起来反抗复仇的。西楚霸王项羽能依托楚王之名蚁聚义军,就是这个原因。这是内政不稳的方面。

秦灭六国花了整整十年时间,耗费兵马钱粮无数。统一后修长城建阿房挖灵渠,劳民伤财无数,国力再强又如何支撑得住。

这三座大山齐齐压下,秦国速亡是必然的。


独钓寒江


秦完成了统一后,为了巩固统冶,并创立了郡县制。但他的统冶具有急求生和暴虐的特点。

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秦的暴政。(1)秦王朝要求农民每年交2/3劳动成果给国家,许多农民干得那么辛苦,最后连自己都养不活。(2)秦每年都大规模的兵役、徭役,使全国总人口2500多万,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300多万,可见秦朝的繁重徭役,兵役;另外秦始皇还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禁锢思想,摧残了文化,在秦焚书坑儒后,出现了文化倒退。就为秦的灭亡埋下祸根。

公元前209年,由于大泽乡误期,陈胜吴广主张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军不断壮大,起义军直逼咸阳,最终陈胜吴广起义,以失败告终。我反秦浪潮并没有平息。在刘邦项羽起义军的带领下,灭掉了秦朝。威风鼎鼎的秦朝,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可见农民起义的恐怖。







历史是文化的来源


秦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始皇想万世,仅二世即亡也。

后人分析秦亡都归罪于始皇的暴政。的确,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但结合秦建立的历史背景来看,原因有许多。

有人说,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皇朝,是顺应历史潮流。的确如此,秦的建立奠定中华民族后来广大疆域的基础,功不可灭。

但是,始皇时代的人们对统一是什么态度?首先,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秦王统一六国是残酷无情的血腥过程。无数百始流离失所,以齐楚燕韩赵魏为核心的六国在秦的战争与阴谋中分化瓦解,逐一灭亡。原六国从王室到平民饱受战争创痛,对秦的统一建立恨之入骨。刺杀反抗一直未停。由于秦的十年战争,各国经济秩序被打乱,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深刻的影响。

秦王朝建立皇朝后,秦王称帝不是安抚原六国新兴地主贵族平民,为原六国经济发展向秦皇朝过渡采取有序进行。而是急行政酷严法防民灭求万世。急行政,立即建立中央集权,各地推行郡县保甲制。核心是严厉压制人民自由。尤其法典严到无情无理。以陈胜吴广起义导火索为例,征民夫守边不顾客观条件限期到达否则处死。没收百姓所有铜制十二巨人。实行连坐制。尤其二世时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无法苛活,挺而走险。两年不到,秦就灭亡了:


旺旺好先生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秦始皇对于应该用什么样的制度去治理整个国家,向大臣们提出了问题。

其中法家名宿李斯主张,不能像周天子那般用分封制去治理天下。

“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敌,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均线,诸子功臣一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质数也,置诸侯不便。”

儒家博士淳于越则主张,应当尊从商周时期的分封制治理天下。

“臣稳殷周王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秦国军功勋贵代表王绾则主张,效仿周朝的办法在燕、齐、楚等僻远之地分封皇子。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如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最终秦始皇认为用分封制去治理国家,无疑会重蹈东周列国相互征伐的局面,因此拒绝了王绾提出的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的建议,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纠纠老秦·共赴国难

然而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一度曾号称万世不朽的庞大帝国,却在短短14年后便轰然倒塌。

回溯历史,抛开长期以来对于秦朝暴政、秦法暴虐的认知,今天我们就来仔细梳理一下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

军功勋贵的疏离

商鞅变法·辕门立木

自商鞅变法之后,二十等爵制度让秦国的军功勋贵利益集团迅速崛起。秦人因此更是闻战皆喜,让关东六国为之闻风丧胆,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秦国是一头猛虎,那么军功勋贵便是猛虎最锋利的爪牙。

然而在统一天下之后,为了推行郡县制,秦始皇废除了原有的封君制度,将原本属于军功勋贵们的土地尽数收归国有。军功勋贵利益集团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封邑,这让军功勋贵的势力不但没有因为统一的天下而增强反而迅速衰弱,并逐渐退出秦国权利中心。

宗室力量的衰弱

与子同袍·岂曰无衣

不论是从商周这个大环境,还是秦国这个小环境来看,宗室的力量一直都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其对君王权利的稳固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秦始皇因为忌惮重蹈东周列国相互征伐的局面,因此不但打压和拒绝重用嬴氏宗室还废除了分封皇族的制度。

这也导致整个嬴氏宗室既没有实际权柄又无尺寸之地封,尤其是在秦始皇死后,面临秦二世的清洗,整个秦国宗室没有丝毫抵抗能力。同样因为嬴氏宗室力量的衰弱,君王也得不到任何宗室方面的支持,所以在刘邦兵临咸阳城下的时候,秦子婴没有做出任何反抗,因为他早已知道自己毫无东山再起的希望。

外戚势力的缺失

秦宣太后在昭襄王即位之初,以太后之位把持朝政,灭了秦国西部大患义渠,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一块坚实的基奠。但同样也为秦国带来了一股尾大不掉的楚国贵族势力,直到秦始皇亲政之后才得以解决。

或许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秦始皇非常忌惮外戚专权,同时也拒绝了册封皇后和太子。这让已经失去了旧军功勋贵和嬴氏宗室支持的王权再一次失去了外戚力量的支持,这让本就自断双臂的秦王朝再次断掉了自己最有力的一条大腿

客卿学派的斗争

从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再到公子扶苏(儒家)与二公子胡亥(法家)的皇位之争。秦帝国内部的一系列变动让嬴氏宗室和关中旧军功勋贵集团退出政治舞台的同时,也让关东客卿官僚的权利高度集中,打破了以往宗室、军功勋贵、外戚、关东客卿四足鼎立局面。

秦始皇死后,没了秦始皇的压制,秦帝国权力大厦失衡再加上各个学派学说之间的争夺。面对国厦将倾的局面,皇权又失去了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又怎能力挽天倾?君不见章邯靠着20万秦军和起义军做交易,秦王室却对他无可奈何。

中央集权的恶果

中央集权制

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毫无疑问,其制度非常先进,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但这对于秦国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来说却是严重脱离了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而秦始皇和李斯等人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设想也太过理想化。

太过急于废除旧军功勋贵利益集团,却忽略了新的利益集团成长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原本的军功勋贵和嬴氏宗室势力过早凋零,造成了关东客卿一家独大,而新的利益集团却又还未成长起来。因此当秦始皇死后,皇权没有力支柱,在此消彼长之下,秦帝国的权利天平失衡,大权旁落便成了必然。

六国勋贵的反噬

在很多书中都有记载秦法的严苛暴虐,但如果真的是秦法太过严苛暴虐,那应该关东皆反的同时关中也皆反,因此并不存在所谓的秦法的严苛暴虐。然而纵观整个秦末起义我们可以看出参与起义的其实大都是原六国中上层社会精英。而大泽乡起义的时间则是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秦二世才刚刚即位也根本不可能做出影响太过重大的恶性事件,因此天下苦秦久矣也应该只是一个说辞。而导致“农民起义”的真正原因其实是秦始皇废除分封制,禁止私学(焚书)。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并否定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建议,堵死了关东士族们继续当门客出仕的路径。而禁止私学,不允许随意议论政治,则是断绝关东士族们的上升之路(参政权),因此才会有“秦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一个说法。(你秦始皇权利那么大却不肯分一点给我们,毋庸置疑你就个暴君,良心大大的坏,为了民煮,我们一定要推翻你。)

始皇嬴政的暴毙

众所周知,想要覆灭一个国家的存在或许只需要短短数月,但想要覆灭一个国家的文化则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因为只有长达二十年的时间才足以让新一代的人成长起来。然而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的公元前221年算起,一直到秦始皇驾崩时的公元前210年,在这期间的时间仅仅只有十一年。秦国显然并没有充分的消化、分解掉六国原有的势力和影响力,同样秦法也并没能够真正的深入人心。

以大泽乡起义为例,据考古发掘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关于秦法《徭律》的记载。失期的处罚其实只是罚钱而已,而不是陈胜、吴广所说的失期当斩。反而是陈胜、吴广两人身为屯长本来是要去戍守边疆,当误了时间要被处笞刑五十。(笞刑五十不死也是半残)由此可见陈胜、吴广的造反显然是害怕受到《徭律》的处罚,而那些民夫则是受到了陈胜、吴广两人的诓骗。

“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也),及诣。水雨,除兴。”

太平之下的空洞

秦帝国逐匈奴、征百越的行为固然表现出了其强大的军事能力,但也让秦帝国内部地区的军事力量变得异常薄弱,形成了一个外实内虚的畸形太平。在大泽乡起义之后不到三个月,关东地区就已经是狼烟四起,秦帝国的中央更是完全失去了对地方的掌控。在山东各地处都是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自立为王的起义军的同时,起义军的数量迅速壮大到十万之巨。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局面,秦二世不但拿不出足够的兵力平叛,还不得不征调骊山刑徒迎战,只能等着长城军团回援。这也足以说明秦帝国内部的空洞化之严重。




历史观古亦今


前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在世期间,国力极为强盛,秦始皇幻想着自己的千秋大业无限的传承,秦一世,二世,没想到的是,短短十多年,大秦王朝居然已经开始岌岌可危,大厦摇摇欲坠,全国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奇怪的是,秦国如此强悍,剿灭六国如同摧枯拉朽之势,秦军又以虎狼之师著称,仅仅十余年怎么会被突然推翻呢?我们仔细看这段历史,其实,这个结果是必然的,有句话就是,作死,是的,大秦帝国,就是自己作死做掉了。


一,建国之初没有修生养息安抚民生反而大兴土木,建长城,修陵寝,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1.要知道秦始皇是一统六国之后才建立的中央集权国家,连年的战争,百姓苦不堪言,但是秦国在建国后,并不是马上的修生养息,安抚各地民生,要知道,虽然武力征服了各国,但是原各国人民心里面未必会服你这始皇帝,复仇的种子一直埋在心里,你再不安抚民生,促进经济,只会更加激化民众与大秦的对立,这一点在后续胡亥继位后各地连续爆发的农民起义可以得到证明,老百姓都吃不好睡不好了,横竖都是死不反你反谁?


2.万里长城的建造,虽然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奇迹,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同样的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秦始皇在建造长城时,工程耗费不谈,光人力百姓民夫就是一百万人,这么大的工程又有多少民夫为了修建而枉死,秦始皇陵的建造更加是雪上加霜,它从秦始皇继位之初便开始修建,直至秦二世二年被迫停工,前后历经38年之久,动用民夫一百五十万人。

仅仅这两项工程,征用民夫达二百五十万人之多,史学家范文澜在他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将修筑秦始皇陵所需的人力作出了统计:整个秦朝帝国当时的人口大约2000万,被征发造宫室坟墓的就有15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5%,其中还不包括修建长城的民夫。这样大的工程,征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百姓根本没有办法生活,怎么会不反。



二,秦始皇自己治国残暴,如果让扶苏继承大统或许还有转机,偏偏继位的是更加残暴的秦二世胡亥,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大家都知道,公子扶苏,为人正派,素有贤名,而且拥护者也众多,在军方有一定的威望,最关键的,他如果继承大统,实施的肯定仁政,但是历史没有如果,结果就是胡亥矫旨意欲诛杀扶苏,扶苏其实完全有反抗的能力,但是他也放弃了,最终残暴的胡亥继位,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三,秦军主力中有蒙恬将军的三十万主力驻扎河套边境,赵佗将军的五十万主力在南越驻守,要知道蒙恬亲手建立的三十万秦军乃虎狼之师,战斗力极强,打强悍的匈奴都游刃有余,如果及时回师咸阳,或许还有救,可是结果就是,前文说了,由于胡亥矫旨,导致蒙恬扶苏被杀,部分将领获罪,余下的也是军心涣散,群龙无首,因此河套三十万大军也没有及时回救,南越赵佗,选择的是袖手旁观,最终秦灭亡,而赵佗也自立为王,章邯王离带领的民夫囚徒组成的四十万大军,又怎么能够抵挡强势的刘邦项羽义军呢?失败是必然的。


天时地利人和,大秦帝国什么的都不占,怎么能不灭,百姓不支持,各地义军四起,偏偏还是残暴的胡亥继位,大将军蒙恬又害死,军队散在四处,还有精力搞大量民夫建皇陵修长城,你不灭亡谁灭亡!


唯恋无名


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不战而降,齐亡,自此,经过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华夏大地的第一次统一。此时秦军拥兵百万,三十万主力北御匈奴,五十万主力南征百越,如此强大的秦军却在短短十一年就消失了,秦帝国也在始皇帝去世后三年就灭亡了,这中间有那些原因呢?

大兴土木,徭役太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对边境的骚扰,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为了始皇帝的巡行,修建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的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的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为了军事目的修建的秦直道;为了自己享受修建的阿房宫等。所有的工程,放到古代都是一个浩大而修建漫长的,而秦王朝却在短时间同时开工,虽然前三个对后世来说是意义重大的造福工程,然而此刻却劳民伤财,严重超过人民和国家的承受能力,百姓民怨四起。真可谓罪在当代,功在千秋。

阿房宫堪称古代最大宫殿群

严刑峻法,官逼民反

秦朝主张法治,其丞相商鞅、李斯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创立了许多严刑酷法,秦统治者也把“重刑”原则推向极端,对全国实行空前严酷的刑法统治。900余名戍卒前往渔阳戍边,途遇大雨而误期,误期法皆斩,面对横竖都是死的选择,陈胜吴广选择了揭竿而起,大泽乡的暴动拉开了秦帝国灭亡的序幕。


秦军军功制度的崩溃

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其在战场上超乎变态的作战动力,源自其变态没有人性的军功制度。大家在战场上比谁杀人多,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出身,因为杀敌人头和军功直接挂钩。然而天下一统后,此等制度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没有明面的敌人给你杀来升爵,其作战动力势必比以前弱了不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始皇去世,军心丧失

秦始皇巡幸途中突然死亡,对秦军将士的精神是一个沉重打击,由于秦始皇死后帝国权利过渡失策,赵高李斯等人拥立胡亥篡位,逼死扶苏蒙恬等人,将士对此已是心寒,为此当起义军打到秦国心脏时,作为帝国精锐的50万南征军据关自守,赵佗后来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北部30万精锐在统帅蒙恬死后,也是出工不出力,救援速度缓慢。

政治制度的不完善

秦朝开创了郡县制,然而这种郡县制首先侵犯的就是那些前诸侯贵族的利益,六国旧贵族时刻都在想着怎么颠覆新生的政权,而他们的实力又是很强的,秦末起义军用的就是各国贵族的口号,例如项羽用楚国,张良用韩国等,秦国国君胡亥素质低下,无法完善制度的缺陷。

楚霸王当记亡秦首功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